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到訪塞爾維亞的中國國家主席剛下飛機,當地人就獻上麵包和鹽。這種高規格迎賓禮在俄羅斯等國家也有,但塞爾維亞人會告訴你,區別在於麵包的口味,把麵包做得好吃可是當地人的絕活兒。塞爾維亞人常開玩笑說,德國人一說自己愛吃麵包,塞爾維亞人就該笑了。雖然在吃麵包的量上趕不上德國,但在塞爾維亞,麵包是絕對主食,一日三餐少不了,而且吃法很有特色。
塞國小麥讓鄰國讚不絕口
在歐洲國家吃早餐,烤好的麵包多半會變得乾癟,配上各種果醬或是早餐肉以及蔬菜才會更可口。但在塞爾維亞的餐館裡,這些配料往往都不需要,店家直接將烤好的麵包遞到顧客面前的盤子裡,除了散發麥香外,麵包變得更加鬆軟,一口咬下去,口感極好。
至於晚餐,塞爾維亞人就更離不開麵包了。這其中的原因,只要品嘗過當地餐的人們都會知道。「塞餐」的三大特點是:「味鹹」「量大」「肉多」。雖然塞爾維亞和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相比,物價低廉,但食文化卻一點不遜色。很多塞爾維亞人都擅長做奶燉小羊肉、燻野豬肉、甜辣椒醬,而這些菜餚用麵包來配餐,再合適不過。
在塞爾維亞,一歐元買的麵包可以供一家四口吃上一個星期。價格如此便宜和當地農產品豐富有關。由於衝積平原土地肥沃,農業一直是塞爾維亞傳統優勢產業之一。塞爾維亞人認為,自家種出的小麥品質很好。對於這一點,歐洲鄰國也讚美有加。當地人開玩笑說,雖然塞爾維亞還沒有加入歐盟,但塞爾維亞人的小麥,麵粉早已經入歐盟了,成為保證歐洲食文化高品質一個重要因素。
麵包蘸鹽不能隨便吃
麵包好吃不貴,隨便拜訪一戶塞爾維亞人家,只要一進門,主人都會邀請你吃點兒什麼,每家的餐桌上總要放些麵包。但一些吃麵包的方式,卻不是塞爾維亞人一日三餐可以隨便選擇的。比如在當地傳統中,麵包蘸鹽不是隨便吃的,而是對貴賓的一種高規格禮遇。
麵包蘸鹽意味著主客雙方絕對相互信任,能帶給對方安全保證。古代歐洲的部落、家族成分極為複雜且經常對立仇殺,同時陌生人之間的殺掠、搶劫行為幾乎是家常便飯,看似寧靜和平的小村莊,可能瞬間把過往旅客洗劫一空,或被過往旅客洗劫。這種沒底線的打劫習慣顯然不利於古代的商品流通、人員往來和部族交往,為保障共同的利益,人們最終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道德規範——賓客權利。麵包蘸鹽就是這種道德規範的體現。只要來訪者在主人地盤內食用了主人提供的食物,雙方就正式確認了賓客權利,即使有家族血仇,雙方也不能在現場動刀動槍。這種形式在中世紀的歐洲十分普遍,最終在東歐發展為一種禮儀。
使用麵包和鹽,並非表示這兩種食物的珍貴,而恰恰因為這兩者的簡單和普通。主人主動端出麵包和鹽,就代表主人送給你最寶貴的禮物。對於遠離家鄉的古代人來說,最寶貴的不是食物,也不是錢財,而是安全。但反過來,你吃了麵包,也表示給主人帶來安全的保證。
在塞爾維亞還有一種名叫「切斯尼查」的小麥麵包,格外出名。每到1月份,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迎來聖誕新年的時候,家家戶戶就會做「切斯尼查」。人們在烤麵包時放入一枚錢幣,用餐時只能用手掰麵包。人們相信誰得到了那塊藏有錢幣的麵包,這一年就是幸運年。
麵包博物館講述麵包故事
在塞爾維亞,烤麵包幾乎是人人必備的生活技能。在塞爾維亞軍校,實踐培訓課就包括讓學員們學會烘焙麵包的技巧。
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附近有一座麵包博物館。創始人是當地人斯洛博丹· 耶萊米奇,這位出身農民家庭的當地畫家,經過25年的努力,走訪了7500多個村莊,收集到2000多件實物,在1995年自費在家鄉佩欽奇小鎮開設了一家麵包博物館。
在這裡展覽與麵包有關係的錢幣、郵票、海報、旗幟、徽章。另外,和麵包「血緣關係」格外緊密的麥子,也是重要展品。在四個展室裡,參觀者可以看到數百年來不同時代的人如何製作人們每天都離不開的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