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安12月21日專電 記者20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今年度的陝西省神木縣的石峁遺址考古過程中,首次確認目前所見全國範圍內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是由外城、內城和俗稱的「皇城臺」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
史前考古學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煒林說,經近兩年大量考古調查、勘探和部分發掘,考古專家們在最近一次現場考察後一致認為,地處黃土高原北部邊緣的陝西省神木縣的石峁遺址,是一處迄今為止考古發現面積最大的史前石城遺址。2012年度石峁考古隊對城圈結構和城垣走向展開了細緻勘查,確認石峁城址由俗稱的「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
調查發現,俗稱的「皇城臺」位於石峁城址內城偏西的中心部位,是一座四面包砌著護坡石牆的臺城,大致呈方形,石牆轉角處為圓形,臺頂面積8萬餘平方米。與內、外兩城構築方式不同的是,「皇城臺」沒有明顯的石牆,均系塹山砌築的護坡牆體。肉眼可見的是,其護牆自下而上斜收趨勢明顯,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層階結構。
石峁遺址的內城則是將「皇城臺」包圍其中,依山勢而建,形狀大致呈東北—西南向的橢圓形。調查發現其城牆大部分處於山脊之上,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牆。經測量發現,其石牆現存長度有5700多米、寬約2.5米,其中保存最好處高出今天地表1米有餘。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隊領隊孫周勇說,考古調查與勘探表明,石峁城址的外城是利用了內城東南部分牆體,向東南方向再行擴築的一道弧形石牆,其絕大部分牆體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牆,現存長度約4200米,寬度為2.5米左右,保存最好處高出現今地表1米多。
在今年國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工作者重點選取了外城的東門遺址,發現其門道為東北向,由「外甕城」、兩座包石夯土墩臺、曲尺形「內甕城」和「門塾」等部分組成,這些設施又以寬約9米的門道相連接,總面積有2500多平方米。
現場考古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說,在門道內還發現了大量成層、成片分布的壁畫殘塊100多塊,壁畫以白灰面為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紋圖案,其中最大的一塊近30平方釐米。
由於今年是首次考古發掘,石峁遺址內還出土了兩處人頭骨堆積、多件玉器等,不僅顯示出其是中國北方地區4000年前一個超大型的中心聚落,還對進一步研究中國「古城、古國」等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