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的第六天,人民日報「假日生活」版(走過40年)專欄刊發記者採寫的通訊《在長影舊址博物館,仿佛與豐富多彩的電影史相逢 難以忘懷的影像記憶》,報導圖文並茂,沿著70多年歷史之河上溯,立體而厚實地表現了長影一路走來砥礪前行,展示中國電影發展歷程的重大主題,報導大氣磅礴,大處著墨,小處求精,緊扣新聞,喚起輝煌宏大的中國電影發展記憶,讓讀者銘記光輝歷史,傳承光榮革命傳統。告訴人們不忘初心,牢記新中國電影的起點,更不能忘記長影在改革開放40年來,尤其在步入新時代的探索與發展。
「從滿映,到東影;從長制,到長影,博物館濃縮了一部中國電影歷史。」「1946年4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接管「滿映」,成立東北電影公司,並於10月改稱「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1946年7月長春電影製片廠(史稱「長制」)成立,於1948年10月被東影接收。1955年2月,原文化部又將東影改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99年,成立長影集團。」 報導從展示新中國的電影搖籃起筆,表現新中國電影事業成長壯大的光輝歷史,謳歌中國人民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力奪取人民解放戰爭偉大勝利建立新中國的宏大場面;喚起人們珍視長影在中國電影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民主東北》是人民電影第一部多集新聞紀錄片,真實而完整地記錄了東北解放戰爭的艱難歷程。它共17輯106本。當時東影相繼派出了32支攝影隊到達前線和農村,拍攝了30多萬尺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拍攝過程中,有3位年輕攝影師犧牲。」
「長影建廠70多年來,共拍攝生產影片1100多部,譯製外國影片1000多部,向全國輸送優秀電影人才2000多名,被譽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記者滿懷崇敬的心情,飽蘸歷史的滄桑風雨,描述著時光長廊中長影在歷史轉折中的經典記錄,向讀者述說長影當年叱吒風雲金戈鐵馬的流金歲月。
以濃墨重彩的筆觸,從「互動體驗了解幕後故事」入手,展示長影是如何運用電影藝術謳歌新中國建設時期人們的精神風貌的。「《神秘的旅伴》的外景原本選在雲南,但當時提倡節儉,於是又在中朝邊境一個叫四道溝的地方找到了外景地。場景中的芭蕉樹是美術師劉學堯做出來的。後來像《五朵金花》這些少數民族題材的影片都是在四道溝取的景。」博物館講解員指著一幅幅圖片娓娓道來。記者就是這樣通過講述新中國初期長影拍出的一部又一部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片、新聞紀錄片幕後令觀眾津津樂道的故事,揭密當年長影藝術家是如何運用藝術技巧巧妙地拍出了驚心動魄的畫面場景,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精彩的記錄。
記者著力記述了改革開放的時代的長影是如何戰勝經營困難,創作拍攝了《人到中年》《蔣築英》《開國大典》《辛亥革命》等優秀影片。向讀者提供了長影新近製作的精品力作信息:「其中電影《黃大年》已拍攝完成,進行4K技術修復的電影《開國大典》將於明年國慶與觀眾見面。新片還有《楊靖宇》《虎年虎月》《731》《青春就這麼過》。」
通訊《在長影舊址博物館,仿佛與豐富多彩的電影史相逢 難以忘懷的影像記憶》從內容和形式顯示了對史料擷取的「新」,視角拓展的「廣」,思想開掘的「深」,是一篇報導長影歷史與現實的精品力作。(貴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