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家談|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2020-12-09 央廣網

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今年5月以來,特別是全國兩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國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歷史節點,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面對國家發展優勢和現實約束提出的發展新戰略,是關係我國發展前途的重大謀劃,為「十四五」規劃乃至更長遠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領。

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一起來看。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這是適應我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適應國際環境複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是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增進人民福祉的主動選擇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需要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以更好地滿足國內消費和發展作為落腳點之一。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轉變,經濟發展要更加關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元,從美國、日本、德國等這些大國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一旦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必須要逐步從外向型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以內循環為主的發展模式。十多年前這一規律開始顯現,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從2006年的超過60%下降到2019年的31.8%,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配置要求大體一致。

過去,我們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合作,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現在,我國城鎮化率超過60%,總體上進入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新階段。靠原有發展模式無法實現新的目標,必須更好地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新的雙循環發展格局,讓發展成果更好地為全體人民所共享,真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特別是消費升級換代的迫切需要。我們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強勁,投資需求潛力巨大。加快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形成國內大循環是可行的。重要的是,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將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作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於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

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目標,我們有著充分的主動權,政策工具也有很多,對這些優勢,我們應當有充分的判斷、認識和信心。應當說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補上消費市場的短板,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於更好解決我國社會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對外部發展環境變化的應對

我國過去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全球化戰略,在改革開放4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為什麼能取得成功?原因在於,我國在生產要素方面存在著比較優勢,切入全球價值鏈後進行全球競爭,我們有巨大的競爭優勢。獲得成功的同時,我們也發現這樣的全球化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戰略。過於依賴國外的市場,對國內市場開發利用不足,尤其是不能有效地用好逐步擴大的市場容量這一重要競爭優勢。近些年來,我們自身的比較優勢也在發生變化,隨著發展水平的提升,廉價的生產要素不再是競爭優勢,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勢在必行。

外部發展環境的變化,主要是美國對中國的判斷發生了變化,政策發生了變化。美國害怕中國趕上甚至超過自己,因此不遺餘力地打壓中國發展。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國際環境、國際局勢快速變化,美國決策者揚言與中國「脫鉤」,並開始加緊「去中國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步入到一個新時期、新階段,由於經濟增長長期乏力,導致全球化的一些成本全面顯化,收益下降,進一步導致各種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孤立主義等現象出現。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各國原本存在的差異和猜忌進一步暴露,加劇了分歧、對立和撕裂。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多年以來,範圍最廣也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危機,使全球供應鏈出現了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的趨勢。在此背景下,簡單地以原有全球化策略進行發展變得不符合實際。因此,在全球化重構的時代,我們在戰略和政策上必須進行調整。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是閉關鎖國、閉門造車,並不意味著我國經濟不再重視國際經濟循環,經濟開始「內捲化」。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現在國際上保護主義思潮上升,但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係民主化,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可以說,立足國內經濟循環,辦好自己的事情,有利於更好地推動國際循環,形成雙循環互動。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體現了我們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獨立自主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也是我國社會長期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繼續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

從國際環境的角度看,無論是「隔離」現象、「孤島」行為和「逆全球化」思潮,還是未來一段時期內各國試圖發展獨立產業體系的可能性,都需要對國內國際循環體系進行再部署、再調整。從國內環境的角度看,國內良性循環體系的建設,對於形成「中國製造+中國消費」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路徑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根本指導原則。當前,應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快速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改變出口導向戰略形成的我國長期處於價值鏈中低端的國際分工地位。

國內經濟循環在不斷提升產業水平、技術水平的過程中,能夠快速發現所面臨的瓶頸問題,在這些瓶頸問題上進行全面突破。同時,未來具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要考慮到國際循環可能會發生一些極端現象。為了減輕這種狀況的衝擊,我們必須補齊相關短板,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競爭力。這就需要對國內經濟循環的短板進行更深入地梳理,提高國內經濟循環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

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體,並不意味著不再重視國際經濟循環,而是強調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暢通國內經濟循環,使得國外產業更加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和產業鏈,更加依賴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從而在提高經濟循環能力的同時,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張佔斌

相關焦點

  • 經濟大家談 | 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的本質和要義
    那麼,如何理解國內經濟循環的本質和要義,進而更好暢通國內大循環?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章政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  理解國內大循環的本質和要義——一個源自現實的新命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社會公眾對經濟活動的認識和參與程度不斷加深,對市場經濟及其規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 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
    近期,從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國謀劃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中央在此時提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有何深意?又該從哪裡下手開啟這場「循環之戰」?國內企業該如何應對?新發展格局將給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整理了核心要點,讓我們一起來理解一下這場由內而外的大循環。
  • 多國人士高度評價中國經濟成就: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造福全球
    央視網消息: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而中國經濟在疫情衝擊下挺身而出,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 企業機構代表共話如何分享消費升級紅利
    原標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 企業機構代表共話如何分享消費升級紅利   加快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市場參與各方,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
  • 國內外經濟形勢巨變,我國為什麼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來源:財資一家全球化重構時代的中國選擇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巨變,為了應對危機、穩定發展,黨中央明確了發展「雙循環」經濟的重大戰略,這一戰略的推行意味著我國將對發展戰略進行重大調整。那麼,我國為什麼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種戰略調整有什麼意義呢?
  • 「雙循環」格局下航運如何全球化?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是否意味著摒棄全球化?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並且,全產業鏈對於航運業顯得更為重要了。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雙循環格局對金融發展提出新要求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構建新發展格局。金融作為經濟運行的血液,更需要以此為指引,建立具有高度適應性、高效和普惠的現代金融體系。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重大戰略抉擇國內循環重回「雙循環」的中心,並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最終歸宿。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護航民族復興之路行穩致遠
    如果說過去我們對這些論斷還缺乏應有理解的話,那麼,經過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禮,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切身領會到了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意涵和現實意義。「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就是這一複雜嚴峻背景下進行偉大鬥爭的重大戰略選擇。
  • 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將迎新機遇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點  11月24日,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召開,《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提請二審。
  • 日照:融入新發展格局 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陸橋節點城市
    日照市委十三屆九次全體會議提出,要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陸橋節點城市。日照抓住機遇、找準位置、深度融入,主動參與大循環促進雙循環,加強招商引資,擴大高效投資,全面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升級,在釋放內需潛力、增強發展動力上實現新突破。
  • 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培育湖南農業新動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深化湖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湖南日報》特約請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 央視財經香港論壇聚焦新經濟 國內國際雙循環促發展
    今年論壇的主題為「新發展格局下的新經濟」,這也符合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1年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必須進一步穩固經濟恢復態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好第一步,實現「十四五」高質量開局。
  • 徐奇淵:如何理解「雙循環」?
    要理解這個新詞,就需要回顧近年來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以及經濟政策思路的演進。為了減少個人揣測,筆者嘗試從考據的角度對「雙循環」的提出過程進行回顧、梳理。正是在這次會議首次公開指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與上述背景一致,2020年5月1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基於供給、需求視角首次提出了「雙循環」概念:「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搶抓機遇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原標題:王國生召開座談會聽取對我省「十四五」時期發展意見建議 開門問策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重大問題搶抓機遇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12月8日,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與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代表座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聽取對河南省「十四五」時期發展意見建議。
  • 義大利經濟學家表示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義大利企業提供...
    日前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繼續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義大利馬切拉塔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弗朗切斯卡·斯皮加萊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構建經濟新發展格局,不斷擴大內需將給義大利企業帶來重要機遇。在中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後,國際輿論紛紛聚焦如何解讀這一政策變化。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化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邵鳳茹發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主題演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新時代我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適應國際環境複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服務雙循環格局也是對民航業的必然要求。
  • 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崑崙健康保險加快布局新藍海市場
    2020疫情黑天鵝事件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極大影響,當前,在我國政府及全體人民的努力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疫情常態化下,恢復經濟成為重中之重。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新業態新技術新生態不斷產生,以崑崙健康保險為代表的健康險企業有望抓住機遇,尋求創新發展。
  • 熱議雙循環下的新發展格局 專家們這樣說
    新華網北京9月15日電(楊曉波)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日前,在西安舉行的首屆中國金融四十人「曲江論壇」上,多位專家對此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 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帶動緬甸經濟民生發展——浙緬投資合作...
    在涉及兩國核心和重大利益的問題上,雙方始終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反對外來幹涉,攜手推進包括《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內的區域一體化進程。我們對兩國各界,特別是雙方工商業界為此所做的貢獻予以高度評價。我們即將迎來新的一年。中國將實施「十四五」規劃,緬甸將開啟新一屆政府五年執政期。
  • 2021北京事業單位經濟知識:關於「新發展格局」的解讀_北京中公教育
    隨著十九屆五中全會的閉幕,中共中央對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方向的指引。在會議中強調了「新發展格局」這個詞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在國際環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在疫情影響下的經濟深度調整。我們在今年的上半年就在一些經濟會議中提出了「經濟內循環」,本次所說的「新發展格局」就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