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滅蚊英雄」食蚊魚功不抵過

2020-12-17 中國青年網

科普--「滅蚊英雄」食蚊魚功不抵過

蚊子幼蟲孑孓只不過是食蚊魚菜單中的一小部分,研究發現如果只吃孑孓,食蚊魚是無法存活的,所以其他生物跟著遭殃。

今年廣東省遭遇20年來最嚴重的登革熱(急性傳染病,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截至11月3日,僅廣州市就發生病例35828例。為應對嚴峻疫情,強化滅蚊工作,廣州市水務部門在市內部分水域投放了數萬條食蚊魚。然而,此舉在公眾和媒體中引發擔憂:食蚊魚被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如此大量投放會有風險嗎?

雌性食蚊魚長約7釐米

絕技傍身縱橫四海

食蚊魚,又稱大肚魚、柳條魚,是一種矮胖的小魚,嘴巴略朝上,原生於北美洲東部和南部的淡水水域,從美國新澤西州南部到墨西哥,從印第安納州中部到伊利諾州南部的密西西比河盆地,都有它們的身影。1854年,古巴生物學家波依(Poey)首次將其命名,直到1988年人們才確定這種灰褐色的暖水性小魚有兩種——東部食蚊魚和西部食蚊魚,差別主要在背鰭鰭條的數目和性染色體類型,二者其他外形特徵和生物學特性等非常相似。

食蚊魚的雌魚體長明顯大於雄魚,雌魚一般長7釐米,雄魚4釐米。從外觀上看,這種小魚既沒有食人鯧駭人的牙齒,也沒有其他大魚那樣龐大的身軀,顯得低調無害。可實際上,食蚊魚依靠四大絕技,能在短期內擴張到很多水域。下面將一一道來。

絕技之一:能吃!成年食蚊魚一天能吃上百條蚊子幼蟲(孑孓),不過孑孓們並不是食蚊魚的單一食物,各種浮遊生物、甲蟲、蟎類和無脊椎小生物等都是食蚊魚的口糧,一天的進食量可達其體重的42%~67%,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1986年,科研人員發現如果僅吃孑孓,食蚊魚會有一部分死亡,倖存的食蚊魚也會生長遲緩;而在封閉的實驗室環境中,食蚊魚甚至會同類相食,這種行為是否遺傳目前尚不清楚。同類都不放過,其他異類的命運可想而知……

美國加州薩克拉門託市的研究人員魯茲·羅德裡格茲,正在觀察水池中數以千計的食蚊魚,薩克拉門託的艾爾格魯夫縣有世界最大的食蚊魚養殖場。

絕技之二:能生!春末夏初,氣溫開始升高,沼澤、池塘裡蚊子幼蟲孽生,為食蚊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溫度亦適宜,是繁殖的最佳季節,雄魚和雌魚追逐交尾。雌魚的孕期從16天到28天不等,一條雌魚能生2到6窩小魚。作為暖水性魚類,食蚊魚的繁殖率高度依賴水溫,25℃時兩窩之間間隔23天,溫度升高到30℃時,兩窩之間只間隔19天。每窩小魚一般有60條,身材大的魚媽媽可能生產更多小魚。

1995年,魚類學家們發現,雖然出生時食蚊魚的雌魚和雄魚的數量相等,但是統計成年魚的性別比例,雌魚的數量遠多於雄魚。研究人員認為,雄魚在交配之後死亡率高,是因為雌魚自身能儲存精子,已經完成繁衍使命的雄魚無須再活下去,從而避免和新生的幼魚形成競爭。為了下一代而精盡魚亡,不可謂不震撼。

因歷史上滅蚊有功,食蚊魚圖騰2010年被俄羅斯索契市立在了紀念碑上。

絕技之三:能扛!所謂能扛,指的是生態耐受性強。除了不耐寒這樣的天生缺陷無法克服,食蚊魚能夠在許多嚴酷環境下存活,包括兩倍於海水鹽度的水體和含氧量低的水體,含有機廢物、殺蟲劑、除草劑和酚類的水體,甚至在42℃的水溫下還可以短期生存。食蚊魚口部的特殊形狀也是長期進化的結果,當水中溶氧量低的時候,它能方便地直接浮到水面從空氣中獲得氧氣。正因為強悍的環境適應力,《蘇聯大百科全書》稱食蚊魚為「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淡水魚」。

絕技之四:能打!食蚊魚通過擠佔其他魚類生存空間,掠奪其食物,直接打壓其他物種。它們有時候直接吃體型更小的成年魚類,對體型更大的物種不外乎兩種手段——絕嗣和肉體傷害。一種是吃大魚們的卵以及幼魚和蝌蚪,北美的鱸魚和鯉魚深受其害;另一種是直接攻擊其他大魚,咬其魚鰭和鱗片,造成細菌感染,間接提高大魚的死亡率。

看到這裡,食蚊魚 「水中一霸」的形象初步確立了。但食蚊魚也並非一無是處。

食蚊魚雌魚和雄魚,顯然是陰盛陽衰。

「滅蚊英雄」 立碑揚名

它們耐汙染、適應力強,繁殖能力高,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幼蟲有一定作用,20世紀,被引進到世界各地,放養於河川、池沼作滅蚊用途。在美國,首次有文獻記載的有目的性放養行為是在1905年,150條食蚊魚從德克薩斯州被引進到夏威夷,作為控制蚊蟲的手段。之後幾十年,美國公共健康部門下大力氣,在境內擴散食蚊魚,因為他們認為食蚊魚在防治瘧疾等疾病方面性價比很高。在世界其他地區,類似觀點也對食蚊魚的引進起到了推動作用。

現實中,食蚊魚確實起到一些正面成效。俄羅斯文獻介紹,食蚊魚是20世紀上半葉根除南美、俄羅斯南部和烏克蘭瘧疾的一大因素。對食蚊魚口出「不敬」之詞的人們,在前往時可要當心,不要低估當地人們對食蚊魚的深厚感情。黑海之濱的旅遊勝地俄羅斯索契,曾經蚊蟲肆虐、瘧疾流行,1925年食蚊魚被引入索契,到20世紀30年代,當地的蚊蟲問題就得到了有效控制。1956年是索契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因為這一年索契沒有發生一起瘧疾病例。2010年,為紀念食蚊魚在控制蚊子疫病中立下的功勳,當地人斥資240萬盧布(約合31萬元人民幣),在索契的阿德列爾區立起了一座食蚊魚紀念碑。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媒體《舊金山紀事報》刊文稱,2008年,西尼羅河病毒(能夠引起人類致命性神經系統疾病,主要通過受感染蚊子的叮咬傳播給人類)在加州蔓延時,加州部分地區和內華達州克拉克縣一帶的人們也餵養了食蚊魚,放養在一些水域中,以減少西尼羅河病毒通過蚊子傳播。

自然河谷基金會(NVT)的研究人員,在南非格魯特河口地區撈取食蚊魚做採樣研究。

過錯不小 功不抵過

看完上面兩條好評,再看看近些年生物界對於食蚊魚的評價,似乎差評更多,大有將食蚊魚從座上賓列入黑名單之勢。原因主要是功勞不大、過錯不小、功不抵過。

說功勞不大,針對的是食蚊魚長期以來「滅蚊英雄」的形象經不起推敲。20世界中後期,許多文獻和報導不支持食蚊魚能夠有效減少蚊子數量和源於蚊蟲的流行病。1989年,有論文統計了世界上引進食蚊魚的20個國家,僅有4國收穫了控蚊效果。也有實驗和文獻發現,食蚊魚並不優先食用蚊子幼蟲。澳大利亞魚類學家甚至表示,在控蚊方面,一些澳洲原生魚類的效果更好,食蚊魚控蚊效果好的說法缺乏充分證據。

說過錯不小,指的是食蚊魚對環境的負面衝擊很大。例如食蚊魚的大胃口掠奪了很多資源,打壓習性則佔據了許多水生物種的生存空間;食蚊魚的競爭優勢還明顯減少了其他水生物種的數量,破壞和改變了原有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

澳大利亞的文獻表明,食蚊魚至少與9種原生魚類和10種原生蛙類的衰退有關聯,塔斯馬尼亞的綠紋樹蛙因為受到食蚊魚威脅,已經被列入瀕危動物保護名單。此外,許多原生物種以藻類和浮遊生物為食,原生物種的減少就意味著水域內藻類和浮遊生物過剩,造成水體透明度下降,水質惡化。正是因為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很大,食蚊魚被多個國家和組織列為入侵物種,更入選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的《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

食蚊魚的蹤跡遍布全球

請神容易 送神太難

1925年,食蚊魚被引入澳大利亞,目前已經廣泛分布在除了當地北部以外的其他地區。食蚊魚在澳大利亞收穫很多惡評,被視為有害生物。尤其是在新南威爾斯州和昆士蘭州,野外放養和運送食蚊魚活魚到其他地區屬於非法行為。1999年,新南威爾斯州瀕危動物保護法將食蚊魚列為環境公害,當地人任何擴散食蚊魚的都是違法的。為控制食蚊魚數量,人們考慮了包括引進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在內的多種措施,然而投鼠忌器,人們更擔心當地的土著物種受到傷害。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林頓一帶,曾是食蚊魚的樂土。但為了清剿這種頑強的小魚,當地人甚至痛下殺手,採取了「涸澤而漁」的方法,抽乾池塘的水,殺死食蚊魚。在一些溼地,人們放進了石灰水,用改變水體pH值的方法來消滅食蚊魚。其他一些不現實的方案和做法這裡就不列舉了。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網站披露,「在生物學和物理學方面,尚無已知的控制食蚊魚的方法」。美國在殺滅食蚊魚方面的經驗主要是使用化學方法。例如向水中加注壓縮二氧化碳或者碳酸氫鈉,改變水體的酸鹼度,兼顧滅魚效果和殘留毒性最小,此外還又改變水的溶氧量的方式,但是這些做法都可能對當地其他水生物種造成有害影響,都應做全面的評估。

從控制和清除食蚊魚的難度之大和成本之高來看,用「請神容易送神難」來形容是非常貼切的。

食蚊魚尋找午餐中

廣州投放 尤需謹慎

2003年、2010年和2014年,我國發布了三批入侵物種的名單,共計53種。而國家農業部7月29日發布的消息,用更準確的數字刻畫了事態的嚴重性:我國外來入侵物種已達到529種。其中大面積發生、危害嚴重的達100多種,對我國生物多樣性以及農牧業生產構成了巨大威脅。

早在2006年,廣州就曾向公園等水體投放過食蚊魚滅蚊。今年廣州投放食人魚防疫,「請外來和尚來念經」,是在當前我國面臨物種入侵態勢嚴重的背景下做出的決定,因此引起了公眾和媒體的廣泛關注。食蚊魚從1911年被引入臺灣,上世紀20年代引入大陸後,已經在珠三角地區繁衍生息,站穩了腳跟。有專家指出,食蚊魚雖在當地存在多年,但不代表可以隨意投放擴散。為保護國內原生物種、生態系統,從官方到公眾均需提高對入侵物種的認識,國內科研界也需要對中國食蚊魚的現狀、生態影響等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食蚊魚,又稱大肚魚。

相關焦點

  • 中國為滅蚊引進「食蚊魚」,如今卻四處泛濫,吃貨們都拿它沒辦法
    雖然滅蚊魚的體型比較小,但是你可不要小看它的滅蚊能力,一條成年的食蚊魚一天能吞噬2000隻左右的蚊子幼蟲。不過滅蚊蟲雖然在滅蚊方面有著不俗的實力,但並不招人喜歡,因為滅蚊魚是屬於外來物種,原本在中國是沒有滅蚊魚的存在的,但因為世紀初我國科技並不發達,國內發生了許多瘧疾等蚊蟲傳播疾病,因此我國就向國外引進了滅蚊魚,而且中國不只有一次引進了食蚊魚。
  • 一直以為「食蚊魚」是滅蚊英雄,真相卻如此不堪!
    大約一個多小時後,起網——不出所料,捕獲很多河蝦,但多數是小蝦,然意外的是,裡面還有幾尾大肚魚!當時如獲至寶,因為依稀記得大肚魚便是食蚊魚!顧名思義,食蚊魚是喜歡吃蚊子的,當然不是吃成蟲的蚊子,而是幼蟲的蚊子。我們知道蚊子的幼蟲叫孑孓,孑孓必須生長在水裡,而水裡的食蚊魚便是孑孓的剋星。
  • 原本在我國泛濫的食蚊魚,現如今怎麼樣了?
    德國、日本、埃及等幾十個國家,在滅蚊方面都收到了不錯的效果,蚊子幼蟲的數量和蚊子叮人的比率都明顯下降,瘧疾傳播也顯著減少。食蚊魚「滅蚊能手」的稱號得到了世界範圍內的認可!在食蚊魚的「世界巡演"中,中國也是重要的一站。作為防治蚊蟲的物種,食蚊魚於1911年首先從菲律賓被引入到我國臺灣省,又於1924年引入杭州西湖。
  • 「以蚊治蚊」:滅蚊黑科技的生態難題
    田間試驗成功後,最近一兩年,奚志勇團隊又開始在廣州市城區一些登革熱高發點部署「滅蚊大軍」。廣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張周斌介紹說,廣州市白雲區一小區及周邊運用這一手段滅蚊後,2018年和2019年,成蚊密度下降程度分別為59.29%和70.66%,蚊卵數下降程度分別為56.29%和69.5%。
  • 食蚊魚一天能吃2000條蚊子幼蟲,懷卵量10萬枚,可能嗎?
    連它們的名字都和蚊子有關,被人們稱之為食蚊魚。因為昨天養魚老道寫了一篇關於小麥穗魚的文章,很多魚友問道,它們就是傳說中的食蚊魚嗎?其實不是的,食蚊魚和小麥穗魚,那可是沒有半毛錢關係,它們和魚友們經常飼養的孔雀魚,倒是有點近親關係。
  • 香港食環署到長洲滅蚊 離島區議員希望增滅蚊隊
    食環署20日早晨派人到長洲滅蚊,而衛生防護中心下午也派員到患者居住的長洲西灣贊端路,為居民免費驗血。有長洲居民直言,雜草叢生和溝渠積水容易滋生蚊子,擔心子女會經蚊叮感染登革熱。民建聯離島區議員(長洲北)李桂珍則表示,7月至8月是蚊患高峰期,希望特區政府可增加一隊離島滅蚊隊加強滅蚊。
  • 蚊子殺手「大肚魚」,一天能吃2000蚊子幼蟲,為何被列入黑名單?
    這種「大肚魚」的真正名字叫做食蚊魚,顧名思義,這種魚是一種喜歡吃蚊子的魚。食蚊魚的體型很小,一般只有2到3釐米左右,喜歡生活在農田、沼澤和一些小水塘中。它最喜歡的食物就是蟲子的幼蟲孑孓,成年的食蚊魚,一天就可以吃掉2000隻蚊子的幼蟲。
  • 一場暴雨一場蚊,滅蚊先得滅孑孓,北京有人專門幹這個
    監測數據顯示,今年「健康北京滅蚊行動」六月份的第一階段公益滅蚊活動過後,全市成蚊密度下降率達53.5%。而伴隨入伏,蚊子的密度也將達到一年內的高峰,此類滅蚊工作更顯得尤為必要。辨品種:花蚊子「兇猛」,灰蚊子「居家」一大早,北京愛潔衛奧有害生物防製藥械銷售中心的經理徐海洋,就來到和平裡街道的交通社區居委會。
  • 為了治蚊引進的麥穗魚,如今正在入侵歐洲,在中國售價10塊錢一斤
    據了解雌蚊如果想要繁殖,就需要吸血來發育卵巢,所以這樣的特性下,蚊子每年夏天的時候就會困擾人類的生活,即便人類想出了眾多的驅蚊方法都沒有用,所以為了不少地區都採用了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引進天敵,只不過這樣的方法也存在弊端,因為不注意的話,引進物種很有可能就會變成泛濫物種,就比如這個如今在歐洲泛濫的麥穗魚就是如此。
  • 愛衛活動月,滅蚊正當時
    恰好四月份又是愛國衛生月,因此春季滅蚊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了。 一、蚊子的孳生環境 通常而言,成蚊吸血成功後3-5天就能產卵,2-3天後,卵就能變成幼蟲,即孑孓。幼蟲生活於水中,約10天左右變為蛹。蛹經過1-3天,羽化為成蚊。 由此可見,蚊子在其生命的前三個階段都離不開水,所以清理積水是控蚊的關鍵。早春滅蚊,清除易孳生蚊蟲的各類積水,保持環境整潔衛生是可以快速降低全年蚊蟲基數,降低夏秋季蚊蟲高峰期密度的有效措施。
  • 這種不起眼的「食蚊魚」,已經在中國泛濫,是你家鄉有的嗎?
    而食蚊魚就是這樣一種動物,它對消滅瘧蚊及其它蚊子的幼蟲有一定作用。最開始的時候食蚊魚這種魚類,出現在美國的東南部,以及墨西哥,古巴等地區。而在以前的時候,很多的國家看這種魚對蚊子的抑制有著顯著的作用,因此在當時這種魚類就被大量國家移植進入了國內,而我們中國也是其中的一員。在1975年的時候這種魚類被引入中國。
  • 澄邁開展「清潔家園 滅蚊防蚊」專項行動
    原標題:澄邁開展「清潔家園 滅蚊防蚊」專項行動6月30日,澄邁縣在金江汽車站站前廣場開展「清潔家園 滅蚊防蚊」夏秋季愛國衛生百日專項行動現場活動,動員全縣上下迅速行動起來,提高全民防蚊滅蚊能力和參與積極性,全面清除城鄉蚊媒滋生環境,降低蚊蟲密度
  • 滅蚊燈成網紅 這些電子滅蚊新品靠譜嗎?
    滅蚊燈成了網紅產品入夏以來,各種品牌、款式滅蚊燈的廣告不時會在電腦網頁上蹦出來。往年雖然也有銷售,但是今年的滅蚊燈有點鋪天蓋地之勢。難道是滅蚊燈的技術有了什麼新突破致使產品大量推出?為了一探究竟,記者在網上、實體店選購了多款滅蚊燈,探究其是否真的如同宣傳的一般好用。
  • 不要低估魚類智商 食蚊魚會計數最多數到4(圖)
    最多數到4  食蚊魚是一種北美淡水魚類。此前研究發現,雌食蚊魚在受到雄食蚊魚騷擾時,會躲到附近最大的魚群中。帕多瓦大學研究人員依據這一行為傾向,測試食蚊魚是否能區別數量相近的魚群。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把受測雌食蚊魚置於中間的主水箱中。主水箱兩旁還有兩個側水箱,分別裝有兩群數量不同的食蚊魚。處於主水箱的食蚊魚能看到兩旁的水箱,當受到騷擾時,雌食蚊魚會朝數量較多的魚群遊去。雖然由於水箱阻隔,它並不能真正加入魚群。  研究結果表明,雌食蚊魚最多能數到4。它們能區分有3條魚的魚群和4條魚的魚群,但不能區分有4條魚和5條魚的魚群。
  • 竟然10蚊食海膽?20蚊食龍蝦?
    >10蚊食海膽!20蚊食龍蝦!仲要系珍珠都無甘真!20蚊可食龍蝦!宜家你只要10蚊雞就可以嘆到距!無聽錯!系10蚊!三文魚咖肥美嫩滑,吞拿魚咖入口即化,八爪魚咖爽脆口感,每一塊刺身都系極品!完全是停不下來的節奏,哩款又平又正嘅刺身睇怕你系出面好難食得到!
  • 綜述:登革熱襲港個案破紀錄 長洲島「滅蚊大戰」進入關鍵期
    為遏止疫情的蔓延,這座近3萬人口的小島正上演一場關鍵的「滅蚊大戰」。  香港自2002年首次出現本地登革熱並錄得20宗本地個案。而從8月14日至25日,香港今年已出現26宗本地登革熱個案,令今年香港本地登革熱患者數字創歷年新高。香港特區政府衛生防護中心(中心)表示,香港本地登革熱個案今年「來得急」,過去未曾遇過,預期新感染個案會繼續出現。
  • 行道兩邊有望種楝樹滅蚊
    晨報訊晨報的《南京河西鬧「蚊災」》報導引起市民廣泛關注。昨天,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生態環保專家閔九康向記者建議,南京的園林部門可以在河西引進具有殺蟲滅蚊功效的楝樹作為行道樹,市民也可以將楝樹做成的盆景放在家中,效果比蚊香好。
  • 當初為滅蚊引進「大肚魚」,誰料在我國泛濫成災,如今它怎麼樣了
    ,出自於範仲淹《詠蚊》一詩,這是53歲的範仲淹在戍邊西北所作,由於當時的條件艱苦,詩人被蚊子咬得不行,無奈之下便寫下這首《詠蚊》。古往今來,人們都對蚊子深惡痛絕,所以對於如何防範被蚊子叮咬,人們也是做足了功課,想出了很多應對措施,比如蒼蠅拍,電蚊香液,蚊香等,其中值得一提的則是我國為了滅蚊從國外引進大肚魚,雖然國內的蚊子有受到一定損傷,但是大肚魚卻因為在國內缺乏天敵,逐漸泛濫成災。
  • 滅蚊燈有用嗎?蚊子煩惱一秒即沒!
    滅蚊燈有用嗎?蚊子煩惱一秒即沒!特別是對於有小孩的家庭來說,滅蚊更是一定要做的,在眾多的驅蚊產品當中,滅蚊燈最受人們的喜愛,但是也有很多人會疑惑,滅蚊燈有用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傳統的滅蚊燈是通過波光的方式進行誘蚊,根據蚊子的趨光性吸引至滅蚊燈處,再利用電擊的方式進行滅蚊,但隨著越來越多報導指出,紫外線滅蚊燈的滅蚊方式並不科學,蚊子相比較光線來說會更容易被人體氣息所吸引,同時紫外線散發的光波也會對身體肌膚造成傷害
  • 滅蚊燈放臥室裡有效麼?有沒有危害?
    研究發現,一隻蚊子至少攜帶300多種病菌,通過叮咬人類可以傳播包括登革熱、瘧疾、黃熱病、絲蟲病、腦炎等在內的80多種疾病,成為世界上傳播速度最快的蚊媒疾病。蚊子看似只吸血不殺人,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約有72.5萬人死於由蚊蟲叮咬引起或傳染的疾病,其中登隔熱發病率最近幾十年在全球大幅增長,約有一半世界人口面臨登革熱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