寧夏青銅峽發現史前遺址,出土上萬件石製品,刷新對史前人類認知

2020-12-12 歷史知識小達人

寧夏是一個經常被人遺忘的省份,說起寧夏人們可能最先想到的寧夏平原,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寧夏的青銅峽還存在一處舊石器時代時期遺址,這就是鴿子山遺址。鴿子山遺址位於寧夏青銅峽蔣頂鄉蔣西村西,賀蘭山前鴿子山盆地東緣,該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遺址年代距今大約1.2萬至0.8萬年。鴿子山遺址出土上萬件石製品,刷新了世人對萬年前史前人類的認知,被譽為「史前遺址中的璀璨明珠」。

上世紀80年代,寧夏考古學者在賀蘭山一帶發現鴿子山舊石器遺址,並在遺址附近發現了大量的石質器。幾年後中美聯合考古隊對鴿子山遺址進行考古性發掘,先後採集、發掘各類石器、動物化石2500多件。採集石器有磨製石斧、磨盤、魔棒、打制敲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石核等,還有少量的泥質紅陶,夾砂紅陶片。此後,考古隊員還發現了9000多塊被火長時間燒烤且表面龜裂變色的石頭,出土600多件打制石器、70多件細石器類石器。200多件磨製石器和磨盤、磨棒等磨食工具。另外還發現了用水晶、瑪瑙、蛋白石、鴕鳥蛋皮製成的工藝品和食草類哺乳動物牙齒以及其他骨骼。

鴿子山遺址遺物分布密度很大,主要分布在鴿子山北、西南方圓約兩平方公裡的沙礫臺地上。經過勘探、發掘,鴿子山遺址底層共分為5層:第一層為雜色砂土,出土有石製品、動物化石、裝飾品等;第二層為灰色細砂和米白色帶狀細砂,該層頂部和底部光釋光測年結果分別為4.9及4.8千年;第三層為黃色細砂,含大量鏽斑和植物根孔,下部有較多石製品,也有一些火塘和灰燼遺蹟,經過碳十四測定年代約為1萬年。第四層為灰褐色細砂層,跟第三層幾乎相同,不同的是底部有泉眼湧水,經測定年代約為1.1萬至1.2萬年;第五層為紅褐色砂礫石層,無文化遺物。

專家們經過考古、地質、環境等學科的綜合研究後認為,這個遺址的絕對年代介於1.2萬年至1萬年之間,是研究更新世至全新世轉型期人類文化與自然環境變化的一處非常有價值的遺址。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有人類在鴿子山一帶繁衍生息,他們覓食的動物和豐富的可食性植物果實、種子、根莖,吸引著先民來此製作工具,狩獵採集,宴飲小憩,進而安營紮寨,勞作繁衍,生生不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生產、生活的遺物、遺蹟被一層層的沙土掩埋、封存。

相關焦點

  • 「雲」遊寧夏水洞溝 探秘「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
    寧夏水洞溝景區。景區供圖中新網銀川4月19日電(於晶)歲月無痕,唯石能語。4月19日,寧夏水洞溝景區通過5G直播帶領網民走進「中國史前考古發祥地」,了解人類起源、追尋古老遺址,感受歷史變遷。水洞溝景區位於寧夏靈武市境內,據資料記載,在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水洞溝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因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也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在這裡繁衍生息的人類可追溯到3萬年前,截至目前已考古發掘出土5萬多件石器和上百件動物化石。
  • 史前人類生活狀況成謎,廣西史前遺址出土一物,揭示一個歷史事實
    因為沒有文字記載,關於史前文明以及人類起源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專家在我國廣西發掘出土多處遺址,很驚喜地發現,它們完整地展現出三萬年前原始人的生活狀況,以及當時的文化;其中一個遺址中出土了一件珍貴文物,它意義重大,揭示出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事實;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 考古學家發現3萬年前的史前人類"廚房"遺址(圖)
    考古學家在捷克發現公元前29000年的史前人類廚房遺址  日前,考古學家在捷克發現公元前29000年的史前人類廚房遺址,出土了一系列文物,並發現了烘烤過的長毛象殘餘物,表明古人類曾經捕食過長毛象,這為人們更好地了解古人類的生活史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
  • 湖北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
    一座集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築、祭祀遺存和大型墓葬區為一體的完整的史前古城面貌被正式揭露:城河遺址為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重要城址,面積約70萬平方米,僅次於120萬平方米的石家河城址,堪稱長江中遊史前的「二線城市」。
  • 寧波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介紹
    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舉行。經考古發掘,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它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湖北荊門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
    一座集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築、祭祀遺存和大型墓葬區為一體的完整的史前古城面貌被正式揭露:城河遺址為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重要城址,面積約70萬平方米,僅次於120萬平方米的石家河城址,堪稱長江中遊史前的「二線城市」。
  • 系列 | 已發現四十多處史前遺址,「十之八九已經被破壞了」!
    甕棺葬,2014年出土於陵水崗山遺址,甕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甕、罐一類陶器作為葬具,一般用兩件或三件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常用來埋葬幼兒和少年,由於崗山等地,土壤酸性較強,當時並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甕棺葬多見於史前時代,它的使用從新石器時代延續到漢代。
  • 海南萬寧發現新史前遺址-灣仔頭史前遺址
    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萬寧神州半島進行全面考古調查時,發現一個新的史前遺址——灣仔頭史前遺址。連日來,海南省考古人員發掘發現,本次出土的遺物與此前萬寧踏頭遺址出土的遺物類型較為相似,可判斷它們應歸屬為同一時期,這對構建和完善海南東南沿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為南島語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圖為考古挖掘現場。符宇群 攝海南萬寧神州半島灣仔頭史前遺址遺物。
  • 萬寧灣仔頭史前遺址出土陶片上有了「刻畫紋」
    灣仔頭遺址出土的陶片上,可見清晰的紋絡。灣仔頭遺址出土的陶片。灣仔頭遺址發掘現場。亞里斯多德說,愛美是人的天性。這不,近日在萬寧的一場考古發現告訴我們,3000多年前的海南人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已經切切實實有著對美的追求。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 有出土古物為證
    經過7個多月的發掘,考古人員在遺址內發掘面積近15平方米,並對被後人擾亂的堆積進行清理,發現了用火遺址,出土石器、人骨、獸骨等各類遺物約2萬件,那些曾被時間掩埋的秘密也逐一揭開。未發掘前婭懷洞遺址遠景,該洞視野開闊,背山近水,洞前有棵木棉樹遮擋(資料圖)「洞外是一片開闊地,附近有水源,上山可打獵,下水可捕撈。」
  • 閩侯縣洋裡鄉新發現一處史前遺址
    然而,在八閩首邑的地盤上,我們的農耕文明歷史還不止五千年,早在7500年前,閩人祖先就已經掌握了人工種植水稻的技能。這不,閩侯縣洋裡鄉大坪頂山新發現的史前遺址,就是最好的說明。  有圖有真相!趕緊去看看。
  • 史前遺址出土燒骨,有動物也有人類骨骼,專家:透露先民用火行為
    前言  「燒骨」,顧名思義,經過焚燒之後的骨骼;研究史前墓葬中發現的燒骨,對史前人類用火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不同行業中,越來越多的新技術開始應用到燒骨材料的分析工作上,比如法醫,因為研究遺體需要,經常接觸燒骨,並作出了相關研究
  • 考古新發現!9萬年前史前人類「混血兒」出土 是個女孩!
    據香港《文匯報》24日報導,國際科學期刊《自然》日前發表研究報告稱,2012年於西伯利亞地區阿爾泰山脈一個洞穴出土的女性骸骨,已有逾9萬年歷史。這名女性被證實是兩種史前人類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和丹尼索瓦人(Denisovan)誕下的混血兒。
  • 半坡遺址博物館——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東岸、半坡村北,半坡遺址1953年春被發現
  • 中國科研人員發現:四萬年前人類首次登上青藏高原
    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宣布,經過多年的調查、發掘與研究,該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證實古人在距今4萬~3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堅實的足跡。
  • 仙郎洞出土夾砂陶片
    仙郎洞作為新發現的一處洞穴遺址,是2012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三亞市博物館組成的野外考古隊,在三亞市進行史前考古調查時不經意發現的。該新石器洞穴遺址就在三亞市東北部落筆峰的山腳下,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落筆洞舊石器洞穴遺址近百米。  考古隊在該洞內採集和從地層裡發現石製品22件,其中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石錘和石砧。
  • 高安發現一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本報訊(記者龔豔平)12月16日,記者從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高安市發現一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歷時一個多月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為我們認識贛鄱大地遠古先民的繁衍生息歷史提供了寶貴材料。據悉,這也是江西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 海南日報:史前海南人類圖景
    史前文明如同一部無字之書,通過對史前遺址的挖掘探尋,管中窺豹,基本上還是可以勾勒出海南島史前文化的大致輪廓,展示出一幅史前人類在海南島上沿著河海遷徙、採集漁獵、農耕紡織的生活畫面。 用石球上山打獵收割,用石刀割開大塊獸肉,將漁網纏繫於網墜之上乘獨木舟出海捕撈……海南島上的史前人類是什麼樣子?隨著近年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想像中的畫面開始變得清晰,逐一呈現在人們面前。
  • 史前文化遺址……
    專家們仔細察看了發掘現場,並詳細詢問了前期發掘的情況,察看了出土的文物標本。專家一致認為,嶽家湖史前文化遺址的發現,對研究認識皖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要科學做好下一階段的發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