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覺得道光之所以會選擇鹹豐,也就是奕詝作為繼任之人,更多是出於私心,而非是為國事。
不論是政治才能也好,或是身體素質也罷,奕詝的確不如奕訢,奕訢當為道光百年之後的首選。
可是,道光偏偏就棄奕訢而不用,選擇了更怯懦也更平庸的奕詝。
為什麼?
因為1840年到1842年的那場屈辱發生的時候,就是道光在位時期。
他拉開了近代史的序幕,也拉開了百年屈辱的序幕。
這對於清朝而言是一場奇恥大辱,對於道光而言也同樣如此。
倘若道光不能想辦法將這場屈辱對他本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壓到最低的話,那麼他百年之後就必遭史筆討伐。
但是讓他把丟了的臉找回來,他肯定是不敢了,所以就只能讓下一任皇帝錯得比他還多,屈辱更甚於他。
這樣一來,絕大多數罵聲就會從他身上轉移到下一任身上了。
奕訢是道光的兒子當中最有能力的一個,年輕時候的奕訢也顯得頗為激進,換句話來說就是進取之心。
奕詝卻恰好和奕訢相反,說得好聽一些那叫沉穩,說白了其實奕詝就是保守,幾乎沒有進取之心而言。
論身體素質,奕訢騎馬射箭樣樣行,奕詝就一副病怏怏的樣子。
論政治能力,奕詝不僅不如道光,更是不如奕訢。
讓奕訢即位的話,憑他的能力和激進,他可能會取得讓道光羞愧不如的成績,至少應當比道光更有骨氣。
而讓奕詝即位的話,那麼憑他的能力和性格,他就絕對不可能比道光做得更好,只會做得更差。
這樣道光就能達到他那個轉移後人的注意力和罵聲的目的了,這一步棋走得多妙!
後來的形勢也的確向這個方向發展了,奕詝即位了之後,東南一片烽火,直魯一片烽火,西北一片烽火。
奕詝的即位,更是直接導致了慈禧控制了清朝此後將近半個世紀。
落在奕詝身上的罵聲,也確實多於道光。
而且道光在奕訢和奕詝之間猶豫不定的時候,他還曾經讓奕訢和奕詝進行策論和圍獵比試。
策論,奕詝比不過奕訢。
道光一問,奕詝就趴在地上哭,轉移話題說爹呀,我好想讓你健健康康長命百歲,一直服侍你。
圍獵,奕詝還是比不過奕訢。
奕訢騎射之術遠甚於病怏怏的奕詝,奕詝知道比不過,所以就不動手,反而說春天打獵有傷天和。
道光一聽,哇哇哇,好兒子,這是當皇帝之人才說得出來的話!
其實哪裡是這樣?
道光再怎麼說也當了幾十年皇帝了,他難道看不出來奕詝就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他當然看得出來。
對於奕訢和奕詝二人的策論以及騎射,誰高誰低,道光心裡一清二楚。
可是,道光最後還是選擇了奕詝,這就說明道光是在揣著明白裝糊塗,擺明了是在故意為之。
所以,我才說他選奕詝更多是出於私心。
而在這份私心之外,道光選擇奕詝,才是出於為國事考慮。
當時的形勢,已經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了。
處在這樣一個風多雨多的時代岔路口,選擇一個怎樣的人當皇帝,其實也是一件不得不慎之又慎的事。
倘若道光選擇了相對更有能力,也更有進取之心的奕訢,那麼就會出現兩個可能截然相反的後果。
要麼,奕訢能夠在這個時代岔路口闖出一條路來,從而讓他們家這個皇帝之位坐得更久更穩固。
要麼,奕訢就在這個時代岔路口撞得頭破血流,然後倒地不起,也讓他們家這個皇帝之位提前崩塌。
倘若道光選擇了相對更加平庸,也更加保守的奕詝的話,最後其實也會出現兩種方向一樣的情況。
要麼,清朝就因為奕詝的怯弱而直接結束兩百餘年的國祚。
要麼,清朝就因為奕詝的怯弱和保守,給足了外人好處,然後繼續苟延殘喘。
對於道光來說,選擇奕訢是有好有壞,要麼再一次崛起,要麼就迅速地倒下。
可是,他選擇奕詝的話,其實相對於選擇奕訢來說就只有弊而無利了,只有倒下這一後果,只是時間上的延緩而已。
倘若把道光換成一個更有魄力,私心也沒那麼重的人的話,其實我認為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奕訢。
畢竟只有奕訢才能給帶來更大的可能性,而選擇奕詝的結局是從選擇他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道光這個人,說到底還是私心太重,眼光和格局以及能力和魄力都處在及格線以下,所以他才會選奕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