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呆!傳說中的「黃帝城」,居然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2021-01-09 騰訊網

4000年石峁

500年古鎮

上世紀70年代,在神木高家堡,被稱為「石破天驚」的石峁遺址揭開了帷幕,隨著石峁遺址發現,陝北成為了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研究的焦點地帶。考古工作者「初步認定此石峁城址修建於龍山中期,興盛於龍山晚期,夏早期毀棄」。

眼前的這座古老的城址,震驚了整個考古界。通過碳十四測年法及相關考古學證據顯示,石峁遺址擁有4300年的歷史。

面對如此巨大的考古發現,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主流媒體都用「石破天驚」一詞來稱呼石峁遺址。

除了石破天驚,有關石峁遺址的另一個發現也讓人震驚。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石峁遺址到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傳說中的「黃帝城」竟然在神木?

自1976年以來,關於石峁遺址來源的猜測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有人說是黃帝曾孫辛侯的都城,有人說是古文獻中的「鬼國」,甚至還有人說是神話傳說中大禹治水與共工鬥爭時被毀的「不周山」。

但是,小編還是比較傾向於第一種說法,理由有以下5點。

一、「皇城臺」與「黃城臺」

首先,「皇城臺」與「黃城臺」的發音類似,有考古專家認為「皇城臺」就是傳說中黃帝的都城崑崙城。

這一觀點主要是考慮到石峁遺址存在的時間和文獻中對黃帝的記載基本吻合。

至於這一論據是否充足,考古學界目前仍然沒有定論。

二、靖邊發現的黃帝冢也許可以成為佐證

近年來,關於華夏始祖軒轅黃帝葬於何處,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雖然目前史前考古沒有確鑿證據證明黃帝的遺址和遺物,但是,歷史學者依據傳世歷史文獻記載、考古和傳說,公認大約5000年前,黃帝部落曾經生活在陝北黃土高原,並在陝北大地上開創了黃河流域古人類的文明曙光。

在2016年,眾多考古專家一致得出結論:基本確定靖邊縣楊橋畔鎮瓦渣梁村(現改為陽周村)是秦漢「陽周故城」所在地。

黃帝死後所葬地區,其實史書記載的很明確,這就是上郡陽周橋山。司馬遷在《五帝本紀》中曰:「 黃帝崩,葬橋山」。

《漢書·地理志》記載:「 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

《孝武本紀》載:「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

......

從史料記載、山形地理、文物遺址、方圓遺蹟、天象文化、當地傳說、地震勘查成果等多方面考查,y有專家認為,靖邊縣的這個小山村,很有可能就是史書記載的黃帝原冢地。

結合以上資料記載,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黃帝都城也許就在石峁。

三、誰能建造如此龐大的「石峁城」?

當前,考古學界對石峁遺址的面積基本沒有爭議,那就是425萬平方米這個數字。

在4300多年前,誰有能力在北方修建如此大規模的城址,目前所有資料幾乎都指向一個方向——5000年前在陝北黃土高原生活的黃帝部族。

如果說,這裡不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那麼在那個年代,還有那個部族有能力修建如此大規模的城址呢?

四、「揚子鱷」遺骨從哪裡來?

2015年,考古專家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清理2座方形地穴式房址和5座墓葬時,首次發現了一塊鱷魚骨板。

後來,經過專家的鑑定,這塊鱷魚骨板來自於揚子鱷。這一考古發現也是非常超前的,後來確定這一塊骨板來自於南方,是通過交換得來的。

據史料記載,上古時代有一種鼓叫鼉(tuó)鼓,用揚子鱷的皮製成,是等級的象徵。專家分析,當時很可能存在著一條「奢侈品」交易路線,當時石峁人眼中的奢侈品揚子鱷就從南方送到神木,揚子鱷的皮被用來製作象徵地位等級的鼉鼓。用來蒙鼓的皮革部分,由於時間久遠已經消失,只留下了骨板,藏匿著史前文明交往傳播的蛛絲馬跡。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能夠在石峁使用象徵地位等級的鼉鼓,想來也只有身居於此的黃帝部落領袖——軒轅黃帝了。

五、「藏玉於石」也是佐證!

2012年,考古學家對石峁城址外城北部的25000餘平方米的一座城門遺址進行了重點發掘。此次考古中發掘出6件完整的玉器,種類為玉鏟、玉璜、石雕人頭像等。

在我們現在人的視角來看,石峁先民就是妥妥的「土豪」。

一直以來,石峁遺址都是以以玉聞名,尤其是數量眾多的象徵早期王權的牙璋,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石峁王國強大的「統治」能力。而統治石峁王國的領袖,可能就是我們的軒轅黃帝。

以上內容為小編整理,不代表任何媒體或個人觀點,歡迎廣大文物愛好者討論或發表自己的意見。

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END-

文博傳媒網原創作品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相關焦點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過去10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最近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其2021年1月到2月期刊中,評選了過去10年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榜上有名。 一名教授沈長雲強調,根據考古專家發現石峁古城的年代為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階段,正與黃帝活動的時間大體相當,由此更能確定石峁古城為黃帝部族所居。 不過在過去幾年,關於石峁遺址與黃帝部落居所的關係,引起很大討論。從考古角度,目前確實足夠的證據。
  •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原標題:中國文明前夜的「皇城臺」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取得重要收穫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城址以皇城臺為核心,分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結構,城外有數座線性分布的「哨所」類建築遺蹟,構成石峁外圍的「預警」系統。
  • 神木行記:霧散石城現 探訪「史前中國第一城」石峁遺址
    但考古成果卻告訴我們,和4000多年前相比,現在神木的「土豪」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因為在當時,位於神木的石峁城,已經孕育了高度發達的文明——面積巨大的城市、堅固的城防體系,做工精緻的玉器……比同一時期的中原地區,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近日,跟隨「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巡禮之神木·融媒體行」活動,記者來到石峁城遺址,感受這座4000年前的雄偉石城。
  • 石峁遺址:走進五帝時代的新入口
    發源於長城外的禿尾河向東南流入浩蕩的黃河,石峁龍山文化遺址即位於禿尾河支流洞川溝南岸的山梁上。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遺址距今約4000年左右,城內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為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石峁遺址的最初發現可以追溯到百年以前。
  • 榆林神木石峁遺址被高度關注 發掘意義超兵馬俑
    一座4000年的城池,在沉睡了幾十個世紀之後被考古發現,從出土之日起,陝西榆林神木石峁遺址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10月10日,西部網記者來到高票入選「2012年世界年度十大重要田野考古發現」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4000年前的石砌城址令人震撼。  神木縣文體局工作人員劉妮介紹說,「黃帝部族很可能就在這裡生活。
  •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項目榮登榜單
    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項目榮登榜單。這也是繼2012年度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後,石峁遺址第二次榮膺該獎項。作為石峁遺址的核心區,皇城臺不斷刷新著世人尤其是學術界對中國早期文明發展高度的傳統認知。該項目揭露出的中國史前時代最為壯觀的建築群,反映了石峁社會的高度複雜化和強大的組織能力。結構複雜的門址、規模巨大的臺基、氣勢磅礴的石砌護牆、設計精巧的城防設施,以及石雕、陶鷹、卜骨、口簧、玉器等高等級遺物的出土,在中國早期城址中很少發現,也確認了皇城臺宮城的性質。
  •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等20個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等20個項目入圍終評。此次評選共收到有效投票215張,其中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200票,位列前10的項目得票數均在135票以上,選票結果非常集中。
  • 中國文明前夜的「皇城臺」——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取得...
    石峁城址城垣結構。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城址以皇城臺為核心,分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結構,城外有數座線性分布的「哨所」類建築遺蹟,構成石峁外圍的「預警」系統。記者 楊靜 攝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石峁遺址就陸陸續續給世人帶來驚喜,2006年石峁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考古專家確定石峁遺址由皇城臺核心區、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是全國目前發現的最大史前古遺址。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 姬英明中華文明探源走進神木石峁遺址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姬英明指出,就陝北榆林地區而言,已發現仰韶類文化遺址70處之多,龍山類文化遺址678處之多,且多是如「石峁遺址」「皇華城遺址」「新華遺址」「陽周故城」等特大型遺址。「在文明發源地講文明,在歷史發生地講歷史」是姬英明於去年冬至發起《中華八千年文明史》探源的遵旨。
  • 陝西政協委員建言:建設神木石峁遺址國家遺址公園
    【石峁遺址資料圖】  人民網西安1月27日電(李志強、張偉)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的石峁遺址系公元前兩千年前後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址,形制完備、結構清晰 實地調研過神木石峁遺址的陝西省政協委員周建玲告訴記者:「由於遺址地處生態惡化的臺塬粱峁地帶,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機率高,保護管理難度大,加之遺址內全部為集體土地,且多為基本農田,保護實施難度更大。由於遺址地大面廣,所需資金規模較大,僅靠省級文物單位與縣級政府難以維持和支撐。
  • 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這是一個三次入選「六大」考古新發現、兩次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史前遺址,自2011年確認並開展考古發掘以來,幾乎每年都會以令人震驚的成果給學術界帶來驚喜。這是一座文獻中沒有記載,卻擁有金字塔般建築、包含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距今4300-3800年,城址核心區域已具備早期宮城性質。位於陝北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究竟會是誰的城?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先秦史學者沈長雲從古代文獻及歷史地理角度縱橫捭闔、旁徵博引,提出石峁古城是黃帝部族居邑[122]。此說一出,學界矚目,甚至有學者直指黃帝都城崑崙[123],石峁城址黃帝都城說也在歷史學界產生了一定影響[124]。陳民鎮立即撰文回應,指出將考古發現與古史傳說輕易掛鈎的做法是危險的,並從世系年代、區域位置、築城傳統等方面提出石峁古城與黃帝都邑存在文化特徵的不相稱性[125]。
  • 陝北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位於陝北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究竟會是誰的城?近日,「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陳列室,邀請石峁遺址考古隊副隊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通過視頻直播為127萬人次網友講述了石峁遺址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以及由此對中國史前文明的思考。A.石峁遺址是如何發現的?
  • 延安蘆山峁、神木石峁遺址咋區分?
    最近,延安蘆山峁遺址的重大發現可以說震驚全國,不光是因為發現了最早的瓦和瓦當,發現了玉器。還發現了最早的宮殿式建築。那麼同樣坐落在陝北的延安蘆山峁和神木的石峁,這兩處遺址到底有啥關係呢?從年代上看,兩個都屬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晚期。蘆山峁遺址更早一些,距今約4500年,石峁遺址距今4200年左右。
  • 石峁遺址之眾星捧月
    初步判斷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石峁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據專家研究有可能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石城分為外城和內城,內城牆體殘長2000米,面積約235萬平方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
  • 神秘的神木石峁古城遺址
    初步判斷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石峁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石峁遺址距今約4000年左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近年來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1期 陝北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這是一個三次入選「六大」考古新發現、兩次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史前遺址;這是一座文獻中沒有記載,卻擁有金字塔般建築、包含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址核心區域已具備早期宮城性質。位於陝北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究竟會是誰的城?
  • 皇皇巨城 魏巍高臺——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視頻記錄 發掘單位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 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
  • 祝賀陝西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為什麼它是石破天驚的?
    這幾天,被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刷屏了。所謂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是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出來的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國有且僅有一項入選,就是位於陝北的石峁遺址。
  • 馬語:神木石峁人去哪兒了?
    那時,這石峁山曾是一大片慢坡,在這高坡、石城裡,走過哪些王公貴族、武士神仙和平民百姓?2013年3月25日,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導沈長雲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文章《石峁古城是黃帝部族居邑》,一石激起千層浪。黃帝的起源,學界至今還沒形成一個共識。只有文獻記載的這部分內容:「黃帝以姬水(甘肅清水牛頭河流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