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巨城 魏巍高臺——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2020-12-21 騰訊網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視頻記

發掘單位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

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

項目負責人

孫周勇

▲皇城臺工作區域

石峁城址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地處黃土高原北部的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北岸的梁峁臺塬之上,城內面積逾400萬平方米,以「皇城臺」為中心,內、外城以石砌城垣為周界向內拱衛,巍峨壯觀,氣勢恢宏,結構清晰,是中國北方地區龍山時代晚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和區域政體中心。

皇城臺位於城址中部偏西,為一處四圍包砌石砌護牆的高阜臺地,是內城和外城重重拱衛之核心,三面臨崖,一面以「皇城大道」與內城相接。2016年皇城臺考古工作啟動,發掘地點分別位於東護牆北段上部、門址及臺頂大型夯土高臺建築基址。

東護牆北段上部

▲東護牆北段上部牆體

▲東護牆北段上部紝木洞

▲東護牆北段上部牆體外側棄置堆積

本次清理長度約120米,自上而下揭露石牆7~8階,高度8~15米。護牆階與階之間相疊,並有寬度不等的退臺。靠近臺頂的石砌護牆高達5米,往臺底部位,牆體變矮、層階增多。局部牆體有多次修葺增補的現象,部分牆面上密集分布著紝木。

▲東護牆北段上部棄置堆積內出土陶鷹

▲東護牆北段上部棄置堆積內出土骨針

▲東護牆北段上部棄置堆積內出土口簧

發掘之前,這一區域主要被來自皇城臺頂部的棄置堆積覆壓,棄置堆積內出土了陶、骨、石、玉、銅等各類標本4萬餘件,還有一些紡織品和漆皮殘片。這些遺物大部分是皇城臺在使用期間的生活垃圾。其中,以骨針數量超過1萬枚。20餘件口簧即先秦文獻中記載的樂器—簧,形制完整、考古背景清晰、共存器物豐富,是世界範圍內年代最早的口簧實物。成層分布的100餘片卜骨、造型生動的20餘件陶鷹,數量可觀的建築用瓦,牙璋、琮、鉞、環等玉器,錐、刀、環等銅器以及海貝、象牙、絲織品等高等級遺物,無不彰顯著皇城臺的特殊地位和性質。

門址

▲皇城臺門址結構圖

▲門址外甕城出土玉鉞

位於皇城臺東側偏南,自下而上依次由廣場、外甕城、南北墩臺、鋪石坡道、內甕城、主門道等組成。廣場平面呈長方形,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外甕城為平面呈折角「U」形,在其外側牆根處牆面發現兩件玉鉞,當系鋪設廣場地面時有意埋入。內甕城平面呈「L」形,下連南墩臺、上接主門道。主門道為橫「U」形的「迴廊」,由兩側石牆上發現的對稱分布的壁柱槽推測,主門道應系一覆頂的封閉空間,也是登上臺頂的最後一道「關卡」。門址一帶出土的遺物以陶、玉、石、骨器及壁畫殘片為主。

皇城臺門址形制完備、結構複雜,除與外城東門址同樣具備強烈的防禦色彩外,外側長方形廣場及兩側伸出的長牆,可能還具有一定的禮制功能,對後世都城門址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型高臺建築基址

▲大臺基南護牆及夾牆、夾道

沿門址內的坡道向上攀登,可達皇城臺臺頂。臺頂發現一處大型高臺建築基址——大臺基,圓角方形,夯土臺芯,四周以石砌護牆包砌。據殘存高度估算,原夯土臺體高度當不低於5米,其上分布著房址、石砌院牆、「池苑」等重要遺蹟。根據地表石塊分布及石牆走向推測,大臺基呈圓角方形,四邊長度相當,總面積在16000平方米左右。

南護牆最高處殘高約4.5米,在其外側另有一道石砌夾牆,走向與南護牆平行,兩者之間形成寬約9米的夾道,夾道內地面保存較好,與皇城臺門址地面相連。

▲大臺基南護牆11號石雕

▲大臺基南護牆11號石雕細部

▲大臺基南護牆26號石雕

截止目前,大臺基南護牆共發現了70件石雕,除21件砌築於南護牆牆面上、1件矗立在夾道地面上之外,其餘均出土於夾道內的南護牆倒塌堆積中。依其形制可分為平面型、塑像型、立柱型三類;雕刻技法以減地浮雕為主,兼有少量陰刻和圓雕;圖像內容可分為人物、動物、「神獸」、符號等。關於這些石雕是否「舊物新用」還是處於原本的位置,依然存在較大的討論空間。目前尚不能確認這些石雕是否來自皇城臺上比大臺基更早的高等級建築,在建築毀棄後被重新砌築於大臺基石砌護牆牆面上?若是,則不排除這些石雕來自一個臺頂之上更加輝煌的神廟類建築,而這一變化形成的原因,則或由於石峁上層發生的一次巨大的社會變革,宏偉的建築被推倒,廢棄的建築材料被重新砌築在修葺之後的大臺基之上。抑或石雕最初就是砌築於大臺基護牆牆面上作為帶有特殊寓意的特殊裝飾?上述可能,尚待更多的考古證據。

▲大臺基南護牆34號石雕

▲大臺基南護牆26號石雕

▲大臺基南護牆47號石雕南側面

從圖案主題、表現手法及繪製技藝等方面來看,這些石雕與中國北方地區的自紅山文化以來形成的石雕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可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石家河文化」玉器、二里頭文化綠松石「龍」「虎」,甚至商周青銅禮器的藝術構思和紋飾風格。

本次發掘中,從覆壓護牆的棄置堆積中出土了大量鬲、斝、盉、瓶、豆、甕等龍山時代晚期典型陶器。結合已有測年結果,我們認為,皇城臺大臺基的主體使用年代當不晚於龍山晚期。

大型夯土高臺建築基址、氣勢磅礴的石砌護牆、設計精巧的城防設施以及藏玉於石、殺戮祭祀等特殊跡象,以及石雕、陶鷹、卜骨、陶瓦、口簧、玉器等珍貴文物,不僅彰顯了皇城臺的核心地位,而且暗示著石峁城址在中國北方地區社會複雜化過程中具有的區域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的雙重角色。

連續九年的系統考古工作表明,作為石峁城址的核心區域,皇城臺或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展現了黃土高原上一處神秘王國都邑的極致輝煌。石峁遺址考古成果不斷刷新著學界對中國早期文明的認知高度。

▲石峁考古人員合影

▲發掘討論

▲拼對陶鷹

▲清理探方

▲石雕清理

▲整理出土文物

版權說明:本平臺有關「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專題的視頻和內容,版權歸版權人所有。轉載需經版權人同意或授權。

編輯:韓旭川

審核:賈昌明

轉載請在醒目位置註明來源及作者 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中國文明前夜的「皇城臺」——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取得...
    石峁城址城垣結構。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城址以皇城臺為核心,分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結構,城外有數座線性分布的「哨所」類建築遺蹟,構成石峁外圍的「預警」系統。記者 楊靜 攝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石峁遺址就陸陸續續給世人帶來驚喜,2006年石峁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考古專家確定石峁遺址由皇城臺核心區、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是全國目前發現的最大史前古遺址。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原標題:中國文明前夜的「皇城臺」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發掘取得重要收穫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城址以皇城臺為核心,分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結構,城外有數座線性分布的「哨所」類建築遺蹟,構成石峁外圍的「預警」系統。
  • 傳說中的「黃帝城」,居然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上世紀70年代,在神木高家堡,被稱為「石破天驚」的石峁遺址揭開了帷幕,隨著石峁遺址發現,陝北成為了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研究的焦點地帶。通過碳十四測年法及相關考古學證據顯示,石峁遺址擁有4300年的歷史。 面對如此巨大的考古發現,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主流媒體都用「石破天驚」一詞來稱呼石峁遺址。 除了石破天驚,有關石峁遺址的另一個發現也讓人震驚。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石峁遺址到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等20個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等20個項目入圍終評。此次評選共收到有效投票215張,其中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200票,位列前10的項目得票數均在135票以上,選票結果非常集中。
  • 神木石峁遺址發現精美石雕
    大臺基南護牆石雕(資料圖片)  昨日記者獲悉,中國規模最大的史前石城遺址——神木石峁遺址新發現30餘件精美石雕,雕刻內容分為符號、人面、神面、動物、神獸等,有一些畫面長度近3專家認為,石峁遺址恰好位於歐亞草原與中國黃河流域之間文化傳播的中間環節,這些石雕或為4000多年前歐亞草原文明東西交融互動的重要體現。  石峁遺址以皇城臺為核心及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的結構,城外還分布有數座「哨所」類建築遺蹟,構成石峁外圍的「預警」系統。
  • 神木行記:霧散石城現 探訪「史前中國第一城」石峁遺址
    但考古成果卻告訴我們,和4000多年前相比,現在神木的「土豪」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因為在當時,位於神木的石峁城,已經孕育了高度發達的文明——面積巨大的城市、堅固的城防體系,做工精緻的玉器……比同一時期的中原地區,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近日,跟隨「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巡禮之神木·融媒體行」活動,記者來到石峁城遺址,感受這座4000年前的雄偉石城。
  • 榆林神木石峁遺址被高度關注 發掘意義超兵馬俑
    一座4000年的城池,在沉睡了幾十個世紀之後被考古發現,從出土之日起,陝西榆林神木石峁遺址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10月10日,西部網記者來到高票入選「2012年世界年度十大重要田野考古發現」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4000年前的石砌城址令人震撼。  神木縣文體局工作人員劉妮介紹說,「黃帝部族很可能就在這裡生活。
  • 神秘的神木石峁古城遺址
    初步判斷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石峁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石峁遺址距今約4000年左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近年來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考古勘探、發掘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
  • 榆林又一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與石峁遺址息息相關
    陝西6個考古項目入圍 和去年的成績相比,陝西省進步飛速,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項目,陝西3個考古項目入選,分別為: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 石峁遺址:走進五帝時代的新入口
    而中國國內的一些報紙也有關於石峁玉器的零星記載,作為全國重要考古研究機構的北京大學考古學會也在當時開始注意到了陝西神木地區的遺存。  石峁遺址受到考古學者的深入關注則是20世紀70、80年代。在這一過程中,石峁遺址佔據有重要的位置,石峁遺址的輝煌壯麗必將在中國史前史的研究與重構上書寫下濃重的筆墨。注釋:  [1]戴應新:《陝西神木縣石峁龍山文化遺址調查》,《考古》1977年第3期。  [2]戴應新:《陝西神木縣石峁龍山文化玉器》,《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5、6期。
  • 神木石峁,意味著什麼?
    令人驚嘆的成熟石雕工藝標示出早期中國的文明高度這是記者第三次到石峁。「石峁皇城臺考古新發現暨口簧國際研討會」剛在神木召開。參會人數多是意料之中的——早在2018年,大家就從多種渠道獲悉皇城臺出土了許多石雕的消息,這次可以眼見為實並先睹為快。2016年以來,石峁考古工作的重點就集中於遺址的核心區域「皇城臺」。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9]西安半坡博物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調查試掘簡報[J].史前研究,1983(2);魏世剛.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掘二三事[C]//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10]呂智榮.陝西神木縣石峁遺址發現細石器[J].文博,1989(2).
  • 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12月19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了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
  • 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這是一個三次入選「六大」考古新發現、兩次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史前遺址,自2011年確認並開展考古發掘以來,幾乎每年都會以令人震驚的成果給學術界帶來驚喜。這是一座文獻中沒有記載,卻擁有金字塔般建築、包含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距今4300-3800年,城址核心區域已具備早期宮城性質。位於陝北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究竟會是誰的城?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1期 陝北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這是一個三次入選「六大」考古新發現、兩次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史前遺址;這是一座文獻中沒有記載,卻擁有金字塔般建築、包含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址核心區域已具備早期宮城性質。位於陝北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究竟會是誰的城?
  • 陝北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位於陝北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究竟會是誰的城?近日,「陝西文物探探探」走進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陳列室,邀請石峁遺址考古隊副隊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通過視頻直播為127萬人次網友講述了石峁遺址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以及由此對中國史前文明的思考。A.石峁遺址是如何發現的?
  • 陝西政協委員建言:建設神木石峁遺址國家遺址公園
    【石峁遺址資料圖】  人民網西安1月27日電(李志強、張偉)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的石峁遺址系公元前兩千年前後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址,形制完備、結構清晰 實地調研過神木石峁遺址的陝西省政協委員周建玲告訴記者:「由於遺址地處生態惡化的臺塬粱峁地帶,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機率高,保護管理難度大,加之遺址內全部為集體土地,且多為基本農田,保護實施難度更大。由於遺址地大面廣,所需資金規模較大,僅靠省級文物單位與縣級政府難以維持和支撐。
  • 姬英明中華文明探源走進神木石峁遺址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姬英明指出,就陝北榆林地區而言,已發現仰韶類文化遺址70處之多,龍山類文化遺址678處之多,且多是如「石峁遺址」「皇華城遺址」「新華遺址」「陽周故城」等特大型遺址。「在文明發源地講文明,在歷史發生地講歷史」是姬英明於去年冬至發起《中華八千年文明史》探源的遵旨。
  •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項目榮登榜單
    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項目榮登榜單。這也是繼2012年度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後,石峁遺址第二次榮膺該獎項。作為石峁遺址的核心區,皇城臺不斷刷新著世人尤其是學術界對中國早期文明發展高度的傳統認知。該項目揭露出的中國史前時代最為壯觀的建築群,反映了石峁社會的高度複雜化和強大的組織能力。結構複雜的門址、規模巨大的臺基、氣勢磅礴的石砌護牆、設計精巧的城防設施,以及石雕、陶鷹、卜骨、口簧、玉器等高等級遺物的出土,在中國早期城址中很少發現,也確認了皇城臺宮城的性質。
  • 文明之聲 | 陝西石峁遺址口簧的發現與解讀
    陝西石峁遺址的重要發現被評為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石峁遺址以皇城臺為中心,內、外城以石砌城垣為周界,依山就勢,堅固巍峨。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皇城臺門址及東北部護牆時發現的一批骨質口簧及與其製作相關的遺物,考古背景清晰,共存器物豐富,堪稱世界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簧是具有世界性的原始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