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三寸半,裝盡天下漢;五尺三,行滿天!雖皆為木製器具,但棺材不同於木箱的方正,而是呈頭大腳小的樣式。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了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其實在以前,城裡和農村的棺材一樣,都是一頭大一頭小,而如今卻不同,城裡用上了方方正正的骨灰盒了,變得對稱而兩頭一樣大了,也就剩可土葬地區的農村還用著一頭大一頭小的棺材了。大家有沒有想過,人們製作的許多用品都是方正的,就連我們修的房子或者買房挑戶型時也更中意方方正正的,那為何作為人死後入殮的棺材卻不按套路出牌設計成如箱子般呈長方體呢?對此,刺楸試著分析分析,探討一下個中堂奧。
一、棺材尺寸較固定
普通棺材的尺寸都是相對固定的,人故之後也不像做衣服一樣要量身定做棺材。古代尺寸所指長度與現在的不同,且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在變動。現在一米等於三尺,而「七尺男兒」中的「尺」就是古代的長度,所以木匠行話中的「七尺三寸半」放現在大概也就五尺三左右。
因此,現在木匠對棺材尺寸的說法是五尺三寸長。別以為五尺三也就不到一米八,然而,一般情況下,再大的個頭也可裝進五尺三的棺材,也就有了「五尺三,行滿天」的說法。刺楸想來,這大概是因為人到了最後油幹燈枯,細胞衰亡和器官萎縮造成身高降低所致。當然了,棺材尺寸並非一樣,比如大個子和夭折者所用棺材可能就要定製了,另外有些地區的習俗有差異,對棺材的講究自然也就不同了。
棺材長度差不多固定,內部從上到下的尺寸也都大致一樣,只是木料厚度不一而出現了一頭大一頭小的樣式。大的那端為頭,反之為腳。由於人體結構使得上半身較寬,新故者入殮後,棺材下端空隙大,所以一般要用紙錢塞滿。同時,腳底和頭頂也要用講究的物品塞緊,例如頭頂用瓦片,腳底用磚頭,而刺楸這邊則是頭頂用紙錢,腳底用木甑子的底板。
二、大小有講究
既然尺寸較固定,棺內寬度也差不多,那外觀何不一樣也是大小一致呢?刺楸認為,主要有幾點原因。
1、在起初,古人是將大樹砍倒後直接在樹幹上刨出一個坑洞來當棺材用的。如此一來,原始棺材的頭腳大小相同,而如果樹幹大小變化大,就可能出現一頭大一頭小。
2、根據人體結構設計,古人講究與自然合二為一,人雙臂伸直放於身體兩側後體型就是上大下小,雖然棺內尺寸沒設計成梯形狀,但入殮後便與棺材合二為一,為便於蓋棺後分清頭和腳,就設計成一大一小,大的那端為頭,小的那端為腳。
3、頭為大,腳為小。這點就和筷子類似,一頭大一頭小,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三、墳堆與棺材相反
其實,棺材一頭大一頭小雖然分清了頭和腳,但是在葬入金井的前後擺放順序卻墳頭不一致。墳堆在一些地區為錐形土堆,只有立碑才能分清頭尾,而在另一些地區則是與棺材類似的一頭大一頭小。然而,墳堆的首尾則與棺材大小相反,棺材大的那端放在墳堆尾,而小的那端則放在墳堆頭,大小互補。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棺材一頭小一頭大的分析,如果覺得回答得還行就點個讚,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