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六祖的千年菩提路;風動,幡動,心動

2020-12-25 盧龍軍節度使

《壇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意思是:當時有風吹幡動。一僧說風動,一僧說幡動。爭論不已。慧能上前說:『你們辯論不休的原因不是風動,幡動,而是你們作為修行人的心在躁動。

故事是這樣的,五祖授慧能衣缽,讓他先不要著急弘揚佛法,要先隱居。一日慧能到廣州法性寺,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慧能卻道:「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慧能坐像

風吹幡才會動,離不開風,離不開幡,離不開心。如果沒有了風那麼幡就不會動,如果沒有幡就不知道有風,如果不用心去感悟不知道什麼是動。

六祖幼時經歷

慧能俗家姓盧,他的父親本來在範陽做官,後來被貶到嶺南新州(如今的廣東新興)。貞觀十二年慧能出生,據說剛出生的時候有兩位僧人來為慧能起名,因此從小名字就叫盧慧能。幼時父親就去世了,長大靠砍柴維持生計。幼時慧能就表現出善念,那兩位僧人就說過,此子與佛有緣才來授名。

六祖遺身,在廣東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以東曹溪河畔

求法

慧能不識字,有一天聽人在誦《金剛經》有所感悟。後來知道湖北黃梅五祖弘忍大師在開壇講《金剛經》,於是決定去參禮。

大約一個月後,慧能到達了黃梅憑墓山,這裡傳承了達摩禪宗的正統。見到了弘忍大師說」我是來求習佛法的,人有南北之分,佛道沒有南北之分;人的身體有南北之分,但是佛性沒有南北之分。」因此受到了弘忍大師的賞識。

弘忍大師門下弟子都是自力更生,慧能被分到了碓房(將米的殼搗掉),領悟修行與勞作,除了勞作也聽法。

廣州光孝寺南漢時期佛塔

一天弘忍要求眾弟子作偈(頌,大概可以理解為有韻律的詩),以此來察看每個人的見地,以便以後傳承衣缽。神秀是弘忍座下大弟子,在把偈寫在牆壁上:「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得到了眾人的稱讚。晚上慧能看到這首偈時,由於自己不識字便找一人將自己的偈寫在牆上。這就是比較出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第二天,弘忍看到了這首偈很是感慨,找到慧能在木頭上敲了三下(示意讓慧能三更來找)。

唐代佛器

光孝寺

第二天,天還沒亮慧能就來找弘忍。弘忍將禪宗心法授給他,後又將衣缽傳給他。慧能問:」禪宗歷代講究心法,要衣缽有何用?。」弘忍回答說:「衣缽是為了讓俗人看到,以此來代表禪宗,並說:」我希望衣缽傳到你這裡就行了(意思是不要往下傳了),你南渡之後不要著急傳法。「

事畢,弘忍送慧能回嶺南,慧能走後,眾弟子追來,其中就有慧明。當時惠能將衣缽給惠明;惠明表示「遠來求法,不要其衣「。惠明要的是法,惠能便為惠明說法。說法的內容後來傳說為:「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惠能於是讓他向北去化人,惠能這才平安回到嶺南。

終為佛門弟子

惠能過了五年歸隱生活之後,終於因緣成熟而出家。慧能到了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印宗正在講涅盤經,惠能在座下參聽。「因論風幡語,而與宗法師說無上道「(就是前文中風幡論)。印宗非常欣奇,問起來,才知東山大法流傳嶺南的,就是這一位。由印宗親為惠能落髮(之前都是帶著頭髮)

廣州光孝寺唐代磚石佛塔,慧能就是在這剃度,後邊是二百多年的菩提樹

惠能弘法伊始,便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禪,為嶺南佛教帶來了一股清新氣息,在當地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他作為五祖衣缽傳人的身份,更使他受到了廣州方面的敬重。自唐武宗滅佛後,佛教重新在嶺南煥發生機。

廣州六榕寺,距離光孝寺很近

拓:六榕寺距離光孝寺很近,裡邊也有佛塔。六榕寺名字跟關蘇東坡有關,當初蘇軾被貶來到嶺南,到這裡見到六株榕樹,提筆寫下」六榕「二字。之後就稱六榕寺(之前叫寶莊嚴寺)

入滅

713年(唐玄宗時期),惠能在新州國恩寺「奄然遷化「了。「端身不散,如入禪定「。據載,這幾天曹溪有「異香氤氳,山崩地動,林木變白,日月無光,風雲失色「等異徵。 早在先天元年(712),惠能歸新州國恩寺,則命人在該寺造塔。 入滅後,當時廣州、韶州和新州三方,為爭奉遺體產生了一番辯論。據載,最後達成了焚香的協議,「香菸指處,師所歸焉「。結果香菸指向韶州曹溪。惠能的遺體從新州迎回曹溪安葬。

曹溪南華禪寺,六祖遺身

相關焦點

  • 聽六祖慧能說究竟是風動還是幡動
    光孝路光孝路光孝寺本來就香火旺盛,又值大年初五,拜佛燒香的信眾極多,光孝路沿街擺滿了販賣香燭的貨攤,各色香燭紙券、元寶、風車、財神符、吉祥掛件讓人眼花繚亂。在智藥三藏法師隨身攜帶的法物中,有一株珍貴的菩提樹苗,他將這一株菩提樹就種在求那跋陀羅創立的戒壇旁邊,並且預言:後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演上乘,傳佛心印。據說,智藥三藏法師帶來這棵菩提樹是中國最早的菩提樹,如今華南各地的菩提樹都是源自這棵祖樹。如今,在光孝寺的菩提祖樹依然茂盛。
  •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參訪達摩祖師和六祖惠能的駐錫地光孝寺
    俗話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寺址原是西漢初年南越王趙佗的玄孫趙建德故宅,歷史上有不少名僧大德在這裡講經弘法,如禪宗初祖達摩,印度名僧智藥禪師,六祖惠能以及鑑真大師都曾在此停留。公元676年,唐儀鳳元年,「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來到法性寺(今光孝寺)的惠能大師語驚四座,這段公案一直流傳到今天,為人所熟知。太多引用,太多討論,太多參解,太多注釋。也是因為如此,暴露了他的六祖身份,之後印宗法師給惠能大師剃度。後來,在大師剃髮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瘞發塔,供後人敬仰。
  • 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程海泳:風動、幡動,還是心動?
    風動、幡動,還是心動  ——基本面、市場價格與投資人情緒     《六祖壇經》記載禪宗六祖慧能法師和兩名僧人辯論的故事:在講經會上,風吹動經幡,一個僧人說,風動,一個僧人說,幡動;兩人爭論不已。
  • 廣東香火最旺寺廟 栽種中國最牛菩提樹 禪宗六祖慧能在此受戒!
    始建於三國時期的光孝寺,坐落在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是羊城年代最古、規模最大的佛教名剎,民諺自古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說。該寺最初為南越王趙佗之孫趙建德的住宅,三國時吳國都尉虞翻將其擴建並在此講學,後改建為廟宇。
  • 廣州光孝寺,探訪禪宗六祖慧能的剃度出家處
    【瘞發塔,埋著六祖慧能剃度的頭髮】佛教本發源於印度,能在中國發揚光大,禪宗六祖慧能功不可沒。有個風動幡動的禪宗故事很有名,故事的主人公是六祖慧能,故事的發生地就在光孝寺,而那時還叫法性寺。當時,六祖慧能因得了五祖弘忍所傳衣缽,正在南方逃亡,一日路過法性寺,正趕上印宗法師在臺上講經,忽然風吹幡動,兩個和尚為此爭執,一個認為是風動,一個堅持是幡動。慧能在旁邊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這話把印宗法師也給聽呆了,知道原來是五祖弘忍的衣缽傳人後,反尊慧能為師,並親自為慧能剃度。從此,慧能開始開壇講經,並將禪宗一脈發揚光大。
  • 廣州光孝寺 這座城千年的見證 菩提樹下的風吹幡動
    廣州光孝寺是廣州最出名的寺廟,之前有聽過「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名言,還聽說了風吹幡動,是人的心在動的六祖慧能大師的經典名句。去光孝寺是因為作為羊城的千年寺廟,而且還是六組慧能在光孝寺的菩提樹下削髮為僧,成為中國禪宗傑出大師的最初地。所以光孝寺還是值得來一遊的。
  • 千人禪修:與千年禪堂儀軌的近距離接觸
    今天上午,作為本屆六祖文化節的重要環節,「2016廣東禪宗六祖文化節千人禪修體驗」活動在光孝寺舉行。
  • 到底是「身是菩提樹」還是「菩提本無樹」使禪宗花開自然成?
    禪宗則是佛教的一個宗派,是達摩大師依《楞伽經》與六祖慧能大師依《金剛經》而創立的宗派。禪宗衣缽相傳的故事禪宗,相傳開始於拈花微笑。一葦渡江如此代代相傳,一直傳到了第28代菩提達摩大師,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在長江邊他摘了一片蘆葉仍到江中,然後就過江了,這就是一葦渡江的故事。
  • 廣州這個古寺,達摩來此傳法,六祖慧能在此剃髮,很多人來求姻緣
    在光孝寺中的殿宇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雄寶殿,以及宋明時期所建立的六祖殿和臥佛殿,這些殿宇周邊都種有很多古樹,其中的菩提樹還是「羊城八景」中的「光孝菩提」,在東晉時期,經常有國外高僧來光孝寺交流學習,其中就有一位曇摩耶舍法師在光孝寺設壇授戒,而後面又有一位智藥法師帶來一棵菩提樹種在這個戒壇旁,這是我國的第一顆菩提樹,而後20多年後,達摩祖師又來到光孝寺傳法
  • 六祖慧能大師的這首偈子,不為人知,卻更有智慧!
    在流通本的《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中,記載著六祖惠能,因送柴至客店,得錢出門時,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
  • 風動?還是心動?
    風動?還是心動?看到這,你可能就會想起那個禪宗的著名公案,是幡動,風動,還是心動?到底是什麼在動,我們暫且不表,自己琢磨吧。下了河堤,把自行車停靠在江邊,駐足遠眺漢江南岸,想起有句雞湯是這麼說的,你有什麼想不開的,放下一切就想開了。
  • (禪宗六祖)
    說起佛教六祖,大家不會陌生。從達摩,一直傳至六祖。這麼多祖師,大家可能沒注意,就六組自己出過一本「六祖壇經」!今天小禪給大家分享一些六祖與《六祖壇經》中的一些「經典語錄!(六祖慧能: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出生貞觀十二年(638)滅度於先天二年(713) 76歲)曰血肉心者。曰緣慮心者。曰集起心者。曰堅實心者。若心所之心益多也。是所謂名同而實異者也。曰真如心者。曰生滅心者。曰煩惱心者。
  • 《六祖壇經》:世間萬象,其實都是你自己的心在起作用
    《六祖壇經》中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相傳六祖惠能大師有一次給弟子們講經時,忽然一陣風吹來,旁邊的旗幡也隨之飄動,這時引起了其中兩個弟子的爭論,一個弟子說這是風在動,另一個說是旗幡在動,惠能聽言,隨後就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而是你們自己的心在動。」
  • 千年古寺供奉六祖惠能真身,遇見就是結緣
    六祖殿內正中置阿育王式佛龕一座,龕內安放六祖惠能大師真身。左右兩側各設樓房式佛龕一座,左為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右為丹田和尚真身。六祖殿內正中的阿育王式佛龕內,安放六祖惠能大師真身。六祖惠能以曹溪寶林寺為中心弘法教化,世人尊稱為曹溪古佛、曹溪高祖。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