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修圓明園之爭,一個醜聞成為壓倒圓明園重修的最後一根稻草?

2020-12-10 北京日報客戶端

近日,國家文物局回復全國人大代表關於「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的建議」,提出圓明園遺址是近代中國被侵略、被殖民的歷史見證,遺址以斷壁殘垣告誡後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至此,多年來引發人們討論的「重建圓明園」話題,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

資料圖 圓明園遺址公園 王海欣攝

其實,在清同治年間也有一次因為重修圓明園而引發的爭議,已經啟動的重修計劃最終擱淺。

同治皇帝開啟重修計劃

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末年,雍正年間正式建成,乾隆年間又進一步修建,達到鼎盛。圓明園氣勢恢宏、風光旖旎,被稱為「萬園之園」,然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侵略者洗劫一空、焚之一炬。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十九日,出於各方面的考慮,由同治皇帝親自開啟的圓明園重修工程正式動工,計劃重修二十多處共三千多間屋宇殿閣。當年二月,總管內務府奏準行文兩湖兩廣四川等省,各採辦大件楠、柏、黃松等木料各三千件,限期報送北京。

此前的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御史德泰認為當時國家比較太平,曾奏請重修圓明園「以復舊制」,並代遞內務府庫守貴祥所擬京外各地按畝按戶按村鱗次收捐的籌款章程五條,認為這樣「既不動用庫款,又可代濟民生,條理得宜,安置有法」。當時立即遭到恭親王奕訢等人的極力反對,並請旨嚴責,同治帝當時也支持奕訢的意見。但是,後來同治帝還是開啟了這一浩大工程,並發布「擇要重修」的上諭,強調是為了「上娛兩宮皇太后之聖心,下盡朕之微孝薄忱」。

啟動這項計劃,同治帝是有所考慮的:一方面他剛剛親政,重修好了也是他政績的體現;二是為了讓兩宮太后有個遊樂養老的地方,避免再幹預政治;三是更有內務府的上下人等給他描繪圓明園的恢宏與瑰麗,使他終於動心重修圓明園。實際上,有了浩大的工程,內務府的人們才有油水可撈。再就是,圓明園被焚燒後,還保留了一部分完好建築,像雙鶴齋、課農軒、耕耘堂、蓬萊瑤臺,萬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十餘處,基礎還比較好。就這樣,同治帝親政伊始,就決策了這個大工程。

可是事與願違,當時的大清固然平靜了幾天,但仍然危機四伏,財力更是入不敷出。雖然大清財政拿出了兩萬兩白銀作為啟動資金,也是杯水車薪。19歲的同治帝決定向大臣們募捐,大講重修圓明園的意義,提出「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員量力報效捐修」。

這件事從湖北漢陽知縣陳豪揣摩上意的奏摺中可以看出:「圓明園經列聖積累,始告美備,近雖節減至千萬之數,已僅苟完苟美,而部中無項可籌,專待處分,上意亦洞鑑部款。但責令內務府設法,前已奏請王大臣按令輸捐……醇邸自言……不能不捐,不能少捐……擬捐王俸十年,合二萬兩之數。近來日動千工,內務府所捐十餘萬兩,只能清理舊址,圈轉圍牆之用。聞承辦之員,已急不可當矣。」這個奏摺反映了當時重修圓明園面臨的財力困難。

於是,在京的滿族王公大臣官員紛紛捐獻修園經費:二月二十五日,惠郡王、醇親王、輔國將軍等相繼捐輸;三月二十日,恭親王奕訢捐銀五千兩。漢族官員也紛紛解囊:翰林院侍讀學士李文田捐五百兩,戶部左侍郎宋晉捐一千兩,翰林院編修潘祖蔭捐兩千兩……

同治帝信心很足,在廣泛開展募捐的同時,還多次到圓明園重建工地視察。據清文史學家、山西道監察御史李慈銘《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三月十二日夜幸圓明園安佑宮等處看視工程,盤桓整日,周視各地,不以為倦反覺其樂;四月初九,幸安佑宮閱視工程並於雙鶴齋進晚膳;五月十一日,復臨幸安佑宮等處看視工程。由此可見同治帝對此項工程的重視程度,多次親臨現場指導。

內憂外患,眾臣反對

重修圓明園需要耗費巨資,這對於內憂外患、滿目瘡痍的清廷來說,不堪重負。所以,同治皇帝提出重修圓明園後,贊同的人並不多,朝野上下反對之聲鵲起。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的老師、後任協辦大學士的李鴻藻率先諫阻,他認為「粵捻初平,回焰方熾」,應培養元氣,不宜「以有用之財,置無用之地」,其後又多次進諫。到了當年十月初,陝西道御史沈淮上疏進諫,認為國家帑藏支絀,水旱頻仍,軍務亦未盡蕆,力請暫緩修園。可同治帝不但未能採納這些意見,反而對這些人進行了批評。

但是這二位的進諫對同治帝已有所啟迪,他再次頒上諭,強調修園是出於孝道,同時申明此次「令總管內務府大臣設法捐修」,且「因物力艱難,一切從儉」,僅將供奉聖容之所安佑宮暨兩宮皇太后駐蹕之殿,並皇帝辦事居住之處,略加修葺,其餘概不興修,以昭節省。同治帝要求「將此明白通諭中外知之」,他的意思是告訴大家不許再提此事。但是,十月初七,福建道御史遊百川仍然再次上奏摺勸諫,強調修園計劃「興作非時,恐累聖德」。這下惹怒了同治帝,他親擬諭旨予以批駁,並將其革職。

次年五月十二日,天上出現彗星,大家都認為不祥。五月二十一日李鴻藻再次上疏勸諫同治帝「法祖宗定製,辨色視朝,虛心聽言,實事求是……勤求治法,屏無益之遊觀,軫念時艱,省無名之興作」,言辭懇切。同日,四川總督吳棠上折,說巨木盡已被太平軍毀伐、水路運輸極度困難,奏請延期辦理。至此,可供重修調用的經費、原料全部告急,再加上彗星出現,引發了新一輪的諫阻。六月初一,兩江總督李宗羲率先上《星變陳言疏》,借五月十二日天象,委婉表達了對重修圓明園的反對。六月七日,翰林院侍讀學士李文田上《奏為上天垂象可畏,請敕下明詔停園工事》,這是京中第一個果斷表態反對重修圓明園的大臣,他說:「今天象已見,人事將興,彼內務府諸人豈知顧天下大局?借皇上之威,肆行朘削,以固其寵,而益其富,其自為計則得矣……又言,皇上亦知圓明園之所以興乎?其時,高宗西北拓地數萬裡,俄羅斯英吉利日本諸國皆遠震天威,屈服隱匿,又物力豐盛,府庫山積,所有園工悉取至內帑而民不知,故天下皆樂園之成。今俄羅斯諸夷出沒何地乎?國帑所積何在乎?百姓皆樂赴園工乎?聖明在上,此不待思而決者矣。」李文田這封奏摺心平氣和,情真意切,同治帝閱後沉默良久,未置一語。

與此同時,恭親王奕訢坐不住了,聯合其他親王、軍機大臣等十位重臣聯名給皇帝上疏進諫,可是奏摺送上去後就沒了音信,無奈眾大臣再三奏請要進宮面見皇帝。七月十八日,同治帝同意召見奕訢等人。據李慈銘《越縵堂國事日記》載,奕訢等陳述了重修圓明園的弊端後還提出了建議,不想同治帝聽了很是反感。奕訢等還逐條解釋,同治帝徹怒,說:「此位讓爾如何!」大臣們聽後都為之驚愕,一起跪下,伏地痛哭,大學士文祥痛哭幾近昏厥,最後被人扶出。醇親王奕譞則繼續泣諫,痛陳必須停止修園之理由。

如此境況下,過了一個多月,同治帝不得不召見軍機大臣、御前大臣等,再議是否修園之事,但你來我往反覆辯論,最後也沒個結果。

騙子醜聞終結重修計劃

就在同治帝和王公大臣僵持不下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騙子醜聞,成為壓倒圓明園重修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個人叫李光昭,原為販賣木材、茶葉的小商販,同治元年,由監生在安徽報捐知府銜。李慈銘《越縵堂國事日記》對此案的記載比較詳細:這個李光昭做生意有一套,同治十一年,他來京販賣木材時結識了內務府大臣誠明、堂郎中貴寶、筆帖式成麟等。聽他們說同治帝要重修圓明園,而且正在收集木料的消息後,商業頭腦發達的李光昭覺著這是一個賺大錢的機會,便謊稱自己在多個省份購有楠、柏、杉、松木等價值十萬兩銀子的木料,願運往通州,報效朝廷。得到皇帝的批准後,他便以「奉旨採辦」名義,私刻了「奉旨採運圓明園木植李銜」的大印,前往四川等地招搖撞騙。

但是重修圓明園所需木料要求高,李光昭到各地採辦進展並不順利,眼見限定的日期臨近,沒辦法他來到香港同一位法國商人籤訂了購買三船價值五萬多元洋木的合同,先付了定洋,說好貨到天津即付全款。回到北京後李光昭向內務府謊報自己購買了價值三十萬元的洋木。法國商人很快將貨船開到天津港,消息傳到北京,正被木料短缺所困擾的同治帝聞訊十分高興,急令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免稅放行,速運京師。

這時的李光昭根本無力付款,便稱木材尺寸與原議不合,拒絕提貨付款。法商大怒,找到法國駐天津領事出面,照會天津海關和天津道,要求清政府扣留李光昭,令其付款並賠償損失。李鴻章急奏同治帝。李光昭不僅多報了二十多萬元的貨價,而且竟私自以「圓明園李監督代大清皇帝」的身份與外商立約,差點引發一場嚴重的外交糾紛。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同治帝諭令將李光昭革職,交李鴻章嚴行究辦。李光昭被判斬監候,秋後處決。

李光昭詐騙消息傳開,輿情大譁,更成了反對派進諫停止重修圓明園的理由,包括李鴻章在內的一大批重臣一起勸說,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同治帝終於將重修圓明園的計劃叫停,工程啟動不到九個月就此終結。

如今萬園之園的華美已不復存在,圓明園遺址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醒我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原標題:晚清重修圓明園之爭)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劉永加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同治皇帝曾經想重修損毀的圓明園,最後為何又放棄了這個念頭?
    咱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一幕,就是圓明園這個萬園之園,被英法侵略者毀於一旦,到今天我們到北京遊玩,還可以看到圓明園公園的遺址。甚至這麼些年來經常有人提議說你看,我們國家富強了,要不要斥巨資,我們把圓明園重建起來。
  • 圓明園的真實歷史面目有多美,為什麼現代我們不能重修圓明園?
    1860年有兩個盜賊,一個名叫法蘭西,一個名叫英吉利,他們一隻手拿著槍,另外一隻手在不斷地掠奪各類財寶,在掠奪完畢後,兩個盜賊互相看了對方然後哈哈一笑,一把大火將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付之一炬,給人類文化遺產上造成無可估量的巨大財富。
  • 為何恭親王反對重修圓明園 醇親王卻支持修建頤和園
    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劫掠並燒毀了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滿目瘡痍的圓明園遺址,成了清朝皇族心頭永久的傷疤。時過境遷,清朝一直就有重修圓明園的想法。1864年,當曾國藩率領湘軍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天京後,內務府為了討好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提出了重修圓明園的動議。慈禧太后動了心。因為圓明園對慈禧太后來說,意味著一段美好的回憶。當年,她就是在圓明園「天地一家春」裡,受到鹹豐皇帝的寵幸。同治皇帝親政後,也有重修圓明園的想法。在他看來,重修圓明園後,慈禧太后將搬到圓明園去居住,能夠減少對政事的幹預,自己才算真正地親政。
  • 為重現圓明園昔日光輝,八旬老人花300億重修,卻引來學者爭議
    中國歷史中創造了無數智慧隗寶,汝窯、鈞瓷等瓷器作品,唐伯虎、王羲之等書畫大家的傳世之作,無一不展現出中國文化的精湛,更不必說像故宮、長城這樣承載著歷史滄桑的標誌性建築物。但是在近代歷史上,有一座集古今中外大成者的殿堂,裡面的一件噴水飾品都是國之重寶,它就是圓明園。
  • 圓明園「修存之爭」引激辯 重建動議獲專家力挺
    中新網北京11月21日電(劉歡) 北京市人大委員日前建議研究論證恢復重建圓明園,圓明園「修」「存」之爭再次引發公眾熱議。對圓明園的未來,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劉陽表示擔憂,「圓明園至少有五處景觀如果不進行修繕保護,未來十年內將倒塌或徹底消失!」  他認為,「大部分人分不清大石頭(大水法)和圓明園的關係。大石頭部分只佔圓明園總面積的2%,那部分永遠不會重建。」
  • 晚清老照片:被毀前的圓明園,煙波浩渺的長江三峽
    今天我們來展示一組晚清時期祖國的風景舊照,一睹百年前祖國的風採。1860年菲利斯·比託拍攝的火燒前的圓明園一景,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對圓明園開始大肆劫掠,帶不走的東西都被搗碎。
  •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人們都知道有「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詞語,但未必都知道它來源於阿拉伯的一個寓言故事。
  • 「圓明園,故宮,頤和園」清朝皇家建築,都出自此家族之手
    雷氏家族有7代人擔任樣式房總設計師,設計修建了壇廟、園林、陵墓、府邸、宮殿等一系列皇家建築,包括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故宮(一部分)、頤和園、清東陵、清西陵等等。 清初年間,雷家木工手藝傳承至雷發達,一個傳奇建築世家的輝煌就此拉開序幕。
  • 晚清老照片:圓明園和頤和園被焚毀後是這樣的景象,令人心酸
    圓明園龍月橋,周邊枯草叢生。等到英法聯軍侵入北京,英軍代表額爾金和司令官格蘭特命人在北京全城張貼公告:「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圓明園內已損壞的涼亭。10月18日開始,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濃煙遮雲蔽日,圓明園毀於一旦。在此20多天以前,鹹豐帝就是從圓明園帶著老婆孩子逃到避暑山莊的。
  • 圓明園的廢墟
    圓明園最初的規模並不大,後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前後五個皇帝,耗時一百五十餘年不斷的修葺和擴展,才最終成為佔地五千兩百餘畝的天下第一園。圓明園繼承中國三千多年的優秀造園傳統,既有宮廷建築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園林的委婉多姿,同時還吸取歐洲園林建築形式,園內的西洋樓景區便是東西方園林交流成果的傑作。
  • 圓明園與頤和園:火燒後命運截然相反
    在電影《火燒圓明園》中,導演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逃亡中的鹹豐帝得知圓明園被焚時,當場吐血。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濃煙遮雲蔽日,圓明園毀於一旦。與圓明園緊鄰的其他幾座皇家園林——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也都一同被焚毀。  始建與乾隆朝的清漪園,是僅次於圓明園的皇家園林。  這場大火後,兩座園林的命運漸行漸遠。
  • 世間若無樣式雷,哪來北京圓明園
    西方人把圓明園稱為「萬園之園」, 足見其在世界園林史上的至尊地位。 但1873年,慈禧竟然異想天開, 想重修被英法聯軍燒掉的圓明園, 她想把四十壽辰放在圓明園舉辦。 對於重修,同治帝一開始很反對, 但慈禧頻頻施壓,同治只好遵了太后懿旨。
  • 如何用英語表達「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本意是,一個人不停的往駱駝背上放稻草,不停的放,最終量變引起質變,不堪負重的駱駝最終承受不起的時候,轟然倒下了。雖然一根稻草的重量微乎其微,但是千裡長堤,毀於蟻穴,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量變到質變的導火索。
  • 圓明園的前世今生:康熙在暢春園猝然離世
    嘉慶、道光年間,清廷對圓明園的重飾修葺仍時有進行,並將五園中的春熙園和熙春院重新改賜皇親大臣。於是後人習慣將圓明三園,合稱圓明園。道光11年6月(1831年),一個名叫奕詝的男孩,出生在圓明園九洲清晏景區的清暉閣。24年後,他以鹹豐帝之名駐蹕圓明園。
  • 圓明園頤和園關係初論
    光緒十四年(1888),清廷以奉養慈禧太后之名,重建清漪園園林景觀(修復工程一直持續至光緒二十一年),取「頤養衝和」之意,將其改稱頤和園,頤和園開始成為慈禧主政晚清的政治中心。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自宮中逃至頤和園,後又逃至西安。戰亂中,八國聯軍相繼侵佔頤和園,盤踞一年之久,園內陳設為之一空,頤和園遭受極大破壞。1902年,清廷再次修復頤和園並大力充實園內陳設。
  • 北京圓明園遊玩攻略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致使我國一大瑰寶--圓明園隕落,變成一片廢墟,令多少炎黃子孫嘆息。但是就算剩下斷壁殘垣它還是那麼壯麗,那麼今天咩寶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去圓明園遊玩的一點小攻略。【前期準備】學生證 相機 少量現金到圓明園的話坐地鐵最合適,因為之前咩寶也提到過,北京大部分景點都可以坐地鐵到達,所以很方便。圓明園在北京西郊海澱區,臨近著名的頤和園景區。圓明園又被稱為「圓明三園」,除了主園圓明園以外,還有萬春園與長春園,(但是萬春園和長春園是分季節開放的,)是一座清朝期間的皇家宮苑。
  • 巴黎聖母院被燒,圓明園有多少文物留在法國?一場大火提醒了國人
    巴黎聖母院建造於1163年至1250年,這段時間是中國的南宋隆興元年至南宋淳祐十年,隆興是宋孝宗的年號,隆興元年,南宋朝廷正式為嶽飛平反,淳祐是宋理宗的年號,1259年,忽必烈率領蒙古大軍攻陷鄂州,南宋右丞相賈似道正在和忽必烈議和的途中,通過簡單的時間對比,我們對巴黎聖母院建造的年代就有了一個更直觀的了解。
  • 為什麼圓明園被稱為萬園之園?
    圓明園是由清朝的康熙皇帝命名的,雍正皇帝解釋起名緣由說,「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圓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入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中園有中西各國風格的建築145處,建元時間長達150餘年,其規模之宏大,園林之優美,冠絕天下,被稱為萬園之園。
  • 800多年的巴黎聖母院燒了,100多年前被燒毀的圓明園卻「浴火重生」
    還有不少網友聯想到了100多年前,中國建築文化上的瑰寶——圓明園也是被一場大火焚燒毀燼。在巴黎聖母院大火撲滅後,法國總統馬克龍承諾將對其進行重修,並向國際募款。據報導,巴黎聖母院重修至少需要8-10年時間,不過鑑於法國最近社會動蕩,而法國又一向以辦事效率低聞名世界,國際社會不免擔憂:這巴黎聖母院10年後真的能修好?
  • 頤和園排雲門前有一對來自圓明園的銅獅子
    現在頤和園東宮門外的一對銅獅子是原來就有的,那是乾隆清漪園時期的遺物,而排雲門前的這對獅子卻是慈禧重修頤和園時從圓明園廢墟搬來的,資料顯示,頤和園內很多建築構件和陳設都是來自圓明園。數百年間這對巨大的銅獅子經歷了圓明園的興衰,來到頤和園後又目睹了晚清上演的一幕幕鬧劇,真可稱得上是歷史的見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