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爾維亞 麵包蘸鹽代表一種貴族禮節

2020-12-20 網易旅遊

早前到訪塞爾維亞的中國國家主席剛下飛機,當地人就獻上麵包和鹽。這種高規格迎賓禮在俄羅斯等國家也有,但塞爾維亞人會告訴你,區別在於麵包的口味,把麵包做得好吃可是當地人的絕活兒。塞爾維亞人常開玩笑說,德國人一說自己愛吃麵包,塞爾維亞人就該笑了。雖然在吃麵包的量上趕不上德國,但在塞爾維亞,麵包是絕對主食,一日三餐少不了,而且吃法很有特色。


塞國小麥讓鄰國讚不絕口

在歐洲國家吃早餐,烤好的麵包多半會變得乾癟,配上各種果醬或是早餐肉以及蔬菜才會更可口。但在塞爾維亞的餐館裡,這些配料往往都不需要,店家直接將烤好的麵包遞到顧客面前的盤子裡,除了散發麥香外,麵包變得更加鬆軟,一口咬下去,口感極好。

至於晚餐,塞爾維亞人就更離不開麵包了。這其中的原因,只要品嘗過當地餐的人們都會知道。「塞餐」的三大特點是:「味鹹」「量大」「肉多」。雖然塞爾維亞和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相比,物價低廉,但食文化卻一點不遜色。很多塞爾維亞人都擅長做奶燉小羊肉、燻野豬肉、甜辣椒醬,而這些菜餚用麵包來配餐,再合適不過。

在塞爾維亞,一歐元買的麵包可以供一家四口吃上一個星期。價格如此便宜和當地農產品豐富有關。由於衝積平原土地肥沃,農業一直是塞爾維亞傳統優勢產業之一。塞爾維亞人認為,自家種出的小麥品質很好。對於這一點,歐洲鄰國也讚美有加。當地人開玩笑說,雖然塞爾維亞還沒有加入歐盟,但塞爾維亞人的小麥,麵粉早已經入歐盟了,成為保證歐洲食文化高品質一個重要因素。

麵包蘸鹽不能隨便吃

麵包好吃不貴,隨便拜訪一戶塞爾維亞人家,只要一進門,主人都會邀請你吃點兒什麼,每家的餐桌上總要放些麵包。但一些吃麵包的方式,卻不是塞爾維亞人一日三餐可以隨便選擇的。比如在當地傳統中,麵包蘸鹽不是隨便吃的,而是對貴賓的一種高規格禮遇。


麵包蘸鹽意味著主客雙方絕對相互信任,能帶給對方安全保證。古代歐洲的部落、家族成分極為複雜且經常對立仇殺,同時陌生人之間的殺掠、搶劫行為幾乎是家常便飯,看似寧靜和平的小村莊,可能瞬間把過往旅客洗劫一空,或被過往旅客洗劫。這種沒底線的打劫習慣顯然不利於古代的商品流通、人員往來和部族交往,為保障共同的利益,人們最終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道德規範——賓客權利。麵包蘸鹽就是這種道德規範的體現。只要來訪者在主人地盤內食用了主人提供的食物,雙方就正式確認了賓客權利,即使有家族血仇,雙方也不能在現場動刀動槍。這種形式在中世紀的歐洲十分普遍,最終在東歐發展為一種禮儀。

使用麵包和鹽,並非表示這兩種食物的珍貴,而恰恰因為這兩者的簡單和普通。主人主動端出麵包和鹽,就代表主人送給你最寶貴的禮物。對於遠離家鄉的古代人來說,最寶貴的不是食物,也不是錢財,而是安全。但反過來,你吃了麵包,也表示給主人帶來安全的保證。

在塞爾維亞還有一種名叫「切斯尼查」的小麥麵包,格外出名。每到1月份,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迎來聖誕新年的時候,家家戶戶就會做「切斯尼查」。人們在烤麵包時放入一枚錢幣,用餐時只能用手掰麵包。人們相信誰得到了那塊藏有錢幣的麵包,這一年就是幸運年。


麵包博物館講述麵包故事

在塞爾維亞,烤麵包幾乎是人人必備的生活技能。在塞爾維亞軍校,實踐培訓課就包括讓學員們學會烘焙麵包的技巧。

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附近有一座麵包博物館。創始人是當地人斯洛博丹· 耶萊米奇,這位出身農民家庭的當地畫家,經過25年的努力,走訪了7500多個村莊,收集到2000多件實物,在1995年自費在家鄉佩欽奇小鎮開設了一家麵包博物館。

在這裡展覽與麵包有關係的錢幣、郵票、海報、旗幟、徽章。另外,和麵包「血緣關係」格外緊密的麥子,也是重要展品。在四個展室裡,參觀者可以看到數百年來不同時代的人如何製作人們每天都離不開的麵包。

本文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責任編輯:周圓_zhouyuan

相關焦點

  • 習近平抵達白俄羅斯訪問 受到「麵包蘸鹽」禮遇
    按照當地迎接最尊貴客人的禮節,白俄羅斯青年在舷梯旁向習近平夫婦獻上麵包、鹽和鮮花。習近平和彭麗媛分別掰下一小塊麵包,蘸上鹽品嘗。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偕政府高級官員親自來到舷梯前,同習近平和彭麗媛熱情握手。禮兵在紅地毯兩側列隊行注目禮。白青年揮舞中白兩國國旗,熱烈歡迎習近平到訪。習近平夫婦走到他們面前,同他們親切握手。習近平向白俄羅斯人民轉達中國人民的誠摯問候和良好祝願。
  • 習近平主席訪問土庫曼斯坦 下飛機蘸鹽品嘗麵包
    據新華社電  ■ 現場  蘸鹽品嘗麵包  昨日當地時間12時25分許,經過7小時30分鐘的飛行,習近平乘坐的專機抵達阿什哈巴德國際機場,中亞之行拉開帷幕。舷梯旁,習主席接過土兒童遞上的麵包,蘸鹽品嘗,這是當地迎接貴賓的禮節。(來源:中國網 編輯:劉世東)...
  • 默克爾訪問烏克蘭 吃特色麵包蘸鹽(組圖)
    當地時間2018年11月1日,烏克蘭基輔,德國總理默克爾抵達烏克蘭鮑裡斯波爾機場,基輔市長克利奇科和德國駐烏克蘭大使在機場迎接,默克爾接受身著民族服飾的烏克蘭姑娘送上的麵包蘸鹽。(圖片來源:東方IC) 當地時間2018年11月1日,烏克蘭基輔,德國總理默克爾抵達烏克蘭鮑裡斯波爾機場,基輔市長克利奇科和德國駐烏克蘭大使在機場迎接,默克爾接受身著民族服飾的烏克蘭姑娘送上的麵包蘸鹽。
  • ...曝醜聞:外訪時客機上「耍性子」,還把用於歡迎的蘸鹽麵包扔在地上
    俄羅斯《觀點報》19日以「(以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妻子在基輔鬧出醜聞」為題爆料說,在與丈夫一同前往烏克蘭進行訪問的飛機上,因認為自己在登機時沒有受到「應有的歡迎」,薩拉在飛機上「吵鬧」,不僅如此,下飛機後,她還在一個烏克蘭傳統接待儀式上將作為烏方「歡迎禮節」一部分的蘸鹽麵包直接扔到了地上。
  • 「麵包中的貴族」?在法國鼎鼎有名的麵包代表!覆盆子檸檬布裡歐修
    提起布裡歐修 可能許多人還不太熟悉 但其實布裡歐修和法棍一樣 都是在法國鼎鼎有名的麵包代表
  • 丹麥麵包,麵包中的貴族,詳細做法教給你
    為什麼說丹麥麵包是麵包中的貴族嗎?那告訴你,丹麥麵包在原料上更加精細,優質,工藝更加繁瑣,技術要求更加高超。也許你平時吃過如:牛角、金磚這一類能夠清晰層次的麵包。優質的丹麥麵包,會選用動物脂黃油和動物脂起酥油,這兩種油脂,相對來說是比較貴的,是從牛乳中提煉的,會有純正的牛乳的香味。市面上能見到的大多是植脂黃油和植脂起酥油。操作工藝上會有手工製作和機器製作區分,當然手工製作對技術要求很高。現在就教你手工製作丹麥麵包。
  • 東方的「禮節」,西方的「儀式」:現代韓國的餐桌禮儀
    中國的這套用餐禮節,比西方早了將近兩千年,所以法國年鑑學派代表,著名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曾說:十五世紀以前,坐在餐桌前,使用陶瓷餐具,並用刀和筷子進餐的文明人只有中國人。並盛讚中國人是在餐桌上最乾淨的群體。
  • 法國麵包文化與法棍麵包的配方工藝
    法國麵包文化與法棍麵包的配方工藝法國麵包:法國師傅認為麵包也是有生命的!酵母是傳統法國麵包(baguette)生命的原動力:發酵的時間足夠,烘焙出來的麵包才會夠味。因此法國麵包比德國麵包蓬鬆輕柔,蜂窩氣孔較大,更香軟好嚼,麵包表皮又薄又脆。
  • 牛排蘸醬還是蘸鹽? 哈我從來蘸番茄醬的
    前幾天,微博上有個熱帖:「吃牛排蘸鹽的家境富裕,蘸醬的家境一般」。對此,杭州一位專做牛排的西餐大廚說,品質好的牛排,用鹽粒就可以充分地把牛肉本身的香味吊出來,用醬會喧賓奪主,但網上那種說法太絕對了些,「有的人就是喜歡蘸醬,有的人麼喜歡蘸鹽,只能說個人喜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就此當做劃分一個人富裕與否的標準。」宮崎欣子:……以後還敢不敢和朋友出去吃飯了?
  • 「今日最佳」吃牛排蘸黑椒汁就是家境不好,富二代只蘸鹽
    一個富二代帶留學回來的女朋友去吃牛排的時候,同去的朋友是懂門道的人,會去觀察吃的時候是蘸黑胡椒粉和鹽還是黑胡椒汁。傾向蘸黑胡椒汁的話,說明女生在國外的時候吃的更多的是快餐,家境很一般,這已經成為這個小圈子的某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 麵包機如何烤出「麵包中的貴族」布裡歐修麵包?
    科技的發展帶來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今,利用智能麵包機,我們自己在家中也能輕鬆烤出美味的麵包。不過,同樣是烤麵包,由於配方、比例、製作手法等的不同,烤出來的麵包也會千差萬別。所以今天小宜用麵包機來烘烤被公認為「麵包中的貴族」的布裡歐修麵包,口感非常棒,製作手法也簡單,一起來看看吧!
  • 蘸鹽吃、蘸醬油吃、炒瓜皮吃……原來西瓜還能這樣吃
    「切著吃」、「挖著吃」的方法你肯定用過,但蘸配料、製冰沙、做冷飲、做菜餚等吃法你試過嗎?圖/視覺中國蘸料吃,你選「醬油派」還是「鹽派」?說到西瓜,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切塊嘴啃」、「用勺子邊挖邊吃」的爽快場面。
  • 好吃的麵包鹽與糖的選擇是這樣的!
    是鹽、糖讓世界有了味道身為麵包師、想要做好麵包、就必須要了解每個材料對麵團的影響以及作用。鹽、糖是麵包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它在麵包中的具體作用都有哪些,今天就和大家掰扯掰扯!粗鹽:海鹽的一種,大顆粒晶體,所以法語裡將其命名為「大鹽」。由於顆粒較粗,滲透力遠不及海鹽,內含礦物質,味道複雜,但煮或炒制食物時會難以把控。海鹽水分比較多 鹹味會比普通鹽淡一點。做麵包想突出海鹽的味道。建議做法式麵包。
  • 中國胃在塞爾維亞也不會有時差
    在塞爾維亞的第一餐選擇的是FARO餐廳,來塞爾維亞之前覺得這裡的料理應該和歐洲其他料理的做法差不多,是精緻的finedining,沒想到剛看到他們的美食賣相就已經顛覆了我對塞爾維亞美食的看法,這裡的很多食物都是以炭火燒烤為主,就像是我們愛吃的深夜重口味美食,略鹹,但是跟比利時、德國相比就淡多了
  • 鹽還可以用來迎接客人,快看看 世界各國的鹽習俗
    半島記者 婁花民以食為天,食以鹽為先,鹽除了吃還有很多講究,7月21日,半島記者為你探究了一下各國的鹽習俗,快看看吧。羅馬尼亞:鹽和麵包是羅馬尼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客人到來,最隆重的禮節是由主人家的一位姑娘託著盤子向客人送上麵包和鹽。馬爾他:在大門上釘上一枚白色蝴蝶花結是表示這家有婚慶喜事。而如果哪家有喪事,大門口一定放一碟鹽或一杯水,為了亡靈回家後不會口渴,食物也不會因沒有鹽而淡而無味。
  • 法式貴族吐司麵包,像棉花一樣柔軟無比,細膩香甜吃起來香噴噴的
    布裡歐修——英文名稱為brioche,是典型的法式麵包,因為加入了大量的黃油與雞蛋,口感香軟無比,絕對是麵包中的是貴族。現如今人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黃油和雞蛋也不是什麼奢侈的食材了,所以不妨來試試這款麵包吧!今天推薦的是一款布裡歐修皇冠吐司,因為在吐司上端切口擠入了黃油,所以烤好後會出現爆炸頭的樣子,看起來就像皇冠,因此而得名。
  • 杜拜"沙漠麵包"專供貴族,貴族不愛吃,窮人愛吃但買不起
    引言:"杜拜"沙漠麵包"專供貴族,貴族缺不愛吃,窮人愛吃但買不起!"歡迎收看本期本期內容,小編在此感謝觀眾大大們的賞臉,小編致力於傳播最優質的旅遊內容,讓你足不出戶,看遍世界!
  • 在新疆,掰一塊大列巴蘸點鹽吃下去,他就會把你當作朋友了!
    走在新疆的大街上,如果看到身穿民族服裝的新疆人捧著大列巴來到你的面前,記得掰一小塊,然後蘸著鹽把它吃下去,那對方就會把你當成他的好朋友,如果你不吃新疆人會很傷心的。大列巴是一種大麵包,一個最重能達到5斤,是新疆人用來招待貴賓的食物,大列巴是因秋林食品公司的創始人而得名,以前,秋林「大列巴」每天限量生產160個,在新疆經常見到排隊買這種「大列巴」麵包的,至今經過一代代新疆人的改良,現在的大列巴已經成為了新疆的一大特色美食。
  • 麵包當中的貴族,外酥內軟香氣四溢的布裡歐修,今天你吃了嗎?
    小夥伴們,下午好呀,今天小蔣同學給大家推薦一款麵包當中的貴族—布裡歐修。或許會有很多小夥伴們有疑問,麵包當中還會分階級的嗎?麵包還有貴不貴族之分的?其實這裡主要的原因是布裡歐修的麵團和普通的麵團團相比,布裡歐修的麵團含有大量的雞蛋和黃油,黃油與麵粉的重量比超過了20%,因此知道布裡歐修的時候就會發現它是外面非常的酥脆,而裡面的麵包的口感是非常的柔軟的,這個與丹麥的口感很相似。重點是在上個世紀的時候呢,可以吃上布裡歐修的人大部分都是貴族,因此布裡歐修被稱為是貴族麵包了。
  • 鹽麵包鼻祖:探秘日銷量6000+的傳奇日式麵包
    「大約在14~15年前,夏季真的悶熱難耐,我就在想,要是有一款麵包能讓人在夏天特別有食慾,並且適當補充鹽分就好了,於是經過多番改良做出來的即鹽麵包了。」鹽麵包之父、Pain Maison麵包店的店主平田巳登志先生介紹道。雖然店主當時充滿信心,外形與黃油卷很像,價格也不比同類麵包高出太多,但實際開發當初卻銷量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