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我國史前最大石城遺址由三座石構城組成

2020-12-18 網易新聞

新華網西安12月21日專電 記者20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今年度的陝西省神木縣的石峁遺址考古過程中,首次確認目前所見全國範圍內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是由外城、內城和俗稱的「皇城臺」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

史前考古學家、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煒林說,經近兩年大量考古調查、勘探和部分發掘,考古專家們在最近一次現場考察後一致認為,地處黃土高原北部邊緣的陝西省神木縣的石峁遺址,是一處迄今為止考古發現面積最大的史前石城遺址。2012年度石峁考古隊對城圈結構和城垣走向展開了細緻勘查,確認石峁城址由俗稱的「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

調查發現,俗稱的「皇城臺」位於石峁城址內城偏西的中心部位,是一座四面包砌著護坡石牆的臺城,大致呈方形,石牆轉角處為圓形,臺頂面積8萬餘平方米。與內、外兩城構築方式不同的是,「皇城臺」沒有明顯的石牆,均系塹山砌築的護坡牆體。肉眼可見的是,其護牆自下而上斜收趨勢明顯,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層階結構。

石峁遺址的內城則是將「皇城臺」包圍其中,依山勢而建,形狀大致呈東北—西南向的橢圓形。調查發現其城牆大部分處於山脊之上,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牆。經測量發現,其石牆現存長度有5700多米、寬約2.5米,其中保存最好處高出今天地表1米有餘。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隊領隊孫周勇說,考古調查與勘探表明,石峁城址的外城是利用了內城東南部分牆體,向東南方向再行擴築的一道弧形石牆,其絕大部分牆體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牆,現存長度約4200米,寬度為2.5米左右,保存最好處高出現今地表1米多。

在今年國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工作者重點選取了外城的東門遺址,發現其門道為東北向,由「外甕城」、兩座包石夯土墩臺、曲尺形「內甕城」和「門塾」等部分組成,這些設施又以寬約9米的門道相連接,總面積有2500多平方米。

現場考古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說,在門道內還發現了大量成層、成片分布的壁畫殘塊100多塊,壁畫以白灰面為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紋圖案,其中最大的一塊近30平方釐米。

由於今年是首次考古發掘,石峁遺址內還出土了兩處人頭骨堆積、多件玉器等,不僅顯示出其是中國北方地區4000年前一個超大型的中心聚落,還對進一步研究中國「古城、古國」等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等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中國史前最大石城遺址考古發現80多個頭骨
    新華網西安12月1日電 根據最新考古發現,考古學家在中國最大的石城遺址——神木石峁遺址的部分考古發掘中,陸續發現了80多個或集中或分散的頭骨,為研究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居民的宗教思想、建設理念和文化活動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專家認為,興隆遺址堆積複雜,發現了大量能反映其獨特文化面貌的出土遺物,其中第一至三期遺存及周邊其他同類遺址代表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具有填補壩上地區史前考古空白的價值。2014至201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聯合組成石家河考古隊,對石家河遺址群及外圍9平方公裡的區域進行了系統勘探,相繼在石家河遺址群的印信臺、譚家嶺、三房灣等遺址進行了重點發掘。
  • 中國史前規模最大石城首次發現祭壇遺址(圖)
    石峁城址外城東門及周邊城牆鳥瞰圖(馬面-北墩臺-南墩臺)位於神木的石峁遺址,被專家確認為史前規模最大的城,距今有4000餘年。其考古發掘一直備受關注,經過去年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進一步摸清了這座4000多年前城的模樣,並首次在城址附近發現了祭祀所用的祭臺。城牆:依山而建 曲裡拐彎古時人修築城池,最流行四四方方、高度對稱。而石峁遺址的城牆竟然是「曲裡拐彎」的。考古確認,石峁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成果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我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海岱及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重大發現!餘姚施岙遺址發現史前三個時期的古稻田
    施岙遺址水稻田道路系統(圖片由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提供)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
  •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發現! 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 當天上午,與會專家參觀了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現場和井頭山遺址,並觀摩了出土文物。下午,與會專家對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取得的階段性收穫進行了論證。
  • 揭開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的「冰山一角」
    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所處地理環境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石城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1150米,佔地約138萬平方米。由內城、外城、甕城構成,擁有較為完備的甕城、壕溝、城門、馬面、瞭望臺等防禦體系,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發現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石城址。
  • 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上評選了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希臘皮洛斯獅鷲戰士之墓(2015)→埃及薩加拉木乃伊作坊(2018)→義大利龐貝雷吉奧五號區域的發掘(2018)2011年,省考古研究院等相關單位對石峁遺址開展了系統考古調查和發掘,最終確認石峁遺址是一座面積約400萬平方米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的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組成,是目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史前城址。
  • 碧村考古改寫《中國文物地圖集》,確認該遺址為龍山晚期大型石城聚落
    11月13日,從山西省考古研究碧村遺址考古工地傳來消息,在日前召開的「興縣碧村遺址專家座談會」上,國內外考古專家已確認碧村遺址是龍山晚期的一座大型石城聚落,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是目前發現的蔚汾河流域最大規模的城址之一,其重大成果是在小玉梁臺地中心發現了石砌排房及外圍臺地的圍牆
  • 陝西神木發現史前最大城址 改寫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人員在清理古城址中集中發現的人頭骨。(受訪者供圖)陝西神木發現我國史前最大城址,史書中尚未找到針對性的文字記載。因發掘工作浩大,可能耗時十數年或數十年。這座碩大無比的史前古城正在改寫中國上古史及中華文明的起源。神木縣位於黃河中遊、長城沿線;境內丘陵密布,溝壑縱橫;草灘綿延,沙梁翻滾;是一塊荒涼貧瘠的土地,歷史上多次發生過戰爭,狼煙四起,只有饑民逃荒,不見富戶榮歸故裡。因此,儘管它是陝西省最大的縣,總面積7706平方公裡,但卻人煙稀少。
  • 神木行記:霧散石城現 探訪「史前中國第一城」石峁遺址
    但考古成果卻告訴我們,和4000多年前相比,現在神木的「土豪」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因為在當時,位於神木的石峁城,已經孕育了高度發達的文明——面積巨大的城市、堅固的城防體系,做工精緻的玉器……比同一時期的中原地區,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近日,跟隨「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巡禮之神木·融媒體行」活動,記者來到石峁城遺址,感受這座4000年前的雄偉石城。
  • 最大!最早!寧波史前考古有重大發現
    【最大!最早!寧波史前考古有重大發現】文化寧波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專家認為,施岙遺址古稻田是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
  • 南縣盧保山遺址發現湖南第四座史前城址
    益陽在線3月12日訊(通訊員 王徵洋 記者 宋詠琪)日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勘探專家組在南縣南洲鎮丁家城村盧保山遺址.發現了湖南第四座史前城址。該發現將為長江中遊史前城址群的研究及長江中遊地區文明進程研究提供新材料。盧保山遺址位於洞庭湖區腹地一處比周圍高出數米的臺地上。
  • 世界著名期刊選出過去10年十大考古發現 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
    12月19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了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該十大考古發現分別為克羅埃西亞文迪亞洞穴(2010)、中國陝西新石器時期的石峁城(2011)、秘魯萬查基託—拉瑪斯奇穆遺址(2012)、英格蘭萊斯特理察三世的墳墓(2012)、加拿大北極圈皇家海軍「埃裡伯斯」號和「恐怖」號的殘骸(2014)、南非新星洞穴納萊迪人(2015)、柬埔寨雷射掃描高棉帝國首都吳哥(2015)、希臘皮洛斯獅鷲戰士之墓(2015)、埃及薩加拉木乃伊作坊
  • 重磅考古:浙江發現中國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史前貝丘遺址
    隨後試掘並在3.5米深的坑底人工鑽探,探知文化堆積埋深達7米以上,由此初步確認該遺址是一處在浙江考古中還從未發現過的史前貝丘遺址。 堆積最大厚度近2米,自西北向東南明顯傾斜。因此認識到井頭山遺址是已知我國沿海地區埋深最大的一處遺址,突破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以往對史前遺址在分布時空框架及其規律的認識。並且以海洋貝殼為主的堆積和陶片特徵顯示,井頭山遺址是我省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且文化面貌、內涵特徵與河姆渡文化區別明顯,卻與河姆渡文化來源密切相關。
  • 寧波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介紹
    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舉行。經考古發掘,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它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新疆這座草原石城竟藏著驚天發現,距今已有4.5萬多年
    這一發現,填補了新疆史前考古的空白,意味著4.5萬年前,這裡就已經有古人類生活、活動的痕跡了。這一發現,對了解新疆地區四萬多年以來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確立區域文化發展的編年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考古人員在通天洞遺址發現了距今4.5萬年的舊石器中期向舊石器晚期過渡的文化層堆積,這在新疆境內是第一次被發現的舊石器時期洞穴遺址。
  • ...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石器時代...
    宮殿建築可能是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考古發掘一直備受關注,本次考古成果主要是確認宮城內最大宮殿建築ⅠFJT3是迄今發現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面積近8000平方米。「該建築基址之上發現有2座主殿、東側附屬建築、中部庭院、東部疑似廊廡等等,其結構複雜,布局規整,史前罕見,當為中國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看來,該建築基址延續使用時間長,顯示出特殊的功用,或為「殿堂」一類建築。
  • 英國著名史前遺址「巨石陣」旁發現新遺蹟
    英國著名史前遺址「巨石陣」旁發現新遺蹟中新社倫敦6月23日電 (趙星一 張平)英國考古專家團隊22日對外界公布,在人類史上著名史前遺址之一英國「巨石陣」遺蹟附近,發現20個以上的巨大坑洞。考古專家稱,這是英國發現的迄今為止最大史前遺址。
  • 「考古中國」公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湖南2處遺址在列
    華聲在線12月29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熊建華 陳子慧)今天,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4項重要考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