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等你回襄陽

2021-02-23 央廣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名存幾世回憶。路名、村名、城市名……時光流淌,那些熟悉的家鄉符號行將作別,幾多曾經的傳說化作流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故鄉的名字。我們將走進五個地名的變遷故事,撿拾群體記憶裡的舊日時光和明日期望。今天為您推出第五篇《 等你回襄陽》。

襄陽,湖北省所轄地級市。這裡是楚文化的發源地,120回的三國演義中,四分之一事關襄陽。這裡走出了米芾、孟浩然,二人均號「襄陽」。闖王李自成在此稱王,張自忠將軍抗戰中,殉國於此。然而,這裡一度稱作襄樊,直到2010年,方還襄陽古稱。

地名更替,來回往復。我們究竟是找回了千年前的襄陽,還是丟了一個甲子的襄樊?


1990年出生的劉雲飛,在古襄陽城裡開了一間音樂工作室。閒暇時,他常抱著吉他,唱自己寫的歌。

鼓樓城門鎖住千年的過往,昭明臺上聽見唐宋的波浪。高樓下北街的模樣,牌坊雕花的木窗……劉雲飛:他們思念的,其實是襄陽的牛肉麵、古城牆、漢江,把這些元素寫在這個歌裡,是因為家鄉有這些讓我們眷念。

圖為劉雲飛與記者交流

劉雲飛願意把襄陽元素融進自己的音樂裡,襄陽2800年厚重的歷史,足以讓他的音樂韻味悠長。不過,他出生時家鄉叫「襄樊」。

劉雲飛:事實上我們平時還是樂意說,快點回襄樊吧,然後有時候說,我們不是改名了嘛,那就說,快點回襄陽吧。

古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隔漢江與樊城相望。新中國成立後,襄陽、樊城合二為一成為襄樊市,隸屬襄陽地區。1983年,襄樊成了地級市,而襄陽則成了它的下轄縣,後又改為「襄州區」,當地人戲稱「襄樊吃掉了襄陽」。

釋貴明當年在襄樊市委工作,經歷了那一次的改名風波。

釋貴明:那時候只是考慮到照顧一些同志的情緒,而且襄樊市當時確實是在全國好多事情都叫得響的。全國新興城市、全國科技先進典型。當時,我們忽視了襄樊市把襄陽兩個字丟掉,是丟掉了幾千年的文化,丟掉了幾千年的文明、幾千年來襄陽人民創造的歷史,但這種遺憾,當時誰也不能說。

襄陽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發源地,自古被稱為「華夏第一城池、兵家必爭之地」。

「襄陽隆中對」,1800年前,諸葛亮出山,天下三分。

襄陽市社科聯原副主席劉克勤:襄陽是三國的策源地,整個三國的落幕又在襄陽。三國把襄陽作為一個爭奪的焦點形成了很多故事,比方說馬躍檀溪、刮骨療毒、劉備攜民渡江等等,都在這兒留下了印記。

圖為《射鵰英雄傳》襄陽大戰的拍攝場景

金庸筆下,從郭靖、黃蓉到楊過、小龍女,一個個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就發生在襄陽。

釋貴明:襄陽城如果會說話,會講出非常悲壯的(故事),在宋蒙的戰爭中,6年,抵抗蒙古軍隊。成吉思汗來直接指揮。為了迷惑蒙古人,給豬餵大米,讓豬跑出去,被元人抓到豬破開肚子,認為豬都吃白米,城裡還有很多糧食。

襄陽古城牆,用土層層夯築,大塊青磚壘砌。每次登上城頭,釋貴明都會感嘆這座千年古城歷經的歲月滄桑。

釋貴明:這就是明代修的城磚,這是洪武16年的,用石灰加糯米形成了襄陽古代的水泥,非常堅硬。這個城牆作為一種戰爭防禦體系,在東漢末年就已經形成了。

當年襄陽改襄樊,由於地名變更,好多信,郵遞員無法投遞,只能以「死信」處理。尷尬不止於此。

劉克勤:當時襄樊出去招商引資到韓國、到日本,市委書記跟別人一介紹說:我們是中國湖北襄樊。襄樊是哪裡啊?都要繞個圈,襄樊就是以前的襄陽,啊,襄陽我們知道,三國演義、諸葛亮,馬上就找到共同語言。

論證將襄樊改回襄陽,劉克勤是專家組組長,在他看來,丟了一個名,便如同丟了一座城。

劉克勤:地名為什麼說那麼重要呢,我覺得它不僅是傳承文化,它也代表了當地人、千百萬人的集體的記憶,包括遊子們的鄉愁。

2010年,劉雲飛20歲,襄樊市正式更名為襄陽市。有人笑稱,又奪回了千年古城。

釋貴明:《女駙馬》第一句唱詞就是「春風送暖到襄陽」。當時我們把襄陽改過來以後,安徽省黃梅劇團專門來祝賀我們襄陽,我記得那天我在現場看,馮素貞出來一唱這一句,全場鼓掌。

「便下襄陽到洛陽」;「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古詩句裡的襄陽似乎又回來了。

圖為「漢江帆影」今昔對比圖。

襄陽市民:「一江碧水穿城過,十裡青山半入城」。這是指的襄陽,一江碧水穿城過,你看(漢江)划過來,一邊樊城,一邊襄陽。十裡青山半入城,襄陽那邊,你看,青山都挨著城了。

圖為樊城漢陽碼頭今昔對比照。

古隆中景區導遊:「遊客會問,只聽說過襄陽,襄樊都沒聽說過,一般他們聽說襄陽也都是從射鵰英雄傳裡聽的,郭靖守襄陽,更名為襄陽對我們旅遊的發展也是比較有利的。」

圖為樊城漢陽碼頭今昔對比照。

圖為漢江大橋今昔對比照。

有人叫好,也有人覺得,一座城市的名字,改來改去,太折騰。有人覺得「找回了襄陽」,也有人覺得「丟了襄樊」。

劉克勤: 「年輕人反而不贊成更名。襄陽襄樊不都是一回事嗎,不就是一個名稱嘛。」

劉雲飛: 「從建國到現在,這裡有兩三代人對襄樊有種不可磨滅的印象。就是本地人有的時候說,我是襄陽人,我是襄樊人;這裡是襄陽,這裡是襄樊。有時候也分不清楚。因為在我們腦海中,這兩個都是十分重要的。」

劉雲飛更喜歡「襄陽」這個名字,但有時候,也會不自覺地稱自己是「襄樊」人。「襄樊」用了60年,也許也要等上幾十年,「襄陽」才能重新烙回到人們的記憶裡。

等你回襄陽吧,

再帶你看那古城牆,

再帶你穿過北街,

沿著漢江走到十二點。

無論你在何方,我在原點。

等你回襄陽。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曾經有個「開封縣」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長念琅琊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講古「雙門底」

記者:肖源、左艾甫

本期編輯:馬媛

相關焦點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時光縫出的優雅
    11月30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香溪河上的千年古音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聲音季
    我們身邊,有多少聲音正在成為回憶?有哪些聲音已是歷史的迴響?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聲音——為您打開我們的聲音檔案,一起去聆聽穿越千年的荊楚古韻、吳越山歌,去感受震撼心靈的草原天籟,去尋找老成都巷子裡一聲聲清脆的喊堂聲,去回憶溫暖一代人記憶的農村大喇叭。今天為您推出聲音季第一篇:《香溪河上的千年古音》。在湖北興山縣,群山之中香溪河水婉約而過。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四川「好巴適」
    方言,承載著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歲月流轉,熟悉的俚語卻正在改變。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中國功夫]少林棍
    武術,是中國「國術」,既講究形體規範,又求精神傳意;既追求動靜結合,也追求內外兼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印記。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中國功夫繁衍流變,派系林立,拳種紛顯。在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裡,中國功夫混雜著民族情緒和電影特技,許多武俠人物被一步步推向「神壇」。實際上,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傳統武術逐漸失去了其實戰意義,很多流派和技法面臨失傳。一代宗師現在哪裡?中國功夫路在何方?
  • 廣州雙門底,一條街穿越千年-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故鄉的名字。我們將走進五個地名的變遷故事,撿拾群體記憶裡的舊日時光和明日期望。一說北京路,可能廣東、廣西、河南、湖北、山東、江西……全國很多地方的聽眾會說,我們這兒有。其中,最年輕的「北京路」,應該在三沙市永興島上。
  • 漸去漸遠的老宅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古村季
    但是,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在現代生產生活方式強烈衝擊下,我們的傳統村落正在急速消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古村落。我們將觸摸散落在古村落中的書院、宗祠、民居、戲臺、碼頭,喚醒失落在寂寥古村中的文化基因。今天推出第一篇:《漸去漸遠的老宅》。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滿漢全席憶京華
    從食材的獲取到烹飪的過程再到菜品的名稱、就餐的儀式,幾乎每一味食物都蘊含著我們民族的習慣、性格甚至思想和哲學。然而,民俗的流變、健康的理念、環境的影響、傳承的斷檔卻讓曾經的一些美食如今在餐桌上越來越難覓蹤跡了。從滿漢全席到徽州糕餅,從水席到盆菜,當美食的記憶漸行漸遠,遺憾的絕不僅僅是口腹之慾。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歸來兮魯班
    我們懷念木工曾經帶來的溫馨回憶,更要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湖南省桃源縣,沅江水自西向東穿過縣城。明清時期,桃源的木工技藝精湛,被請進皇宮,得名「桃源工」。如今,知道「桃源工」的,不多了。2012年,桃源縣重建歷史學家翦伯贊的故居,全是木質結構,工藝要求高,文物部門廣貼「招賢榜」尋找高級木工,卻無人揭榜。
  • 搭建襄陽歷史文化研究平臺 共謀新時代襄陽歷史文化研究「隆中對」
    汪雲致歡迎辭,汪雲代表學校感謝與會專家對襄陽歷史文化研究院的關心與支持;黨委副書記王為一宣讀襄陽歷史文化研究院成立與聘任文件;學校黨委書記唐峻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原副所長、著名先秦史專家王震中共同為襄陽歷史文化研究院揭牌;校長丁世學為襄陽歷史文化研究院院長劉玉堂頒發聘書並授校徽;丁世學為襄陽歷史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頒發聘書。
  • 襄陽城牆文化展示館布展基本完工 今年「十一」左右開放
    襄陽古城目前正在爭創4A級景區,到了襄陽城,遊客少不了要登上襄陽古城牆。眼下,位於臨漢門城樓的襄陽城牆文化展示館布展就基本完工,來看看那裡有什麼好看的,好玩的。據介紹,宋元大戰時蒙古大軍在襄陽鏖戰六年,最後能攻破襄陽城,就是因為使用了「回回炮」,眼前這個複製出來的「回回炮」高三米、長七米,基本還原宋元大戰蒙古大軍攻打襄陽城時使用的大炮,而在「回回炮」一旁,就是當年宋軍守城使用的兵器「滾木」。
  • 湖北襄陽 消逝的新城灣 往事重提
    明天順《襄陽郡志·卷一·城池》記載:「新城附正城舊基大北圈門繞東北角接正城,周回二千二百一十一丈七尺。」清光緒《襄陽府志》記載:「明初鄧愈築舊城,別拓東北角,由大北門外東繞今長門,環屬東城為新城。今大北門甕門僅存,尚是故跡。」鄧愈為何要拓建新城呢?
  • 正在被拆掉的上海 從襄陽路到壽寧路 我們還能留住什麼?
    在七浦路之前,我們的討價還價功力是在這裡磨鍊的。後來襄陽路周邊發展成了A貨集中市場,走過路過很多神秘人拿著一張印滿了包包或手錶的單子拉住你。歪果仁也在那裡買假包假手錶,各個攤位看到老外也是亂開價。2006年襄陽路正式被取締,10號線、12號線將要挖掘,地產商也瞄上了這塊繁華之地。
  • 《三國演義》120回,其中32回與襄陽有關,襄陽為何如此重要
    襄陽,是今湖北省西北部的城市。在三國時期,其屬於荊襄九郡,是曹、孫、劉逐鹿的重要根據地和戰場。《三國演義》洋洋灑灑120回,有32回與襄陽有關。從最初的三顧茅廬,再到結尾的天下一統,背後都有襄陽的影子。 有人說三國「始於襄陽,終於襄陽」。三國襄陽有何優勢,為何造就諸多兵事?接下來筆者就稍微抒發淺見。
  • 襄陽風情文化營銷的探索
    (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我們的主要目的是給社會、給襄陽本地打造一個新的文化產業發展路線,創造性地整合襄陽本地旅遊資源,與商業運營想結合,從而建造出以民族風情為主的文化商業利益產業。目前襄陽市正在大力建設四個襄陽,而文化襄陽是四個襄陽建設之特色。文化的商機需要我們來進行發掘和操作,所以我們在依靠民族風情文化來發覺和創造商業價值。
  • 襄陽民間文化市場與襄陽的旅遊經濟
    襄陽民間文化市場與襄陽的旅遊經濟楊 翩(湖北文理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摘 要】襄陽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至今保存著很多珍貴的文化遺產,但是當前存在著文化市場與旅遊經濟相脫節的問題,本文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並提出了融合文化與旅遊的建議。
  • 足球的拉丁美洲正在消逝
    在加萊雅諾的《足球往事》裡,有如下記載:當時的一位歐洲作家如此評價烏拉圭隊,「一個新發現,這才是真正的足球,與之相比,我們以前所知道的足球、我們所踢的足球,不過是男學生的業餘愛好而已。」習慣了長傳高球的歐洲人,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眼花繚亂的短傳和高速的節奏變幻,這讓他們開始重新思考這項運動。
  • 愛你的襄陽,等你回家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愛你的襄陽,等你回家 2020-12-10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博物館奇妙之旅】尋訪工業印記
    小微偷偷告訴你在鼓樓的大街小巷裡可藏著不少微博物館呢有不少就在你家門口哦~今天起,【博物館奇妙之旅】正式起航,和小微一起逛逛鼓樓這些微博物館吧~本次旅行的第一站,我們來到小市印記微博物館為了保留這段珍貴記憶,記錄和傳承小市的歷史文化,小市街道從2013年8月開始投資打造「小市印記微博物館」,並開展「『城北工業印記』小市老照片、老物件徵集」活動,面對全南京市徵集能見證某一時代與企業有關的,有紀念意義的老物件、 老照片、文字資料等,已經徵集到不少具有紀念價值的老物件和照片。
  • 飲食文化之襄陽牛油麵
    我初到襄陽時,對襄陽牛油麵是有牴觸的——NND,這麼辣、這麼麻!用不了幾年光景,在周圍朋友不斷地「教唆」下,我逐漸接受了襄陽的飲食文化的瑰寶——牛油麵,一來二去,就喜歡上了牛油麵,還吃上了癮,真是匪夷所思。經過數年的浸潤,我對襄陽牛油麵館也是如數家珍。那麼,襄陽牛油麵,哪家為最呢?
  • 正在消逝的味道:大澳百年蝦醬
    圖:Nora Tam如果氣味能代表一種文化,那麼蝦醬的鹹香味無疑是古老大澳的標誌性味道。百餘年來,蝦醬的味道瀰漫在大嶼山的漁村中。而今,蝦醬卻和這裡的居民及社區的傳統身份一樣,正在漸漸消逝。59歲的鄭啟強從小就在自家的蝦醬廠裡幫工,他慨嘆道: 「上個世紀60年代,大澳有近10間蝦醬廠,現在只剩兩間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