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奇淵:如何理解「雙循環」?

2020-12-09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徐奇淵

一位拿著撥火棍的哲學家曾經說過,「如果討論是一片土壤,那麼一個新詞就像是一粒新的種子」。近期,「雙循環」這個新詞激起了各種猜想、討論和演繹。凡是能說的事情,都必須說清楚。「雙循環」也是一個可以說清楚的概念。要理解這個新詞,就需要回顧近年來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以及經濟政策思路的演進。

為了減少個人揣測,筆者嘗試從考據的角度對「雙循環」的提出過程進行回顧、梳理。

國際大循環與沿海發展戰略的巨大成功

1987年10月底,時任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王建副研究員向中央提出了《關於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構想》。在當年12月30日的《光明日報》,王建同志答記者問解釋了國際大循環戰略就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產品的出口,在國際市場換回外匯,為重工業發展取得所需資金與技術,再用重工業發展後所積累的資金回來支援農業,從而通過國際市場的轉換機制,溝通農業與重工業的循環關係」。

「國際大循環」的構想很快引發了中央決策者的重視,並促成了「沿海發展戰略」的提出。1987年11月至1988年1月初,趙紫陽同志赴江蘇省、福建省考察,並向鄧小平呈上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鄧小平對該報告做出批示:「完全贊成。特別是放膽的幹,加速步伐,千萬不要貽誤時機」。1988年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組織實施我國地區發展戰略的決定。同年3月中旬,十三屆二中全會召開,討論了實施沿海發展戰略的有關問題(參見李樹橋,《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決策機制》,《經濟管理文摘》,2008年第11期)。

具體而言,「國際大循環」的構想下的「沿海發展戰略」有三個要點(參見田紀雲,《沿海發展戰略的形成與實施》,《炎黃春秋》,2015年3期):第一,利用我國勞動力充裕的資源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力發展「三資企業」。第三,實行「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使經濟運行由國內循環擴大到國際循環。

在此後,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中國經濟更快融入世界經濟秩序,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同時,發達國家的資本、產能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全球化浪潮洶湧澎湃。1992年到2011年,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達到了1.1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外資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同一時期,中國從全球第12大出口國,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中國也從全球生產網絡的邊緣角色,一躍成為世界製造業的中心。

在此基礎上,中國徹底解決了很多發展中國家普遍遇到的「雙缺口」問題:外匯短缺、國民儲蓄短缺。與此同時,中國也進一步從全球價值鏈、國際規則體系、全球金融市場等維度,深度融入到了全球經濟體系之中。國際大循環構想下的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獲得了巨大成功。到2011年11月,以國務院批准《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頒布實施為標誌,我國關於沿海地區發展的戰略與政策形成了從南到北、比較完整的體系。

國際大循環戰略日益面臨挑戰

在推動形成國際大循環的過程中,兩頭在外、出口與投資雙驅動所帶來的弊端也逐漸顯現:經濟過度依賴於投資、出口,不但使中國面臨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和外部壓力,而且國內也面臨收入分配地區差距擴大,產業升級面臨瓶頸制約,生態環境出現惡化等等問題。此外,中國進出口貿易依存度的峰值一度達到64%(2006年),國際大循環處於主導地位,外向型特徵十分明顯。對於一個大國經濟體而言,這種經濟結構十分少見。

在此背景下,2006年初發布的十一五規劃指出,應「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發展,把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基本立足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2011年初發布的十二五規划進一步指出,「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國際大循環的思路已經逐漸發生改變,經濟政策的重心逐漸從側重國際循環,轉向國內外循環相協調。

2014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了新常態的九大特徵,其中的兩個判斷指出:(1)生產要素方面,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2)出口和國際收支方面,全球總需求不振,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這意味著,國際大循環構想下的「沿海經濟發展戰略」不僅面臨前述日益顯現的弊端,而且還面臨新常態下的兩大挑戰:其一,人口紅利減退,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吸引外資、獲取國際競爭優勢的時代已經過雲。其二,全球經濟陷入長期停滯,出口的擴大基本取決於競爭優勢,而非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此後的情況是,中國出口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於2015年達到峰值,此後到2019年一直保持在相當穩定的水平。

不過,這一時期國際大循環為主的條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新常態判斷當中也提到: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通過直接投資等渠道,中國引進高質量的國外資本、先進技術,同時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走出去的渠道,對外輸出直接投資、廣泛建立對外經貿聯繫。

供改下半場環境變化、首提「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2015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後,2016年和2017年以去產能為工作重心,並提前完成大部分目標,2018年更是全部完成了去產能預設目標。從2017年末、2018年初開始,供給側改革的重心逐步轉向去槓桿、防風險。到2019年末,上述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進展。

在此過程中,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總需求政策的平衡關係,存在頗多不同觀點的討論。有觀點認為,應當保持政策定力,著力推進結構改革,同時避免大水漫灌;但也有觀點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適度擴大總需求兩者之間並不矛盾,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在2016、2017年外需不斷向好的情況下,擴大總需求的緊迫性有所下降,前一種觀點對經濟政策的影響似乎佔了上風。

到了2018年後期,經濟環境出現兩個方面的變化:第一,供給側改革在去產能、去槓桿領域已經或正在取得重要進展,經濟和金融領域的短板、梗阻成為供給側更為突出的問題。第二,投資增速持續回落、外部需求增速明顯放緩,中美貿易摩擦增加了不確定性,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必要性上升。

與上述兩個變化對應,經濟政策思路也開始調整。2018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中已經有相應體現,也就是明確提出了「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一方面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從供給補短板、供求銜接的角度,這次會議強調要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具體地,「鞏固」的提法,肯定了供給側改革的階段性成績,同時也指出了供給側改革在降成本、補短板方面仍然需要繼續努力。另外,從「暢通」角度出發,這次會議也特別強調了打通經濟循環,會議通稿指出,「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雖然只提及「國民經濟循環」,不過從具體表述來看還是聚焦在國內經濟循環方面。

另一方面,從擴大總需求的角度,這次經濟工作會議也第二次提出了「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首次提出是在當時一周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具體地,會議強調了增強消費能力、發揮投資關鍵作用。

2019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基本沿續了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思路,再次強調了「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並且從「持續釋放內需潛力」、「推動消費穩定增長」、「合理擴大有效投資」等角度,再次指出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在2019年初,「強大國內市場」的提法也一度引發了市場的關注和討論。

此後,201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內容中,去槓桿的色彩悄然淡出、暫告一段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正式將轉向了「補短板、強弱項」。會議內容從民生補短板、基建補短板、產業升級補短板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將「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潛力」與供給側改革的「補短板」互相銜接起來,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出了具體政策抓手。

從前述政策思路的演進來看,在2018年後期到2019年,在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強大國內市場」從需求端對「供給側改革」的提法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同時,供給側改革本身的內容更多轉向「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成為供給側改革的延續,並且兼顧了供給、需求兩個方面。

疫情衝擊、中美摩擦之下的變與不變

2020年之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強大國內市場」的政策思路,其對應的主要是中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周期性、結構性、體制性問題」。2020年初以來,疫情的爆發、中美關係緊張升級,進一步對外部需求、國際供應鏈帶來了雙重衝擊。「暢通經濟社會循環」在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上的視角也隨之發生了重要調整。

2020年初疫情爆發,2020年2月下旬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一邊部署疫情防控,一邊統籌推動復工復產。當時的人流、物流、資金流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這次會議提出的「暢通經濟社會循環」已經超出供給側改革的範疇,成為一個具有突出重要性的緊急任務。

之後,疫情在全球更大範圍、更長時間蔓延,3月中下旬也開始在美國蔓延。由於各種原因,同期中美關係緊張程度明顯上升,並且也對我國產業鏈的穩定帶來了新的、更大程度的衝擊。4月之後,美國商務部宣布了新的針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條例(EAR),並且升級了對華為的制裁,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和軟體在美國境外設計和製造半導體。美國工業安全局進一步擴大針對中國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5月,美國政府發布《對華戰略報告》,宣布將以「有原則的現實主義」為指導,採取對華競爭的方針。6月,隨著香港國家安全立法的推進,美國進一步收緊對華出口管制。同時,國際環境也在更大範圍發生著變化。在此基礎上,供給側改革中補短板的外延,也從民生補短板、基建補短板、產業升級補短板三個方面,進一步擴展到了產業鏈安全視角的補短板。

總體上來看,疫情和中美關係緊張,從以下三個方面推動了「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思路在國內、外空間上進行區別:其一,「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使得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而且,由於疫情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這種衝擊也將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其二,「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不利局面,中國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其三,我國經濟面臨較大壓力,但是國內基本盤總體穩定。「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上述三點,正是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政協委員時所進行的詳細闡述。

「國民經濟循環」向空間、時間維度拓展成為「雙循環」

需要說明的是,前述三點論述表明,關於中國經濟面臨主要挑戰的判斷,從2020年之前的「體制性、結構性、周期性問題」,又進一步加上了疫情的全球衝擊和國際局勢的變化。這些分析揭示了當下的「變」——外部環境重大變化,以及「不變」——國內基本盤保持穩定。這就使得「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落腳點,具有了國內、國際的空間區分,同時也有了國內、國際重心的區分。正是在這次會議首次公開指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與上述背景一致,2020年5月1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基於供給、需求視角首次提出了「雙循環」概念:「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與企業家座談,進一步明確指出以下三點:第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第二,「國內循環為主,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第三,「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強科技領域開放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這次會議上強調的「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也可以視為「內循環為主」另一種形式的概括。

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了「雙循環」的政策思路。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這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不是一項短期考慮,而是「從持久戰的角度的認識」。至此,「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在空間上拓展到了「雙循環」,在時間上拓展到了持久、中長期的視角。這也意味著,「雙循環」將成為中長期經濟政策的總體指導思路,尤其將對十四五期間的經濟工作部署產生重要影響。回顧1980年代末,「從國內循環轉向國際大循環」構想推動了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的落地,那麼「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格局」也將在經濟的空間布局上具有重要的含義。

國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是強調對外開放主動性

回顧2020年5月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的節奏和步伐仍在加快。5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正式發布,6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正式印發,2020年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縮減。今年已經或還將分步取消期貨、基金、證券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在5月中旬,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也專門指出:「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並在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和自貿港、高水平開放政策保障機制、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闡述。與此同時,我國也在積極推動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以及推進RCEP協定的正式籤署。

不過另一方面,外部環境正在變得「更加不穩定不確定」——供給端的國外供應鏈不穩定,需求端保護主義盛行、全球經濟陷入深入衰退。這些都將使得我國的國際經濟循環面臨衝擊,對外開放的效果受到影響,甚至使我國在對外開放中面臨被動局面。

而從國內來看,儘管同樣受到疫情衝擊,但經濟基本盤未變、發展空間仍然巨大、國內經濟政策仍大有可為。但是國內也存在突出的結構問題,需要「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其中,效率更多對應於生產環節、更加強調「高質量發展」,公平更多對應於分配環節,公平分配將使得生產、消費更加暢通循環。

在對外開放面臨較大不確定性、邊際收益減弱的情況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國內改革、打通內部經濟循環將成為下一階段的政策重心。外面颳風下雨,唯有「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在不確定的外部環境當中,「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從而「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增強我國在對外開放過程的韌性和主動性,進而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改革開放40餘年中,我國對外國市場開拓有餘,而對國內市場建設不足。如果說,過去數十年的全球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對外開放,那麼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將促使我們更多反思國內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倒逼國內改革加速。事實上,對外開放當中面臨的很多困難和障礙,其根本制約因素也往往來自於國內的體制和機制問題。目前,我們已經到了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唯有打通國內大循環,才能夠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本文原發於《財經》

相關焦點

  • 「徐奇淵」中國金融開放:感知政策的溫度
    我國推動金融開放的初心,是為了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增強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從而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於過去一年,外資機構總體上認為中國金融開放程度有改善。同時,外資商會對於中國金融改革、開放政策的訴求不但沒有減少,甚至穩中有升。
  • 「張明」「雙循環」的宏觀背景、概念內涵與政策方向
    2020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此後,「雙循環」成為了國內外熱議的一個新名詞。如何理解「雙循環」提出的宏觀背景、「雙循環」的具體概念內涵以及「雙循環」意味著的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我們深入理解這個新名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
    近期,從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國謀劃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中央在此時提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有何深意?又該從哪裡下手開啟這場「循環之戰」?國內企業該如何應對?新發展格局將給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整理了核心要點,讓我們一起來理解一下這場由內而外的大循環。
  • 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
    近期,從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國謀劃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中央在此時提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有何深意?又該從哪裡下手開啟這場「循環之戰」?國內企業該如何應對?新發展格局將給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整理了核心要點,讓我們一起來理解一下這場由內而外的大循環。
  • 「徐奇淵」外資機構的抱怨:不公平,還是水土不服?
    這五類問題的梳理,有助於理解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面臨的困難,也有助於理解中國金融進一步開放的取向,以及金融開放、金融改革之間的關係。具體地,這五類困難是:第一,法規層面的不公平對待。即名義和事實上均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這是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開放要解決的問題。
  • 經濟大家談|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今年5月以來,特別是全國兩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美國開動「印鈔機」埋下隱患,社科院徐奇淵:人民幣國際化的緊迫性...
    8月11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徐奇淵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徐奇淵認為,「8·11」匯改至今,儘管改革之初人民幣經歷貶值,外匯儲備出現較快下降,但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在不斷增加,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日內波幅、歷史波幅都明顯提升。
  • 專家解讀如何理解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雙循環」
    近段時間,從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國謀劃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海內外媒體爭相報導,各路智庫機構紛紛解讀,同時也引起了投資者和消費者的熱議。中央在此時提出「國內大循環」有何深意?新發展格局將給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 「雙循環」格局下航運如何全球化?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是否意味著摒棄全球化?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並且,全產業鏈對於航運業顯得更為重要了。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徐奇淵:疫情後中國出現工業的第三個小時代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8日電 題:《徐奇淵:疫情後中國出現工業的第三個小時代》作者 徐奇淵(中國社科院世經所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現在,工業和服務業的增速比較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1998
  • 從五個維度深刻理解「雙循環」戰略內涵
    來源:一財網來新浪理財大學,聽沈明高深度分析關鍵經濟信號,看懂新形勢下哪些行業值得看好,詳情盡在《對內開放接棒,投資機會如何抓》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增長都取得了階段性的較好成績,在全球大國經濟體中做出了表率和榜樣。
  • 經濟雙循環專題報告:如何理解新形勢下的雙循環 - 未來智庫
    1、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1.1.核心任務:加快改革、創新、開放,促進經濟雙循環3.1. 對內改革創新:打通經濟運行四大環節 經濟循環一般包括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環節。對內改革的目的在於推動需求引領、供給創新的格局,打通經濟運行環節。一方面,生產激發循環動力。
  • 「雙循環」戰略,如何做好「內外兼修」?
    點圖看視頻在不久前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除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創新能力等目標外,「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首次錄入綱要,並迅速引發社會各界及市場的熱議。
  • 經濟大家談 | 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的本質和要義
    那麼,如何理解國內經濟循環的本質和要義,進而更好暢通國內大循環?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章政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  理解國內大循環的本質和要義——一個源自現實的新命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社會公眾對經濟活動的認識和參與程度不斷加深,對市場經濟及其規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 數字金融如何賦能雙循環?20個關鍵詞即將發布
    原標題:數字金融如何賦能雙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金融業如何打造好數位化底盤,驅動未來經濟發展?後疫情時代,金融機構如何利用數字科技手段降本增效,服務好普惠客群?
  • 正確理解「雙循環」應把握「雙」與「循環」的深刻含義
    如何正確理解形成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筆者認為,應把握「雙」與「循環」的深刻含義。以超大內需啟動國內市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疏通卡點,建立強大內循環,隨之推動內外循環相互促進,達到雙循環。單獨強調「內循環」,是有偏頗的。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這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
  • 為何雙循環?跟誰循環?循環什麼?雙循環不是封閉是新機遇!
    為何「雙循環」為何「雙循環」?跟誰循環?循環什麼?如何循環?要回答好這些基本問題,就要從三個維度來看「雙循環」:第一個維度,是中國改革開放自身的邏輯維度。改革開放後我們逐漸融入國際大市場。理解「雙循環」的時代維度,就是全球化從順風順水時期到了現在逆風逆水時期,所以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國從參與到引領經濟全球化的思路轉變。跟誰循環,循環什麼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指出,中國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大市場。預計未來10年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
  • 焦點訪談丨「雙循環」戰略,如何做好「內外兼修」?
    (原標題:焦點訪談丨「雙循環」戰略,如何做好「內外兼修」?) 在不久前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除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創新能力等目標外,「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首次錄入綱要,並迅速引發社會各界及市場的熱議。
  • 從交通視野解讀「雙循環」和「交通服務雙循環」
    從理論上看,「雙循環」問題可以用系統論來研究和詮釋。「雙循環」是一種普遍現象。譬如人、動物、植物,就都是通過新陳代謝的內循環和吸納吞吐的外循環這個「雙循環」來「強身健體」,延續「生命」的。由此可見,正是「雙循環」的存在和運作使得系統可以持續發展。因此,「雙循環」的實質是系統論中的可持續發展。
  • 雙循環發展格局下 如何破題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次論壇主題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推動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來自省政府、高校、研究院、社科院的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從多個角度暢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推動江蘇「十四五」發展和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