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精彩的文章分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將我最大的動力。
由於地緣接近與明清時期大量移民,福建與臺灣在傳統文化、宗教信仰方面有非常綿密的關係。日前福建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與臺灣傳統文化促進會共同主辦「禪和共臨水文傳會兩岸」,進行兩岸婦幼保護神-臨水夫人直播交流活動,共吸引55萬民眾在線觀看。
從求子、順產到守護孩童平安出世成長,臨水夫人給予婦女相當全面的照顧,為閩、臺、蘇、浙一帶民眾的信仰。圖為臺灣臺南市的臨水夫人媽廟。
臨水夫人,在福建省閩東地區又稱作順天聖母太后元君,為保護婦女與幼童的神靈,信徒主要遍布於福建、臺灣、江蘇、浙江一帶。雖然保護婦幼的神靈眾多,不過對信徒來說,臨水夫人與註生娘娘、媽祖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統計明清兩代的道教女仙傳記,可以發現婦女主要信奉的神靈,如觀世音菩薩、媽祖等重要神明均無婚姻與生產紀錄,如被稱作「天上聖母」的媽祖,16歲得道一生從未嫁人;溺水而亡的金花夫人(廣東地區的求子神靈)同樣終身未嫁。另外,與臨水夫人性質相近的註生娘娘,雖主掌生兒育女之事,但亦無生子記錄。唯一有經歷過結婚、懷孕、生子與難產的女仙,只有臨水夫人一個。
到底臨水夫人有多特別呢?這要從唐代的女仙故事看起。唐代道士杜光庭(850-933年)雖記載不少有生產紀錄的漢唐女仙,但留下傳說的只有三位:老子母、褒女與張玉蘭。其中褒女與張玉蘭的生子情況,較類似「有感而孕」,如接觸雲霧就懷了孩子,不過她們生出來的小孩非常特別,除了龍子、還有經書,《太平廣記》也有收錄張玉蘭的故事:「張玉蘭者,天師之孫,靈真之女也。幼而潔素,不茹葷血。年十七歲,夢赤光自天而下,光中金字篆文,繚繞數十尺,隨光入其口中,覺不自安,因遂有孕……忽有一物如蓮花,自疈(音同僻,剖開)其腹而出。開其中,得素金書《本際經》(唐代流行的道教經典)十卷」,這些描述主要將女性生產與神性相結合。
道教有關女神的生產傳說不多,其實這要歸咎於漢唐以來民眾對於婦女的生產觀念。由於婦女生產完後會排惡露,故生子多被道教認為是汙穢、不潔的,因而有麻姑將產汙變為珍珠的傳說,強調如何去除生產後的髒汙。在這樣的概念下,眾道教女仙當然少有懷孕生子。
另外,在儒家禮制下,想走上修道之路的女性宛如現代的職業婦女般,同時要兼顧事業與家庭,如《太平廣記》就曾記載一位魏夫人,生完孩子後只能在夜裡修道,但多次被外界因素打斷,直到兩個孩子成家立業後才能好好一心修仙,最後於83歲時登仙。另一個董上仙,則是年紀輕輕就擁有升天機會,但因父母哀求而選擇留下,經過多次反覆後終於下定決心成仙。從這兩則女性修道成仙的故事,可見女性在為人女與為人母的責任,與儒家傳統綱常、宗教倫理之間的拉扯。
圖為臨水夫人的塑像,因早期專司除魔降妖,與手拿生育簿的註生娘娘不同,臨水夫人則是手握法器。
從唐代的女仙故事,就知道成為道教女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話說回到主角臨水夫人,其一開始的形象並非婦女順產與嬰幼保護神,而是降妖除魔的女仙,直到刊行於明弘治三年(1490)的《八閩通志》,才開始有婦女向其求子嗣的記載:「順懿廟(今福建省古田臨水祖宮),在縣口臨水。神陳姓,父名昌,母葛氏。生於唐大曆二年(767)。嫁劉杞,索白蛇斬之。鄉人詰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陳昌女也。』忽不見,亟往下渡詢之,乃知其為神,遂立廟於洞上,凡禱雨暘,驅疫厲,求嗣續,末不響應。宋淳佑間(1241-1252年)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
此後,臨水夫人的形象開始有所變化,目前福建有關臨水夫人的記載有《海遊記》(閩北)、《福建上杭高腔傀儡戲奶娘傳》(閩北、閩西)、《福建壽寧四平傀儡戲奶娘傳》(閩北、閩西)、《閩都別記》(閩西),以及《臨水平妖》(閩中、閩南)。這些記載的臨水夫人,都有結婚生子的身份,且在兩齣傀儡戲-《福建上杭高腔傀儡戲奶娘傳》與《福建壽寧四平傀儡戲奶娘傳》裡,分別呈現了臨水夫人婆家與娘家的問題,比如,臨水夫人剛生產完,為了照顧孩子無暇沒空降魔除妖,引來兄長的不滿;或是蛇妖肆虐,臨水夫人的婆婆卻不小心洩密,導致孩子遭遇不測,還要靠王母娘娘才能順利出世。
《閩都別記》與《臨水平妖》的記載,讓臨水夫人有別與其他女仙。《閩都別記》裡增加了臨水夫人24歲時會難產的預言,之後的《臨水平妖》則是將這段預言擴大,描述臨水夫人明知24歲「脫胎祈雨」將九死一生,仍勇於出面解救鄉親。故事終結於臨水夫人的孩子被蛇妖所吃,由於她未習得救胎之術,產後大雨淋身、風寒侵入不能自救,最後魂歸仙界。結尾的更動,使臨水夫人的形象更加突出。
臨水夫人傳說的演變,從除妖的女道士,變身為授子、安胎、順產到守護孩童健康成長的女神。這樣豐富多變的形象,是由於道教少有生產的女仙,為了滿足婦女的需求,而逐漸增加對臨水夫人的相關記載。既然連女仙既要殺蛇妖兼照顧子女,如同大多數平民信眾面臨的實際生活樣態—夾在婆家與娘家之間的兩難局面,符合了社會大眾的心理需求,更容易使信徒們與之產生共鳴,讓臨水夫人的信仰得以打破地域限制,變得更加廣為流傳。
原創作者|俗人俗語俗
評拙文一篇|願得斧正
關注我@俗人俗語俗評 |每日分享各類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