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更有能力,為什麼道光沒有選擇他,而是選擇了鹹豐?

2020-12-18 史不知味

我總覺得道光之所以會選擇鹹豐,也就是奕詝作為繼任之人,更多是出於私心,而非是為國事。

不論是政治才能也好,或是身體素質也罷,奕詝的確不如奕訢,奕訢當為道光百年之後的首選。

可是,道光偏偏就棄奕訢而不用,選擇了更怯懦也更平庸的奕詝。

為什麼?

因為1840年到1842年的那場屈辱發生的時候,就是道光在位時期。

他拉開了近代史的序幕,也拉開了百年屈辱的序幕。

這對於清朝而言是一場奇恥大辱,對於道光而言也同樣如此。

倘若道光不能想辦法將這場屈辱對他本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壓到最低的話,那麼他百年之後就必遭史筆討伐。

但是讓他把丟了的臉找回來,他肯定是不敢了,所以就只能讓下一任皇帝錯得比他還多,屈辱更甚於他。

這樣一來,絕大多數罵聲就會從他身上轉移到下一任身上了。

奕訢是道光的兒子當中最有能力的一個,年輕時候的奕訢也顯得頗為激進,換句話來說就是進取之心。

奕詝卻恰好和奕訢相反,說得好聽一些那叫沉穩,說白了其實奕詝就是保守,幾乎沒有進取之心而言。

論身體素質,奕訢騎馬射箭樣樣行,奕詝就一副病怏怏的樣子。

論政治能力,奕詝不僅不如道光,更是不如奕訢。

讓奕訢即位的話,憑他的能力和激進,他可能會取得讓道光羞愧不如的成績,至少應當比道光更有骨氣。

而讓奕詝即位的話,那麼憑他的能力和性格,他就絕對不可能比道光做得更好,只會做得更差。

這樣道光就能達到他那個轉移後人的注意力和罵聲的目的了,這一步棋走得多妙!

後來的形勢也的確向這個方向發展了,奕詝即位了之後,東南一片烽火,直魯一片烽火,西北一片烽火。

奕詝的即位,更是直接導致了慈禧控制了清朝此後將近半個世紀。

落在奕詝身上的罵聲,也確實多於道光。

而且道光在奕訢和奕詝之間猶豫不定的時候,他還曾經讓奕訢和奕詝進行策論和圍獵比試。

策論,奕詝比不過奕訢。

道光一問,奕詝就趴在地上哭,轉移話題說爹呀,我好想讓你健健康康長命百歲,一直服侍你。

圍獵,奕詝還是比不過奕訢。

奕訢騎射之術遠甚於病怏怏的奕詝,奕詝知道比不過,所以就不動手,反而說春天打獵有傷天和。

道光一聽,哇哇哇,好兒子,這是當皇帝之人才說得出來的話!

其實哪裡是這樣?

道光再怎麼說也當了幾十年皇帝了,他難道看不出來奕詝就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他當然看得出來。

對於奕訢和奕詝二人的策論以及騎射,誰高誰低,道光心裡一清二楚。

可是,道光最後還是選擇了奕詝,這就說明道光是在揣著明白裝糊塗,擺明了是在故意為之。

所以,我才說他選奕詝更多是出於私心。

而在這份私心之外,道光選擇奕詝,才是出於為國事考慮。

當時的形勢,已經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了。

處在這樣一個風多雨多的時代岔路口,選擇一個怎樣的人當皇帝,其實也是一件不得不慎之又慎的事。

倘若道光選擇了相對更有能力,也更有進取之心的奕訢,那麼就會出現兩個可能截然相反的後果。

要麼,奕訢能夠在這個時代岔路口闖出一條路來,從而讓他們家這個皇帝之位坐得更久更穩固。

要麼,奕訢就在這個時代岔路口撞得頭破血流,然後倒地不起,也讓他們家這個皇帝之位提前崩塌。

倘若道光選擇了相對更加平庸,也更加保守的奕詝的話,最後其實也會出現兩種方向一樣的情況。

要麼,清朝就因為奕詝的怯弱而直接結束兩百餘年的國祚。

要麼,清朝就因為奕詝的怯弱和保守,給足了外人好處,然後繼續苟延殘喘。

對於道光來說,選擇奕訢是有好有壞,要麼再一次崛起,要麼就迅速地倒下。

可是,他選擇奕詝的話,其實相對於選擇奕訢來說就只有弊而無利了,只有倒下這一後果,只是時間上的延緩而已。

倘若把道光換成一個更有魄力,私心也沒那麼重的人的話,其實我認為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奕訢。

畢竟只有奕訢才能給帶來更大的可能性,而選擇奕詝的結局是從選擇他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道光這個人,說到底還是私心太重,眼光和格局以及能力和魄力都處在及格線以下,所以他才會選奕詝。

相關焦點

  • 道光不立政治才能和身體素質更好的恭親王為皇帝,而是選擇鹹豐?
    鹹豐改革力度雖遠超嘉慶、道光二朝,但他優柔寡斷、畏首畏尾的性格,讓他的改革註定觸摸不到清朝最為核心的問題,除了在腐敗問題上,鹹豐稍微下定了決心去整治,國庫空虧,民生凋敝,兵將腐朽等問題,鹹豐是連碰都不敢碰,更別說改革。
  • 道光皇帝去世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原本奕詝並不是道光皇帝所看中的人選,但名師出高徒的奕詝因為背後有為口才了得的老師,祝他成功的登上了皇上的寶座。恭親王有非凡的才幹。一說起奕詝(鹹豐皇帝),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外一位兄弟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在清朝歷史上是一位有非凡成就的人物,在鹹豐皇帝去世時,恭親王奕訢不僅幫助慈禧太后贏得了滿朝文武的敬重還順勢幫助同治帝徐圖自強。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主人翁就是這位恭親王,這麼有才幹的一位人物,道光皇帝為什麼卻選擇了鹹豐帝成為清朝的掌門人?道光皇帝為何會選擇鹹豐帝成為下一任家業繼承人。
  • 歷史上,恭親王能力要比鹹豐高,道光帝卻選鹹豐為儲,什麼原因?
    道光總共有九個兒子,在他考慮立儲的時候,卻只剩下了六個,前三個已死,後三個太小,只有中間三個年齡比較適合:四子奕詝(zhǔ)、五子奕誴和六子奕。五子已經被道光過繼給了他的三弟,所以只剩下了奕詝(也就是後來的鹹豐)和經常被人叫做「小六子」的奕。
  • 道光為什麼選擇鹹豐繼位, 而不選擇恭親王奕訢?
    清朝有兩個最勤奮,最職業的皇帝。一個叫雍正,一個叫道光。兩個人接班時都面臨一個爛攤子,但這兩人最後的結果卻截然不同。雍正十三年的努力,又帶來一個甲子的鼎盛王朝;而道光二十年的努力,十年的沉淪,卻帶來了整個中國落後於世界。道光的布丁與雞蛋曾經是那個時代最奢侈的節儉!(一個雞蛋5兩銀子,一個補丁5兩銀子)道光剛登基的時候,平叛張格爾,收復喀什四城。
  • 鹹豐和恭親王曾親如同胞兄弟 為何最終卻反目成仇?
    熟習帝王之術的道光,在傳位給奕詝的同時又封奕訢為親王,其實也有他自己的考慮。一來,大清當時內憂外患重重,若奕訢之才能夠被奕詝所用,對社稷有所裨益;二來,道光看著兩個孩子從小長大,認為以奕詝之仁、奕訢之義,斷不會發生同室操戈之事;此外,道光自信的原因,還由於他留下了一道調和兄弟矛盾的保險——孝靜皇貴妃。
  • 鹹豐皇帝與恭親王奕訢有沒有什麼恩怨?為什麼顧命八大臣中沒有他
    鹹豐皇帝與恭親王奕訢有沒有什麼恩怨?為什麼顧命八大臣中沒有他?鹹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是清朝時期內憂外患最嚴重的皇帝之一,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是鹹豐帝愛新覺羅·奕詝的六弟,關於這兄弟倆的關係及影響,小編給大家說道說道。
  • 道光傳位,為何不立才能突出的恭親王,而選擇平庸且跛腳的鹹豐?
    道光皇帝立奕嚀為皇太子,也就是日後的鹹豐皇帝,在野史中有一個傳說,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奕嚀的師傅杜受田「耍了手段」,下面咱們說說這個所謂的手段: 話說某次道光皇帝帶著皇子奕嚀和奕訢去打獵行圍,在其中道光就想考考這兩個皇子的本事,於是就傳令二人到黃帳前領命,等二子到了後,道光說:今天的獵物都膘肥體壯
  • 道光皇帝放著各項才能都突出的恭親王不用,為何偏偏選了鹹豐?
    奕訢是道光皇帝第六個兒子,而鹹豐皇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兒子。鹹豐比奕訢大了兩歲。1846年,道光皇帝秘密寫下遺詔,要傳位給鹹豐皇帝。這當然是後來大家才知道的事兒。當時這件事是保密的,因為自從雍正是靠打敗自己的好些兄弟才登上皇位的,他就要防範自己的兒孫之間出現類似自相殘殺的情況,所以固定了秘密傳位制度。
  • 如果道光帝傳位給恭親王,腐朽的大清能發生根本轉變嗎?
    NO.898 - 如果傳位恭親王作者:音樂傳真 / 編輯:冷小軍1846年道光帝已經64歲了,身體每況愈下,必須決定皇位繼承人,不能再拖了。頭痛的是,傳位給四阿哥奕詝還是六阿哥奕呢?他猶豫不決,最終選擇了平庸的四阿哥而不是聰慧的六阿哥,斷送了清朝可能振作的機會。道光為什麼這麼做?
  • 道光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鹹豐,而不是能力更勝一籌的恭親王奕訢?
    以當時清朝所面臨的局勢,恭親王奕訢未必就能做得比鹹豐好!因為鹹豐的能力其實並不比奕訢差。鹹豐即位之時,清朝正是處於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之際,不但內有太平軍作亂,外有列強襲擾,且因朝堂腐敗盛行,更使國庫空虛,無以為繼。可以這麼說,道光傳給鹹豐的大清早已不是嘉慶傳給道光那個還有希望的大清,而是一個已經爛到根上,瀕臨崩潰的大清。
  • 道光為何傳位給鹹豐,而不是強悍的恭親王?搞懂「加分項」很重要
    兩相對比,許多人無法理解道光的選擇,認為他走了一步昏招。但是,我們不能從二人之後的表現去苛責道光當時的選擇。從中國古代皇位繼承的原則來看,道光的選擇並沒有問題,奕詝確實比奕更適合繼承皇位。我們來看看二人的基本情況。
  • 文韜武略皆是帝王之才,陰錯陽差無帝王之運,一世為臣恭親王
    而皇嗣越多,皇帝也可以有更多的比對和選擇,方便優中取優,立下優秀的接班人。因此一般人都認為在立皇儲上,肯定要選擇文武優秀德才兼備的人選,但是事實上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如此。比如說,清末大名鼎鼎的恭親王奕忻,敏而好學智謀過人,但是終其一生不過是個親王,那麼為什麼在各方面都比鹹豐帝優秀的恭親王當初沒能登上大寶,君臨天下呢?
  • 恭親王奕比鹹豐優秀多了,為什麼道光選擇,天資平淡的鹹豐呢?
    相悖,在奕色澤奪人的氣氛下,鹹豐顯得是那麼的不起眼和平淡。這不禁讓人提問,那為什麼在如許「比擬」顯然的狀況下,道光天子還抉擇天資平淡的鹹豐呢?起首是,也是最緊張重要的,這是因為道光天子的平淡所招致的,因為誰能秉承皇位,他是有最終的決意權。都說鹹豐天子平淡,但他的爸爸更是不咋地,管理國度的程度更是不在線。
  • 晚年的乾隆,到底有沒有見過年輕的道光,甚至孩童時代的鹹豐?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活了足足有89歲,而他也是實際掌握權力最久的皇帝,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按照乾隆冠絕古代皇帝的89歲高齡以及古人結婚生子比較早的習慣來說,乾隆別說是看見自己的重孫,即使是玄孫也是有可能的。
  • 道光皇帝為什麼選鹹豐皇帝即位?道光皇帝最喜歡誰?
    鹹豐皇帝的一生其實是極其不幸的一生,他雖然貴為天子,卻面對的是中國前所未有過的危局,他雖有心拯救國家於危難,卻終究無力回天。我們甚至可以假設:如果當年繼承皇位的不是鹹豐皇帝,那麼,以後百十年間的中國歷史必將重寫,中國是否會走上另一條發展的道路也未可知。
  • 為何恭親王反對重修圓明園 醇親王卻支持修建頤和園
    時過境遷,清朝一直就有重修圓明園的想法。1864年,當曾國藩率領湘軍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天京後,內務府為了討好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提出了重修圓明園的動議。慈禧太后動了心。因為圓明園對慈禧太后來說,意味著一段美好的回憶。當年,她就是在圓明園「天地一家春」裡,受到鹹豐皇帝的寵幸。同治皇帝親政後,也有重修圓明園的想法。
  • 年老時的乾隆,他有見過年輕時候的道光甚至是孩童時代的鹹豐嗎?
    乾隆見過道光,卻沒有見過鹹豐。鹹豐帝奕詝出生於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1831年7月17日),而乾隆駕崩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也就是說奕詝出生時,乾隆早已過世32年。至於道光旻寧,乾隆不但見過他,而且還十分寵愛他。
  • 鹹豐帝驚魂未定,爛攤子交給恭親王,近代第一位外交部長產生
    鹹豐帝驚魂未定,爛攤子交給恭親王,近代第一位外交部長產生圓明園被大肆劫掠並焚毀後,英法聯軍進逼到安定門德勝門一帶,揚言再不接受條件就要攻佔紫禁城,在此情況下,清廷被迫全面接受英法聯軍提出的要求,恭親王在禮部衙門分別與英法公使籤訂了《中英北京條約
  • 尋找恭親王曾孫子、孫女,討厭王府生活,卻蝸居北京一輩子
    道光帝有九位皇子,皇長子、皇次子、皇三子夭折,皇四子就是後來的鹹豐帝。不幸的是,當19歲的同治帝駕崩後,鹹豐帝再無子嗣。而道光的皇八子、皇九子因沒有子嗣,只能過繼別家延續香火。所以,真正延續道光一脈香火的只有皇五子惇親王、皇六子恭親王、皇七子醇親王。
  • 《北京條約》籤訂之後,鹹豐皇帝為什麼不願意返回北京?
    鹹豐在位十餘年,最丟臉之事莫過於連京城北京都守不住,英法聯軍一來,他直接讓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出面議和,而自己則是帶著後宮佳麗、皇親大臣們一溜煙跑到熱河行宮去避難了。他的離開,直接導致京城陷入一片混亂,百姓官商紛紛出城避難。或許鹹豐自己也沒有想到,離開京城的他此生竟然再也沒有機會活著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