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與秩序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糧食安全問題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中國人口佔世界的近1/5,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的1/4。國際社會曾一度對中國糧食安全表示擔憂或質疑。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又經歷了疫情、洪災、颱風、降雪以及草地貪夜蛾等重重考驗,國內也出現了糧食安全的疑慮。
即將過去的「十三五」期間,中國在糧食生產、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即將到來的「十四五」又面臨哪些挑戰?
人均糧食年產量超470公斤
12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關於2020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 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390億斤(66949萬噸),比2019年增加113億斤(565萬噸)。
這已經是我國糧食產量連續第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了。
我國統計含義中的糧食產量,與人們習慣上的概念略有不同。它是指日曆年度內生產的全部糧食數量,按作物品種分為穀物、薯類和豆類。其中,穀物包括稻穀、小麥、玉米,其他穀物(如穀子、高粱、大麥、燕麥、蕎麥等);豆類包括大豆、綠豆、紅小豆等;薯類包括馬鈴薯、甘薯。
穀物產量佔糧食產量的重頭。例如,2020年的13390億斤糧食總產量中,穀物產量達到12335億斤(61674萬噸),佔比約92%。
人多地少水缺的資源約束日漸凸顯,我國強化政策扶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在總產量提升的同時,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也不斷提高。以穀物單位面積產量為例,從2016年起,保持在6000公斤/公頃以上,到2020年達6296公斤/公頃。
自2015年起,每年人均糧食佔有量(年產量)保持在470公斤以上。2020年人均糧食產量為478公斤,而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為人均400公斤。
科技創新已成為糧食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9.2%, 1996年為15.5%。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一軍、趙霞在《構建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政策體系》一文中稱,從目前我國糧食產業科技創新的發展實踐看,需要充分發揮科技變革對糧食生產的支撐作用,加快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降耗技術和裝備技術的成果轉化,提高科技採納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
嚴守耕地紅線
2020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116768千公頃),比2019年增加1056萬畝。其中,穀物播種面積14.69億畝(97964千公頃),比2019年增加176萬畝。
從2017年開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已連續三年下滑。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司長李鎖強解讀今年的糧食生產情況時表示,2020年,各地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積極落實各項補貼政策,糧食播種面積止跌回升。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與播種面積概念不完全等同,耕地包括熟地,新開發、復墾、整理地,休閒地(含輪歇地、輪作地);也包括種植農作物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他樹木的土地。
我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
在我國農業結構近年來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於合理的同時,部分地區也出現耕地「非糧化」傾向。例如,把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產;一些經營主體違規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樹挖塘;一些工商資本大規模流轉耕地改種非糧作物等。
針對此現象,今年11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進行解讀時稱,我國耕地總量少,質量總體不高,後備資源不足。必須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
目前,各地已劃定9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並基本完成上圖入庫,精準落實到地塊。據測算,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後,可以保障我國95%的口糧和90%以上的穀物需求。
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摸清各地「非糧化」底數,每半年開展一次全國耕地種糧情況監測評價,建立有關情況通報機制。
製圖/張逸俊
回應糧食安全擔憂
1996年,面對國際社會關於 「誰來養活中國人」的質疑,中國政府曾發表《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予以有力回應。
23年後的2019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再度發表白皮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接受新華社採訪時稱,中國農業生產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對外開放也進入新階段。國內有人擔心糧食安全是不是有問題,國際上也有人擔心中國是不是要維持100%自給率、走封閉的老路。白皮書主動回應了一些人對中國未來糧食政策的擔心。
白皮書顯示,我國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近幾年,作為主要口糧的稻穀和小麥產需有餘,完全能夠自給,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
目前,水稻、小麥自給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
今年8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稱,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大概會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穀物佔到2500萬噸。這一說法引發廣泛關注。
農業農村部的回應是,大家可能存在一些誤讀,報告中提到的糧食缺口,應該是指包括大豆在內的糧食產需缺口。產需和供求是兩個概念。目前,稻穀、小麥這兩大口糧,人均佔有量超過200公斤。而目前我國人均口糧消費不到150公斤。糧食總量平衡下,結構性矛盾將長期存在。糧食品種中缺口最大的是大豆,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是能守住的。
從中長期看,上述白皮書也同時指出,中國的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圖為河北省灤州市灤城街道鄒家窪村村民在收穫小麥(6月18日攝)。新華社圖
從「十三五」到「十四五」
從「十三五」規劃綱要到「十四五」規劃建議,關於糧食安全,有一個不變的戰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葉興慶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曾表示,我國明確提出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從注重產量到強調產能,這是理念上的重大變化。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是廣義的能力,既包括生產能力,也包括流通、物流、調控等產業鏈關鍵環節。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並「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十四五」規劃建議寫入糧食安全的同時,「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深入實施也進一步確立。
今年11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文章稱:「實體經濟是基礎,各種製造業不能丟,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和實體產業要以自己為主,這一條絕對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