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十三五」|人均年糧食量超470公斤,23年後再回應:糧食安全無憂

2020-12-13 第一財經

全球經濟與秩序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糧食安全問題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中國人口佔世界的近1/5,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的1/4。國際社會曾一度對中國糧食安全表示擔憂或質疑。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又經歷了疫情、洪災、颱風、降雪以及草地貪夜蛾等重重考驗,國內也出現了糧食安全的疑慮。

即將過去的「十三五」期間,中國在糧食生產、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即將到來的「十四五」又面臨哪些挑戰?

人均糧食年產量超470公斤

12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關於2020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 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390億斤(66949萬噸),比2019年增加113億斤(565萬噸)。

這已經是我國糧食產量連續第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了。

我國統計含義中的糧食產量,與人們習慣上的概念略有不同。它是指日曆年度內生產的全部糧食數量,按作物品種分為穀物、薯類和豆類。其中,穀物包括稻穀、小麥、玉米,其他穀物(如穀子、高粱、大麥、燕麥、蕎麥等);豆類包括大豆、綠豆、紅小豆等;薯類包括馬鈴薯、甘薯。

穀物產量佔糧食產量的重頭。例如,2020年的13390億斤糧食總產量中,穀物產量達到12335億斤(61674萬噸),佔比約92%。

人多地少水缺的資源約束日漸凸顯,我國強化政策扶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在總產量提升的同時,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也不斷提高。以穀物單位面積產量為例,從2016年起,保持在6000公斤/公頃以上,到2020年達6296公斤/公頃。

自2015年起,每年人均糧食佔有量(年產量)保持在470公斤以上。2020年人均糧食產量為478公斤,而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為人均400公斤。

科技創新已成為糧食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9.2%, 1996年為15.5%。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一軍、趙霞在《構建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政策體系》一文中稱,從目前我國糧食產業科技創新的發展實踐看,需要充分發揮科技變革對糧食生產的支撐作用,加快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降耗技術和裝備技術的成果轉化,提高科技採納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

嚴守耕地紅線

2020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116768千公頃),比2019年增加1056萬畝。其中,穀物播種面積14.69億畝(97964千公頃),比2019年增加176萬畝。

從2017年開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已連續三年下滑。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司長李鎖強解讀今年的糧食生產情況時表示,2020年,各地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積極落實各項補貼政策,糧食播種面積止跌回升。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與播種面積概念不完全等同,耕地包括熟地,新開發、復墾、整理地,休閒地(含輪歇地、輪作地);也包括種植農作物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他樹木的土地。

我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

在我國農業結構近年來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於合理的同時,部分地區也出現耕地「非糧化」傾向。例如,把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產;一些經營主體違規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樹挖塘;一些工商資本大規模流轉耕地改種非糧作物等。

針對此現象,今年11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進行解讀時稱,我國耕地總量少,質量總體不高,後備資源不足。必須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

目前,各地已劃定9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並基本完成上圖入庫,精準落實到地塊。據測算,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後,可以保障我國95%的口糧和90%以上的穀物需求。

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摸清各地「非糧化」底數,每半年開展一次全國耕地種糧情況監測評價,建立有關情況通報機制。

製圖/張逸俊

回應糧食安全擔憂

1996年,面對國際社會關於 「誰來養活中國人」的質疑,中國政府曾發表《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予以有力回應。

23年後的2019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再度發表白皮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接受新華社採訪時稱,中國農業生產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對外開放也進入新階段。國內有人擔心糧食安全是不是有問題,國際上也有人擔心中國是不是要維持100%自給率、走封閉的老路。白皮書主動回應了一些人對中國未來糧食政策的擔心。

白皮書顯示,我國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近幾年,作為主要口糧的稻穀和小麥產需有餘,完全能夠自給,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

目前,水稻、小麥自給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

今年8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稱,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大概會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穀物佔到2500萬噸。這一說法引發廣泛關注。

農業農村部的回應是,大家可能存在一些誤讀,報告中提到的糧食缺口,應該是指包括大豆在內的糧食產需缺口。產需和供求是兩個概念。目前,稻穀、小麥這兩大口糧,人均佔有量超過200公斤。而目前我國人均口糧消費不到150公斤。糧食總量平衡下,結構性矛盾將長期存在。糧食品種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是能守住的。

從中長期看,上述白皮書也同時指出,中國的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圖為河北省灤州市灤城街道鄒家窪村村民在收穫小麥(6月18日攝)。新華社圖

從「十三五」到「十四五」

從「十三五」規劃綱要到「十四五」規劃建議,關於糧食安全,有一個不變的戰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葉興慶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曾表示,我國明確提出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從注重產量到強調產能,這是理念上的重大變化。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是廣義的能力,既包括生產能力,也包括流通、物流、調控等產業鏈關鍵環節。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並「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十四五」規劃建議寫入糧食安全的同時,「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深入實施也進一步確立。

今年11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文章稱:「實體經濟是基礎,各種製造業不能丟,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和實體產業要以自己為主,這一條絕對不能丟。」

相關焦點

  • 農業農村部:全國糧食人均佔有量達480公斤 高於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璐 北京報導  12月24日,農業農村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表示,今年糧食生產形勢比較好,全年糧食麵積達到17.52億畝,比上年增加
  • 方言:攜手維護全球糧食安全
    這其中包括中國糧食大幅度增產、庫存增加,以及大規模脫貧對全球糧食安全作出的貢獻。因人口、農業資源分布不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糧食人均佔有量相差幾倍。北美、歐洲和中亞地區耕地佔全球35%,人口只佔全球14.5%;南亞的耕地佔全球15%,人口佔22%。
  • 農業農村部:2020年全國糧食人均佔有量達480公斤左右
    央廣網北京12月24日消息(記者陳銳海)記者從農業農村部12月2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我國糧食又高位增產,供需總量基本平衡。全國糧食人均佔有量達到480公斤左右,高於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 糧食安全不能太樂觀,進口量相當於租用9億畝耕地
    按照FAO人均糧食400公斤的安全線,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糧食安全,大致分為安全、不安全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糧食總體安全、糧荒相對較少的階段。從戰國中晚期到乾隆49年,長達2100年裡,由於人口少,人均耕地在3-4.2畝之間,人均糧食382-628公斤,是我國糧食總體安全階段,也是中華民族領跑世界經濟的階段,期間也有不少糧食危機,引發了改朝換代。
  • 糧食夠不夠吃?農業農村部:我國糧食產量豐、庫存足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一些國家開始限制或者禁止糧食出口,造成國際糧價上漲,有些人關心糧食夠不夠,要不要囤積。對此問題,魏百剛用四組數據進行了解答——第一組數據,糧食產量。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已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去年糧食產量是13277億斤,創歷史新高,小麥多年供求平衡有餘,稻穀供大於求,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第二組數據,人均糧食佔有量。
  • 世界瀕臨50年最嚴重糧食危機 人口大國「排憂解愁」
    聯合國近期預警,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今年或再增加1.3億食不果腹的人,全球瀕臨近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作為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僅沒有對全球糧食安全造成威脅,反而為世界「排憂解愁」。
  • 糧食產量十六連豐之後 中國為何還要大談節約糧食?
    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將連續第6年超過1.3萬億斤,產能再上一個新臺階。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魏百剛指出,今年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產量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這也是連續第十六個豐收年。但是,一邊是「十六連豐」,一邊卻是「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節約糧食」突然成為年末國內的熱點話題,這是為什麼?年產1.3萬億斤的糧食不夠吃了?
  • 糧食安全70年:倉廩實而天下安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圍繞糧食安全問題作出的各種探索和不懈努力,就會明白和理解糧食安全對我國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嚴峻性。未來,我們要牢牢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加強糧食產業強國,全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
  • 糧食充足!小麥和稻穀庫存大體相當於全國人民1年的消費量
    央視網消息: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昨天下午(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做好疫情期間糧食供給和保障工作情況。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在發布會上說,我國糧食產量豐、庫存足,國家有充分的調控手段平抑糧價,沒有必要搶購囤積。
  • 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390億斤中國糧食生產「十七連豐」(銳財經)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攝國家統計局12月10日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相關人士指出,今年中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支撐。
  • 【地評線】紫金e評:始終樹牢風險意識堅決守住糧食安全
    全年糧食產量有望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十三五」以來,重農抓糧,各地各部門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我國糧食產能站穩1.3萬億斤臺階,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0公斤以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糧食安全這個壓艙石。
  • 日本如何保證糧食安全?在海外瘋狂屯田,人均耕地面積2倍於我國
    糧食安全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穩定的基石,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商品經濟越來越發達,國人似乎忽略了糧食的安全性。儘管我國正處於糧食安全形勢最好的時期,糧食年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6億噸以上,2018年糧食總產量達6.57億噸,人均糧食產量472公斤,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21公斤。
  • 疫情下中央工作經濟會議再提糧食安全,這次提了7大要求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今年以來在疫情衝擊及國內外複雜的經濟情況下,糧食安全問題被多次提及。12月16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而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 《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雙語全文)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中國在農業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不僅成功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居民生活質量和營養水平顯著提升,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 1978年,越南人均糧食不足1公斤,為何敢與我國開戰?
    上世紀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國廣西、雲南兩省的中越邊境地區,我人民解放軍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對越自衛還擊,這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此次戰爭持續28天,打擊了越南不可一世的狂妄之舉。
  • 2020糧食漲價嗎?2020糧食價格走勢
    人一旦沒有了糧食會怎麼樣呢?那麼我們只有挨餓了,畢竟沒有糧食之後,我國將會陷入混亂,但是這種情況在中國是不會發生的。也有消息指出近段時間因為疫情的出現,所以會導致我國的糧食價格上漲,究竟會不會呢?目前2020年糧食漲價分析商務部回應了。
  • ...關於珍惜糧食、反對浪費情況的調研報告 ——2020年12月23日在...
    2020年12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武維華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關於珍惜糧食、反對浪費情況的調研報告。全國糧食總產量已連續五年保持在6.5億噸以上,全國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470公斤,稻穀、小麥兩大主糧自給率超過100%,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小麥、稻穀庫存可以確保全國一年消費。今年夏糧再獲豐收,夏糧產量達到2856億斤,創歷史新高。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糧食中長期供求仍呈緊平衡狀態,目前糧食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影響糧食安全的潛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
  • 築牢糧食安全防線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今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區農業農村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的任務目標為導向,堅持黨建引領,堅持疫情防控和「三農」重點工作「兩手抓、兩不誤」,全力以赴做好「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工作,不誤農時抓好農業生產
  • 中國力保糧食安全:穩面積,八方攜手齊發力
    加大春耕春播和糧食生產支持,下達農業生產和水利救災資金14億元,支持地方開展重大病蟲害防治和草地貪夜蛾防控。前浪奔湧,後浪奔逐。中央財政舉旗,地方財政跟進,形成了財政投向的強糧總基調。「糧食生產資金投向,要精準對接農民需求,讓種糧農民真正有獲得感!」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時雲態度堅決。
  • 全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洪澇颱風災情下仍比上年...
    12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0年全國糧食產量數據。數據顯示,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949萬噸(13390億斤),比2019年增加565萬噸(113億斤),增長0.9%。其中穀物(主要包括稻穀、小麥、玉米、大麥、高粱、蕎麥、燕麥)產量61674萬噸(12335億斤),比2019年增加304萬噸(61億斤),增長0.5%。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司長李鎖強解讀稱,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這是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