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吳曉東)「自宋以後,隨著華夏文明的政治文化核心區域東移,對育養壯大華黃和華夏文明之地、黃河弓背的古河南一帶失去控制權起,陝北也變成了文化人眼中『文化貧瘠的邊塞』。這是一種文化誤判。」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姬英明指出,就陝北榆林地區而言,已發現仰韶類文化遺址70處之多,龍山類文化遺址678處之多,且多是如「石峁遺址」「皇華城遺址」「新華遺址」「陽周故城」等特大型遺址。
「在文明發源地講文明,在歷史發生地講歷史」是姬英明於去年冬至發起《中華八千年文明史》探源的遵旨。探源第一期走進中華文明的肇啟源頭,「大地灣遺址」和「女媧洞」一帶;第二期探源走進了史冊《國語》所載的神農炎帝誕生地,寶雞姜水至「水溝遺址」一帶;第三期探源走進了炎帝族的生活中心、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帶,靈寶北陽平遺址一帶;5月初,第四期探源走進了距今4300多年的東方最大古城神木石峁遺址一帶,探源古史冊所記載黃帝族生活的「崑崙墟」「天黿神都」和「皇華城」等存在的可能性。
中華文明的興起之地在何處?中華文明大一統始祖軒轅黃帝葬於何處?兩千多年來爭論不休,隨著現代考古工作的推進,世界最大的紀年史前巨城「石峁遺址」面世,更多的文化人把目光投向了這片古老的黃土。
近日,姬英明一行來到2013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楊橋畔「陽周故城」,《漢書·地理志》記載「黃帝冢」遺址,龍州鎮古碑及民間傳說的顓頊帝「皇華城」,軒轅黃帝父母的「少典附寶冢」,以及為祭祀軒轅黃帝而建的「漢武帝龍城」,範仲淹守邊的「南夏州城」遺址等地進行了實地勘察和調研。這些有巨大文化價值的遺址古城,都神奇地聚集在以「軒轅黃帝冢」為核心的周邊。
姬英明勘察和調研上述遺址後,進行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現場直播,他表示,自己作為姬軒轅黃帝一百八十三世孫,為尋找先祖的龍興之地,可謂走遍全國各地,沒想到在陝北的靖邊縣發現了與古籍和史料記載中頗為吻合的「天黿神都」。再加上「陽周故城」「陽周塞司馬」陶罐和「陽周候印」的出土,以及「奢延左尉」銅印,「官字」和「將字」瓦當,皇華城「原都」陶罐等各個時期從未斷續的博物館陳列文物,都無不證明著這裡曾經是上古文明和北宋之前的文化、政治的核心要地,也是一種「活著的古老文明」。(文化副刊部編輯)
作者:吳曉東
來源:中青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