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東嶽家湖,正在考古發掘!史前文化遺址……

2020-12-11 潁訊達

你一定想不到

在潁東嶽家湖

有一處史前文化遺址

正在進行考古發掘

今天

潁東區文物管理所

披露了部分相關信息

2020年7月2日下午,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副處長劉奇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葉潤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室主任王峰、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崇雲等,來到東區嶽家湖史前文化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檢查指導工作。

專家們仔細察看了發掘現場,並詳細詢問了前期發掘的情況,察看了出土的文物標本。

專家一致認為,嶽家湖史前文化遺址的發現對研究認識皖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要科學做好下一階段的發掘工作。

顧名思義

「史前文化」就是指

文字產生以前的人類文化

史前文化,就是指文字產生以前的人類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的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時期。史前時期的年代範圍是文字未出現前的人類歷史。

一般說來,中國的史前時期,大體上包括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史傳中國史前文化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等時代。

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文化從發現古人類開始,直到夏朝建立。

而新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設定的一個時間區段,約從一萬多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

新石器時代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專家介紹

嶽家湖史前文化遺址的發現

對研究認識皖西北地區

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

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期待考古發掘完畢後

成果公布的那一天!

來源:潁東區文物管理所

阜陽公眾網

相關焦點

  • 【考古】臨汾桃園遺址發現史前房址,此次發掘面積2500平方米
    「山西臨汾桃園遺址史前房址」考古成果,其最重要的發現是清理出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半地穴式房址,現存較完整的地面、部分牆體、柱洞、火塘等結構,為深入了解廟底溝文化時期的社會結構、生產生活、文化面貌等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發現! 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 當天上午,與會專家參觀了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現場和井頭山遺址,並觀摩了出土文物。下午,與會專家對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取得的階段性收穫進行了論證。
  • 常州發現史前文明遺址!象墩遺址考古發掘拉開序幕
    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介紹,象墩遺址是寺墩遺址群外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王巍院士的支持下,開展象墩遺址的考古工作,前段時間配合新龍生態林的建設,發現了大量珍貴的文物,並且認定了象墩遺址的良渚文化有自身的特點,和長江以北的良渚文化形成了南北呼應的態勢。「這次發掘的象墩遺址,我們通過初步勘探,發現遺址外圍還有水系環繞,到底象墩遺址是什麼樣的狀態,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 中國史前最大石城遺址考古發現80多個頭骨
    新華網西安12月1日電 根據最新考古發現,考古學家在中國最大的石城遺址——神木石峁遺址的部分考古發掘中,陸續發現了80多個或集中或分散的頭骨,為研究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居民的宗教思想、建設理念和文化活動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 重磅考古:浙江發現中國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史前貝丘遺址
    隨後試掘並在3.5米深的坑底人工鑽探,探知文化堆積埋深達7米以上,由此初步確認該遺址是一處在浙江考古中還從未發現過的史前貝丘遺址。 並且以海洋貝殼為主的堆積和陶片特徵顯示,井頭山遺址是我省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且文化面貌、內涵特徵與河姆渡文化區別明顯,卻與河姆渡文化來源密切相關。
  • 海寧達澤廟遺址考古發掘新收穫
    1990年磚瓦廠擴大取土範圍,考古部門曾進行小規模發掘,揭露面積近350平方米,清理崧澤—良渚文化墓葬12座,包括地層和遺蹟單位,共出土各類文物120餘件。2016年擴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啟動,為配合此項目,自2016年5月至2020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海寧市文保所,對工程涉及的遺址南部區塊進行了全面考古發掘。
  • 福建去年考古工作收穫頗豐 將樂巖仔洞遺址發掘出2座墓葬
    昨日,福建博物院舉行2014年度文物考古工作匯報會。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就2014年對漳平奇和洞遺址、晉江庵山遺址和明溪南山遺址4號洞以往資料的整理、編寫工作,以及將樂巖仔洞遺址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做了報告。  「去年是我院考古所收穫比較大的一年。」
  • 滇西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新突破——鶴慶蝙蝠洞遺址考古發掘
    6月底至8月初,我所聯合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和鶴慶縣文物管理所對蝙蝠洞遺址正式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 發掘區遠景 發掘運用RTK考古測量儀進行布方,將殘存的洞穴區域都全部納入遺址布方的坐標體系之內,根據洞穴的自然分布情況和走向,共布設探方3
  • 4500年前「精裝房」 現身垓下古戰場 固鎮垓下遺址將重啟考古發掘
    4月13日,固鎮縣垓下古城及漢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研討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考古專家齊聚蚌埠,共論垓下古城的前世今生,探討固鎮漢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暫停」十年後,我省將重啟垓下遺址考古發掘。圍繞「大汶口文化第一城」的眾多未解之謎有望找到答案。
  • 寧波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介紹
    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舉行。經考古發掘,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它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寧波應家遺址考古成果發布,遺存時期從史前到明清
    新華社寧波12月3日消息,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寧波市鎮海區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近日發布。該遺址文化堆積深厚,遺蹟和遺物的種類、數量豐富,遺存時期從史前跨越到明清,為深化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據了解,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舊址,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
  • 壽縣鬥雞臺遺址考古發掘啟動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日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徽大學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壽縣鬥雞臺遺址進行發掘。發掘區位於遺址東南部,初步擬定發掘面積為400平方米。目前,發掘工作正在穩步開展。  據了解,鬥雞臺遺址位於壽縣城西南15公裡、壽(縣)正(陽)公路北側、邸家小郢西60米處,相傳為楚王鬥雞的地方,195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殼丘頭、曇石山遺址與閩臺史前文化
    閩侯曇石山遺址於1954年調查發現,其後從1959年至2004年先後進行了九次面積不等的考古發掘,確定的自早而晚的一期(下層)、二期(中層)、三期(上層下)、四期(上層上)的四個文化層的過程,眾多的遺蹟和遺物反映了該遺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海洋性文化特色,正式定名為「曇石山文化」。
  • 考古2019︱新石器考古:農業起源新進展,史前中國收穫大
    2019年,無論在大江南北,還是在長城內外,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發掘和研究都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收穫。文物考古工作者們紮根田野,不怕辛勞,保證了考古發掘的順利進行,為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新舊石器過渡、農業起源、中華文明起源、早期國家形成、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
  • 寧波應家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遺存時期從史前到明清
    中國網12月4日訊 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寧波市鎮海區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近日發布。該遺址文化堆積深厚,遺蹟和遺物的種類、數量豐富,遺存時期從史前跨越到明清,為深化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據了解,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舊址,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
  • 考古發現我國史前最大石城遺址由三座石構城組成
    新華網西安12月21日專電 記者20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今年度的陝西省神木縣的石峁遺址考古過程中,首次確認目前所見全國範圍內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是由外城、內城和俗稱的「皇城臺」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
  • 江西考古|江西高安上湖舊石器遺址發掘進展與收穫
    探源贛鄱賡續文明 江西地處長江中下遊的過渡地帶,是遠古人類沿江遷徙擴散的必經之地,也是史前文化交流融合的紐帶和核心地區。但是,在舊石器時代考古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專業力量薄弱,導致工作進展緩慢,舊石器遺址的發現和研究程度都比較有限,尚未充分發揮舊石器考古研究的學術意義及其服務社會的作用和價值。從2019年開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緊密合作,在江西開展了深入、系統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聯合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
  • 海南萬寧發現新史前遺址-灣仔頭史前遺址
    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萬寧神州半島進行全面考古調查時,發現一個新的史前遺址——灣仔頭史前遺址。連日來,海南省考古人員發掘發現,本次出土的遺物與此前萬寧踏頭遺址出土的遺物類型較為相似,可判斷它們應歸屬為同一時期,這對構建和完善海南東南沿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為南島語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圖為考古挖掘現場。符宇群 攝海南萬寧神州半島灣仔頭史前遺址遺物。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在2019年度和2020年度,在安徽的腹地發現了兩處與夏時期和夏王朝有著密切關係的考古遺址——三官廟遺址和禹會村遺址。根據考古成果顯示,三官廟考古遺址「此次發掘出土小件遺物共400餘件,包括石器、陶器、銅器、玉器、骨蚌器、綠松石等,種類豐富,為安徽地區同時代遺存中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