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石峁,意味著什麼?

2020-12-15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從2012年正式發掘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邵晶,就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和石峁遺址綁在了一起。春去冬來,8個年頭過去了,作為石峁遺址考古工作的負責人之一,這裡成了他最離不開的地方。

「石峁遺址約有400多萬平方米,目前發掘的面積僅有幾千平方米,但持續的科學發掘已經獲取了相當豐富的信息,可以讓我們一點點復原這座4000多年前中國北方地區存在過的最大城址。」講起自己親手挖出的成果,邵晶自然滿眼笑意。

令人驚嘆的成熟石雕工藝

標示出早期中國的文明高度

這是記者第三次到石峁。「石峁皇城臺考古新發現暨口簧國際研討會」剛在神木召開。參會人數多是意料之中的——早在2018年,大家就從多種渠道獲悉皇城臺出土了許多石雕的消息,這次可以眼見為實並先睹為快。

2016年以來,石峁考古工作的重點就集中於遺址的核心區域「皇城臺」。邵晶在會議上以主題報告的形式向大家公布了皇城臺考古的最新成果:70餘件石雕是在對皇城臺臺頂「大臺基」南護牆的發掘清理中發現的,其中20餘件被發現時依舊鑲砌在南護牆的牆面上,其它多發現於南護牆牆體的倒塌堆積中。

最新的發現,是兩件神面紋圓型石立柱,其中一件直徑約50釐米,高近1米,現場可以看到為固定它而在地面上埋設的石圍圈。立柱上的神面圖案前後兩面對稱,造型誇張;石柱頂部還有清晰的對稱紋飾和小凹坑。神面紋圓型石立柱出現在夾牆與南護牆兩者間形成的9米寬的夾道中,這夾道相當於我們現在舉行大型活動時,特意設置的比較隱蔽的廊道,人們必須經過這個夾道才能轉到西護牆的中部,正式登上「大臺基」。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認為,這種夾道的設計是漢唐宮殿建築才具備的要素,沒想到在4000多年前的石峁就有了雛形。

但邵晶認為石峁最有特色的石雕還是我們所見到的大量的「平面式」石雕,均雕刻在石材平整的一面上。這些平面式石雕多是對稱式圖案,有一些單體式圖案,還有組合式的圖案,既有神面,也有人面和獸面以及動物造型。有的已經具有敘事風格,如「人射馬」「人騎牛」等,有的則非常抽象,屬於符號式,比如五角星、幾何圖案等。

石雕從哪裡來?目前有兩種觀點。一大批專家從使用背景觀察,認為這些石雕中的一部分可能來自其他更早的高等級建築,比如神廟,被石峁人「舊物新用」,在修砌皇城臺大臺基時嵌入南護牆。

但也有專家傾向於它應該是專門的建築材料。石雕上大多是我們熟悉的、似曾相識的母體圖案,可能受到北方歐亞草原文化的影響,但更多應該是承繼了中國北方地區更早的興隆窪、趙寶溝、紅山等考古學文化的「石雕傳統」,也和之後的商周青銅器的紋飾圖案有一定關聯,是一種多元文化的複合體。「它們是專門被打磨和雕刻、作為建築材料砌在牆面上的,與4000多年前石峁先民砌築石牆時『藏玉於牆』、或者以人頭奠基的精神內涵大致相同,雕刻技藝很成熟,有陰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等,展示出早期中國的文明高度。」

「目前我們只在南護牆外側做了發掘,就出土了這麼多石雕,也許以後會在西護牆、北護牆有更多的發現。目前見到的一些石雕已經有了敘事圖案,具有了一定的表意功能。」邵晶的觀點更為樂觀。

出土20多件口簧

是當代口弦琴的祖形

中國古代的都城大部分是夯土築造,經過幾千年歲月的剝蝕風化,很多已蕩然無存,考古人不得不「土中識土」,現在終於有一座巍峨屹立的石頭城,但考古反倒更要謹小慎微。皇城臺採用了覆鬥狀或者說類金字塔狀的建造結構,最高處有70多米,四周包砌了很多級層階狀護坡石牆。出於對遺址的保護,考古隊只揭開了冰山一角。

目前皇城臺東護牆北段的石砌護牆揭露長度約120米、高8至15米。之前這裡全部被皇城臺使用期間的厚達10餘米的棄置堆積層所覆蓋,考慮到發掘的複雜性,邵晶他們沒有現成的辦法可以採用,最後將之分隔成了十幾段,一段一段分段發掘。就這樣,硬是從東護牆北段上部的棄置堆積層中,篩出了數以萬計的各類文物。

首先是口簧的發現。20多件形制精巧、製作規整的骨制口簧(現代稱為口弦琴)和骨制管哨、陶製球哨一起出土。這些口簧均呈窄條狀,一般長8至9釐米、寬逾1釐米,厚僅1至2毫米,由簧鞘和簧舌兩部分組成,簧鞘內鏤刻簧舌,樂器特徵明顯。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考古領隊孫周勇說,最新測年數據顯示,石峁口簧製作於距今約4000年前,這是目前國內所見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弦樂器,也是近現代流行於世界各地的口弦類樂器的祖形。

數百件筒瓦、板瓦殘片,暗示著皇城臺臺頂存在著覆瓦的大型宮室類建築;大量的卜骨,雖然未見文字,但灼痕非常清晰,說明這裡的祭祀儀式中包含了佔卜的內容;破碎的陶片,裝了三四千箱,花了兩年多時間,已拼出了20多件大型陶鷹,最大的有一米多高。

數量最龐大的要數骨針,多到難以逐個計數,最後只能稱重,按照概率計算,大約有14000枚。還有各種經過了不同工序加工的骨料,展示了石峁先民製作骨針的整個過程,石峁人採集到骨料後,先把它們砸開,磨製長條形的骨片,然後將骨片進行切割,分割成細小的骨條,再將骨條打磨、拋光、鑽孔,最終加工成骨針。邵晶認為在皇城臺上一定存在著大型骨器作坊,產品包括骨針和其它骨器。

還有很多紡輪以及炭化的麻布片。知名考古學家劉莉還在紡輪上檢測出了羊毛遺存,說明那時的石峁人既可以紡麻線,也可能紡毛線;大量的箭簇,雖然沒有發現箭杆,但發現了許多箭杆整直器,說明當時石峁人已經具備了發達的造箭能力。

還有珍貴的海貝。石峁人把海貝做到了陶器上。揚子鱷骨板、鴕鳥蛋殼、水晶等也是稀有物品。「這或者說明當時石峁的統治階層政權非常穩固強大,足以支撐石峁進行廣泛的物質交換。」

石峁、良渚、陶寺、二里頭遺址

都是中華文明重要實證

截至目前,石峁古城仍是一本無字天書,人們對它的了解還非常有限。但經過考古學家的努力,我們已經大概可以讀出這座石城的一些信息。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吳小紅與科研團隊一起,從皇城臺多個位置取了紝木、壁畫草拌泥、木炭等樣品,進行了系統的碳14年代測定。「經過大量實驗及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除個別數據較早或偏晚,絕大部分數據在時間上呈現出一致性,皇城臺建造和早期使用的年代可能在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1900年之間。」

為了計算4000多年前石峁修建城牆所耗費的人力資源,考古隊曾組織人力,不藉助現代機器,修復了一段長僅20多米的倒塌城牆。30名工人足足幹了一個月。整個石峁古城,內城城牆長5700米,外城城牆也有4200米,所有城牆長度加起來近10公裡,殘存最高處達3米以上,可以想像當年建城時動用的人力物力之巨大。

孫周勇說,中國北方與石峁基本同時的石城遺址數以百計,僅從面積分析,以幾萬到十幾萬平方米的遺址數量最多,面積接近100萬平方米的遺址數量急劇減少,而達到400萬平方米的僅有石峁城址一座,它的核心地位顯而易見。

考古學家李伯謙先生建議:還是要把石峁遺址放在中華五千年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進程中來研究,放在史前中國六大區系或者更多區系的相關文化範圍之內研究。儘管石峁在古文獻中沒有記載,但也要結合古文獻記載進行深入研究。

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在不斷充實著我們對於石峁的認識,那個消逝的王國一次次以不同的面貌在邵晶腦海中浮現:「我們可以想像,4000多年前,石峁這裡有一個實力非常強大的王國,從北面的大青山南麓到南面的延安蘆山峁;從西面的毛烏素沙漠邊緣到東面的呂梁山區,都是它的控制範圍。這個王國等級分明,人口眾多,已經有一套維持統治的管理體系。城市建築整齊堅固,王族居住在70米高的皇城臺上,會舉辦大型宴飲,口簧與管哨、球哨等樂器合奏,烹牛宰羊、觥籌交錯。」

當年,石峁遺址的周邊環境應以草原為主,生業形態為典型的北方旱作農業系統,大量種植粟與黍。石峁的山羊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批山羊,產肉兼產奶。石峁人同時從事農業生產、畜牧和狩獵活動。目前調查,幾乎每個山峁上都有院牆的牆體、有單獨的墓葬區。「各種小的部族或家族匯聚石峁城,滿滿當當,沒有一塊兒空地……」邵晶這樣描述。

連結

石峁最早因玉而被世人所知。目前統計,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石峁古玉有數千件左右,大概都是清末流失的。

美籍德裔漢學家薩爾蒙尼在20世紀30年代出版了《中國玉器》一書,描述了他從榆林農民手中收購的一件50釐米的玉牙璋,整個榆林地區只有石峁才有這種類型的玉器。目前這件玉器保存在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

1958年,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期間,被叫作「石峁山遺址」的石峁遺址首次被考古工作者記錄和關注。根據調查信息和採集標本,認為它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

1963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開展陝北長城沿線的考古調查,石峁遺址是這次調查發現的諸多史前遺存之一。

1976年,陝西省文管會對石峁遺址的考古調查特別是石峁玉器的徵集引起世人高度關注和學界的濃厚興趣。當時西北大學考古系戴應新教授去石峁遺址調查。當地農民稱,在高家堡鎮附近的黃土梁上,有很多石塊壘砌的牆,經常可以在牆縫中找到一些玉器。戴應新徵集了126件玉器,並將調查簡報發表在1977年第3期的《考古》上,引起考古界的重視。後來,戴應新還以《神木石峁龍山文化玉器》為題,公布了這批玉的名錄和相關情況,考古界為之震動。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石峁」這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的偏僻鄉村,開始在全國甚至世界考古界走紅……

1981年,西安半坡博物館開展了石峁遺址的首次考古試掘工作,但由於條件限制,曾認定遺址的範圍僅90萬平方米左右,到2000年以後,這座古城的遺址外城牆還一度被誤認為是戰國長城。

2011年,由陝西省、市、縣三家文博機構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石峁遺址進行了區域系統調查。201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榆林市文物勘探工作隊、神木縣文體局聯合組隊,開始對石峁遺址重點發掘及複查,取得了重要收穫。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論壇評選的2012年度「全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以及國家文物局評選的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3年8月,和土耳其的「哥貝克力石陣」等共同入選首屆「世界考古上海論壇」的「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十大發現」。

2016年,持續進行的石峁遺址考古與調查項目榮獲中國考古學會2011至2015年度「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寫進了教科書,已被列入申遺預備名單。

201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省人民政府頒布了《石峁遺址保護規劃(2016-2030)》。

2017年7月27日,陝西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陝西省石峁遺址保護條例》,自2017年11月1日起施行,這是陝西省首部由人大頒布的古遺址保護條例。

2017年12月,石峁遺址入選全國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2018年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發布會。神木石峁遺址與浙江良渚遺址、山西陶寺遺址、河南二里頭遺址一起組成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重要實證,相關內容均已經被列入中學歷史教科書。

2019年5月,石峁遺址等6個項目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人民日報海外版 楊雪梅)

相關焦點

  • 延安蘆山峁、神木石峁遺址咋區分?
    那麼同樣坐落在陝北的延安蘆山峁和神木的石峁,這兩處遺址到底有啥關係呢?從年代上看,兩個都屬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晚期。蘆山峁遺址更早一些,距今約4500年,石峁遺址距今4200年左右。
  • 神木行記:霧散石城現 探訪「史前中國第一城」石峁遺址
    但考古成果卻告訴我們,和4000多年前相比,現在神木的「土豪」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因為在當時,位於神木的石峁城,已經孕育了高度發達的文明——面積巨大的城市、堅固的城防體系,做工精緻的玉器……比同一時期的中原地區,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近日,跟隨「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巡禮之神木·融媒體行」活動,記者來到石峁城遺址,感受這座4000年前的雄偉石城。
  • 神木石峁遺址發現精美石雕
    大臺基南護牆石雕(資料圖片)  昨日記者獲悉,中國規模最大的史前石城遺址——神木石峁遺址新發現30餘件精美石雕,雕刻內容分為符號、人面、神面、動物、神獸等,有一些畫面長度近3專家認為,石峁遺址恰好位於歐亞草原與中國黃河流域之間文化傳播的中間環節,這些石雕或為4000多年前歐亞草原文明東西交融互動的重要體現。  石峁遺址以皇城臺為核心及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的結構,城外還分布有數座「哨所」類建築遺蹟,構成石峁外圍的「預警」系統。
  • 神秘的神木石峁古城遺址
    文/ 張根勞石峁(mǎo)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陝西省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初步判斷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石峁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石峁遺址距今約4000年左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近年來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
  • 傳說中的「黃帝城」,居然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上世紀70年代,在神木高家堡,被稱為「石破天驚」的石峁遺址揭開了帷幕,隨著石峁遺址發現,陝北成為了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研究的焦點地帶。通過碳十四測年法及相關考古學證據顯示,石峁遺址擁有4300年的歷史。 面對如此巨大的考古發現,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主流媒體都用「石破天驚」一詞來稱呼石峁遺址。 除了石破天驚,有關石峁遺址的另一個發現也讓人震驚。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石峁遺址到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 陝西政協委員建言:建設神木石峁遺址國家遺址公園
    【石峁遺址資料圖】  人民網西安1月27日電(李志強、張偉)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的石峁遺址系公元前兩千年前後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址,形制完備、結構清晰 實地調研過神木石峁遺址的陝西省政協委員周建玲告訴記者:「由於遺址地處生態惡化的臺塬粱峁地帶,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機率高,保護管理難度大,加之遺址內全部為集體土地,且多為基本農田,保護實施難度更大。由於遺址地大面廣,所需資金規模較大,僅靠省級文物單位與縣級政府難以維持和支撐。
  • 榆林神木石峁遺址被高度關注 發掘意義超兵馬俑
    一座4000年的城池,在沉睡了幾十個世紀之後被考古發現,從出土之日起,陝西榆林神木石峁遺址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10月10日,西部網記者來到高票入選「2012年世界年度十大重要田野考古發現」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4000年前的石砌城址令人震撼。  神木縣文體局工作人員劉妮介紹說,「黃帝部族很可能就在這裡生活。
  • ...新實踐與新思考」暨石峁遺址系統考古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神木開幕
    塞上古城逢盛世楊家將故裡迎嘉賓8月24日,「聚落與社會——新實踐與新思考」暨石峁遺址系統考古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神木開幕。榆林市文物局副局長劉麗及神木市委辦、政府辦、文旅局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開幕式。周魁英希望,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能夠暢所欲言,貢獻真知灼見,碰撞智慧火花,為石峁遺址以後的發掘、 保護和研究提出寶貴的建議,以深入推動石峁遺址文化研究,進一步完善石峁遺址價值闡述體系。
  •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原標題:中國文明前夜的「皇城臺」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取得重要收穫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城址以皇城臺為核心,分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結構,城外有數座線性分布的「哨所」類建築遺蹟,構成石峁外圍的「預警」系統。
  •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等20個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等20個項目入圍終評。此次評選共收到有效投票215張,其中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200票,位列前10的項目得票數均在135票以上,選票結果非常集中。
  •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項目榮登榜單
    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項目榮登榜單。這也是繼2012年度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後,石峁遺址第二次榮膺該獎項。作為石峁遺址的核心區,皇城臺不斷刷新著世人尤其是學術界對中國早期文明發展高度的傳統認知。該項目揭露出的中國史前時代最為壯觀的建築群,反映了石峁社會的高度複雜化和強大的組織能力。結構複雜的門址、規模巨大的臺基、氣勢磅礴的石砌護牆、設計精巧的城防設施,以及石雕、陶鷹、卜骨、口簧、玉器等高等級遺物的出土,在中國早期城址中很少發現,也確認了皇城臺宮城的性質。
  • 8月22日—28日,神木高家堡古城(石峁)尋根遊嘍
    有人說歷史鐫刻山河雕鏤人心而我們尋尋覓覓終為找到一個自己撫卻歲月風塵追尋歷史的蹤跡8月22日——8月28日和小編一起踏著時間的脈絡感受神木高家堡古城(石峁)歷史文化變遷高·家·堡·古·城2020/08/22石·峁·尋·根·遊尋根線路:南門廣場→萬佛洞→石峁遺址東門→石峁皇城臺→榆西路→古鎮東大街→鐘樓→南大街→南門
  • 中國文明前夜的「皇城臺」——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取得...
    石峁城址城垣結構。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城址以皇城臺為核心,分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結構,城外有數座線性分布的「哨所」類建築遺蹟,構成石峁外圍的「預警」系統。記者 楊靜 攝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石峁遺址就陸陸續續給世人帶來驚喜,2006年石峁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考古專家確定石峁遺址由皇城臺核心區、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是全國目前發現的最大史前古遺址。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 馬語:神木石峁人去哪兒了?
    閱《漢書·地理志》,在上郡陽周縣內容中確有「橋山在南,有黃帝冢」的文字。陽周即今陝北子長縣。《漢書·地理志》上郡膚施縣(今榆林)下還記載其地「有黃帝祠四所」;今榆林城,地處子長縣和石峁遺址中間,均不及百公裡,這片土地之上既然有黃帝的冢墓,還有百姓祭祀黃帝的祠堂,那黃帝生前和他的部族曾在這一帶活動便無可否認。現在史學家、考古專家於石峁古城遺址整理出的這部分資料也是非常可貴的。
  • 姬英明中華文明探源走進神木石峁遺址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姬英明指出,就陝北榆林地區而言,已發現仰韶類文化遺址70處之多,龍山類文化遺址678處之多,且多是如「石峁遺址」「皇華城遺址」「新華遺址」「陽周故城」等特大型遺址。「在文明發源地講文明,在歷史發生地講歷史」是姬英明於去年冬至發起《中華八千年文明史》探源的遵旨。
  • 這裡是陝西神木
    ​神木,位於陝西北部榆林市境內。掌權的同時也意味著責任,麟州這地兒的安全也是由他與他的家族共同守護的。那麼什麼是紝木呢?而石峁遺址的發現,把這一技術的出現提早了兩千多年。紝木的使用,只是石峁先民智慧的小小體現,在石峁遺址中,還有很多很多令人驚詫的發現。
  • 皇皇巨城 魏巍高臺——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視頻記錄 若是,則不排除這些石雕來自一個臺頂之上更加輝煌的神廟類建築,而這一變化形成的原因,則或由於石峁上層發生的一次巨大的社會變革,宏偉的建築被推倒,廢棄的建築材料被重新砌築在修葺之後的大臺基之上。抑或石雕最初就是砌築於大臺基護牆牆面上作為帶有特殊寓意的特殊裝飾?上述可能,尚待更多的考古證據。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參考文獻:  [1]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J].考古,2013(7);《考古與文物》編輯部.神木石峁遺址座談會紀要[J].考古與文物,2013(3).  [9]西安半坡博物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調查試掘簡報[J].史前研究,1983(2);魏世剛.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掘二三事[C]//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10]呂智榮.陝西神木縣石峁遺址發現細石器[J].文博,1989(2).
  • 石峁遺址之眾星捧月
    石峁古城雖為大型聚落中心,但其周邊存在的許多如寨山遺址、蘆山峁遺址、寨峁梁遺址等小型聚落如"眾星捧月"一樣分布在黃河邊上。可以想像,這在當時應該是個中心。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
  • 關於神木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幾點淺析
    用什麼來支撐神木後煤炭時期的發展?發展旅遊文化產業是首選對象。一方面,旅遊文化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數量大、勞動力轉崗適應快的特點。它不僅自身可以成為大產業,而且輻射範圍廣,能帶動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共同發展,對推進我縣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進程,都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無論從其輻射帶動效應還是就業容量,它可以成為煤炭產業的接續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