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湖北省所轄地級市。這裡是楚文化的發源地,120回的三國演義中,四分之一事關襄陽。這裡走出了米芾、孟浩然,二人均號「襄陽」。闖王李自成在此稱王,張自忠將軍抗戰中,殉國於此。然而,這裡一度稱作襄樊,直到2010年,方還襄陽古稱。
地名更替,來回往復。我們究竟是找回了千年前的襄陽,還是丟了一個甲子的襄樊?
1990年出生的劉雲飛,在古襄陽城裡開了一間音樂工作室。閒暇時,他常抱著吉他,唱自己寫的歌。
鼓樓城門鎖住千年的過往,昭明臺上聽見唐宋的波浪。高樓下北街的模樣,牌坊雕花的木窗……劉雲飛:他們思念的,其實是襄陽的牛肉麵、古城牆、漢江,把這些元素寫在這個歌裡,是因為家鄉有這些讓我們眷念。圖為劉雲飛與記者交流
劉雲飛願意把襄陽元素融進自己的音樂裡,襄陽2800年厚重的歷史,足以讓他的音樂韻味悠長。不過,他出生時家鄉叫「襄樊」。
劉雲飛:事實上我們平時還是樂意說,快點回襄樊吧,然後有時候說,我們不是改名了嘛,那就說,快點回襄陽吧。古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隔漢江與樊城相望。新中國成立後,襄陽、樊城合二為一成為襄樊市,隸屬襄陽地區。1983年,襄樊成了地級市,而襄陽則成了它的下轄縣,後又改為「襄州區」,當地人戲稱「襄樊吃掉了襄陽」。
釋貴明當年在襄樊市委工作,經歷了那一次的改名風波。
釋貴明:那時候只是考慮到照顧一些同志的情緒,而且襄樊市當時確實是在全國好多事情都叫得響的。全國新興城市、全國科技先進典型。當時,我們忽視了襄樊市把襄陽兩個字丟掉,是丟掉了幾千年的文化,丟掉了幾千年的文明、幾千年來襄陽人民創造的歷史,但這種遺憾,當時誰也不能說。襄陽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發源地,自古被稱為「華夏第一城池、兵家必爭之地」。
「襄陽隆中對」,1800年前,諸葛亮出山,天下三分。
襄陽市社科聯原副主席劉克勤:襄陽是三國的策源地,整個三國的落幕又在襄陽。三國把襄陽作為一個爭奪的焦點形成了很多故事,比方說馬躍檀溪、刮骨療毒、劉備攜民渡江等等,都在這兒留下了印記。圖為《射鵰英雄傳》襄陽大戰的拍攝場景
金庸筆下,從郭靖、黃蓉到楊過、小龍女,一個個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就發生在襄陽。
釋貴明:襄陽城如果會說話,會講出非常悲壯的(故事),在宋蒙的戰爭中,6年,抵抗蒙古軍隊。成吉思汗來直接指揮。為了迷惑蒙古人,給豬餵大米,讓豬跑出去,被元人抓到豬破開肚子,認為豬都吃白米,城裡還有很多糧食。
襄陽古城牆,用土層層夯築,大塊青磚壘砌。每次登上城頭,釋貴明都會感嘆這座千年古城歷經的歲月滄桑。
釋貴明:這就是明代修的城磚,這是洪武16年的,用石灰加糯米形成了襄陽古代的水泥,非常堅硬。這個城牆作為一種戰爭防禦體系,在東漢末年就已經形成了。當年襄陽改襄樊,由於地名變更,好多信,郵遞員無法投遞,只能以「死信」處理。尷尬不止於此。
劉克勤:當時襄樊出去招商引資到韓國、到日本,市委書記跟別人一介紹說:我們是中國湖北襄樊。襄樊是哪裡啊?都要繞個圈,襄樊就是以前的襄陽,啊,襄陽我們知道,三國演義、諸葛亮,馬上就找到共同語言。
論證將襄樊改回襄陽,劉克勤是專家組組長,在他看來,丟了一個名,便如同丟了一座城。
劉克勤:地名為什麼說那麼重要呢,我覺得它不僅是傳承文化,它也代表了當地人、千百萬人的集體的記憶,包括遊子們的鄉愁。2010年,劉雲飛20歲,襄樊市正式更名為襄陽市。有人笑稱,又奪回了千年古城。
釋貴明:《女駙馬》第一句唱詞就是「春風送暖到襄陽」。當時我們把襄陽改過來以後,安徽省黃梅劇團專門來祝賀我們襄陽,我記得那天我在現場看,馮素貞出來一唱這一句,全場鼓掌。「便下襄陽到洛陽」;「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古詩句裡的襄陽似乎又回來了。
圖為「漢江帆影」今昔對比圖。
襄陽市民:「一江碧水穿城過,十裡青山半入城」。這是指的襄陽,一江碧水穿城過,你看(漢江)划過來,一邊樊城,一邊襄陽。十裡青山半入城,襄陽那邊,你看,青山都挨著城了。圖為樊城漢陽碼頭今昔對比照。
古隆中景區導遊:「遊客會問,只聽說過襄陽,襄樊都沒聽說過,一般他們聽說襄陽也都是從射鵰英雄傳裡聽的,郭靖守襄陽,更名為襄陽對我們旅遊的發展也是比較有利的。」圖為樊城漢陽碼頭今昔對比照。
圖為漢江大橋今昔對比照。
有人叫好,也有人覺得,一座城市的名字,改來改去,太折騰。有人覺得「找回了襄陽」,也有人覺得「丟了襄樊」。
劉克勤: 「年輕人反而不贊成更名。襄陽襄樊不都是一回事嗎,不就是一個名稱嘛。」劉雲飛: 「從建國到現在,這裡有兩三代人對襄樊有種不可磨滅的印象。就是本地人有的時候說,我是襄陽人,我是襄樊人;這裡是襄陽,這裡是襄樊。有時候也分不清楚。因為在我們腦海中,這兩個都是十分重要的。」劉雲飛更喜歡「襄陽」這個名字,但有時候,也會不自覺地稱自己是「襄樊」人。「襄樊」用了60年,也許也要等上幾十年,「襄陽」才能重新烙回到人們的記憶裡。
等你回襄陽吧,
再帶你看那古城牆,
再帶你穿過北街,
沿著漢江走到十二點。
無論你在何方,我在原點。
等你回襄陽。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曾經有個「開封縣」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長念琅琊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講古「雙門底」
記者:肖源、左艾甫
本期編輯:馬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