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禁不絕的非法捕撈導致鳥類食物不斷減少。
黑臉琵鷺。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週遊
今年冬天,候鳥的遷徙之旅顯得異常坎坷,從北到南,一路都是壞消息。
白鸛在天津被毒殺,上海東灘溼地大面積乾涸,江西、湖南、粵西等地候鳥被成群捕殺,而在南海之濱的深圳,猖獗了一整年的非法捕撈也使得深圳灣——這塊候鳥遷徙的「加油站」面臨食物緊缺。而食物緊缺之外,非法捕撈對水鳥覓食所造成的幹擾也不容小覷。
據深圳市觀鳥協會數據,今年11月11日在深圳灣沿岸4個觀測點觀測到的鳥類總數不足7000隻,不敵去年同期一半,其中僅鴴鷸類就下降約7000隻左右;而本月的觀測數據雖然尚未出爐,但有觀測者透露,雁鴨類也出現了明顯下降,在個別觀測點,甚至久久看不到一隻。
顯然,候鳥銳減的現狀正在給深圳灣觀鳥天堂的盛名蒙上汙塵,但是,對於南遷的候鳥來說,相比於粵瓊沿海硝煙點點的獵殺,已非淨土的深圳灣或許仍是一個不算最壞的次優選擇。
如何把次優變最優,將深圳灣真正打造成為「美麗中國」、生態和諧的廣東註腳,這不僅需要漁政、公安等部門繼續聯合執法,禁絕非法捕撈,更需要地方政府深刻認識深圳灣生態完整之於深圳的意義,並在發展中予以落實。
遷徙路上的「加油站」
深圳灣,在國際鳥類學家眼裡,它是東半球東亞到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線上重要的國際中轉站,而在深圳市觀鳥協會副會長邢東耀眼裡,用「加油站」來概括深圳灣之於候鳥的意義,可能更為合適。
「深圳灣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邢東耀告訴記者,深圳灣基本上處在大陸海岸線的最南端,每年秋冬季節成千上萬的越冬候鳥沿著海岸線一路向南飛來,在經過長途飛行後,一定要在深圳灣飽餐一頓,才能應付隨後跨越南海的飛行,而深圳灣恰好能為候鳥提供充足的食物。
深圳市經信委海洋經濟發展處處長甘偉明告訴記者,深圳灣地處珠江口東岸,鹹淡水交匯,又有深圳福田、香港米埔兩大紅樹林保護區,密布岸邊的紅樹林盤根錯節,非常適合魚類回流產卵,因此深圳灣還是珠三角重要的幼魚幼蝦保護區,包括鱸魚科、鯛魚科等都在這裡產卵繁殖。另外,深圳灣的大片淺灘也非常適合招潮蟹、青口、蟶子、沙蟲等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的生長,而這些全都在鳥類的食譜裡。
正是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食物,深圳灣才成為南來北往的候鳥代代不變的落腳之地,並通過漫長的歷史鐫入它們的族群記憶。深圳市觀鳥協會觀測員田穗興告訴記者,深圳灣的越冬候鳥種類非常豐富,包括鴴鷸類、雁鴨類、鷗類、鸕鷀類、鷺類等,其中雁鴨類的數量最為龐大,常見的有針尾鴨、琵嘴鴨等。
如此豐富的候鳥種群,無怪乎曾出現遮天蔽日的勝景。相比僅有9年觀測史的深圳市觀鳥協會,成立於1957年的香港觀鳥會有著更為豐富久遠的數據。香港觀測員餘日東告訴記者,在2003年深圳拆除邊防線鐵絲網以前,少人打擾的深圳灣,尤其是在一河之隔的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和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這裡每年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候鳥落地,而深圳福田一側,因為落潮時會露出大片灘涂,更宜候鳥覓食,因此每到傍晚落潮時,都會出現候鳥集中覓食的壯觀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