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人都知道有個塔橋村,以前屬於銀川城的東郊,處在人們從黃河渡口上來之後到銀川城的必經之路上,跨渠時候因為渠上有木橋,橋旁有廟塔,又因為先有塔後有橋,人們便習慣稱這個莊子叫「塔橋村」。以前這裡是溝渠縱橫,水利發達,良田萬頃。屬於銀川城的糧食供應之地,俗稱「糧倉」,而現在,由於人多地少,糧食已經不再是塔橋村人的生活所向,都改成花卉市場了。
《蝗蟲廟》
風光不再有
寂寞少人遊
何來香火至
一湖鎖春秋
其實,更早之前,跨渠的這個橋應該叫蝗蟲廟橋,因為橋東南不遠處就是蝗蟲廟,說到蝗蟲廟,由來已久,可是很多銀川人都不認識了,大新渠的改道,從原來的彎曲蜿蜒到現在的平直穿過,很多歷史遺蹟也隨之消散,被掩埋在塵土之下。蝗蟲廟也隨之被剷平,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一個嶄新的小區。
讓桂臨塞上對蝗蟲廟起興趣的是因為這塊牌匾!
從大新渠一路往南騎遊,在路旁房子的門頭邊上,看到這樣一個牌子,這還是#桂臨塞上#第一次看到蝗蟲廟幾個字,這個建築什麼樣的?還存在不存在?不由得好奇起來,正好看到一個環衛阿姨,一問,她竟然知道,遂順著她指的小道一路東行。
走過一條長長的小道,一座古建模樣的房子隱約出現在綠樹後面,幸虧這個時候樹還不茂密,不然還真發現不了它,好一處清幽僻靜的所在。
小小的廣場乾淨整潔,可是車道門卻是緊鎖,手伸進鐵柵欄門拍了這麼一張,古樸的感覺映入眼帘,耳邊響起呢喃的佛音。不由得更嚮往起來。
拐過綠蔭小道,來到正門,還沒到正門,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沒想到還有如此清幽之所,面前的章子湖竟然有九曲橋,橋下蘆葦蕩已經茂盛起來,視野開闊,可以看到遠處坡上的亭子。垂柳依依,風光旖旎。
正門古樸莊嚴,很有佛門禁地的感覺,三門重簷氣勢非凡,直直對著章子湖。
古色古香的風格和兩旁樹的映襯下,一種安靜的感覺彌散全身,
正中上書幾個繁體大字「蝗蟲廟」。這個蝗蟲廟是做什麼的呢?
原來在古時候,作為農耕為主體的國家,中國曆朝歷代都有祭祀蝗蟲的習慣。因為那個時候,蝗災多發,沒有辦法的人們為求消災,只好立廟祭祀,以求豐收保平安。銀川也不例外,銀川號稱塞上江南,魚米之鄉,蝗蟲也是頻頻光顧。於是便立廟祭祀。
蝗蟲廟,又稱八蜡廟。舊時在銀川還是很有名的。嘉靖《寧夏新志》「祥異」中就記錄過一段關於當時蝗災的可怕:「成化二十年(1484年)夏六月,蝗蟲大作。其頭面皆淡金色,頂有冠子,肩背翅正紫如鶴氅,絕類道士,禾稼殆盡。是歲大飢,鬥米值銀二錢。人多掘地黎子充食。」
在民國時期,蝗蟲廟還被馬鴻逵徵用作為炮兵兵營,到了解放初,這裡也曾設立過學校,名為謝谷俊小學。附近的一些上年紀的老人還在裡面上過學呢。
而如今#桂臨塞上#看到的蝗蟲廟是新遷過來的蝗蟲廟,原來的廟早已經不復存在,據說六十年代還殘存有地基土臺。
現在的蝗蟲廟肯定不會是當年模樣的翻版,人們重新建造它,只是為了留存銀川曾經的一個記憶而已,因為,再過若干年,還有誰會記得它曾經的模樣(廟宇坐北向南,有大殿,東西兩側有廂房,廟門是彩花門樓子)?
歷史可以創造,可是,記憶可是會消亡!
門前的大獅子孔武有力,傲視天下的氣勢,祭祀活動已經沒有,它們倆只有左右相伴,斑駁脫漆的大門可能已經許久沒有開啟,透過門縫,雜草叢生。或許,開門迎客才能讓更多人記住它吧?
銀川歡迎您!
這裡是銀川!講述銀川!發現銀川之美!感受銀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