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聽拳友JXD老師介紹了貝家花園的故事,讓我很感動,知道了法國人貝熙業和隱藏在京西北大山裡的貝家花園。
好奇心驅使,我特別想去看看這個歷經百年滄桑的神秘之地,下午我按手機導航找到了這個地方。
貝家花園在西山腳下,北安河村西行大約二公裡處,到了鳳凰嶺旅遊區附近,隔著不遠就會有貝家花園的指示牌。要門票,票價20元,我有北京老年卡可以免費參觀了。
沿著這個木棧道向山上攀登,一直通往建在半山腰的貝家花園。這個棧道看著像新修的,距離不算短。道路兩旁的樹木鬱鬱蔥蔥,時值秋天還有各種野花開放,優美的秋景讓上山的路程顯得很輕鬆愉快。
貝家花園的主人,法國醫生名叫貝熙業,1913年到1954年,曾任法國駐中國大使館醫官、法國醫院大夫,在中國行醫40餘年。
抗日戰爭時期,他不顧個人安危,為抗日的中國軍隊運送急需藥品、掩護共產黨幹部和愛國學生、免費為周邊百姓治病,在中國人心裡,是一位和白求恩一樣的國際友人。
貝熙業先生「醫者仁心」是中國人民應該永遠銘記的恩人!
進入景區沿木棧道往前走,不一會兒右邊出現了一條上山的路,很窄也很陳舊,這應該是沒改造過的老樣子。從這個石階路上去就是碉樓。
這個碉樓距離貝家花園的主體建築還有不近的距離,民國時期的社會秩序混亂,主人應該是為了安全在大門口建了這個碉樓。但是這個碉樓卻在那段艱難歲月裡,發揮了救死扶傷的作用,體現了非同尋常的價值。
看後讓我們這些在和平年代成長的老人,為當年前輩的智慧,義舉和擔當而嘆服!
碉樓牆體用花崗巖石壘砌而成,不是很大,外觀很像歐州的舊式城堡。門楣上鑲嵌著當年當地老百姓增予的「濟世之醫」石匾,因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很遺憾拍不下來!
繼續沿木棧道向山上攀,走200多米就到達了貝家花園的主體建築群。首先到達的是北大房,是貝熙業與小自己50歲的夫人吳似丹的起居室。
歲月如梭,斯人已逝,只有這座依山而建的斑駁老屋,在默默地傳頌著舊時光裡的動人的愛情故事。
門前的一個小水池,在清晨和黃昏的時候,柔和的陽光裡,一串串晶瑩剔透的水珠歡快地噴湧,那是多麼美好的光影!
在北大房西南方向大概幾十米的距離,是南大房,因為其中一個女兒得了肺病,貝熙業決定在山裡建造這處住所,讓女兒能夠呼吸新鮮空氣,緩解病情。南大房是兩個女兒的起居室。
歐式的木酒桶,能夠看出這裡曾經是個熱鬧的場所,百年前,這裡定期舉辦貝家沙龍,高朋滿座,各界精英歡聚在此,加深了解,促進文化交流,是建立中法友誼的溝通橋梁。
貝家花園位於大覺寺和鷲峰森林公園之間的半山腰。
站在花園,視野很開闊,坐在這個露天大陽臺上看山下的四季風景,看日月星辰的變換,不論外面的世界如何蹉跎,住在這裡,就會有雲淡風清的寧靜。
來到這裡,我感受到了百年前貝氏一家人的幸福,了解了貝大夫懸壺濟世的博愛之心,貝家花園,就是一個播灑人間大愛的花園。
貝家花園之行,坐了來回64站公交,花了下午四個小時,有點累了,但收穫滿滿,不虛此行。
貝熙業先生的精神和人間大愛會永遠激勵我們,必須珍愛生命,充滿愛心,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