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城市道路往往因為大雨而形成諸多水坑、水窪,不僅行走不便,長期以往也極其容易造成道路的塌陷、破損等。海綿城市,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通過下滲、滯蓄、淨化、回用四個環節,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雨水究竟是如何被「海綿」吸收的?讓我們走進綠城中國建研中心,解讀它的表面與內在。
透水材料,不只是表面文章
「下滲」是海綿城市中最能令人直觀感受到他強大滲水能力的環節,而它的「秘密武器」就是採用透水材料進行景觀鋪裝,快速將雨水導流地下。
01、透水混凝土——極速透水
透水混凝土是一種新型的生態環保透水地坪材料,是用表面粗骨料包裹著一層薄漿料相互粘結成蜂窩狀,它擁有約20%左右的孔隙,下雨時能夠讓雨水快速的流入地下,施工過程無需加熱,無毒無味。
02、透水磚——自由呼吸
常用的透水磚有砂基透水磚、陶瓷透水磚。
砂基透水磚是以砂為主要骨料或面層骨料,以粘結劑為主要粘貼材料免燒結成型,具有濾水功能的路面磚,有異形、方形等。
陶瓷透水磚是指利用陶瓷原料經篩分選料。組織合理顆粒級配,添加結合劑後,經成型、烘乾、高溫燒結而形成的透水材料。
03、植草格或孔形混凝土磚——剛柔並濟
植草磚主要以混凝土為主要材質打造,材料本身不具透水性,但形狀樣式為孔洞形,可進行植草,雨水快速滲透同時也澆灌了草植。
04、雨水「中轉站」,讓徑流緩一緩
海綿城市中的「滯水」環節,主要通過微地形調節,延緩短時間內形成的雨水徑流量,使雨水緩慢匯集到設定區域,常見的形式有植草溝、雨水花園、下凹綠地等。
雨水花園——顏值與「實力」並存
雨水花園是「海綿城市」的主力軍,被用於匯聚、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並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淨化,並使之逐漸滲入土壤,涵養地下水,或使之補給景觀用水。
下凹綠地——雨天晴天各有功能
下凹式綠地是一種高度低於周圍路面的公共綠地,其理念是利用開放空間承接和貯存雨水,慢慢滲透到地下,達到減少徑流外排的作用。雨水天氣可有效發揮滯水、蓄水功能,晴朗天氣則轉換為業主休閒散步的綠茵場。
植草溝——道路邊的生態渠
植草溝是指種植植被的景觀性地表溝渠排水系統,一般分布於道路兩側,地表徑流以較低流速經植草溝持留、植物過濾和滲透,雨水徑流重的多數懸浮顆粒汙染物和部分溶解態汙染物有效去除。
蓄水基地——讓雨水去該去的地方
雨水,經過滲透、滯緩,緊接著就可沿著設定「路徑」匯流至蓄水區域,常見的主要有蓄水池技術、雨水罐技術。它所淨化存儲的雨水,可用於綠化澆灌、路面衝洗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