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恭親王反對重修圓明園 醇親王卻支持修建頤和園

2021-01-10 勇哥讀史

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劫掠並燒毀了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

滿目瘡痍的圓明園遺址,成了清朝皇族心頭永久的傷疤。

時過境遷,清朝一直就有重修圓明園的想法。

1864年,當曾國藩率領湘軍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天京後,內務府為了討好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提出了重修圓明園的動議。慈禧太后動了心。因為圓明園對慈禧太后來說,意味著一段美好的回憶。當年,她就是在圓明園「天地一家春」裡,受到鹹豐皇帝的寵幸。

同治皇帝親政後,也有重修圓明園的想法。在他看來,重修圓明園後,慈禧太后將搬到圓明園去居住,能夠減少對政事的幹預,自己才算真正地親政。

可是,恭親王奕訢堅決反對重修圓明園。在他看來,重修圓明園需要花費大量的經費。真有這筆經費的話,不如投入到洋務運動,用以富國強兵。只要國家富裕了,軍隊強大了,何愁沒有重修圓明園的機會?

1874年7月,恭親王率領等10名朝廷重臣,當面勸諫同治皇帝不要重修圓明園。同治皇帝哪裡見過這麼大的場面,不禁惱羞成怒,厲聲斥責恭親王:「此位讓爾,何如?」

同治皇帝這番話有些言重了,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斥責。當然,恭親王也並不放在心上。過一段時間,他再次勸諫同治皇帝,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勢頭。同治皇帝拗不過他,只好放棄了重修圓明園的念頭。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到了1886年。當時,光緒皇帝已經年滿17歲,到了完成大婚、進行親政典禮的年齡。為了讓慈禧太后頤養天年,朝廷啟動了頤和園的營建工程。頤和園原來叫做清漪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損毀。改名為「頤和園」,也有「頤養太和」的意思。

與1874年恭親王率領王公大臣抵制圓明園重修工程不同,這次,朝廷內外的反對聲音已經降到最低的程度,而阿諛逢迎的人卻大為上升。這意味著,慈禧太后的權力已經遠超以前。誰也不敢輕易與她作對。

恭親王哪裡去了呢?這時候,恭親王已經被罷免了所有職務,賦閒在家。頂替恭親王掌握大權的是醇親王奕譞。醇親王是光緒皇帝的生父,處事謹小慎微,對上唯唯諾諾,毫無恭親王那種殺伐決斷的辦事風格。他根本就不敢反對營建頤和園,為了討好慈禧太后,他還積極支持,不遺餘力地撥款,保障頤和園營建工程的經費需求。

然而,由於財政吃緊,頤和園營建工程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怎麼辦呢?醇親王只好找到直隸總督李鴻章想辦法。李鴻章從海軍衙門裡挪用寶貴的北洋水師經費,填補到頤和園營建工程裡,從1888年到1894年,7年時間共挪用了310萬兩銀子。

不僅如此,李鴻章還動員各地督撫籌措款項,支持頤和園營建工程。各地督撫積極響應,爭先恐後籌款,總數達到260萬兩銀子。

湖廣總督張之洞最初不願籌款。李鴻章寫信告訴他:「此為功力,豈可測量?」張之洞明白這句話的意味,立即踴躍籌款100萬兩銀子。

1889年,頤和園營建工程初步完工後,慈禧太后搬出了紫禁城,來到頤和園居住。不過,慈禧太后仍然要求光緒皇帝每日到頤和園向她請安,匯報朝廷裡發生的大事,徵求她的意見後才能施行,「稟白而後行」。

1898年,光緒皇帝發起「戊戌變法」。慈禧太后憂心忡忡。當她察覺「戊戌變法」即將危及到自己的地位時,果斷從頤和園回到紫禁城,重新掌握了大權。

【參考資料:《清史稿》《頤和園》等】

相關焦點

  • 邂逅醇親王府
    通過牆上的介紹大致了解:清朝,這條胡同便因直如筆管而得名,後來胡同南段新建醇親王府,王府北牆和東牆外的道路便併入胡同,所以形成曲折走向。醇親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一的和碩醇親王?那處清式建築群落竟是醇親王府!此番邂逅著實令我驚喜,心癢難耐。
  • 恭親王去世前,用滿語留下的遺言是什麼?為何讓李鴻章瞠目結舌
    俗話說的好濃縮就是精華,在歷史上有三位聖主,他們分別是康熙、乾隆和雍正,而恭親王匯聚了他們三個人的優點,恭親王黑瘦、精幹,而且足智多謀,也是大清最後一位厲害的角色,但是恭親王去世以後,大清就再也不是那個勵精圖治,開闊國家疆土的王朝了,大清開始走向了衰敗。
  • 晚清重修圓明園之爭,一個醜聞成為壓倒圓明園重修的最後一根稻草?
    同治皇帝開啟重修計劃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末年,雍正年間正式建成,乾隆年間又進一步修建,達到鼎盛。圓明園氣勢恢宏、風光旖旎,被稱為「萬園之園」,然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侵略者洗劫一空、焚之一炬。此前的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御史德泰認為當時國家比較太平,曾奏請重修圓明園「以復舊制」,並代遞內務府庫守貴祥所擬京外各地按畝按戶按村鱗次收捐的籌款章程五條,認為這樣「既不動用庫款,又可代濟民生,條理得宜,安置有法」。當時立即遭到恭親王奕訢等人的極力反對,並請旨嚴責,同治帝當時也支持奕訢的意見。
  • 恭親王墓屢被盜僅剩牌坊
    原標題:恭親王墓屢被盜僅剩牌坊:文物販子光天化日拆石獅   恭親王墓唯一一座石牌坊   麻峪村76歲的楊老先生祖上即是為恭親王守陵的,他尊稱恭親王墓為「六爺墳」。據他回憶,小時候家裡還有土槍,就是用來驅趕盜陵的土匪用的。那時除了恭親王墓,周圍還有幾個王爺的陵墓,可是後來都被毀了。   楊老還記得,上世紀40年代,恭親王墓被盜挖開以後,可見墓室有三丈多深,裡面還有一條10米寬的暗河,河上有一條小船,要乘小船才能到達對岸的棺床。
  • 尋找恭親王曾孫子、孫女,討厭王府生活,卻蝸居北京一輩子
    所以,真正延續道光一脈香火的只有皇五子惇親王、皇六子恭親王、皇七子醇親王。其中,惇親王后嗣最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已經達到200多人;醇親王后嗣最貴,醇王府曾兩度潛龍,長子光緒帝與長孫宣統帝,相繼承襲大統。雖然,恭親王的後嗣不似五哥惇親王的後裔多,也不如七弟醇親王的後裔貴,但他們也都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延續著恭親王的血脈。
  • 醇親王府連出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是風水好?靠譜的是親戚關係
    而且較為奇特的是,光緒和溥儀都出自於醇親王府。第一代醇親王奕譞,是光緒的生父,道光帝的第七個兒子,鹹豐帝的異母弟,和嫡支的血脈很近。溥儀則是奕譞的孫子,他的生父載灃是光緒帝的異母弟,也就是第二任醇親王,後擔任監國攝政王。
  • 屐痕︱醇親王墓訪古
    我們卻穿過村子,先奔著一處古蹟,徑直開上去。這處古蹟並不是新發現,但我是頭一回探訪,這要感謝鐵兄的邀請。北京太大了,沒到過的地方多了,不奇怪,也不丟人。我們去的是醇親王奕譞的墓,老百姓俗稱七王墳。醇親王墓在海澱區北部蘇家坨鎮七王墳村,背靠西山妙高峰,山前就是從前去妙峰山進香的古香道。墓園依山而建,坐西朝東。
  • 道光皇帝去世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主人翁就是這位恭親王,這麼有才幹的一位人物,道光皇帝為什麼卻選擇了鹹豐帝成為清朝的掌門人?道光皇帝為何會選擇鹹豐帝成為下一任家業繼承人。恭親王幫助慈禧太后打點宮中的事務時,英雄惜英雄的曾國藩開始慢慢地跟恭親王有密切的接觸。從鹹豐皇帝和恭親王的兩種態度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恭親王更懂得審時度勢和合理用人,恭親王這樣並非池中之物的歷史人物,為什麼就沒能讓道光皇帝選上呢?鹹豐用自己的孝道感化道光帝。
  • 鹹豐帝驚魂未定,爛攤子交給恭親王,近代第一位外交部長產生
    鹹豐帝驚魂未定,爛攤子交給恭親王,近代第一位外交部長產生圓明園被大肆劫掠並焚毀後,英法聯軍進逼到安定門德勝門一帶,揚言再不接受條件就要攻佔紫禁城,在此情況下,清廷被迫全面接受英法聯軍提出的要求,恭親王在禮部衙門分別與英法公使籤訂了《中英北京條約
  • 北京鬧市中醇親王私園:「適園」園林景觀已蕩然全無
    其間遊遍醇親王私園,並與醇親王及同行貴胄吟詩作畫一整天。也許是因為這次召遊的興奮,亦或是出於對醇親王和園林之美的讚賞,李鴻章事後特別作了一首《丁亥春日醇邸召遊適園》的詩為記。這座位於西單商場旁的醇王私園,與現在大家熟知的醇親王府北府(後海北岸)和南府(今中央音樂學院)有何關聯呢?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
  • 如果道光帝傳位給恭親王,腐朽的大清能發生根本轉變嗎?
    NO.898 - 如果傳位恭親王作者:音樂傳真 / 編輯:冷小軍1846年道光帝已經64歲了,身體每況愈下,必須決定皇位繼承人,不能再拖了。頭痛的是,傳位給四阿哥奕詝還是六阿哥奕呢?他猶豫不決,最終選擇了平庸的四阿哥而不是聰慧的六阿哥,斷送了清朝可能振作的機會。道光為什麼這麼做?
  • 鹹豐和恭親王曾親如同胞兄弟 為何最終卻反目成仇?
    熟習帝王之術的道光,在傳位給奕詝的同時又封奕訢為親王,其實也有他自己的考慮。一來,大清當時內憂外患重重,若奕訢之才能夠被奕詝所用,對社稷有所裨益;二來,道光看著兩個孩子從小長大,認為以奕詝之仁、奕訢之義,斷不會發生同室操戈之事;此外,道光自信的原因,還由於他留下了一道調和兄弟矛盾的保險——孝靜皇貴妃。
  • 顯赫一時的恭親王,死後卻被他挖空王府,藏品至今流落海外
    除了他們,清末還有一位可以左右朝政的大人物,此人正是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恭親王奕訢生前曾是權傾一時的重臣,死後卻被一個日本收藏家挖空了王府。這倒是怎麼回事呢?此時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已經因病離世,他的兒子要麼早早離世,要麼只知吃喝玩樂,毫無作為,恭親王府從此開始衰敗。此後,他的孫子為了復闢清室,於1912年開始變賣恭王府的家產。顯赫一時的恭親王府,最終竟落得如此下場。
  • 恭親王墓屢被盜僅剩牌坊 文物販子光天化日拆石獅
    ▲恭親王墓唯一一座石牌坊近日,北京晨報記者在探訪時了解到,這位親王的墓葬歷史上屢遭盜毀,幾年前,連石牌坊上的獅子也被文物販子相中,差點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拆走。  據文物部門介紹,最近幾年,由於文物收藏市場火熱等原因,很多田野文物遭到盜竊分子破壞。另外,即使沒有人為的破壞,自然風化腐蝕也在蠶食著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長孔繁峙建議,有條件的石刻文物,可以考慮進行複製,將原件統一保護。
  • 北京第四站:恭王府,曾經是和珅與恭親王的故居
    恭王府經歷康乾盛世到清朝滅亡,跨越兩百年的歷史 。恭王府,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親王奕訢成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而得。1,門票40元,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柳蔭街甲14號。2,開放時間:4.1至10.31 8:00至17:00、11.1至3.31 9:00至16:00。
  • 為鞏固自己的政權,醇親王的墓前的這棵白果樹,被慈禧親手砍掉!
    聽說,「王」字上加「白」字,是為「皇」字,醇親王的後代能當皇帝,靠的都是這風水。一個特別偶然的機會,英年聽到了這個傳言。因此,他向太后告狀,說:「皇家的所有的好事,都讓醇親王這一家佔了,所以擋了其他人的運氣。」慈禧心裡一想:「鹹豐雖貴為皇帝,但是去世的早,兒子也早早地沒了,這不是就是被別人佔了嗎?」
  • 文韜武略皆是帝王之才,陰錯陽差無帝王之運,一世為臣恭親王
    比如說,清末大名鼎鼎的恭親王奕忻,敏而好學智謀過人,但是終其一生不過是個親王,那麼為什麼在各方面都比鹹豐帝優秀的恭親王當初沒能登上大寶,君臨天下呢?首先,古代皇位繼承非常注重嫡長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是皇室繼承的默認規則。而當時的四阿哥奕詝是皇后親子,年齡也比六阿哥奕訢大,嫡長兩樣佔了個全,所以要越過他去爭皇位,確實是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 圓明園照片怎麼就變成了頤和園呢?
    比託,又為何會「頤和園、圓明園傻傻分不清楚」呢?要解決這些問題,還得從「頤和園」的身世說起。攝影師為何鬧烏龍?1860年10月18日,圓明園慘遭侵略者焚毀,這是眾所周知的史實。但其實,那次災難中受到破壞的遠不止圓明園。據時任京官的鮑源深在其《補竹軒詩文稿》中所述:「九月(農曆)初,夷人焚五園三山,圓明園內外勝景,悉成煨燼矣。」
  • 同樣是康熙的兒子,為何雍正和敦親王是親王,果郡王和慎貝勒不是
    文|少年常樂遊大家有沒有發現,在《甄嬛傳》中,同樣是上一任皇帝康熙的兒子,為何敦親王是親王,果郡王是郡王,慎貝勒是貝勒呢?敦親王我們印象中,只有是皇上的兒子,今後都是王爺,而在甄嬛傳裡就不一樣了,什麼親王郡王貝勒的弄得人頭暈。
  • 甲午戰敗的罪魁禍首,不是慈禧和李鴻章,恭親王臨終前說出了真相
    那麼,當時戰力號稱世界排名第四的北洋水師,為何會敗得這麼慘呢?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手建立的,在甲午海戰之前,已經擁有十幾艘戰艦,無論從戰艦數量還是規模上來看,都在日本之上,之所以會打成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戰艦的炮彈嚴重不足。在戰役中,北洋水師有五艘主力戰艦被擊沉,而日本的聯合艦隊,雖然也有好幾艘被擊中,但並沒有受到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