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行記:霧散石城現 探訪「史前中國第一城」石峁遺址

2020-12-15 西部網

西部網訊(記者 敬澤昊 秦怡) 因為盛產煤,神木在外界看來,是可以和「土豪」這個詞劃等號的。但考古成果卻告訴我們,和4000多年前相比,現在神木的「土豪」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因為在當時,位於神木的石峁城,已經孕育了高度發達的文明——面積巨大的城市、堅固的城防體系,做工精緻的玉器……比同一時期的中原地區,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

近日,跟隨「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巡禮之神木·融媒體行」活動,記者來到石峁城遺址,感受這座4000年前的雄偉石城。當採訪團一行來到石峁遺址時,大霧瀰漫整個遺址區域,皇城臺、皇城大道等在山峁中若隱若現,頗有神秘感。慢慢的,大霧散去,正如考古成果中越來越多的信息顯現一樣,這座令人驚奇的華夏文明「金字塔」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石峁城址外城東門正射影像(上為東)。

雖然石峁遺址很早就被學界所知曉,但它首次進入公眾視野,應該是2012年底的事情了。陸續有媒體報導,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陝西神木發現了一座距今4000多年,面積約425萬平方米的史前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採訪項目負責人孫周勇當時談及石峁的價值時,很意味深長的說:「好戲才剛剛開始」 。

接下來,好戲真的就接踵而來了。

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遺址外城東門附近發現了城牆馬面和角樓,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此類城防設施實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而這些也與東城門的甕城一道,構築起了石峁堅固的城防體系。但當時整個河套地區,似乎還不存在能威脅石峁「霸權」地位的城邦,那麼這套防禦設施是用來防誰的?目前看還是個謎。

2013年,「石峁遺址出土了一件長達56釐米、重約3公斤的玉牙璋」的新聞被媒體廣泛報導。其實早在石峁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之前,大量的石峁玉器便已經流出,被包括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內的海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

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玉器。

在科學的考古發掘開始之前,在當地曾一直流傳著「玉器從石頭裡蹦出來」的說法,直到考古工作者從石牆的縫隙中發現了玉器,才證實了傳說非虛。

2014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石峁遺址居民住址和墓葬的考古成果,為明晰石峁遺址的功能區劃提供了可靠的考古學材料。

考古人員在石峁遺址清理人頭骨(資料圖)。

2015年,經過這些年的實驗室實驗、分析,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石峁壁畫的研究結果——這批壁畫無論在製作工藝還是繪製技法上均與漢代及其以後的壁畫較為相似,可能暗示著中國早期壁畫的基本製作工藝及繪製技法早在4000多年前或者更早的時期便已經基本確立。

神木石峁遺址出土壁畫殘片。

2015年,石峁遺址發現鱷魚骨板的消息被披露,孫周勇說這塊骨板是包括陝晉中北部、內蒙古中南部在內的河套地區的首次發現,所以他推斷這條鱷魚未必生長於此,極有可能來自遙遠的南方。這也說明史前各部族的上層之間,很可能進行著距離遠超出今人想像的『奢侈品』交易。

2016年,陝西的考古工作者對石峁遺址核心區——皇城臺進行發掘,一座依託山勢修建,由廣場、甕城、墩臺和多段石牆構成的,外形類似於秘魯馬丘比丘遺址的複雜建築群逐漸浮出水面。同時,《營造法式》記載的築城所需的「紝木」,也在皇城臺遺址「破土而出」。

201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石峁出土石範和銅刀的研究成果,不僅為中國早期鑄造技術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證據,也為鑄銅等早期冶金術是由北方的歐亞大草原經河套地區傳入中原地區的觀點提供了佐證。

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皇城臺東護牆北段的「棄置堆積」中,清理出了百餘片卜骨,超過萬枚的骨針,以及多件體態碩大的鷹形陶器。大量骨針現身皇城臺,可能意味著這裡曾經存在著規模不小的制骨作坊。鷹形陶器可能與王權或曾在皇城臺進行的宗教祭祀公共活動有關。

石峁出土骨針,神木市博物館藏。

2018年,石峁遺址內出土的一件類似於今天發卡樣式的骨器,被正式確認為口弦琴,堪稱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在古代,它被稱為簧,「巧舌如簧」的簧就是這個樣子。在現代,它流行於我國多個少數民資,承擔著與神靈天地溝通的角色。

像發卡一樣的口弦琴。

「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巡禮之神木·融媒體行」一行參觀神木市博物館。

2019年9月,石峁遺址近期又有新發現:神面紋圓型石立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隊隊長孫周勇表示,這有可能是「圖騰柱」。「新發現的神面紋圓型石立柱,直徑約50釐米,高度近1米。這個石柱並不是在石牆上發現的,而是在登臺基的一個走廊裡發現的,非常顯眼。從出土和保存狀況來看,應該還矗立在龍山晚期的地面上,4000年來一直保存在原地,旁邊還有一個用來加固的石圈。」孫周勇說。

今年9月,考古工作者們在皇城臺大臺基南護牆處發現了多件石雕。據專家推測,這些石雕中的一部分可能來自其他更早的高等級建築,系「舊物新用」。

未來,石峁遺址還會帶來多少驚人的發現,為世人傳遞什麼樣的歷史信息?我們拭目以待。

誰能想到,曾經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的黃土高原,卻誕生了石峁這樣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而曾經被認為是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也因為石峁、紅山和良渚等古城的橫空出世,而增加了多個文明源頭。

編輯:王瑜

相關焦點

  • 中國史前最大石城遺址考古發現80多個頭骨
    新華網西安12月1日電 根據最新考古發現,考古學家在中國最大的石城遺址——神木石峁遺址的部分考古發掘中,陸續發現了80多個或集中或分散的頭骨,為研究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居民的宗教思想、建設理念和文化活動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 傳說中的「黃帝城」,居然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上世紀70年代,在神木高家堡,被稱為「石破天驚」的石峁遺址揭開了帷幕,隨著石峁遺址發現,陝北成為了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研究的焦點地帶。 傳說中的「黃帝城」竟然在神木? 自1976年以來,關於石峁遺址來源的猜測眾說紛紜。
  • 神秘的神木石峁古城遺址
    文/ 張根勞石峁(mǎo)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陝西省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初步判斷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石峁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石峁遺址距今約4000年左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近年來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
  • 神木石峁遺址發現精美石雕
    大臺基南護牆石雕(資料圖片)  昨日記者獲悉,中國規模最大的史前石城遺址——神木石峁遺址新發現30餘件精美石雕,雕刻內容分為符號、人面、神面、動物、神獸等,有一些畫面長度近3專家認為,石峁遺址恰好位於歐亞草原與中國黃河流域之間文化傳播的中間環節,這些石雕或為4000多年前歐亞草原文明東西交融互動的重要體現。  石峁遺址以皇城臺為核心及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的結構,城外還分布有數座「哨所」類建築遺蹟,構成石峁外圍的「預警」系統。
  • 石峁遺址之眾星捧月
    初步判斷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石峁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據專家研究有可能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石城分為外城和內城,內城牆體殘長2000米,面積約235萬平方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
  • 陝北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位於陝北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究竟會是誰的城?近日,「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陳列室,邀請石峁遺址考古隊副隊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通過視頻直播為127萬人次網友講述了石峁遺址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以及由此對中國史前文明的思考。A.石峁遺址是如何發現的?
  • 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這是一個三次入選「六大」考古新發現、兩次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史前遺址,自2011年確認並開展考古發掘以來,幾乎每年都會以令人震驚的成果給學術界帶來驚喜。這是一座文獻中沒有記載,卻擁有金字塔般建築、包含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距今4300-3800年,城址核心區域已具備早期宮城性質。位於陝北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究竟會是誰的城?
  • 延安蘆山峁、神木石峁遺址咋區分?
    最近,延安蘆山峁遺址的重大發現可以說震驚全國,不光是因為發現了最早的瓦和瓦當,發現了玉器。還發現了最早的宮殿式建築。那麼同樣坐落在陝北的延安蘆山峁和神木的石峁,這兩處遺址到底有啥關係呢?從年代上看,兩個都屬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晚期。蘆山峁遺址更早一些,距今約4500年,石峁遺址距今4200年左右。
  • 揭開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的「冰山一角」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建恩說,「對這些新成果加以梳理和研究,在考古學上一定會有新貢獻,特別是將清水河縣後城咀石城遺址與神木市石峁石城遺址加以對比研究,或許會有突破性進展。」
  • 神木石峁,意味著什麼?
    令人驚嘆的成熟石雕工藝標示出早期中國的文明高度這是記者第三次到石峁。「石峁皇城臺考古新發現暨口簧國際研討會」剛在神木召開。孫周勇說,中國北方與石峁基本同時的石城遺址數以百計,僅從面積分析,以幾萬到十幾萬平方米的遺址數量最多,面積接近100萬平方米的遺址數量急劇減少,而達到400萬平方米的僅有石峁城址一座,它的核心地位顯而易見。
  •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原標題:中國文明前夜的「皇城臺」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取得重要收穫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城址以皇城臺為核心,分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結構,城外有數座線性分布的「哨所」類建築遺蹟,構成石峁外圍的「預警」系統。
  • 陝西政協委員建言:建設神木石峁遺址國家遺址公園
    【石峁遺址資料圖】  人民網西安1月27日電(李志強、張偉)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的石峁遺址系公元前兩千年前後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址,形制完備、結構清晰、保存完好,被譽為本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史前考古發現之一。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過去10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在過去十年中,包括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孫周勇在內的發掘者揭露了一座擁有巨大防禦工事和複雜基礎設施的石城,數以千計的豪華文物,以及一座230英尺高的階梯式金字塔,這是石峁統治者和領導家族的住所。 該遺址的年代和地理位置都令人驚訝,人們認為,中華文明是在石峁建立大約500年後首先在中原發展起來的。
  • 陝西:史前中國第一大城現祭壇遺址(組圖)
    原標題:陝西:史前中國第一大城現祭壇遺址(組圖)所以像石峁遺址這樣,把城牆修築的「曲裡拐彎」的,確實堪稱另類。   曲裡拐彎的城牆   從2013年4月20日至11月15日,陝西省的考古人員繼續對位於榆林市神木縣的「史前中國第一大城」石峁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位於石峁城址外城東門南北兩側的城牆區域內,則是本次發掘的重點。
  •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項目榮登榜單
    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項目榮登榜單。這也是繼2012年度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後,石峁遺址第二次榮膺該獎項。作為石峁遺址的核心區,皇城臺不斷刷新著世人尤其是學術界對中國早期文明發展高度的傳統認知。該項目揭露出的中國史前時代最為壯觀的建築群,反映了石峁社會的高度複雜化和強大的組織能力。結構複雜的門址、規模巨大的臺基、氣勢磅礴的石砌護牆、設計精巧的城防設施,以及石雕、陶鷹、卜骨、口簧、玉器等高等級遺物的出土,在中國早期城址中很少發現,也確認了皇城臺宮城的性質。
  • 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圖為陝西石峁遺址皇城臺東護牆北段上部牆體(2017年9月13日攝)。)→希臘皮洛斯獅鷲戰士之墓(2015)→埃及薩加拉木乃伊作坊(2018)→義大利龐貝雷吉奧五號區域的發掘(2018)2011年,省考古研究院等相關單位對石峁遺址開展了系統考古調查和發掘,最終確認石峁遺址是一座面積約400萬平方米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的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組成,是目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史前城址。
  • 中國文明前夜的「皇城臺」——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取得...
    石峁城址城垣結構。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城址以皇城臺為核心,分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結構,城外有數座線性分布的「哨所」類建築遺蹟,構成石峁外圍的「預警」系統。石峁城址初建時代不晚於公元前2300年,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二里頭早期階段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之一。它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於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國家形成具有重要啟示。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再次衝頂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四)石城與聚落社會研究  石城與聚落社會的研究集中開展於21世紀初石峁遺址的系統性考古工作之後。2012年的系統調查重新確認了石峁遺址的城垣結構並精確計算了石峁城址的面積,特別是外城東門址考古新資料的公布,這處有著兩重城垣、規模宏大的史前城址,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關注。  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結構清晰、設計精巧、保存完好的史前門址,為我國古代建築史及建築技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 榆林神木石峁遺址被高度關注 發掘意義超兵馬俑
    一座4000年的城池,在沉睡了幾十個世紀之後被考古發現,從出土之日起,陝西榆林神木石峁遺址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10月10日,西部網記者來到高票入選「2012年世界年度十大重要田野考古發現」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4000年前的石砌城址令人震撼。  神木縣文體局工作人員劉妮介紹說,「黃帝部族很可能就在這裡生活。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1期 陝北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這是一個三次入選「六大」考古新發現、兩次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史前遺址;這是一座文獻中沒有記載,卻擁有金字塔般建築、包含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址核心區域已具備早期宮城性質。位於陝北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究竟會是誰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