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配偶在臺灣:「饅頭媽媽」撐起一個兩岸婚姻家庭

2020-12-26 環球網

原標題:「饅頭媽媽」撐起一個兩岸婚姻家庭

「一年多前,我身上曾連買便當的錢都沒有,沒想到現在能做生意養家。」

穿黑色羽絨衣、藍色牛仔褲,外號「饅頭媽媽」的大陸配偶洪年香近日在臺北接受記者專訪。回想一年來家裡的變化,她笑言「難以置信」。

現年46歲的洪年香,14年前從福建三明嫁來臺灣。先生劉正基學歷不高,但勤勞樸實,在工地做體力活,還有馬場的清潔工作。

夫妻倆育有一兒一女,女兒患唐氏綜合症,行為能力欠佳。洪年香當起全職太太,每天重複做飯、洗衣、照顧孩子等家務,但「知足常樂」。

曾有人認為她生了「唐寶寶」,「人生完蛋了」。但洪年香說,「女兒是上天安排給我的功課,要善待她。」微信朋友圈上,她常「曬」兒女的照片。

一家人「平淡但知足」的日子在2015年11月出現轉折。長期的體力勞動令劉正基積勞成疾,接受腰部手術後,他暫無法外出工作。

家中頂梁柱不時遭受疼痛,房租、生活費等需求卻仍源源不斷,洪年香一度以淚洗面。

「我要賺錢養家。」多年未工作的洪年香很快作出決定。在慈濟基金會幫助下,經歷了做水餃的挫折後,去年2月她嘗試賣起饅頭。

每周一、三、五凌晨三點,當人們還在熟睡中,她便起床,揉麵團、燒水、蒸饅頭,持續做到晚上六七點;隔日清晨五點再到公園賣。

初中學歷的洪年香第一次到公園時,不好意思叫賣,辛苦做的饅頭無人問津。

在慈濟志工幫助下,慢慢有晨練的長輩前來買饅頭,「甚至有吃慣了漢堡的人」。

「臺灣社會很溫暖,我覺得他們是心疼我。」談起這些素不相識的顧客,洪年香眼眶溼潤。

為增加銷量,她不斷摸索,開發出堅果、龍眼、南瓜等不同口味的饅頭。慈濟志工提供的二手麵粉攪拌機更令她如虎添翼。

「如果別人願意推你一把,那自己就要走快點。」她說。

不到一年,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回到正軌。回想過去遇到的困難,洪年香說,「也許這是人生的轉折,說不定以後做成大事業,還能幫助別人。」

如今,丈夫可能面臨洗腎,洪年香心疼,但不認為丈夫拖累家庭。「既然選擇這個婚姻,就要互相支持,不要去想對方有什麼不好。」

洪年香理解丈夫因病痛無法外出工作的心情,經常安慰他說,「沒有你在家裡帶孩子,我也無法到外面賣饅頭,你是換一種方式在賺錢。」

當不了解情況的大陸親戚誤以為劉正基懶惰時,洪年香總會為丈夫辯解。

據臺方統計,兩岸通婚數逾33萬對,在臺居住的約19萬對;來臺的陸配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努力融入當地社會。

「我是非常感性的人,只希望先生體諒我平時講話不夠溫柔。」談到丈夫,女兒已13歲的洪年香仍有些靦腆。

「人生就像一杯好茶,入口可能很苦,但一定會苦盡甘來。」洪年香說,剛到臺灣時沒有朋友,現在鄰居會主動跟她打招呼。

農曆雞年,她希望能引入新設備,請工人幫忙,批量生產饅頭。

「不攀比、不抱怨、不計較;多包容、多理解、多付出。因為有一種努力,叫做靠自己。」已全家回福建過春節的洪年香,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如是語錄。(記者 陳小願 陳林)

相關焦點

  • 臺灣寫真:「饅頭媽媽」撐起一個兩岸婚姻家庭
    中新社臺北1月28日電 題:「饅頭媽媽」撐起一個兩岸婚姻家庭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陳林  「一年多前,我身上曾連買便當的錢都沒有,沒想到現在能做生意養家。」  穿黑色羽絨衣、藍色牛仔褲,外號「饅頭媽媽」的大陸配偶洪年香近日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回想一年來家裡的變化,她笑言「難以置信」。
  • 兩岸婚姻30年,大陸配偶的酸甜苦辣值得關注
    其三是「家庭事務觀念問題」。一個家庭的構建是彼此必須共同扶持的,家庭角色受性別的影響。在臺灣傳統家庭社會「男主外,女主內」深根蒂固,在工作賺錢養家方面,男人出去賺錢養家,女人在家裡照顧家庭的家庭角色分配趨於定型。
  • 臺當局「面談」制度拆散兩岸婚姻 大陸配偶團體抗議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民進黨當局上臺後,接到在臺大陸配偶的投訴明顯增加…… 據臺媒報導,25日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等團體,帶著多位大陸配偶前往臺「移民署」抗議。他們指責臺當局「面談」時故意刁難,將不少陸配認定為「假結婚」,從而撤銷陸配的長期居留資格,拆散兩岸婚姻。他們要求臺當局修訂不合理的「面談」制度,重視陸配的處境。
  • 從兩岸婚姻家庭看兩岸關係:追求幸福 企盼和平
    【解說】1987年兩岸恢復民間交往以來,兩岸婚姻家庭走過31年風雨歷程,目前已有超過38萬對兩岸配偶喜結良緣。  【同期】臺灣嘉賓 高秉涵  通婚、通學、通事業,我認為這是一個趨勢很自然,因為交流多了,婚姻就通了。
  • 從疫情中看「大陸配偶」在臺灣的酸甜苦辣
    其實,這場疫情戰役,兩岸本來可以開啟合作之窗,共同對抗疫情,可惜的是民進黨當局仍舊大打「逢陸必反」的兩岸對立牌。雖經各方努力,600多名滯留湖北的臺灣同胞眷屬已用搭臨時航班的方式返回臺灣,但這一來一往的過程中受到衝擊最多的一個群體更需要各界的關注和支持,他們就是臺灣同胞的另一半——「大陸配偶」。在這場疫情之下,他們被臺灣綠營政客、媒體和網絡輿論抹黑攻擊不僅一次。
  • 大陸配偶嘆跟臺灣人結婚比登天還難
    中新網2月17日電 「神九都能上天了,怎跟臺灣人結婚比登天還難呀」!大陸兩岸婚姻家庭協會成立半年來,遇到許多前往求助的兩岸婚配男女,他們共同的問題都是臺灣何時才能全面取消對大陸配偶的歧視。
  • 兩岸一家親 共建好家園——江蘇兩岸婚姻家庭聯誼活動側記
    中國臺灣網6月3日南京訊 300多名兩岸婚姻家庭成員齊上陣,搭建起一座座帳篷拼出了「我愛你」的英文簡稱圖形——這是6月1日上午發生在蘇州安住幸福山莊的動人一幕。  因情結緣:兩岸「三通」之外的「第四通」    自1987年兩岸恢復民間交往以來,兩岸婚姻家庭已走過32年的歷程,有近40萬對兩岸配偶喜結良緣,兩岸婚姻數量正以每年一萬對的速度增長,他們用自己小家庭的幸福生活詮釋了「兩岸一家親」的真諦,是名副其實的兩岸「三通」之外的「第四通
  • 臺「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會長:兩岸真實婚姻常遭臺當局刁難
    【環球時報記者 吳薇】兩岸通婚已成為兩岸民間交流重要一面,涉及領域甚為廣泛,影響也相當深遠。由於兩岸存在政治上的對抗及社會環境差異等因素,兩岸通婚也面臨諸多難題,尤其是大陸配偶在臺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環球時報》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臺灣「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會長鍾錦明先生,聽他講述近些年來兩岸婚姻的種種困難。
  • 洪秀柱:努力讓大陸配偶4年拿到臺灣地區身份證
    (網絡圖)  中國臺灣網6月7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參與中國國民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初選的「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今(6日)天說,希望兩岸互信和解,降低「政治解讀婚姻」因素。她會在「立法院」想辦法全力排除困難,讓大陸配偶拿臺灣地區身份證年限降為4年。
  • 籌備中的《湘女在臺灣》 關注兩岸婚姻背後故事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中新社臺北5月27日電 (記者 劉雙雙 劉舒凌)以在臺湖南籍大陸配偶生活
  • 兩岸婚姻家庭呼籲臺當局開放親人回臺
    來源:海外網本報臺北7月14日電(記者陳曉星、孫立極)「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的兩岸悲劇已過去了幾十年,「讓我新娘回來」的呼喊聲今天又在臺北街頭響起。臺灣兩岸婚姻家庭中的孩子父母、新婚丈夫、兄弟姐妹今天到蔡英文辦公室前廣場表達心聲,他們向臺灣當局提出「孩子要念書,新婚要團聚,政治擺兩邊,人道放中間」的訴求,希望至今仍不準從大陸回臺的親人能早日和家人團聚。今年1月底至今,臺灣當局不準大陸人士入境,即使有居留證的兩岸婚姻家庭的子女、申請家庭團聚的大陸配偶也不能入境,造成親子分離、夫妻兩隔。
  • 在臺大陸配偶李採恩:臺灣年輕人出路在大陸
    新華社11月26日報導,李採恩2007年嫁來臺灣。在桃園機場一下飛機,就被帶進面談室。面對一架攝像機,她被問了很多問題,比如婆家的電話號碼是多少,在大陸辦了多少桌的婚宴。她都說不清,所以一出來就擔心,怕不讓入境。 雖然出生在瀋陽,但李採恩長得更像江南女子,身材嬌小,皮膚白淨。回憶起10年前的那一幕,她至今心有餘悸。
  • 兩岸婚姻家庭子女與大陸朋友再聚臺北
    (完) 邢利宇 攝「哥倆好致青春——首屆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冬令營赴臺回訪團」閉營式23日在臺北舉行。圖為閉營式上,主辦方為兩岸營員們頒發了最佳奉獻獎、最佳人氣獎、最暖人心獎、最佳寶貝獎、最佳進步獎、最佳才藝獎、最具勇氣 中新網臺北8月23日電 (記者 邢利宇 石龍洪)緣於上一個冬季「首屆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冬令營」的相識,2015年8月這個夏季,參加過冬令營的大陸小朋友們來臺灣回訪,兩岸小營員們又度過了六天難忘的相聚。
  • 素描七夕:兩岸婚姻家庭的「小歡喜」與「小別離」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題:素描七夕:兩岸婚姻家庭的「小歡喜」與「小別離」新華社記者8月25日是農曆七月初七,即「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古老傳說,使這個夜晚成為中國的「情人節」。有感大陸的快速發展和惠臺政策不斷出臺,尤其是2006年大陸宣布開放符合規定條件的臺胞在大陸申請執業註冊和短期行醫政策,夫妻倆決定回來「闖一闖」。2007年,他們便帶著兒子回到陝西鹹陽,在一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在許文駿和蒲林麗看來,兩岸婚姻沒什麼特別「保鮮劑」,關鍵是多溝通、多包容。
  • 娶個臺灣老婆?嫁個臺灣老公?38萬對兩岸婚姻過得怎麼樣?
    最近有一位叫@追求和平統一的程艾葳的臺灣女孩連續幾天發微博,倡議通過「婚統」的方式實現兩岸統一。她除了表示想建立一個兩岸婚友聯誼平臺之外,還打算以身作則,組團嫁到大陸來。撇開玩笑或過於理想化的因素不談,事實上兩岸婚姻的確是促進兩岸社會融合、促進兩岸人民心靈契合的重要方式之一。
  • 臺灣開放持團聚證大陸配偶申請入臺
    中新社臺北9月23日電 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3日宣布,自24日0時起開放持有團聚證的大陸配偶申請入境。據中央社、《聯合報》等媒體報導,兩岸配偶辦理結婚登記後,大陸籍配偶來臺辦理的第一項證件即為「團聚證」,之後才能依序申請辦理「依親居留」「長期居留」等。
  • 妻子即將臨盆陸籍丈夫不能陪產,臺當局不開放兩岸婚姻家庭團聚申請...
    【環球網報導】預產期就在7月24日,丈夫卻不能陪在身邊,臺灣的林小姐近日為此陷入擔憂與緊張情緒。而這一情況則是由民進黨當局不開放兩岸婚姻家庭團聚申請引起。因新冠肺炎疫情,民進黨當局迄今仍不開放兩岸婚姻家庭團聚申請。《聯合報》稱,為此,約40名兩岸婚姻的當事人21日向民進黨當局發出陳情書,表示願意完全配合當局的檢疫措施,期盼當局能站在人道立場,恢復辦理入臺團聚籤證並來臺進行面試。報導稱,這40名兩岸婚姻當事人,已有團聚入臺證卻無法入臺的有11人,卡在「移民署」不受理團聚申請的有29人。
  • 大陸配偶臺北集會要人權 演行動劇抗議當局(圖)
    中新社臺北十二月二十一日電(記者 陳國華 董會峰)十二月二十一日,「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帶領近百名大陸配偶及其家屬到位於臺北市廣州街的「移民署」前集會,申要人權與平等待遇。  據了解,大陸配偶此次主要的訴求有:儘快執行「廢除財力證明法案」;縮短取得身份證年限;面談機制,不能侵犯隱私權,縮短面談等候時間;擴大直至取消大陸配偶居留的配額;家庭暴力導致離婚不能即可遣返等。  在「移民署」門前的臺階上,大陸配偶還上演了「行動劇」抗議當局。  自一九八七年開放大陸探親,兩岸正式開始交流通婚,到今年剛好屆滿二十年。
  • 2018兩岸婚姻家庭夏令營在福建福清市開營
    7月3日,以「榕臺一家親」為主題的2018兩岸婚姻家庭夏令營在福清市石門小學舉行開營式。 記者劉可耕 攝中新網福建福清7月3日電 (記者 劉可耕)「手牽著手肩並著肩,盡情地唱著我們的歌聲,團結起來相親相愛,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3日,參加2018兩岸婚姻家庭夏令營的臺灣營員們以一曲《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合唱,令現場參與人士感動不已。福清市石門小學老師與臺灣營員共同製作福清特色小吃花生餃。
  • 嫁到臺灣的大陸配偶:敵人還是親人 只在一念間
    時代變遷,臺灣如今一代對於子女的疼愛,比之上一代好上許多,加上社會觀念進步,對兒童的關愛引起多方重視,後母就算再自私,也不敢對「前人子」有惡意的行為。因為婦幼保護專線「113」一撥,警車馬上開到家門口。保護兒童已經成了全民的共識。  但兩岸開放交流之後,有一種後母最近卻成了新的問題。臺灣有些老人家喪偶後,會到大陸迎娶年紀相仿的女性做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