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恭親王曾孫子、孫女,討厭王府生活,卻蝸居北京一輩子

2020-12-24 歷史二點通

道光帝有九位皇子,皇長子、皇次子、皇三子夭折,皇四子就是後來的鹹豐帝。不幸的是,當19歲的同治帝駕崩後,鹹豐帝再無子嗣。而道光的皇八子、皇九子因沒有子嗣,只能過繼別家延續香火。所以,真正延續道光一脈香火的只有皇五子惇親王、皇六子恭親王、皇七子醇親王。其中,惇親王后嗣最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已經達到200多人;醇親王后嗣最貴,醇王府曾兩度潛龍,長子光緒帝與長孫宣統帝,相繼承襲大統。雖然,恭親王的後嗣不似五哥惇親王的後裔多,也不如七弟醇親王的後裔貴,但他們也都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延續著恭親王的血脈。尋找恭親王的曾孫子、孫女,讓兄妹親自講述那段普通人難以經歷的家族史,以及對過去歲月的人生態度。

醇親王與兒子

因服中生子,父親成黑戶

眾所周知,大名鼎鼎的恭親王有四子一女。女兒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固倫榮壽公主,一輩子與慈禧相依相伴。四子中也只有次子有親緣血脈延續。長子28歲過世,無子嗣,只能由次子載瀅的長子溥偉過繼。三子、四子更是早夭並無子嗣。所以,只有次子載瀅後嗣延續了恭親王的血脈。載瀅的長子就是後來的第二代恭親王溥偉,次子就是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的大畫家溥儒。三子溥佑卻在《愛新覺羅宗譜》皇家《玉牒》中查不到,只能看到四子溥惠佔據了三哥溥佑的位置成了載瀅的三子。溥佑也就成了恭王府的黑戶。然而,出現這一情況還要從溥佑出生的那一刻說起。

第二代恭親王溥偉

1899年,載瀅的次子溥佑出生,但不幸的這正在父親恭親王的服喪期間。恭親王是1898年薨逝,而僅過了一年孫子溥佑出生,自然沒過三年的服喪期。過去在服喪期間生子,那叫服中生子。恭親王的曾孫子溥佑的兒子毓彥君說:「父親出生時,碰上曾祖父恭親王的喪期,按規定不能向宗人府報戶口,只能過繼給遠支宗室。」清朝規定宗室子弟出生後就要向宗人府報告,以便編入皇家《玉牒》中。像恭親王的孫子這樣的近派宗支更應如此,但溥佑因為是服中生子,家裡人卻不敢這樣做。恭親王的曾孫女、溥佑的女兒毓蘊說:「服中生子,在過去那可是犯罪,為了矇混過去,父親必須過繼出去。」

恭親王

我們曾說過,清朝規定在國喪期間,禁止一切的娛樂活動。而對宗室王公更加苛刻,那就是國喪止孕。但過去沒有很好的止孕措施與打胎辦法,一旦在國喪期間懷孕將十分麻煩。當年,東太后慈安駕崩時,慶親王的側福晉正有孕在身。慶親王害怕別人以此參劾他,於是強制側福晉墜胎。而又怕被外人知道,只能讓側福晉使用偏方,喝下綠頭蒼蠅湯。然而,側福晉喝下後,嘔吐不止,胎墜了,但人也大病了一場。然而,1898年,恭親王薨逝,因生前功勞太大,所以被定為國喪。溥佑出生時,既逢祖父的國喪,又逢祖父的家喪,但最終母親還是冒險讓他降臨到了這個世上。當然,這也讓溥佑自出生那一刻就成了恭王府的黑戶,後來不得不過繼給別人。

慶親王側福晉

最終,溥佑過繼給了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七子饒餘敏郡王阿巴泰的後裔為繼子。毓彥君說:「父親過繼出去的那一家是饒餘敏郡王的第幾代後裔已經搞不清了,但過繼時,那家祖父已經去世,家裡只有一個老祖母。他們家就住在城北鼓樓附近。」溥佑過繼出去之後,簡直被老人家當成了寶貝,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由於老太太寵著這位繼子,溥佑頑皮至極,無拘無束,紈絝子弟的做派暴露無疑,養狗,養鳥,養蛐蛐,甚至還養猴子。

毓彥君說:「父親過繼之後,被當成了小祖宗一樣伺候,很自由,因為沒有恭王府內的那些規矩,念書也沒那麼嚴格。沒人管著,條件優越,父親就越不主動念書。」妹妹毓蘊說:「父親過繼後就逍遙法外,沒人管他,沒人教訓他,他就膽子越來越大。養的猴子曾把拜訪的人抓傷了,聽別人說,挖坑能把人埋死,於是讓僕人挖了一個坑,把自己的書童綁起來,要活埋。當然,這是紈絝子弟開玩笑而已,不過這也說明,沒人管教,父親膽子越來越大了。成天玩,學習也學不好,作詩也不會作。」所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用在溥佑的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北京現在的鐘鼓樓

父親生活放縱,母親為母則剛

溥佑從小缺乏管教,過著紈絝子弟的生活,頑皮成性,學習無心。果然,後來的學問方面,遠遠比不上二哥溥儒和四弟溥惠,就連自己的妻子甚至都不如。女兒毓蘊說:「我母親比我父親學得好,比我父親念書多,寫的大字也不錯,至今還留著。」兒子毓彥君回憶說,「我母親很賢惠,也很要強。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對我管教很嚴,從小送我上私塾,讓我認真學習。」兄妹倆都很佩服自己的母親。那這位要強,令子女佩服的母親當初是如何與不學無術的溥佑走在一起的呢?

旗人婦女與孩子

原來,兩人能走在一起是一位姓白的老師牽的紅線。這位姓白的老師是他們共同的老師。白老師一邊在溥佑家教私塾,一邊又在另一家教姑娘。溥佑的放蕩不羈,不學無術,紈絝作風,白老師看在眼裡,心知肚明。一方面考慮到溥佑的家世還不錯,一方面考慮到,成了家室之後,溥佑可能會收心,一心一意經營家庭,照顧妻兒。於是,白老師就在自己的男學生溥佑與自己得意的女學生之間牽了一道紅線。可能是兩人確實有緣分,也可能是白老師確實是個不錯的媒人。就這樣,勤奮好學、規規矩矩的姑娘與不學無術的公子哥走在了一起,成了夫妻。結婚後,姑娘成了賢妻良母,依然規規矩矩,而丈夫卻依然生活放縱,一派紈絝作風。

旗人夫妻結婚

隨著生活越來越放縱,溥佑不僅抽上了大煙,還有了外家。毓彥君說:「父親過繼後,恭王府每月都給一筆錢,一直到後來恭王府無法支撐為止。」自從有了外家,溥佑經常不回家,憑著恭王府的這筆錢,與外家的那個女人生活在一起。但這樣的生活花錢如流水,溥佑沒有能力掙錢,只能再向恭王府裡自己的親生母親要錢。老太太可能覺得從小虧欠這位三兒子。所以,當三兒溥佑來要錢時,總會讓他拿一些古玩玉器去當了。就這樣,溥佑與外家的那個女人過了幾年,花進去的錢不計其數。後來,自己的親生母親去世,溥佑斷了經濟來源,已經難以滿足外家女人時,他被一腳踢了出來。被外家女人榨乾之後的溥佑,回到家後,兒子毓彥君已經十三歲,女兒毓蘊也已十歲了。那個規規矩矩,賢惠的妻子,一直守著那個家,等著自己的丈夫回來。

旗人抽大煙

對於王府生活,兄妹意見不一

溥佑雖然過繼出去了,但與恭王府一直藕斷絲連,畢竟他出生恭王府,兄弟都生活在恭王府。他不僅能從恭王府中每月領一筆錢,有時還能去恭王府見親生母親,兄弟們,當然,主要還是為了錢。除了溥佑,他的妻兒也經常去恭王府串門。毓彥君說,「父親過繼出去,但經常回恭王府,自己小時候也經常和母親一起到恭王府玩。」他仍能記得,當時去恭王府需要坐馬車,從鼓樓到恭王府道雖不遠,但路不好走,這樣要走好長一段時間。因為路很不平,車子時常顛簸,腦袋經常撞在車篷上。所以小時候特別害怕坐這種馬車。溥佑去恭王府大多是為了要錢,而妻兒去恭王府還是因為那層血緣關係。

晚清馬車

然而,畢竟是過繼出去的人,所以溥佑妻兒回恭王府,也並不能像恭王府裡的人那樣隨便進去。當時,馬車到達恭王府門口時,僕人也要先向裡面通知一聲,等裡面的人傳出話來才能進府。在毓彥君的記憶中,當時的恭王府內還有很多的傭人,當然也有太監。當時的恭王府上下人對他一家也很熱情。他在府內可以和小孩到處玩,並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可見,毓彥君還是很嚮往過去那種王府生活的。他感覺恭王府裡的人並沒有對他們母子有什麼偏見和歧視,反而很熱情。

晚清太監

然而,妹妹毓蘊的回憶卻與哥哥毓彥君的大相逕庭。因為,溥佑的繼母去世。溥佑一家認祖歸宗,也搬到了恭王府。毓蘊和哥哥不一樣的是,在恭王府有一種寄人籬下,被人看不起的感覺。首先,王府裡的僕人一般稱主子的女兒為格格(音同哥哥),而稱呼毓蘊為大姑娘,稱呼毓彥君為大哥兒。這讓當時年紀還小的毓蘊就感覺不服氣,並有低人一等的感覺。更讓,毓蘊氣憤不過的是,王府的人在他們面前擺大譜。他們吃的是大廚,吃飯不說吃飯叫傳飯,並且都由老僕婦伺候著吃飯,而毓蘊與母親哥哥都是自己做飯,自己吃飯。同樣生活在一起,卻有著不同的待遇,這確實讓小小年紀的毓蘊感覺不舒服。當然還讓她看不下去的就是僕人對主子的那股阿諛奉承的勁。

恭王府

兄妹倆雖然相差只有三歲,但對王府的生活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妹妹討厭王府的生活,而哥哥嚮往王府的生活。幸運的是,兄妹倆並沒有像父親那樣一輩子玩世不恭,放蕩不羈,無所作為。在恭王府的那段生活並不是一無是處,多多少少拉近了與恭王府的關係。尤其,後來兄妹倆得到二伯父溥儒的真傳,並繼承家族絕學。

師從二伯溥儒,繼承家族絕學

毓彥君兄妹倆的二伯父就是鼎鼎大名的大畫家溥儒。溥儒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但說起溥心畲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清朝結束後,溥儒改名溥心畲,並在畫壇嶄露頭角。後來,在繪畫上精益求精,並與當時有名的大畫家張大千齊名,並稱南張北溥。有人曾說,在清朝268年的長河中,愛新覺羅家族中,能在藝術方面名垂史冊的,恐怕只有兩位。一位是乾隆十一子,成親王永星,另一位就是恭親王的孫子溥儒。溥儒五歲時,慈禧太后曾經把他抱在膝上,並出了一個對子讓他對,沒想到他的對答讓慈禧很滿意。慈禧不僅賞賜其四件珍寶,並誇讚說,「本朝靈氣都鍾於此幼童。」此幼童後來雖在政治上無所作為,但在詩書畫上造詣極深,甚至被稱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張大千

毓彥君兄妹倆有這樣一位大畫家伯父,自然多多少少也得到一些真傳。尤其是哥哥毓彥君更是得到了二伯父溥儒的真傳。毓彥君上完中學後就到社會上工作了。他一邊工作,一邊跟隨二伯父溥儒學畫畫,同時也做他的助手。由於,溥儒在當時太出名,交際應酬不斷,向其求畫的絡繹不絕。這時候,侄子毓彥君就起到了很大作用。毓彥君不僅幫著伯父畫,甚至在伯父忙的時候,可以為伯父代筆畫畫。由於,毓彥君從小喜歡畫畫,又得到伯父的真傳,繪畫造詣也非同一般,甚至一些繪畫技巧外人不得而知。

二伯父溥儒

相對於哥哥毓彥君,妹妹毓蘊並沒有刻意向二伯父學畫畫,但經常與伯父的姑娘,自己的姐姐在一起,難免會受到啟發。毓蘊回憶說,伯父一忙,我就和三姐幫著給他上色,有時候,他也給我們講,這個怎樣畫,那個怎樣畫。當然,有時候他也不說。這時,我就站在旁邊看著他畫,如何用筆,哪裡該使勁,哪裡該揉一揉筆頭。這筆是倒著用,還是用側鋒,到底區別在什麼地方。就這樣,毓蘊也對繪畫有了自己的領悟。她認為在畫畫中,用心看,用心領悟是很重要的。畫畫與寫字本身,有一定的氣韻在裡面,必須自己用心瞧,用心悟。至今,恭王府的展覽廳裡,不僅有溥儒的畫作,還有毓彥君兄妹的畫作。可見,兄妹倆的繪畫造詣非同一般。

二伯父溥儒作畫

1997年,北京恭王府花園舉辦書畫展覽。溥儒的書畫作品自然被全部裝裱進行展覽。當時,著名書法繪畫大家傅耕野曾向朋友借了一幅《童子放風箏》圖參加展覽。此圖雖然結構簡單明了,但傅耕野卻不知從何處下筆。他不知是先畫童子還是先畫風箏。不久後,他遇見了毓彥君,並向他請教如何畫這幅畫。毓彥君得到伯父溥儒的真傳,對繪畫精通,他告訴傅耕野,此畫必須先畫風箏線,然後再補上童子和風箏。後來傅耕野回憶「真是一語道破天機啊!」

傅耕野(老者)

誰也不會想到,妹妹毓蘊討厭過去的王府生活,卻一輩子蝸居生活在北京的西城,並沒有離開半步。而哥哥毓彥君嚮往過去的王府光景,卻一輩子因工作原因離京在外。直到退休後,才回到張家口與妻兒團聚。兄妹倆,不幸的是有一位放蕩不羈的父親,幸運的是,有一位守護在身邊的母親,和一位真心傳授他們家族絕學的二伯父。兄妹倆的後代都受過大學教育,並在北京和張家口都安家立業。

相關焦點

  • 顯赫一時的恭親王,死後卻被他挖空王府,藏品至今流落海外
    除了他們,清末還有一位可以左右朝政的大人物,此人正是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恭親王奕訢生前曾是權傾一時的重臣,死後卻被一個日本收藏家挖空了王府。這倒是怎麼回事呢?此時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已經因病離世,他的兒子要麼早早離世,要麼只知吃喝玩樂,毫無作為,恭親王府從此開始衰敗。此後,他的孫子為了復闢清室,於1912年開始變賣恭王府的家產。顯赫一時的恭親王府,最終竟落得如此下場。
  • 北京第四站:恭王府,曾經是和珅與恭親王的故居
    恭王府經歷康乾盛世到清朝滅亡,跨越兩百年的歷史 。恭王府,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親王奕訢成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而得。1,門票40元,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柳蔭街甲14號。2,開放時間:4.1至10.31 8:00至17:00、11.1至3.31 9:00至16:00。
  • 北京的王府
    保存比較好僅8所,即恭親王府、醇親王府、老醇親王府、孚郡王府、雍親王府、禮親王府、慶親王府、淳親王府。這些王府大都有比較完整的府牆及府門、正殿、配殿等主要建築,昔日王府的面貌基本保留了下來。仍然有點王府樣子的有7所,即克勤郡王府、寧郡王府、惠親王府、鄭親王府、和親王府、敬謹親王府、循郡王府。
  • 尋找北京的蒙古王府,漢王府主人最英俊,超勇親王府落戶早
    宗室恭親王府邸寶鈔胡同的超勇親王府聽到超勇親王這個封號,絕對給人一種相當霸氣的印象。當然,也只有霸氣的人才配有這種霸氣的封號。那王府《紅樓夢》第三回曾寫道:「(林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卻不開,只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
  • 北京「邪門」的王府,住在這的人,很多不得善終子孫凋零
    為了避免王爺住進皇宮,他們到了規定的年齡就會搬出皇宮,並在北京城及其周邊地區修建王府。最邪門的王府在北京城內,住在這座王府中的人,要麼已絕跡,要麼已無子嗣,非常邪門的王府便是恭親王府。目前,恭親王府已成為全國5A級景區,門票已有35張。幾百年前的恭親王府就是在向世界講述這個故事,講述這個文化。這座恭親王府並非方方正正的庭院,與四合院最大的區別在於南北長和東西寬。
  • 道光皇帝去世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恭親王幫助慈禧太后打點宮中的事務時,英雄惜英雄的曾國藩開始慢慢地跟恭親王有密切的接觸。從鹹豐皇帝和恭親王的兩種態度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恭親王更懂得審時度勢和合理用人,恭親王這樣並非池中之物的歷史人物,為什麼就沒能讓道光皇帝選上呢?鹹豐用自己的孝道感化道光帝。
  • 北京十大王府
    禮王府位於西黃城根南街7號、9號,明代曾是崇禎皇帝外戚周奎的私宅。清朝入關進駐北京之後,此地為禮親王、清太祖次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代善豪點2:王府規格高北京有句老話「禮王府房,豫王府牆」,說得是禮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牆高。由此可以看出禮王府的規格,在北京諸多王府裡面的等級是非常高的。
  • 尋找失去的恭王府
    「此次恭王府大修是自150年前恭親王分府以來的第一次。問題是,要恢復到哪一時期的恭王府?」谷長江說,「正如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的形容,『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已走過230多年歷史,就像一個人,走過少年、青年、中年、晚年,每段歷史都疊加其中,不是一個靜態的點。」
  • 清代規模最大的王府,曾是和珅的私人府邸,建築規格堪比北京故宮
    北京,不僅是中國的首都,還是一座有著3000多年悠久歷史古都城市,其文化底蘊格外深厚,在這裡保留有數量眾多的歷史古蹟,如今也已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吸引著國內外無數遊客的慕名而來。如果到北京旅遊,除了故宮、長城、天壇外,「恭王府」也是必打卡的景點。
  • 為何恭親王反對重修圓明園 醇親王卻支持修建頤和園
    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劫掠並燒毀了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滿目瘡痍的圓明園遺址,成了清朝皇族心頭永久的傷疤。時過境遷,清朝一直就有重修圓明園的想法。1874年7月,恭親王率領等10名朝廷重臣,當面勸諫同治皇帝不要重修圓明園。同治皇帝哪裡見過這麼大的場面,不禁惱羞成怒,厲聲斥責恭親王:「此位讓爾,何如?」同治皇帝這番話有些言重了,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斥責。當然,恭親王也並不放在心上。過一段時間,他再次勸諫同治皇帝,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勢頭。同治皇帝拗不過他,只好放棄了重修圓明園的念頭。
  • 恭親王墓屢被盜僅剩牌坊
    原標題:恭親王墓屢被盜僅剩牌坊:文物販子光天化日拆石獅   恭親王墓唯一一座石牌坊   2月22日,霧霾籠罩著京城,北京晨報記者在昌平區崔村鎮麻峪村附近的田地裡,找到了恭親王奕訢的墓地。   由於歷史上屢遭盜毀,如今這位晚清風雲人物的陵墓僅剩一座矗立在地上的石牌坊,現為昌平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只見牌坊由三門四柱三樓組成,樓頂上四個小石獅子相對而坐。   麻峪村76歲的楊老先生祖上即是為恭親王守陵的,他尊稱恭親王墓為「六爺墳」。
  • 恭王府——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
    基本概況1、地理位置北京恭王府坐落於北京城的西北方,在地安門的什剎海以西。2、建立時間及王府主人始建於18世紀末,曾屬乾隆後期大學士中國第一貪官和珅的官邸,後因和珅獲罪,王府的主人改為慶郡王永璘,後改賜為恭親王奕的王府。3、歷史評價恭王府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堪稱「什剎海的明珠」。
  • 北京傳統磚雕建築王府簡介
    清代入關後,統治階級在北京集中修建王府,《乾隆京城全圖》上標繪的輔國公以上的府邸共有42處(包括一處公主府)。據《嘯亭雜錄》 3記載,順治至嘉慶年間,北京輔國公以上的府第有89處。本文北京現存王府的磚雕現狀以清代王府為主。
  • 北京王府井的王府是哪個親王的府邸,井又是誰家的?你都知道嗎
    這幾年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生活在中國的人們非常幸福,經常在節假日的時候出門旅行來放鬆自己的身心。我們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一些著名的景點供人們遊覽,尤其是我們中國的北京。
  • 在北京什剎海,有一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四合院王府,你有沒有去過
    這座宅子先後作為大官和珅,慶親王永璘的宅邸,後因恭親王奕居住而得名。它經歷了清朝從盛至衰的潮起潮落,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進程和文化信息,見證了清末的榮辱興衰,所以有人說「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 。恭王府,位於北京什剎海的西南角,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國家二級博物館,是國內目前保存最完整且唯一對外開放的清代王府。還沒去之前我總以為恭王府大概和名人故居差不多外觀儘可能保持和歷史一樣, 裡面是和珅或者後來的擁有者的歷史事跡和生活娛樂工作痕跡,後來證明是我想錯了。
  • 恭親王去世前,用滿語留下的遺言是什麼?為何讓李鴻章瞠目結舌
    俗話說的好濃縮就是精華,在歷史上有三位聖主,他們分別是康熙、乾隆和雍正,而恭親王匯聚了他們三個人的優點,恭親王黑瘦、精幹,而且足智多謀,也是大清最後一位厲害的角色,但是恭親王去世以後,大清就再也不是那個勵精圖治,開闊國家疆土的王朝了,大清開始走向了衰敗。
  •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北京最著名的王府都有哪些故事!
    北京最有名的王府是哪座,可能大家脫口而出就是恭王府,確實,恭王府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而且他的首任和末任主人,都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恭王府的歷史,更是見證了滿清王朝從鼎盛到滅亡的過程,人稱「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見證半部清朝史的恭王府,是5A級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
  • 北京恭王府和山西代王府誰才是天下第一王府?
    王府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最高的貴族府邸,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經過歷史的洗滌,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王府倖存於世,以明、清時代為主,而明代王府和清恭王府最為耀眼,那誰是現存的第一王府?恭王府位於北京前海西街,前海西岸,四面環水,遙接西山,總佔地面積約6萬餘平方米。其前身原為清代乾隆朝權臣和珅的府邸和嘉慶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1851年恭親王成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恭王府主人的更迭見證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 故宮離恭王府有多遠 故宮怎麼坐車到恭王府
    故宮跟恭王府都是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去北京旅遊如果沒去故宮和恭王府的話那就等於白來一趟北京了,因此很多遊客會把故宮跟恭王府安排到一個行程裡,那麼問題來了故宮離恭王府有多遠呢,好不好安排在同一天遊玩呢?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
  • 嘉慶帝為何命人在恭親王常寧墓前勒斃了他的兩個孫子?原因很簡單
    這兩位清朝宗室,分別名叫海康、慶遙,他們屬於恭親王常寧的後裔。常寧是順治帝的第五子,也就是康熙帝的弟弟,被封為恭親王。常寧的子孫後裔雖然很多,但卻大多都並不顯貴,再加上清朝皇室降襲的規定,因此其爵位不高。海康的爵位在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只有寫到他是宗室。而至於慶遙,雖有明確的記載,但只是奉恩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