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視頻記錄
發掘單位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
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
項目負責人
孫周勇
▲皇城臺工作區域
石峁城址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地處黃土高原北部的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北岸的梁峁臺塬之上,城內面積逾400萬平方米,以「皇城臺」為中心,內、外城以石砌城垣為周界向內拱衛,巍峨壯觀,氣勢恢宏,結構清晰,是中國北方地區龍山時代晚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和區域政體中心。
皇城臺位於城址中部偏西,為一處四圍包砌石砌護牆的高阜臺地,是內城和外城重重拱衛之核心,三面臨崖,一面以「皇城大道」與內城相接。2016年皇城臺考古工作啟動,發掘地點分別位於東護牆北段上部、門址及臺頂大型夯土高臺建築基址。
東護牆北段上部
▲東護牆北段上部牆體
▲東護牆北段上部紝木洞
▲東護牆北段上部牆體外側棄置堆積
本次清理長度約120米,自上而下揭露石牆7~8階,高度8~15米。護牆階與階之間相疊,並有寬度不等的退臺。靠近臺頂的石砌護牆高達5米,往臺底部位,牆體變矮、層階增多。局部牆體有多次修葺增補的現象,部分牆面上密集分布著紝木。
▲東護牆北段上部棄置堆積內出土陶鷹
▲東護牆北段上部棄置堆積內出土骨針
▲東護牆北段上部棄置堆積內出土口簧
發掘之前,這一區域主要被來自皇城臺頂部的棄置堆積覆壓,棄置堆積內出土了陶、骨、石、玉、銅等各類標本4萬餘件,還有一些紡織品和漆皮殘片。這些遺物大部分是皇城臺在使用期間的生活垃圾。其中,以骨針數量超過1萬枚。20餘件口簧即先秦文獻中記載的樂器—簧,形制完整、考古背景清晰、共存器物豐富,是世界範圍內年代最早的口簧實物。成層分布的100餘片卜骨、造型生動的20餘件陶鷹,數量可觀的建築用瓦,牙璋、琮、鉞、環等玉器,錐、刀、環等銅器以及海貝、象牙、絲織品等高等級遺物,無不彰顯著皇城臺的特殊地位和性質。
門址
▲皇城臺門址結構圖
▲門址外甕城出土玉鉞
位於皇城臺東側偏南,自下而上依次由廣場、外甕城、南北墩臺、鋪石坡道、內甕城、主門道等組成。廣場平面呈長方形,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外甕城為平面呈折角「U」形,在其外側牆根處牆面發現兩件玉鉞,當系鋪設廣場地面時有意埋入。內甕城平面呈「L」形,下連南墩臺、上接主門道。主門道為橫「U」形的「迴廊」,由兩側石牆上發現的對稱分布的壁柱槽推測,主門道應系一覆頂的封閉空間,也是登上臺頂的最後一道「關卡」。門址一帶出土的遺物以陶、玉、石、骨器及壁畫殘片為主。
皇城臺門址形制完備、結構複雜,除與外城東門址同樣具備強烈的防禦色彩外,外側長方形廣場及兩側伸出的長牆,可能還具有一定的禮制功能,對後世都城門址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型高臺建築基址
▲大臺基南護牆及夾牆、夾道
沿門址內的坡道向上攀登,可達皇城臺臺頂。臺頂發現一處大型高臺建築基址——大臺基,圓角方形,夯土臺芯,四周以石砌護牆包砌。據殘存高度估算,原夯土臺體高度當不低於5米,其上分布著房址、石砌院牆、「池苑」等重要遺蹟。根據地表石塊分布及石牆走向推測,大臺基呈圓角方形,四邊長度相當,總面積在16000平方米左右。
南護牆最高處殘高約4.5米,在其外側另有一道石砌夾牆,走向與南護牆平行,兩者之間形成寬約9米的夾道,夾道內地面保存較好,與皇城臺門址地面相連。
▲大臺基南護牆11號石雕
▲大臺基南護牆11號石雕細部
▲大臺基南護牆26號石雕
截止目前,大臺基南護牆共發現了70件石雕,除21件砌築於南護牆牆面上、1件矗立在夾道地面上之外,其餘均出土於夾道內的南護牆倒塌堆積中。依其形制可分為平面型、塑像型、立柱型三類;雕刻技法以減地浮雕為主,兼有少量陰刻和圓雕;圖像內容可分為人物、動物、「神獸」、符號等。關於這些石雕是否「舊物新用」還是處於原本的位置,依然存在較大的討論空間。目前尚不能確認這些石雕是否來自皇城臺上比大臺基更早的高等級建築,在建築毀棄後被重新砌築於大臺基石砌護牆牆面上?若是,則不排除這些石雕來自一個臺頂之上更加輝煌的神廟類建築,而這一變化形成的原因,則或由於石峁上層發生的一次巨大的社會變革,宏偉的建築被推倒,廢棄的建築材料被重新砌築在修葺之後的大臺基之上。抑或石雕最初就是砌築於大臺基護牆牆面上作為帶有特殊寓意的特殊裝飾?上述可能,尚待更多的考古證據。
▲大臺基南護牆34號石雕
▲大臺基南護牆26號石雕
▲大臺基南護牆47號石雕南側面
從圖案主題、表現手法及繪製技藝等方面來看,這些石雕與中國北方地區的自紅山文化以來形成的石雕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可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石家河文化」玉器、二里頭文化綠松石「龍」「虎」,甚至商周青銅禮器的藝術構思和紋飾風格。
本次發掘中,從覆壓護牆的棄置堆積中出土了大量鬲、斝、盉、瓶、豆、甕等龍山時代晚期典型陶器。結合已有測年結果,我們認為,皇城臺大臺基的主體使用年代當不晚於龍山晚期。
大型夯土高臺建築基址、氣勢磅礴的石砌護牆、設計精巧的城防設施以及藏玉於石、殺戮祭祀等特殊跡象,以及石雕、陶鷹、卜骨、陶瓦、口簧、玉器等珍貴文物,不僅彰顯了皇城臺的核心地位,而且暗示著石峁城址在中國北方地區社會複雜化過程中具有的區域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的雙重角色。
連續九年的系統考古工作表明,作為石峁城址的核心區域,皇城臺或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展現了黃土高原上一處神秘王國都邑的極致輝煌。石峁遺址考古成果不斷刷新著學界對中國早期文明的認知高度。
▲石峁考古人員合影
▲發掘討論
▲拼對陶鷹
▲清理探方
▲石雕清理
▲整理出土文物
版權說明:本平臺有關「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專題的視頻和內容,版權歸版權人所有。轉載需經版權人同意或授權。
編輯:韓旭川
審核:賈昌明
轉載請在醒目位置註明來源及作者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