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天然
還記得千億蝗蟲逼近中國邊境的消息嗎?在鬧出「十萬鴨兵走出國門大戰蝗蟲」的烏龍消息後,沙漠蝗災的新聞在中國逐漸有了被娛樂化的趨勢。
然而,本次蝗災帶來的威脅,遠遠超出大眾想像,不然中國也不會早早派出工作組趕赴巴基斯坦指導救災。
最新消息是,3月2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式發布緊急通知:我國面臨沙漠蝗侵入風險,需「切實做好」應對沙漠蝗和其它草原蝗蟲災害的防控工作。
通知稱: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判斷,這次始於非洲的沙漠蝗災因為初期控制不力,可能會延續到2020年6月,屆時蝗群規模可能增長至當前的500倍。
經專家研判,如果氣候條件適宜,此次發生的沙漠蝗存在從巴基斯坦和印度直接侵入西藏,或者經緬甸侵入雲南,或者經哈薩克斯坦侵入新疆的風險。因此,這三地需密切監測沙漠蝗的變化動態,及時開展防控措施。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估計,一旦沙漠蝗侵入,受災地區「將面臨發生規律未知、監測技術缺乏、防控困難等諸多不確定性」。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強預案演練,迅速啟動防禦手段應對突發災情,減少蝗災可能造成的損失。
巴基斯坦糧食部門面臨癱瘓危機
蝗災到底有多可怕?
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巴克卡蝗災區考察發現,沙漠蝗在當地密度較大,莊稼地裡,布滿了密密麻麻的蝗蟲。
此時,沙漠蝗已進入交配繁殖期,所以蝗群不再漫天飛舞,而是大片聚集在地面上「安營紮寨」,忙著交配和產卵。
點擊播放 GIF 2.5M
巴基斯坦蝗蟲進入繁殖期,到處可見交配的蝗蟲(圖片來源:南華早報)
中方工作組成員、山東植保站總站長王同偉告訴央視記者,巴基斯坦目前經歷的災情比預想得更為嚴重,相比我國較為常見的東亞飛蝗,沙漠蝗的個頭更大,性情更兇猛,甚至還會咬人。
最令工作組擔憂的是,沙漠蝗未來即將倍增的數量,按照FAO的計算,如果不加採取措施,到6月份,蝗群的規模將是2月的500倍。
據巴基斯坦《國家日報》(The Nation)報導,目前政府已經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以應對這場30年不遇的災害。蝗蟲已在巴基斯坦的主要糧食產區信德省南部和旁遮普省東部肆虐,首次波及開伯爾-普什圖省的西北部,遍布印巴邊境城市。
在巴基斯坦拉希姆亞,一名兒童在驅趕蝗蟲(圖片來源:AP)
信德省農業總會秘書長扎希德·布爾古裡(Zahid Bhurguri)表示,巴基斯坦信德省首府喀拉蚩和其他城鎮的農田裡,已有40%的農作物遭到破壞,小麥、棉花、玉米等均受影響。
受蝗災影響,2020年1月,巴基斯坦的麵粉價格上漲了15%,糖的價格翻倍。為了應對國內的小麥和食用糖危機,目前巴基斯坦政府已分別進口了30萬噸小麥和70萬噸糖,以緩解民眾需求。
然而,進口糧食只能救一時之急。《國家日報》預計,更大的威脅還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顯現,蝗蟲入侵造成的多種作物絕收,可能將會讓巴基斯坦糧食部門陷入癱瘓。
蝗群規模增加500倍不是聳人聽聞
如果蝗群規模再擴大500倍捲土重來,原本30年不遇的蝗災,將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數量級。
FAO提出的「500倍」預警,聽上去有些聳人聽聞,但事實上,沙漠蝗的確具備惡魔般的繁殖能力。
沙漠蝗的壽命是3-5個月,它們不像蝴蝶和蒼蠅那樣,會經歷完全變態的過程,它們的生長過程僅有從卵、若蟲到成蟲的三個階段,因此成長速度更快。
蟲卵兩周就可以孵化成若蟲,若蟲會聚集在一起,形成與成蟲區隔的「若蟲帶」,此時它們已經具備啃食莊稼和遷徙的能力,再經過一個月內的多次蛻皮後,若蟲就能長為成蟲,獲得繼續繁殖下一代的能力。
群居的雌性沙漠蝗可產3次卵,每次間隔6-11天。在它們產卵時,腹部會變為原來的兩倍長,並將卵產於距離地表約10釐米的地下土層中。
獨居沙漠蝗可產95-158枚卵,而群居沙漠蝗每次產卵數量約80枚,在繁殖期的一個月裡就能產卵約240枚。
按照一隻雌蝗蟲可繁育200多個子代計算,到6月,子代的下一代也已經孵化,假設子代中有50%為雌性,那麼原本的那一隻雌蝗「外祖母」,已有了近3萬隻後代。
據FAO公布的沙漠蝗生長規律,如不加遏制,數量將呈幾何級數爆發:最初的3個月增加20倍,6個月增長400倍,9個月增長8000倍,一年半增加6400萬倍……
事實上,沙漠蝗數量增加「6400萬倍」的現實,已經在阿拉伯半島上演,而那裡正是此次蝗災的源頭所在。
2018年8月,該地異常的颶風光顧,為原本安居沙漠深處多年來毫無存在感的沙漠蝗帶去了意外的「糧草」,僅在一年半以後,侵襲東非和中亞的「蝗蟲大軍」數量就超過了4000億隻。
印度蝗災遠未結束、十萬鴨兵也沒去滅蝗……
自東非蝗災爆發以來,關於蝗蟲的烏龍新聞就一直不斷。
在印巴邊境蝗災肆虐之際,一條「印度蝗災已經基本結束」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熱搜,讓網友感到奇怪的是,前幾天還浩浩蕩蕩的蝗蟲大軍,怎麼一夜之間就悄無聲息地撤走了,蝗蟲真的已經被消滅了嗎?
而據印度媒體《火線》(The Wire)披露,事實上,印度近半年來一直在遭受蝗災的困擾,其嚴重程度算是25年一遇,但是此前報導中稱「已經基本結束」的蝗災,與目前從阿拉伯半島和東非肆虐而起的蝗災並不是同一場。
2月17日,印度拉賈斯坦邦的官員向媒體稱,蝗災已經得到基本控制,蝗蟲已經被限制在一個較小的區域內,指的是2019年5月開始爆發,一直延續至今的印巴蝗災。
蝗災在印巴兩地可以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2月19日,《印度時報》就再次發布消息:在政府剛剛得以控制去年的印巴蝗災之時,來自巴基斯坦新的沙漠蝗再次引發糧食安全危機。為應對新一輪的蝗情,除了殺蟲劑之外,印度已經購買了無人機和大型噴霧器以殺滅成千上萬的蝗蟲。
而在幾天前,國內有媒體報導稱,浙江10萬隻鴨子軍團出徵巴基斯坦,以應對蝗蟲入侵,這條消息很快刷爆了朋友圈,不但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話題閱讀量超過7.2億,並引發了網友數十萬計的評論。
然而,這很快被闢謠為一條烏龍消息。「十萬鴨兵大戰蝗蟲」被網友們津津樂道,但事實上卻是子虛烏有的事兒。
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專家、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張龍在被問及此事時表示,巴基斯坦並不適合採用鴨子滅蝗,鴨子依賴水,但巴基斯坦是沙漠地區,溫度很高,鴨子不適應那裡的條件。
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給予巴基斯坦的建議,是使用化學或生物農藥滅蝗。
點擊播放 GIF 4.1M
可見,就算十萬鴨兵真的出徵,也不是一個切實可行有效的辦法。雖然「牧鴨治蝗」在我國西北部地區已經有20多年治理經驗,但在千億級的「全球最具毀滅性」的沙漠蝗災面前,很可能會敗下陣來。
面對蝗蟲威脅絕不可掉以輕心
網絡段子盛行、網友盲目樂觀,在對蝗災一次又一次的誤解之後,實際上,我們距離這場災難已經很近。
印巴兩國都是與我國接壤的國家,一旦蟲奪口糧的災難爆發,而在我們的手裡,並沒有穩操勝券的把握。
原本,中國已經有了豐富對付亞洲飛蝗的經驗,但在沙漠蝗面前,勢必需作出新的調整。
不僅如此,中國同時還要嚴防沙漠蝗蟲與其它草原蝗蟲、草夜貪地蛾等害蟲共同引發的複合型蟲災。
據報導,在2019年初,草夜貪地蛾就是從印度擴散至緬甸,到達我國雲南,經過一年時間已經遷飛至大半個中國,在我國18種作物和5種雜草上都已經出現,其主要侵害的作物是玉米,可造成部分地區減產10%以上,實際危害面積已經達到246萬畝。
2020年,很可能將是草夜貪地蛾全面爆發的一年,加之可能到來的沙漠蝗蟲威脅,今年的蟲害防控形勢十分嚴峻。
在國家林草局發布緊急防蝗令之後,已經啟動了蝗蟲監測報告制度和值班制度,並開始儲備各類治蝗藥劑、防蝗飛機等應急響應設備,一旦出現災情,可及早投入治理。
目前,化學防治已經在印巴地區初見成效,印度已經開始計劃提升殺蟲劑的產量,利用蝗蟲在晨間4-5點時趴在樹上不動的習性,開始進行藥物噴殺作業,殺蟲效果較為理想。
當然,化學防治會造成汙染環境,也會殺死其他昆蟲。因此,目前全球科學家正在嘗試尋找其他化學物質來替代目前所用農藥的方式。
最近,FAO建議使用一項有效的生物手段來治理沙漠蝗蟲,名為「綠僵菌」技術。「綠僵菌」是一種金龜子綠僵菌蝗綠僵菌變種真菌,它是植物們的老鐵、也是昆蟲的頭號殺手。用它來對付蟲災,可以讓蝗蟲感染後失去戰鬥力,變成一具綠色的殭屍,繼而感染其他蝗蟲,最終讓其全軍覆沒。
最理想的治蝗方法,還是要從蟲卵階段開始,目前沙漠蝗在巴基斯坦進入繁殖期,也正是殺蝗的好時機。準確勘測到蟲卵所在地之後,加以破壞,杜絕蝗群的激增的風險。
目前,中巴治蝗工作小組正在合力抓住時機開展早期工作,在新一代沙漠蝗經過孵化再次出現以前,危機的警報都不能真正得到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