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最高的貴族府邸,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經過歷史的洗滌,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王府倖存於世,以明、清時代為主,而明代王府和清恭王府最為耀眼,那誰是現存的第一王府?
恭王府位於北京前海西街,前海西岸,四面環水,遙接西山,總佔地面積約6萬餘平方米。其前身原為清代乾隆朝權臣和珅的府邸和嘉慶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1851年恭親王成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恭王府主人的更迭見證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恭王府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王府建築群。擁有各式建築群落30多處,布局講究,氣派非凡。府邸建築分東、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嚴格的中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
中路最主要的建築是銀安殿和嘉樂堂,東路的前院正房名為多福軒,東路的後進院落正房名為「樂道堂」,是當年恭親王奕欣的起居處。西路的四合院主體建築為葆光室和錫晉齋。府邸最深處橫有一座兩層的後罩樓,東西長達156米,後牆共開88扇窗戶,內有108間房,俗稱「99間半」,取道教「屆滿即盈」之意。
代王府是明代規模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代王府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19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餘間。是新中國復建規模最大、復建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代王府整個建築沿三條軸線鋪開。中軸線上,前有九龍壁隔和陽街與裕門相對。進裕門後依次為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崇信門、存心殿、長春宮、廣智門;東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廣贍倉、長春宮、望親樓、清暑殿、宗廟、燕居殿、後殿等;西線入戟門,有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大成殿,謹德殿、後殿等。
北京的故宮雖然面積是大同代王府的3倍,但其建築布局是仿照代王府而建,與代王府大同小異。至於恭王府雖然是建築面積最大的王府,但它缺少了王者之氣,只不過像一處大花園而已,代王府規模宏大,建築樣式豐富,功能齊全,堪稱「天下第一王府」。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