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雙門底,一條街穿越千年-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2021-02-17 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名存幾世回憶。路名、村名、城市名……時光流淌,哪些熟悉的家鄉符號行將作別,幾多曾經的傳說化作流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故鄉的名字。我們將走進五個地名的變遷故事,撿拾群體記憶裡的舊日時光和明日期望。

一說北京路,可能廣東、廣西、河南、湖北、山東、江西……全國很多地方的聽眾會說,我們這兒有。其中,最年輕的「北京路」,應該在三沙市永興島上。


而比較有名氣的,廣州市的北京路算一個。它是廣州市越秀區的步行街,是廣州建城的基礎核心之地,古時候的CBD。不過,早年間,這裡叫做「雙門底」大街。

老街易名,不只是在廣州,在1980年到2003年的北京舊城改造中,胡同地名消失近40%。城市發展,街巷名稱如何保留?

改變與傳承,需要我們細細思量。《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地名季今天播出第二篇:《講古「雙門底」》。 雙門底曾處於老廣州城的中軸線,市井繁華,商賈雲集,被稱為「嶺南第一街」。


只是如今,這裡卻很少再有人喊它「雙門底」。

從小走這條街到大梁伯和李伯說:「叫過漢民路,叫永漢路多。永漢電影院就是用這條路起名的。」

當年小童,今已耄耋。「雙門底」的名字也幾次更迭,從永清路,到永漢路,上世紀60年代正式叫做北京路。

梁伯記憶裡尋不見的雙門底偶爾還會在粵語講古(說書)中聽見些許。

在《番禺縣誌》、《廣東新語》這些史料和書籍中,年逾古稀的廣州地方志專家龔伯洪辨認著「雙門底」的輪廓:「劉隱是當嶺南節度使,在嶺南就是「一哥」啦。他建了清海軍樓,有兩個門。到宋代的時候改建,就是更好看,更大,更輝煌,就叫雙門了。到清代就叫拱北樓。兩邊就很多做生意的,所以那個街叫雙門底了。底的意思就是上面下面嘛,雙門的下面,廣州都是這樣叫的,樓底(粵語)嘛。拱北樓有個石鼓都在那裡,就是雙門了。」


時過境遷,日漸殘舊的石鼓如今孤零零地站在北京路和西湖路的交匯處,作為拱北樓曾經存在的印記。


圖為陳李濟的創業舊址位於北京路194號,標誌性拱頂是陳李濟的識別符號之一。陳李濟藥廠的兩位老師傅賴老和小志,得從相鄰商鋪才能推測出老藥廠蠟殼車間的舊址所在,「就這一棟,這個門口是282號,就是這間。好像沒門牌了,這是280號,那是284號,應該就是282,整修過應該門牌拆掉了。」


當年藥香是它的門牌,如今這裡早已做起別的買賣。

《廣州城坊志》引清代文獻記載:「雙門底陳李濟蠟丸藥肆,肇自國初。」老師傅的回憶,也從小蠟殼開始。小志說:「一個做蠟殼的車間,就在這裡做,做完以後拉到正廠那邊去包裝。踩著三輪車,上面用竹子做的蒸籠,放著很多做好的半成品蠟殼。車水馬龍很多車。很多小朋友就偷那個蠟殼來玩。他踩個三輪車,別人在那裡偷。」

藥香褪去,藥廠搬遷,廠房轉作他用,兩家洋快餐的招牌奪目。把目光從街面移開,後退、再後退、仰頭,才見藥廠招牌在建築最頂部,老師傅說,這就像根,仍然留在雙門底。

賴老說:「那個是我們搬出去以後,這裡進行商業改造,我們廠提出的唯一要求留下這個標誌,在這裡。就是說,起碼這個194號曾經是陳李濟的舊廠,有這個標誌。其他都面目全非了,完全看不出來了。」


1985年,這裡興建起30層高的大型百貨商店,這條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商業街,開始了劃時代的轉型。店鋪間交織著「咚咚」的音樂聲和叫賣聲,淹沒了街角銅壺滴漏的潺潺。

銅壺滴漏是我國古代測量時間的裝置,根據水流速度,看木製浮箭被水升到哪個刻度來度量時間。雙門底的這件銅壺滴漏直到上個世紀還在使用。

在粵語講古傳承人彭嘉志眼裡,這「潺潺」聲只有『老廣州』才懂得,「我們廣州人有句話叫「有牌」,要等你很久——這個人有牌才能等到他。這個怎麼來?雙門底以前有銅壺滴漏,但是到了時間,不是每家都有鍾,就靠人去報時。當時有個職能是巡城馬,他就舉個大牌,騎著馬在大街上跑,一路上人們看到巡城馬的牌子大概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亥牌時分,就是這樣看這個。報時的牌,就變成時間的代名詞。」

從事廣州文物考古的朱海仁不是老廣州,卻更懂得雙門底的珍貴。2002年,北京路開挖地面,發現了千年古道和拱北樓建築遺址。千年古道部分遺址通過覆蓋玻璃的方式,向公眾展示,由唐朝到民國時期共11層路面。遺址立面,時代的更迭清晰可見:雙門底大街、永清路、永漢路……一層疊一層。


朱海仁說,「像這個宋代的時候是磚鋪地面。宋代的這個基子廢棄了之後,那麼到了明代的時候它又重建。你看在上面又墊了六七十公分的一層土,上面又鋪石頭地面。」

彭嘉志講過這麼一個故事:在粵語裡有個雙門底賣貓,它的意思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它有個故事是說,當初有人在這裡擺檔賣字畫,就畫了只老虎,畫得太不像了,沒有老虎的威猛。有個小朋友走過,童言無忌,說好大一隻貓。


有人說,城市起源於街巷。但站在我們這個時代的路面上,匆匆穿行的人們越來越少在古道上停留,路口交通燈的提示音交替,催促行人快些走過。

雙門底」漸漸隱於歷史深處,或許有一天也將消失在記憶裡。

廣州北京路,名字在全國的街道裡重複率不算低。第一次去的人,也不會對它的樣子感到陌生。穿梭在廣州北京路,腦子裡不斷閃出,在北京卻不怎麼會去的王府井、大柵欄。

大家都有同一個名字,商業步行街。沒了車市馬龍,卻吵鬧不減;努力顯示些當地特色,卻又不地道。

清晨,80多歲的老伯從北京路穿行,關於這裡記得最多的,是新華書店上面的舞廳。當時還是孩子的他,其實不曾進去過。但就是印在腦海中,成了私人獨家記憶。

和老字號陳李濟的老師傅,約在了北京路上一座商城二樓的快餐店碰面。一進去,才知道為何會約在這裡,老師傅說,這個位置是過去藥廠的會計室。然後,被附近學校投訴過的鍋爐、民兵存槍的倉庫、把藥丸當糖給小朋友的更老的老師傅……就由著他們的描述,在這商城裡重新生長了出來。

看到舊時中藥蠟殼的模型,顏色微黃,用木製模具手工製作,抽去模具後,蠟殼圓子上會留下一節蠟蒂。和後來工業流水線生產的平滑的白色球型蠟殼不同。而這一變,去掉的不止那節蠟蒂。

微黃的蠟殼圓子在木製模具裡,不知為何,像極了街對面檔口賣得火熱的小吃章魚丸子。

過去,小朋友常常會被帶到爸爸媽媽工作的單位,接受採訪的賴老女兒也到過老廠。我問,會給她講講以前這裡的故事嗎?賴老說,不會,年輕人不感興趣。

本在廣州府中軸線上,人們生活中最主要的大街。如今,熱鬧不減,南來北往,遊客眾多,依舊是地標,當地人卻去的少了。

食在廣州,北京路周圍,茶樓、茶餐廳、腸粉店、燉品店也在此集中。可已不是老廣州想念的食肆。有人說,是雲吞裡少了一味,人情味。

對於一些事情,我們或許是很想努力記得的。就像北京路上豎著的銅壺滴漏模型。管子雖每天定點放水,可終究是不盡職的,讓人弄不懂,為何要擺放幾隻水桶。

何為印記?或許不單是留下的痕跡、古蹟,更是聊起時,互相之間一種「你懂」的心照不宣。

作者:劉飛、鄭澍

音頻製作:王敏

鳴謝:廣州大南路小學

編輯:欒紅


相關焦點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等你回襄陽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故鄉的名字。我們將走進五個地名的變遷故事,撿拾群體記憶裡的舊日時光和明日期望。今天為您推出第五篇《 等你回襄陽》。襄陽,湖北省所轄地級市。這裡是楚文化的發源地,120回的三國演義中,四分之一事關襄陽。這裡走出了米芾、孟浩然,二人均號「襄陽」。闖王李自成在此稱王,張自忠將軍抗戰中,殉國於此。
  • 香溪河上的千年古音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聲音季
    我們身邊,有多少聲音正在成為回憶?有哪些聲音已是歷史的迴響?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聲音——為您打開我們的聲音檔案,一起去聆聽穿越千年的荊楚古韻、吳越山歌,去感受震撼心靈的草原天籟,去尋找老成都巷子裡一聲聲清脆的喊堂聲,去回憶溫暖一代人記憶的農村大喇叭。今天為您推出聲音季第一篇:《香溪河上的千年古音》。在湖北興山縣,群山之中香溪河水婉約而過。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時光縫出的優雅
    11月30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中國功夫]少林棍
    武術,是中國「國術」,既講究形體規範,又求精神傳意;既追求動靜結合,也追求內外兼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印記。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中國功夫繁衍流變,派系林立,拳種紛顯。在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裡,中國功夫混雜著民族情緒和電影特技,許多武俠人物被一步步推向「神壇」。實際上,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傳統武術逐漸失去了其實戰意義,很多流派和技法面臨失傳。一代宗師現在哪裡?中國功夫路在何方?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四川「好巴適」
    方言,承載著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歲月流轉,熟悉的俚語卻正在改變。
  • 廣州史話:怡情不說雙門底,不讓京都大柵欄
    廣州北京路是一條著名的步行街,集文化、娛樂與商業於一體,繁華而熱鬧。外地遊客來廣州遊玩,必定會去那裡「打卡」!晚清,雙門底街景,遠處為拱北樓唐末南漢時期,廣州城建「雙闕」;宋朝時期,廣州城進行南擴,將城牆擴建至珠江邊,並改雙闕為樓,建成雙門樓(拱北樓),至此,北京路中段(現中山五路至西湖路一段
  • 漸去漸遠的老宅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古村季
    但是,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在現代生產生活方式強烈衝擊下,我們的傳統村落正在急速消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古村落。我們將觸摸散落在古村落中的書院、宗祠、民居、戲臺、碼頭,喚醒失落在寂寥古村中的文化基因。今天推出第一篇:《漸去漸遠的老宅》。
  • 雙門底:不愧嶺南第一街
    北京路,原名永漢路,是廣州這座千年商都一個最重要的地標。
  • 舊時「雙門底」今日「北京路」 跟著書本遊廣州,趣事「多籮籮」
    繼續是暑假特別策劃「跟著書本去旅行」,今天我們要跟著廣州市桂花崗小學五年級的何子睿和一年級的何子朗兄弟倆,一起去廣州的「雙門底」和黃花崗公園去看看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滿漢全席憶京華
    從食材的獲取到烹飪的過程再到菜品的名稱、就餐的儀式,幾乎每一味食物都蘊含著我們民族的習慣、性格甚至思想和哲學。然而,民俗的流變、健康的理念、環境的影響、傳承的斷檔卻讓曾經的一些美食如今在餐桌上越來越難覓蹤跡了。從滿漢全席到徽州糕餅,從水席到盆菜,當美食的記憶漸行漸遠,遺憾的絕不僅僅是口腹之慾。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歸來兮魯班
    我們懷念木工曾經帶來的溫馨回憶,更要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湖南省桃源縣,沅江水自西向東穿過縣城。明清時期,桃源的木工技藝精湛,被請進皇宮,得名「桃源工」。如今,知道「桃源工」的,不多了。2012年,桃源縣重建歷史學家翦伯贊的故居,全是木質結構,工藝要求高,文物部門廣貼「招賢榜」尋找高級木工,卻無人揭榜。
  • 喜大普奔去北京路老字號一條街買手信
    這個被稱為「廣州老字號一條街首期」的地段,有了16家老字號企業,其中不乏人們熟悉的名字:利口福、寶生園、王老吉、生茂泰、皇上皇、錦泉、仁信、清心堂……北京路,和廣州城一樣古老。公元前204年南越趙佗建國,其皇城就在今天北京路北段財廳前一帶。無論北京路曾在政治意味上具有多麼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現代廣州人以及來廣州旅遊的外地人看來,北京路的身份或許只有一個,那就是「商業街」。
  • 北京路,你咋就能在廣州豪橫千年?
    但與它們不同,北京路與廣州古城相生相伴。古城有多老,它的年紀就有多大。2000多年,它的核心區域也從未改變,是廣州千年商都的起點與核心地帶。02商業興盛,千年旺地北京路是廣州這座「千年商都」的出發地,以及難以替代的商業核心地帶。
  • 廣州千年古道旁隱藏了15個歷史古蹟,你遊過幾個?
    來廣州旅遊,不可錯過的一條街就是北京路。千年商都文化,十幾處歷史人文古蹟,遍處可見的騎樓和老字號,這裡的每一條小巷,每個門牌都寫滿了故事。那種歷史沉澱下來的文化味和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是現代ShoppingMall不具備的。
  • 致80s潮聖誕 廣州太古匯帶你穿越至潮80年代
    11月22日廣州太古匯 「致80s 潮聖誕」主題活動正式開幕。本次活動以專屬80年代的文化與情懷為核心,融入當前的時尚潮流,創意展現80年代經典的音樂、遊戲、運動和電影等元素,帶領廣大顧客重溫黃金年代的流行文化及背後的先鋒精神。
  • 國慶長假遇見廣州新的北京路,千年老街,釋放新的活力!
    每天夜晚,關於廣州、北京路的宣傳動畫,都會如期而至。在廣州,很多老人家,還是會把北京路稱作「雙門底」。如今,拱北樓只剩下了地基遺址,這條「雙門底」的街景,也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更好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 【五號微課堂vol.3】紙墨之間,穿越千年.在時光印記中尋找美好四月天!
    面對文旅融合發展,旅遊消費升級,這座文藝老廠房將繼續與五號造夢青年們同舟共濟,暢遊文化藝術的天空,打造公共藝術共享空間,再現城市美學的延伸。經歷了疫情的寒冬,我們即將迎來脫下口罩的春天。運河五號推出「五號微課堂」系列,願幫助更多有夢想的手藝人推廣他們優秀的作品和對文化的熱忱。願每一位熱愛生活的你,能從美學手作中汲取生活的精緻與美好。熱愛抵過歲月漫長。
  • 廣州鬧市有條老街,大牌雲集繁華延綿近千年,人氣旺外地人也來逛
    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從古至今商業貿易都很發達。繁華的都市,自然會形成商業中心,而要說起廣州最有名的商業街,那北京路絕對是當仁不讓了。北京路一直處於廣州老城的核心地帶,宋滅南漢後,拆南城牆,將南城沿至江邊,建「雙闕」。1244年,建雙門樓,從此北京路中段被稱作雙門底,漸成為商業區。
  • 足球的拉丁美洲正在消逝
    在加萊雅諾的《足球往事》裡,有如下記載:當時的一位歐洲作家如此評價烏拉圭隊,「一個新發現,這才是真正的足球,與之相比,我們以前所知道的足球、我們所踢的足球,不過是男學生的業餘愛好而已。」習慣了長傳高球的歐洲人,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眼花繚亂的短傳和高速的節奏變幻,這讓他們開始重新思考這項運動。
  • 穿越歲月長河的梵蒂岡博物館,承載著千年文明緩緩而來
    提起博物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在這裡承載了文化的延續與歷史的足跡。它們穿越歲月的長河蹋著歷史時光的軌跡,像我們輕輕訴說著過去發生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走進的是位於羅馬市中心,穿越歲月長河的梵蒂岡博物館,承載著千年文明緩緩而來,我們一起去感受這座匯集了千年文明、億萬財富的藝術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