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16世紀,是西班牙的時代,人們一定不會反對,作為大航海時代開啟後最早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四處殖民擴張,其極盛時期的殖民地面積多達3150萬平方公裡,比同時期排名第二的葡萄牙足足多了六倍多,是最早擁有「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帝國。
西班牙還對美洲大陸瘋狂掠奪,將當時佔全球開採量的83%金銀據為己有,它也因此成為歐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國。
只是令人不解的是,西班牙的崛起,僅僅維持了一個世紀,就從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走向了沒落,這是為什麼呢?
(西班牙的殖民擴張)
一、人口數量衰減。
西班牙的沒落,是從進入17世紀開始的。當時,整個歐洲的人口都出現了短期衰減,或是增長率降低,只有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是個例外,維持了令其它國家羨慕的人口穩定增長。
西班牙則相反,是因為人口衰減太快而出名,在1600-1700年一百年間,西班牙的人口減少了1/4,從800萬減少到600萬以下,而缺少人口意味著缺乏勞動力,國家的整體活力就會下降。
那麼西班牙的人口去哪兒了呢?
首先,在西班牙對外大肆擴張的同時,很多西班牙人為了改變生活現狀,大量向資源豐富的美洲殖民地移民,這樣的群體大約有45萬,同時,僅1609年一次性驅逐摩裡斯科人,就達到27.5萬人。
戰爭也是個很大的影響因素,三十年戰爭和尼德蘭獨立戰爭,不僅對西班牙的財政給予重創,青壯年士兵的損耗,也使得適齡生育人口大量減少,影響了西班牙人口出生率。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瘟疫,進入17世紀之後,西班牙就爆發了一場嚴重的瘟疫危機,人口數量再次受到打擊,再加上不斷攀升的通脹和高物價,經濟走向低迷,生育意願的下降也加速了人口的回落。
(英國國王查理二世)
二、白銀減產危機。
由於打下了大片的美洲殖民地,西班牙獲得了大量的黃金和白銀,成為令歐洲各國王室眼紅的暴發戶。據統計,整個16-18世紀,西班牙掠奪的黃金和白銀,分別達到了250萬公斤和1億公斤。
但這些財富卻沒有為西班牙經濟帶來活力,由於海外擴張的利益,始終掌握在王室貴族等壟斷階級手中,這些人整天貪圖安逸享樂,靠地租和官職打發生活,鄙視工商業和農業等一切勞動型行業。
在他們的影響下,西班牙人全都遊手好閒輕視勞動,整天削尖了腦袋往貴族堆裡鑽,形成了所謂的伊達戈精神。
沒有工農業和商業的西班牙,隨著大量金銀湧入,物價開始飛漲,那些不能分享殖民地財富的平民,不得不承受生活成本的沉重壓力,無數手工業者和農民淪為小偷、乞丐。
1620年以後,墨西哥城暴發洪水,拉開了美洲殖民地礦山減產序幕,大量銀礦缺汞,連天陰雨導致積水和塌方,直接導致銀礦減產甚至絕收,而荷蘭和英法海盜又不斷對殖民地運送金銀的船隻發起襲擊。
工農業的衰退,還使得西班牙難以滿足殖民地對生活物資的需求。歐洲強國們藉機進入,大量的白銀通過貿易和走私進入其它國家。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在1676年說過,全歐洲都能看到西班牙的白銀,它的美洲殖民地利益被蠶食得所剩無幾,這讓依賴金銀維持運轉的西班牙很快捉襟見肘。
(網絡配圖)
三、四處發動戰爭。
從殖民地運回的財富,不僅讓貴族們窮奢極侈,也讓他們的自信心和擴張野心爆棚,為了維持自己在歐洲的統治,財大氣粗的西班牙四處發動戰爭。
從查理五世開始,西班牙就和法國、奧斯曼、荷蘭、瑞典及普魯士輪番交戰。岡布萊戰爭、荷蘭獨立戰爭、英西戰爭、三十年戰爭以及法西戰爭,幾乎和歐洲各國打了個遍,在1519年到1659年近140年時間裡,西班牙只過了兩年沒有戰爭的日子。
戰爭勞民傷財,損耗巨大,從殖民地源源不斷運回的金銀,支撐著西班牙的對外爭霸戰爭,但隨著白銀減產和海運航道受到攻擊,本土經濟凋敝的西班牙,面對工業發達的英法新生列強,終於被壓垮。
1659年,西班牙和法國籤署《庇里牛斯和約》,橫行一個世紀的鬥牛士從此一蹶不振,不僅失去大量歐洲領土,連家門口的直布羅陀也被英國人奪去,曾經打下的殖民地不是鬧獨立,就是被搶走,就連「日不落帝國」的帽子,也被英國人戴在了自己頭上。
如今西班牙的領地面積,只有50.6萬平方公裡,縮水至巔峰時的1.6%,曾經老牌的日不落帝國,就這樣淪為歐洲二流國家。
(參考資料:《西班牙帝國衰落的歷史考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