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情懷,是一種心靈的歸宿
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政策的出臺,大批農村弟子外出務工,導致了在一定的時間段裡,造成了農村成為「空城」的現象。
而到了90後、00後這一代的人,有些孩子因為從小跟隨父母在外地生活,漸漸地,當多數孩子們的小夥伴過節過年都會老家的時候,這時,很多孩子都會問自己的父母一個問題——我的家鄉在哪?其實,出現這種現象也是無可厚非的,有的孩子從小就在城市出生長大,有的孩子還在城市裡完成了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教育。這樣,孩子難免會疑惑——為什麼別人都有老家,而我沒有?
筆者認為,作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教導,要常常跟孩子提起、說起他或她的根源在哪、命脈在哪?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時常帶著妻子孩子多回家看看,跟孩子們聊聊作為父母的你們,還是孩童時的事,聊聊父輩們方方面面的事跡,這也是對孩子灌輸一種家鄉感情的方法。
故鄉,是根,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懷。在外打拼,無論你又多少套房子,周圍的人跟你說的不是同一種方言,你也不會有一種歸宿的感覺,哪怕你在外摸爬滾打多年,當地的方言被你說的再溜,學習得再像,你也不是本地人,你也不會被本地人所認可,因為,你的祖宗不在那,你的祖宗,在你的家鄉。有時候,語言的同異,也可以喚起自身內心對家的情感。在外工作生活,聽到了有人跟你說一樣方言的人,也許你不會有勝似親人的感覺,但你可能會泛起一見如故的波瀾,畢竟,在若大的城市當中,茫茫人海,遇到一個老鄉,也是一件比較幸運的事情了。
過年的時候,回到自己的村裡,不
說別人多麼富貴。但是,最起碼,人情世故非常濃烈。舉個例子,父輩們幾乎整個村的人都認識,這家喝喝茶,那家吃吃飯,這樣,在串門的過程中,無意之間,就增遞了感情。小孩子們也是一樣,去這家串串門,那家串串門,一來認識了叔父輩的長輩,二來有結識到了不少的小夥伴,何樂而不為呢?
農村雖然窮,但是村裡的人情和情懷,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這需要一代教育一代,需要一代傳承給一代,還需要作為後輩的我們,多回家看看,多用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