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省考古研究所在第7屆「黃淮七省」考古論壇上發布「山西臨汾桃園遺址史前房址」考古成果,其最重要的發現是清理出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半地穴式房址,現存較完整的地面、部分牆體、柱洞、火塘等結構,為深入了解廟底溝文化時期的社會結構、生產生活、文化面貌等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臨汾桃園遺址位於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南部桃園村東南與襄汾縣鄧莊鎮寺頭村北交界處的黃土臺地上,2016年,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學、臨汾市文物考古工作站等單位為配合青蘭高速山西境(長治至臨汾段)建設項目,在公路建控範圍內對桃園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本次發掘面積共計2500平方米。
本次發掘的遺蹟遺物主要為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時期和東周時期。其中,新石器時代遺蹟以各種類型的灰坑居多,發現半地穴房址4處,灰坑近300個,出土大量的紅陶尖底瓶、平底瓶、彩陶盆、彩陶缽、夾砂罐等廟底溝時期典型的陶器殘片,另有磨製石器、骨器等物,是一處史前聚落遺址。東周時期遺蹟除大量灰坑外,主要以小型墓葬居多,隨葬有鬲、豆、罐等器物組合。
本次發掘最重要的發現是清理出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半地穴式房址,地面形狀呈五邊形,面積約90平方米,現存較完整的地面、部分牆體、柱洞、火塘等結構。其中,地面堅硬平整,存在多次修整痕跡;現存牆體的最高處,距房址地面約50釐米,牆體應為木骨泥牆,牆基處可見成排柱洞,內側牆壁經塗抹草拌泥後,灼燒、修整,較平整;房址內南部有火塘1處,為圓形豎穴狀,口徑近1.1米,應為古人取暖、照明、炊事之所用;房址中央分布4個中心柱洞,部分柱洞清晰可見房屋中心柱灼燒碳化後的痕跡。
據介紹,該房址是山西地區迄今面積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大型房址。同時期同類大型房址在河南靈寶西坡遺址、陝西華夏泉護村遺址、陝西彬縣水北遺址均有發現。由於廟底溝時期是我國史前文化最繁盛、輻射力最強的一個階段,可謂史前文明向中華文明進階中的重要步驟,其核心位於晉、陝、豫三省交界處,而晉南地區是該中心的一個重要區域。本次考古發掘地點位於這一核心區域,聚落遺蹟豐富且保存較完整,為深入了解廟底溝文化時期的社會結構、生產生活、文化面貌等提供了一批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對今後認識同時期的同類聚落遺址具有指導意義。(圖片由省考古所提供)
來源:山西日報
編輯 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