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從「雙循環」的幾個切入點談經濟發展格局 |「第二屆G50...

2021-01-12 澎湃新聞

去年,針對全球疫情和國內外經濟情況的劇烈變局,黨中央提出了我國以內循環為主,與國外大循環互相促進的經濟發展格局,這種發展格局即肯定了國內需求為主的新戰略發展方向,又體現了我國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兩種經濟管理經驗的全球視野。我想就雙循環經濟的幾個切入點與大家討論。

一、滿足中低收入者消費需求的切入點

與一位陳姓企業家聊天。他問我日本的首富是誰?我脫口而出:孫正義。我想孫正義投資了阿里巴巴等800多家企業,舍他其誰?他告訴我:不!日本有一人與孫正義的財富不相上下,近兩年還超越了孫正義。此人叫柳井正,做服裝業務,在中國各大城市的商場都可見到他的快時尚優衣庫品牌的服裝。優衣庫品牌的服裝定位在海量的中低收入者消費群體。此話一講,讓我非常吃驚,以往企業都是在高端客戶身上賺了大錢,怎麼可能在中低收入人群中賺錢呢?市場經濟固然滿足高端客戶的高消費需求,但其人群畢竟有限。優衣庫客戶的切入點是中低檔消費群體,物美價廉,銷售總量、利潤總量,遠遠大於高檔的服裝產品。

還有一個例子也有說服力。有一位段姓朋友告訴我,他以前創辦了一家網際網路增值企業,做手機簡訊業務。與國家的網際網路基礎運營公司進行合作。這家國家網際網路運營公司主營業務是電話通訊,認為簡訊是價格低廉的文本信息服務業務,只賺些蠅頭小利,無需和民企錙銖必較,風格很高,所以就定下了二八分成的合同,國企佔兩成。誰知很快時間,簡訊的營業收入竟然超過了電話通訊業務的收入。為何?這位朋友講這是滿足了近兩億農民工的低檔需求。農民工認為發手機簡訊成本低廉,比按分鐘收費的通話更省錢。段姓朋友講,其實我們是賺了廣大農民工的錢。從針尖削鐵的切入點出發卻贏得了收入頗豐的大市場,也催生了流量經濟的概念。

我國物美價廉的服裝產品大量出口美國,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讓人感動。但拿物美價廉的服裝在美國賒本擺地攤就不值得了,反而造成一種不必要的惡性競爭,贏了一筆不必要的外匯佔款,還影響了國內人民的生活。我想即便是賒本的地攤貨、大陸貨也是享受了國家的退稅、補貼政策。兩頭在外的政策,固然給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硬通貨,但同時也要用於自己經濟的發展,否則改革開放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二、「三農」市場的切入點

「三農」即指農業、農民、農村,先說農村吧。改革以來,就有城市化和城鎮化的討論。三十多年來城市化的意見似乎在執行中佔了上風,無形中擴大了城市佔用耕地,擴大了城鄉差別,加快了土地財政的膨脹,地方政府又背上了大量的債務,最後造成了農村留守人員有傷人倫的社會現象。利弊如何算帳,確實值得回顧。近幾年,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美麗鄉村,發展小城鎮的政策思路。現在有些鄉鎮、小城鎮還是省級領導親自抓的。只要這幾萬個鄉鎮發展起來,就會像繁星一樣燦爛,照亮夜空,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山河,就會更加恢宏美麗。這應是國家動員社會大量投資的富民強國之道。

再說農業,中美貿易戰,全球疫情肆虐,讓我們更加認識到農業的「非農化」、「非糧化」情況的可怕,「種業」還需打翻身仗的迫切性。有人說,如果我國不進口大豆,中國就要有8—9億土地要改種大豆。可是在第一線的生產者卻說,江南長江沿岸只要冬季種上油菜,冬閒地也種上油菜,國家就可以節約一半的大豆進口。德國人的主要食用油就是菜籽油。我國的食品從糧、菜、瓜、豆,到果、蛋、糖、油,再到肉、魚、奶、酒。其發展是有無限前程的。當前和美國的糧食大豆買賣應該繼續做下去,同時也應該有長遠的調整規劃。切勿認為,只要國外的農產品價格低廉,按照市場的比較優勢出發,我們就可以把自己的飯碗交給外人。進口大豆不但影響了我國大豆種植面積的大量縮減,而且大豆加工企業絕大部分被外國收購,斷了大豆的種源。再往後呢……春秋時期就有這樣的商業貿易戰。

最後說農民。傳統的農民將會消失,農民工有其誕生的光榮歷史,終究農民工不是長久的職業,傳統的農民還要向職業化方向轉變。在我國的平原區,土地應連片,規模耕種,同時各種服務公司為農業服務配套,這符合合作經濟的發展方向,但這樣一來,作為一個單純的土地確權的農民,是不是就會變成一個純粹的收租核算者呢?有鑑於此,國家還需對傳統農民如何轉化為更為職業的身份,多出國策。

另一方面,我國的丘陵地、淺山區的土地面積幾乎佔全國耕地的一半,但不能連片耕作,不能使用大型機械,這該怎麼辦呢?我的老家湖南瀏陽就是一片淺山區。有的農戶說,這裡的山地分散,無法大規模集中農田,但有勞力的農戶集中30—50畝的山地,種植水果、茶油等經濟作物,並不是難事。農忙時僱些短工,一年賺八萬、十萬沒問題。我問為什麼?他說大片土地的租金付不起,常年的工人請不起,平時閒餘的時間盡可以工作,進行田間管理,家庭的勞力都不算成本,所以算起帳來並不吃虧。我認為這種園藝性的小農莊再加上庭院經濟,這些都是農民實打實的財產性的收入呀。國家如果再給他們提供大量的小型機械和精細農業的科學技術培訓,這也是我國農業差異化發展的方向。

總之,國內經濟的大循環,主要是城市向農村,工業向農業的大循環,而「三農」便是國內大循環最大的切入點。

三、培植新的民用產品的切入點

我國的民用產品,由改革初期的自行車、手錶、縫紉機「老三件」被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新三件」替代後,又逐漸被手機、汽車、住房所替代。消費對生產的促進力量是多大呀!現在燃油汽車又會逐漸被電動車、智能車替代。就是移動終端的手機,也從完全的生活資源變成為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服務的工具了,手機、移動終端不但為人們的生活服務,也成為一種生產工具為經濟就業服務了。今天在城鎮化中,過去離鄉又離土的農民,現在又大量離鄉又返鄉,他們的房子是否又面臨著一次新的調整組合,一次新原材料的使用,新的環保建造樣式呢?這些都需要社會和政府的大量投資。現在,新的三大件,或幾大件又出現了,在數字經濟時代,新的經濟切入點,多而又多,值得人們細心尋找。

歷史唯物主義講人類最基本的經濟生活就是衣食住用行。這種人民生活需要的民生產品,不勝其數,真如江河之波,後浪推前浪地不斷更新換代。在民生製品中,日本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一個榜樣。日本最好的生活用品和醫療用品是不出口的,專為日本國民所用。2019年我國前去日本的旅遊人口就達千萬人左右,同時人們花錢買回大量的日用消費品。現在,我國是否應根據目前的消費水平、結構和國民對美好生活的預期,鼓勵社會的企業在民用產品上加大創新力度呢!

四、我國機械裝備業在全球生產鏈上的切入點

我國的機械加工裝備產業儘管還處於中低水平,但高檔精密機械裝備產品在機電、航天、高鐵、石化、航海、軍工方面早已超越世界上的中等水平。在這方面,我國已有完備的行業分工,門類齊全的產品配套。近日,工信部介紹的一種微型鑽頭,只有頭髮絲的1/8直徑,用於電路板鑽孔之用,這就是機械工業產品中的一款精品。從一顆螺絲釘到一款大型配件都應循此質量發展,不斷提高。機械裝備產業不但是支撐我國經濟的堅實骨架,也應不斷起到為世界機械產業的生產鏈條做好增補缺環、延長鏈環的作用,這就是機械工業新的切入點。並應大步邁進數位化、智能化、電動化的領域。這種產品不管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是需要的,這也是需要我國持續投資和從培養新一代的技工開始。現在強調的大國工匠精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五、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需要考慮的一個敏感問題

去年年末,我國籤署了「東協十五國的自貿協議」,年底又和歐盟達成了投資協議,也有強烈的意願加入CPTPP組織,此時這是完全正確的,而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往來是割斷不了的,此事似需認真對待。國際上一切打壓我國發展的力量和企圖,都是反全球化,逆歷史而動的潮流。但也有一個和經濟夥伴如何競爭又如何合作的敏感問題,因為我國的經濟體量已是世界第二大國,國內的人力資源又如此豐富。

我國政府、人民經常喜歡提到「絲綢之路」,它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就是這條貿易之路之所以有生命力,沿途國民、商人均持歡迎態度,就是因為這種絲、茶產品為沿途所需,物有所值,其價格檔次適應不同的消費群體,絲、茶產品就是絲綢之路最好的切入點。當時,商人進行絲、茶貿易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當然是賺錢,但如果只是重商主義者一味賺錢,那麼西漢引進的棉花、葡萄、西瓜、胡蘿蔔等水果和苜蓿、樂曲又做何解釋?明清時期引進的番薯、玉米又是為了什麼?

為研究經濟全球化的問題,容我引用一段中日甲午戰爭時期,大清國戰敗的同年,恩格斯對中國歷史的走向和忠告作一介紹:

我認為,中日戰爭[註:即甲午戰爭。——譯者注]是把日本作為工具的俄國政府挑撥起來的。但是,不管這次戰爭的直接後果如何,有一點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國整個傳統的經濟體系將完全崩潰。在那裡,同家庭工業結合在一起的過時的農業體系,是通過嚴格排斥一切對抗成分而人為地維持下來的。這種全盤排外的狀況,已由同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戰爭而部分地打破了;這種狀況將由目前這場同亞洲人、即中國人最鄰近的敵手的戰爭來結束。

在陸地和海上打了敗仗的中國人將被迫歐化,全部開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築鐵路和工廠,從而把那種可以養活這億萬人口的舊體系完全摧毀。過剩人口將迅速、不斷地增長——從土地上被趕走的農民奔向沿海到別的國家謀生。現在是成千成千地外流,到那時就會成百萬地出走。那時,中國苦力將比比皆是——歐洲、美洲和澳大利亞都有。他們將試圖把我們工人的工資和生活水平降到中國的水平。

(《馬恩全集》第三十九卷《致蘿拉·拉法格 1894年9月》)

2021年1月9日

相關焦點

  • 「雙循環」發展新引擎 衍生品市場新格局 ——第二屆(2020)中國...
    「雙循環」發展新引擎  衍生品市場新格局——第二屆(2020)中國大宗商品金融服務創新峰會在杭州成功舉辦倚觀錢塘潮,坐看雲起時。
  • 宗馥莉:「雙循環」格局是「國潮」崛起的新起點
    11月24日下午,破題雙循環——光大銀行·2020(第十三屆)的《浙商》年會在杭州黃龍飯店舉行。  浙江省新生代企業家聯誼會會長、宏勝飲料集團總裁宗馥莉在會上表示,當前的「雙循環」新格局,正是我們企業潛心修煉的好時機,同時也是「國潮」崛起的新起點。
  • 主動融入「雙循環」,優化城市發展格局——二論深入貫徹落實區委...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我國「十四五」時期發展作出全面規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主動融入「雙循環」,優化城市發展格局,是我們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區委十三屆十五次全會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審議通過《中共成都市雙流區委關於制定成都市雙流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面貫徹中央、省委、市委決策部署,對主動融入「雙循環」,優化城市發展格局專章部署。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就要在優化城市發展格局上狠下功夫,主動融入、更好服務新發展格局。
  • 漢威科技董事長任紅軍:雙循環格局下,河南科技企業應穩抓發展機遇
    12月5日,在第十六屆大河財富中國論壇中以「雙循環與新河南」為主題的平行論壇現場,漢威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紅軍如是回顧了2020年的行業感受。他表示,漢威科技已形成「以傳感器為核心,涵蓋智能儀器儀表、雲端技術、軟體」的完整物聯網產業鏈。
  • 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培育湖南農業新動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深化湖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湖南日報》特約請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 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將迎新機遇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點  11月24日,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召開,《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提請二審。
  • 經濟大家談|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今年5月以來,特別是全國兩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雙循環格局對金融發展提出新要求
    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重大戰略抉擇國內循環重回「雙循環」的中心,並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最終歸宿。從國內外循環的角度,我國經歷了獨立自主的單純國內循環階段,藉助國際大循環帶動並發展國內循環、「借船出海」「借雞生蛋」的階段,並轉向當前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階段。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應對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期國內外複雜嚴峻局面的重大戰略抉擇,也是否定之否定,找到經濟發展的中心,重回初心的內在發展規律。
  • 構建北部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擦亮濱海度假旅遊和現代農業品牌
    大會以「共建中國濱海度假旅遊目的地,齊造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集聚區」為主題,旨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努力打造北部灣濱海度假旅遊和現代農業的區域性品牌,提升區域產業和產品的標識度和知名度,有效滿足國內消費市場的需求升級。
  • 日照:融入新發展格局 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陸橋節點城市
    日照市委十三屆九次全體會議提出,要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陸橋節點城市。日照抓住機遇、找準位置、深度融入,主動參與大循環促進雙循環,加強招商引資,擴大高效投資,全面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升級,在釋放內需潛力、增強發展動力上實現新突破。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化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邵鳳茹發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主題演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新時代我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適應國際環境複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服務雙循環格局也是對民航業的必然要求。
  • 馬來西亞中總總會長:中國「雙循環」發展格局將提供更大市場
    中新網吉隆坡11月3日電 (記者 陳悅)馬來西亞全國總商會總會長、中華總商會(中總)總會長戴良業2日在吉隆坡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不僅僅有利於中國自身持續發展,也將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更大市場,對馬來西亞企業而言「極具重要」。
  • 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崑崙健康保險加快布局新藍海市場
    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新業態新技術新生態不斷產生,以崑崙健康保險為代表的健康險企業有望抓住機遇,尋求創新發展。在雙循環發展大趨勢下,有業內人士表示:面對百年未見之大變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一重大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保險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四大新機遇,包括新需求成為提升保障水平新動力、新市場打開發展新空間、新基建形成保險資金新風口、新技術加速轉化為發展新動能等。
  • 華訊方舟:逆風而行,以高科技賦能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當前,受到制裁的科技企業應重點突破卡脖子的瓶頸,積極響應國家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發力「一帶一路」與國內市場。挑戰:軍民融合高科技企業受影響較大面對此次制裁,公司認為,在這場中美科技戰中,像他們這樣掌握自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必然首當其衝。
  • 張燕玲:推動「雙循環」新格局,三個重要抓手不可忽視!
    在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也明確判斷了當下嚴峻的形式,並在此基礎上,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戰略將貫穿「十四五」始終,成為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主線。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的提出具有現實的意義,反映了當下時期的特殊背景。
  • 每日一詞∣「雙循環」發展格局 a 「dual circulation...
    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積極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的戰略之舉,對於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中央之所以提出這一新發展格局,主要基於對國際大勢和國內大局的精準研判。
  • 「雙循環」格局下航運如何全球化?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是否意味著摒棄全球化?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並且,全產業鏈對於航運業顯得更為重要了。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周誠君:「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新格局下的人民幣國際化
    認識服務貿易,可能不僅僅是服務貿易這個對象本身,而是要考慮中國在下一步怎麼在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發展格局,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的目標任務下,推動我國的產業結構轉型,為經濟轉型提供更好的服務。在我們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產業對外調整、在全球範圍內配置新的供應鏈生產線的過程中,我們強烈呼籲我們要用本幣,我們要用人民幣。
  • 國內外經濟形勢巨變,我國為什麼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來源:財資一家全球化重構時代的中國選擇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巨變,為了應對危機、穩定發展,黨中央明確了發展「雙循環」經濟的重大戰略,這一戰略的推行意味著我國將對發展戰略進行重大調整。那麼,我國為什麼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種戰略調整有什麼意義呢?
  • 知與行|思想者: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