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月初之際,我都會照例前往寺廟禮佛。前些時日,我剛準備趁節假之餘去寺廟給自己家人求個平安,半道上就遇見了一位工作上同事。他在得知我的行程後,也一併想要同我前去見識見識。
說實話,對於他的要求我起初是不樂意的,因為這個同事平日裡就是一個口無遮攔的人,我生怕他到時候在寺廟禮佛時說了一些不好的話,惹出是非,擾亂佛門清靜。但無奈於他苦苦哀求,在他萬般保證下,最終我還是決定帶上他。
可剛到寺廟,我就對自己的決定後悔了,這位同事一進佛堂,就到處東張西望,習性不改,對著佛像一頓指點。
當他看到遊客們一一禮拜佛陀金身時,甚至還大言不慚地說道:「佛菩薩還真是虛偽,拿人香火又不辦事,什麼都不用做就能受世人供奉,要是我也能像他們一樣就好了。」
聞言我連忙阻止他繼續說下去,話未落音,一旁的僧人師父便朝我二人走來,我心想這下可算是惹下眾怒了。
剛想要上前致歉,只見僧人師父微微一笑道:「施主此言差矣,真正懂佛之人,都不會把佛祖視為全能的神,他們禮拜佛祖,一者是為了向佛祖禱願,這是一種心靈的寄託。
再者是因為他們深知,頭頂三尺有神明,人都要有敬畏之心。一個人如果沒有敬畏之心,後果,可是不堪設想的。」
01何為敬畏之心
聽聞僧人所言,同事大言不慚地說道:「我不信佛,自然對佛就沒有敬畏心,難不成佛還能拿我怎麼樣?」
僧人師父不急不慢,依舊沉穩地回答道:「我佛慈悲,世人皆有信仰,此事自然不可強求。但是不論施主信不信佛,對萬般世態都不可丟失敬畏之心。失去敬畏之心,只怕就是苦難先行,福薄命苦了。」
僧人師父口口聲聲說敬畏心,敬畏心,那麼敬畏心到底是什麼呢?
「敬畏」,「敬」就是恭敬,「畏」就是有威可畏。所謂的「敬畏心」就是對功德福祿很恭敬,不敢有造次之心。
我雖非佛門人士,但平日裡也喜善佛學文化,在《無量壽經》中有這麼一段話叫做:「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這句話的意思通俗點講就是,人如果對事物缺乏敬畏心,對小事滿不在乎,平時不注意的話,惡果會越積越多,最終它將會影響自己的人生軌跡,把自己置身在一個萬劫不復的窘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