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記者 敬澤昊 秦怡) 因為盛產煤,神木在外界看來,是可以和「土豪」這個詞劃等號的。但考古成果卻告訴我們,和4000多年前相比,現在神木的「土豪」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因為在當時,位於神木的石峁城,已經孕育了高度發達的文明——面積巨大的城市、堅固的城防體系,做工精緻的玉器……比同一時期的中原地區,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
近日,跟隨「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巡禮之神木·融媒體行」活動,記者來到石峁城遺址,感受這座4000年前的雄偉石城。當採訪團一行來到石峁遺址時,大霧瀰漫整個遺址區域,皇城臺、皇城大道等在山峁中若隱若現,頗有神秘感。慢慢的,大霧散去,正如考古成果中越來越多的信息顯現一樣,這座令人驚奇的華夏文明「金字塔」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石峁城址外城東門正射影像(上為東)。
雖然石峁遺址很早就被學界所知曉,但它首次進入公眾視野,應該是2012年底的事情了。陸續有媒體報導,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陝西神木發現了一座距今4000多年,面積約425萬平方米的史前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採訪項目負責人孫周勇當時談及石峁的價值時,很意味深長的說:「好戲才剛剛開始」 。
接下來,好戲真的就接踵而來了。
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遺址外城東門附近發現了城牆馬面和角樓,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此類城防設施實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而這些也與東城門的甕城一道,構築起了石峁堅固的城防體系。但當時整個河套地區,似乎還不存在能威脅石峁「霸權」地位的城邦,那麼這套防禦設施是用來防誰的?目前看還是個謎。
2013年,「石峁遺址出土了一件長達56釐米、重約3公斤的玉牙璋」的新聞被媒體廣泛報導。其實早在石峁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之前,大量的石峁玉器便已經流出,被包括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內的海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
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玉器。
在科學的考古發掘開始之前,在當地曾一直流傳著「玉器從石頭裡蹦出來」的說法,直到考古工作者從石牆的縫隙中發現了玉器,才證實了傳說非虛。
2014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石峁遺址居民住址和墓葬的考古成果,為明晰石峁遺址的功能區劃提供了可靠的考古學材料。
考古人員在石峁遺址清理人頭骨(資料圖)。
2015年,經過這些年的實驗室實驗、分析,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石峁壁畫的研究結果——這批壁畫無論在製作工藝還是繪製技法上均與漢代及其以後的壁畫較為相似,可能暗示著中國早期壁畫的基本製作工藝及繪製技法早在4000多年前或者更早的時期便已經基本確立。
神木石峁遺址出土壁畫殘片。
2015年,石峁遺址發現鱷魚骨板的消息被披露,孫周勇說這塊骨板是包括陝晉中北部、內蒙古中南部在內的河套地區的首次發現,所以他推斷這條鱷魚未必生長於此,極有可能來自遙遠的南方。這也說明史前各部族的上層之間,很可能進行著距離遠超出今人想像的『奢侈品』交易。
2016年,陝西的考古工作者對石峁遺址核心區——皇城臺進行發掘,一座依託山勢修建,由廣場、甕城、墩臺和多段石牆構成的,外形類似於秘魯馬丘比丘遺址的複雜建築群逐漸浮出水面。同時,《營造法式》記載的築城所需的「紝木」,也在皇城臺遺址「破土而出」。
201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石峁出土石範和銅刀的研究成果,不僅為中國早期鑄造技術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證據,也為鑄銅等早期冶金術是由北方的歐亞大草原經河套地區傳入中原地區的觀點提供了佐證。
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皇城臺東護牆北段的「棄置堆積」中,清理出了百餘片卜骨,超過萬枚的骨針,以及多件體態碩大的鷹形陶器。大量骨針現身皇城臺,可能意味著這裡曾經存在著規模不小的制骨作坊。鷹形陶器可能與王權或曾在皇城臺進行的宗教祭祀公共活動有關。
石峁出土骨針,神木市博物館藏。
2018年,石峁遺址內出土的一件類似於今天發卡樣式的骨器,被正式確認為口弦琴,堪稱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在古代,它被稱為簧,「巧舌如簧」的簧就是這個樣子。在現代,它流行於我國多個少數民資,承擔著與神靈天地溝通的角色。
像發卡一樣的口弦琴。
「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巡禮之神木·融媒體行」一行參觀神木市博物館。
2019年9月,石峁遺址近期又有新發現:神面紋圓型石立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隊隊長孫周勇表示,這有可能是「圖騰柱」。「新發現的神面紋圓型石立柱,直徑約50釐米,高度近1米。這個石柱並不是在石牆上發現的,而是在登臺基的一個走廊裡發現的,非常顯眼。從出土和保存狀況來看,應該還矗立在龍山晚期的地面上,4000年來一直保存在原地,旁邊還有一個用來加固的石圈。」孫周勇說。
今年9月,考古工作者們在皇城臺大臺基南護牆處發現了多件石雕。據專家推測,這些石雕中的一部分可能來自其他更早的高等級建築,系「舊物新用」。
未來,石峁遺址還會帶來多少驚人的發現,為世人傳遞什麼樣的歷史信息?我們拭目以待。
誰能想到,曾經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的黃土高原,卻誕生了石峁這樣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而曾經被認為是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也因為石峁、紅山和良渚等古城的橫空出世,而增加了多個文明源頭。
編輯: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