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仗。2018年以來,重慶市革命老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王家鄉立足實際、創新舉措,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以問題為導向、對標整治,注重建管並重、長效運行,持續、深入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讓廣大村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視線放遠,目之所及。綠色的空間底色之上,河流如玉帶般環繞,林盤如翡翠般點綴,一個個美麗宜居的新農村如珍珠般散落,整潔優美的新家園帶來了新生活,也讓土家山寨不斷增添新魅力,煥發新價值。
勃勃生機背後,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村人居環境突「變」之戰。
志願者義務清掃在王家鄉成為一種常態。
變理念 傳統觀念向新發展理念轉變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有人說,每個人心中有一個理想的田園夢,那麼,具體落地的新農村應該是什麼樣子?
「把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各階段、各環節、全過程,引導群眾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轉變過去重發展輕環保的傳統思路,以人居環境整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這是王家鄉面對鄉村振興課題的答案。
這樣的理念,首先落實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王家鄉成立了由鄉黨委書記任組長、鄉長任副組長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鄉屬部門(單位)為小組成員,制定下發了《王家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案》、《王家鄉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王家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致廣大居民的一封信》以及「戶三包」(包衛生、包秩序、包風貌)等政策文件和指導意見,農村廁所革命、農村汙水治理和農村垃圾分類處置「三大革命」如火如荼地開展。
垃圾分類從幹部做起。
在堅實的政策底氣和多層級強力推動下,王家鄉農村人居環境日新月異:農村無害化衛生一戶一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農村生活汙水處置等逐漸形成共識。
變業態 傳統農業向綠色生態轉型
今年春節後,正是疫情最為緊張的時期,王家鄉五嶺村的農戶們依然佩戴口罩有條不紊地將自家地裡種植的蔬菜通過經銷商銷往外地。
當地蔬菜產業不僅絲毫沒受疫情影響,價格還比以前同期有所上升,這看似普通的蔬菜憑什麼備受歡迎?
「用最乾淨的水,種出最放心的蔬菜」。該村發展有機蔬菜種植的這一句宣傳語,正是五嶺村蔬菜暢銷的秘訣。
垃圾分類投放做到家喻戶曉。
五嶺村蔬菜種植區內有著無可比擬的生態環境。尤其是近年來王家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全鄉創新「三水共治」農村汙水處理模式,更是讓農村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良好的生態基礎上,王家鄉將農業綠色發展作為提升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大力推動農藥化肥減量使用、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桔杆禁燒進行粉碎還田、畜禽圈養等,推動傳統農業向綠色生態有機方向發展,帶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長。
變價值 生態價值激發生活價值
綠樹間迴廊蜿蜒、流水潺潺,青磚灰瓦、白牆木門,整個村子如同一幅美麗的水墨畫卷——如今的密園村,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地標」地,還是眾多城裡人爭相前來的「網紅」打卡地。
「顏值」提升帶來的是「價值」凸顯。這個小小的村莊已建成花卉苗木培育觀光田園區,探索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形成了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鄉村綜合發展模式。
花源村是王家鄉典型的山區村寨,村子經濟落後,基礎設施薄弱,村容村貌髒亂差。為了改變這些現狀,讓村民住得舒心,生活稱心,該鄉對之進行了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整治。整治後的花源村乾淨整潔,鳥語花香,安靜和諧。
發現老百姓亂堆垃圾及時清除。
「我們村通過人畜分離、人人參與環境衛生、村莊道路硬化、村莊美化等工程的實施建設,現在乾淨多了,住的也舒服,門前也寬敞,生活條件也比以前好多了」。花源村負責人說,這得感謝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村幹部群眾的大力支持。
近年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進一步改寫新農村的資源稟賦,不斷塑造綠色廊道、融合產業、歷史文脈、消費場景交互融合的空間結構,形成主體功能明確、資源效能優化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格局。
「現在條件好了,我們的衛生習慣也逐漸養成了,環境衛生靠大家,農村不比城裡差,咱們農村也可以過上城市般的生活!」村民們都說。
回首過去,王家鄉由於缺乏規劃建設管控,村內布局混亂,村民亂佔亂圍現象突出,道路狹窄,亮化、給排水、環衛等基礎設施不健全,村內垃圾成堆,汙水橫流。
為改善全鄉農村人居環境,近年來王家鄉還按照「拆危房、除閒房、騰空間、建新村、換新貌、奔小康」的思路,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通過拆除危房閒房、低效利用房、臨違建築,將騰出來的土地用於道路擴建、排汙管道、行道綠化、民居建設、公益設施等工程,並打造「農民上樓」新型農村集約化居住模式,有效化解了群眾建房需求與建設用地不足的矛盾,解決了鄉村基礎設施欠缺、人居環境髒亂差等難題。
「通過這一系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項目的實施,我鄉在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方面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和諧美麗宜居的新農村正在逐步顯現。」王家鄉黨委書記譚祥表示,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提升,也為該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讓村民住得舒心、住得開心」。(譚華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