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臨汾桃園遺址發現史前房址,此次發掘面積2500平方米

2021-02-06 臨汾日報


  10月25日,省考古研究所在第7屆「黃淮七省」考古論壇上發布「山西臨汾桃園遺址史前房址」考古成果,其最重要的發現是清理出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半地穴式房址,現存較完整的地面、部分牆體、柱洞、火塘等結構,為深入了解廟底溝文化時期的社會結構、生產生活、文化面貌等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臨汾桃園遺址位於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南部桃園村東南與襄汾縣鄧莊鎮寺頭村北交界處的黃土臺地上,2016年,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學、臨汾市文物考古工作站等單位為配合青蘭高速山西境(長治至臨汾段)建設項目,在公路建控範圍內對桃園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本次發掘面積共計2500平方米。

  本次發掘的遺蹟遺物主要為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時期和東周時期。其中,新石器時代遺蹟以各種類型的灰坑居多,發現半地穴房址4處,灰坑近300個,出土大量的紅陶尖底瓶、平底瓶、彩陶盆、彩陶缽、夾砂罐等廟底溝時期典型的陶器殘片,另有磨製石器、骨器等物,是一處史前聚落遺址。東周時期遺蹟除大量灰坑外,主要以小型墓葬居多,隨葬有鬲、豆、罐等器物組合。


  本次發掘最重要的發現是清理出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半地穴式房址,地面形狀呈五邊形,面積約90平方米,現存較完整的地面、部分牆體、柱洞、火塘等結構。其中,地面堅硬平整,存在多次修整痕跡;現存牆體的最高處,距房址地面約50釐米,牆體應為木骨泥牆,牆基處可見成排柱洞,內側牆壁經塗抹草拌泥後,灼燒、修整,較平整;房址內南部有火塘1處,為圓形豎穴狀,口徑近1.1米,應為古人取暖、照明、炊事之所用;房址中央分布4個中心柱洞,部分柱洞清晰可見房屋中心柱灼燒碳化後的痕跡。


  據介紹,該房址是山西地區迄今面積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大型房址。同時期同類大型房址在河南靈寶西坡遺址、陝西華夏泉護村遺址、陝西彬縣水北遺址均有發現。由於廟底溝時期是我國史前文化最繁盛、輻射力最強的一個階段,可謂史前文明向中華文明進階中的重要步驟,其核心位於晉、陝、豫三省交界處,而晉南地區是該中心的一個重要區域。本次考古發掘地點位於這一核心區域,聚落遺蹟豐富且保存較完整,為深入了解廟底溝文化時期的社會結構、生產生活、文化面貌等提供了一批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對今後認識同時期的同類聚落遺址具有指導意義。(圖片由省考古所提供)

來源:山西日報

編輯 秦芳媛

相關焦點

  • 常州發現史前文明遺址!象墩遺址考古發掘拉開序幕
    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介紹,象墩遺址是寺墩遺址群外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王巍院士的支持下,開展象墩遺址的考古工作,前段時間配合新龍生態林的建設,發現了大量珍貴的文物,並且認定了象墩遺址的良渚文化有自身的特點,和長江以北的良渚文化形成了南北呼應的態勢。「這次發掘的象墩遺址,我們通過初步勘探,發現遺址外圍還有水系環繞,到底象墩遺址是什麼樣的狀態,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
  • 考古發現我國史前最大石城遺址由三座石構城組成
    新華網西安12月21日專電 記者20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今年度的陝西省神木縣的石峁遺址考古過程中,首次確認目前所見全國範圍內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是由外城、內城和俗稱的「皇城臺」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
  • 4500年前「精裝房」 現身垓下古戰場 固鎮垓下遺址將重啟考古發掘
    垓下「古戰場」發現史前古城址  提到垓下,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楚漢相爭和公元前202年的那場「垓下之戰」。位於我省固鎮縣濠城鎮的垓下遺址一直被認為是垓下古戰場的一部分。過去從歷史文獻和地表散落的文化遺存來看,人們認為垓下應該是一座秦漢時期的城址。
  • 中國史前規模最大石城首次發現祭壇遺址(圖)
    其考古發掘一直備受關注,經過去年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進一步摸清了這座4000多年前城的模樣,並首次在城址附近發現了祭祀所用的祭臺。城牆:依山而建 曲裡拐彎古時人修築城池,最流行四四方方、高度對稱。而石峁遺址的城牆竟然是「曲裡拐彎」的。考古確認,石峁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
  • 阜新考古發掘 金代遺址!
    經過對遺蹟及出土器物分析,該遺址可分為東、西兩區,其中西區位於緩丘頂部,為一處帶有環壕的青銅時代高臺山文化聚落址;東區位於緩丘東南坡上,為一處金代居址。       2020年9月—2020年11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兩家子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專家認為,興隆遺址堆積複雜,發現了大量能反映其獨特文化面貌的出土遺物,其中第一至三期遺存及周邊其他同類遺址代表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具有填補壩上地區史前考古空白的價值。據介紹,井頭山遺址埋深5至10米,是迄今浙江和長三角地區首個沿海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專家認為,井頭山遺址的發掘是中國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對研究中國海洋文化起源、海洋環境變遷研究具有重大價值。
  • 青海喇家遺址2014年新發現
    3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王倩倩介紹,2014年青海喇家遺址揭露遺蹟139處,其中三座房址共用一處門前場地的現象為喇家遺址首次發現,
  • 陝西神木發現史前最大城址 改寫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人員在清理古城址中集中發現的人頭骨。(受訪者供圖)陝西神木發現我國史前最大城址,史書中尚未找到針對性的文字記載。因發掘工作浩大,可能耗時十數年或數十年。要說這裡有一座我國史前時期最大的古城,似乎像是一個笑話。不過,若是你來到黃河支流禿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溝交匯處的山梁頂部實地,看到已經清理髮掘出的一個面朝東方、居高臨下、位置險要、佔地2500平方米的城門遺址,大概就要扭轉看法了。2011年由省、市、縣三家文博機構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石峁遺址進行了區域系統調查,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石砌城址。
  • 陝西:史前中國第一大城現祭壇遺址(組圖)
    原標題:陝西:史前中國第一大城現祭壇遺址(組圖)所以像石峁遺址這樣,把城牆修築的「曲裡拐彎」的,確實堪稱另類。   曲裡拐彎的城牆   從2013年4月20日至11月15日,陝西省的考古人員繼續對位於榆林市神木縣的「史前中國第一大城」石峁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位於石峁城址外城東門南北兩側的城牆區域內,則是本次發掘的重點。
  • 潁東嶽家湖,正在考古發掘!史前文化遺址……
    你一定想不到在潁東嶽家湖有一處史前文化遺址正在進行考古發掘>潁東區嶽家湖史前文化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檢查指導工作。專家們仔細察看了發掘現場,並詳細詢問了前期發掘的情況,察看了出土的文物標本。專家一致認為,嶽家湖史前文化遺址的發現,對研究認識皖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要科學做好下一階段的發掘工作。
  •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發現! 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盤點2017十大考古新發現 | 金代皇家神廟震撼亮相 道教考古揭開神秘面紗
    ,超過100萬平方米,發現了極為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存(距今6500~4500年),包括夯土牆、壕溝、215座墓葬、116座房址和1座陶窯等。,超過100萬平方米,發現了極為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存(距今6500~4500年),包括夯土牆、壕溝、215座墓葬、116座房址和1座陶窯等。
  • 西安東郊馬騰空考古有新發現
    >   1月8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2016年—2018年底,我省考古專家對西安東郊馬騰空村一處基建工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首次發現了關中地區仰韶晚期部落遺址、渭河以南西安地區最早的秦人聚落與墓地、秦末漢初的青銅器窖藏。  發現仰韶晚期環壕  馬騰空遺址位於滻河西岸,隔河為白鹿原。遺址現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考古隊在遺址區共清理新石器、東周至秦、漢代、隋代、唐代、清代等不同時期墓葬393座、甕棺38個、溝21條、陶窯21座、不同時期灰坑1500餘個、房址54座、道路3條。
  •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榜單發布,涵蓋多個重要遺址
    通天洞遺址及其環境 本文圖片均來自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微信公眾號濟南市章丘區焦家遺址焦家遺址兩次發掘面積共計約2170平方米,發現了極為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存,包括1圈城牆和壕溝、215座墓葬、116座房址、1座陶窯等,另外在發現的974個灰坑中,絕大多數屬於大汶口文化
  • 海寧達澤廟遺址考古發掘新收穫
    達澤廟遺址位於海寧市馬橋街道先鋒村,面積約4萬平方米。1988年因當地磚瓦廠取土發現石鉞、玉珠、玉管等良渚文化遺物被確認。
  • 重磅考古:浙江發現中國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史前貝丘遺址
    總面積在8000平方米上下。堆積最大厚度近2米,自西北向東南明顯傾斜。因此認識到井頭山遺址是已知我國沿海地區埋深最大的一處遺址,突破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以往對史前遺址在分布時空框架及其規律的認識。並且以海洋貝殼為主的堆積和陶片特徵顯示,井頭山遺址是我省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且文化面貌、內涵特徵與河姆渡文化區別明顯,卻與河姆渡文化來源密切相關。
  • 泰安市西城村遺址考古發掘工程圓滿結束
    西城村遺址考古發掘區全景圖通訊員 邢向前為配合泰山國際頤養城工程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10月至12月,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泰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日照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西城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 「手鏟釋宛丘——淮陽平糧臺遺址考古發掘40年成果展」在河南...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5日訊 為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展示扶貧開發工作成果,11月15日,由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文物局支持,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陽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淮陽縣文廣新局、淮陽縣平糧臺管理處(平糧臺古城遺址博物館)承辦的「手鏟釋宛丘——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展」在河南博物院隆重開幕。
  • 福建去年考古工作收穫頗豐 將樂巖仔洞遺址發掘出2座墓葬
    福建博物院院長吳志躍表示,2014年度,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的田野考古勘探與發掘項目共有14項,發掘面積4780平方米,勘探面積達到13.1萬平方米,完成和正在開展的水下考古項目有7項,新發現和確認6處沉船遺址,並物探掃測近300萬平方米的海域,發現10餘處疑點。此外,還整理了大量資料和標本,出版了8項考古報告。
  • 濟南考古重大發現!焦家遺址為龍山文化找到重要源頭
    1 距今5000年魯北地區中心聚落 探究中國東部文明起源意義重大  焦家遺址位於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焦家村西約800米,南距城子崖遺址4公裡。焦家遺址上世紀80年代就已發現,上世紀90年代曾經被盜。2016年和2017年,山東大學考古與文博學系對焦家遺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共發掘了20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