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州隨處可見有關蘇軾的雕像資料圖
河南人的口音變化最快
辛永芬介紹,在全國範圍內的歷史時期,中原地區的口音變化是最快的,宋朝時的河南話還是8個聲調,到了明朝就變成了5個聲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從元朝到明朝的歷史社會動蕩和朝代更迭。
辛永芬認為,我們現在熟悉的河南話口音是從明朝時期開始逐漸定型的,張新俊的觀點卻是現代的河南話,除了林州話體系外,跟中古語幾乎沒有太多關係,其中主要原因還是元明時期的社會動蕩造成的人口大遷徙使得中原地區的口音發生了很大變化,明朝中期以後,社會逐步穩定下來,中原地區的語言也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形成咱們現在熟悉的口音。
為何單單要把林州話拎出來?原來林州話和河南話並不屬於同一語系,林州話屬於晉語,也和閩南語、廣東話一樣保留了較多的古語成分,有學者認為,林州之所以能夠把古音保存得如此完整,是其地理原因所致,河南雖大部分地處平原,但林州位於太行山脈,大部分地處山巒,交通閉塞,使得古老的音韻得以延續和保留。
有熱愛古詩詞的讀者會發現,很多詩詞用現代普通話朗讀並不押韻,反而福建客家話、廣東話朗讀會更顯韻律,這種現象也有理論依據支撐。辛永芬解釋,福建兩廣地區的方言更接近於古代語言,因為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這兩個地區的變化比較慢,保留了更多的古語成分。因此就有了「不是古人說粵語,而是粵人說古語」的說法。
張新俊介紹,福建兩廣地區的方言也在不斷變化,不能與古語畫等號,只是比較接近而已,「從歷史人口遷徙來看,福建兩廣的居民很多都是南宋以後的中原人遷移而至,與外界接觸少,語言融合慢,所以較多保留了唐宋時期的讀音。另外,很多古詩詞都是根據南宋劉淵的《平水韻》來進行平仄押韻的,當時所有的讀書人都必須遵從,不然就通不過科舉考試。《平水韻》是根據中古音系統編撰而成,結合上述原因,所以我們就感覺很多古詩詞用福建兩廣地區的方言朗讀順口了。」
宋代官話向現代普通話演變的特點
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看宋代官話向現代普通話演變的幾個特點:
1.入聲消失。入聲就是一種音節末尾的輔音,又稱入聲韻尾。主要有-p、-t、-k這三種入聲韻尾。此一特點在如今官話區幾乎完全消失,只在南方方言區有所保留。
2.g、k、h聲母的顎化。很多漢字原本為g、k、h聲母,但在普通話中都變為j、q、x。比如視頻中:巧(古音kao或kiao,變為qiao)、間(gan→jian)、期(ki→qi)、橋(kiao→qiao)、久(giu→jiu)、豈(ki→qi)。
3.雙唇鼻韻消失。普通話有前後鼻音之分(-n、-ng),但在古代還有第三種鼻音韻,即雙唇鼻音(-m)。注意,此m不是做聲母,而是韻母。例:金(gim→jin)。
4.m聲母變為w聲母。很多字古代是m聲母,如今變為w。如視頻中「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無」字,古音為mu。粵語為mou。
粵語保留的古漢語詞彙
1.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蘇軾
解說:「食」是廣東話,廣東人把「吃飯」說成「食飯」;「肥」也是廣東話,蘇軾的意思是「胖」,粵語把「胖」稱「肥」,胖人叫作「肥佬」。
2.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
解說:「樽」是粵語,廣東人把瓶子都稱作「樽」。酒瓶子,廣東人稱作「酒樽」。
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解說:廣東人把「天氣冷」說成「天氣凍」。「天氣好冷」說成「天氣好鬼凍」。
4.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解說:廣東人把「多少」說成「幾多」,是問數量時的常用語。例如問人:「多少錢?」廣東人說成:「幾多錢?」
原標題:
不是古人說粵語,而是粵人說古語?
中原歷史上人口遷徙多口音變化快 福建兩廣方言更接近古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