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雜誌的趣味與高遠——兼及歌德學院

2020-12-16 孔夫子舊書網

作者 |木鐸之聲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民國期間,諸如新青年之類的雜誌或曾紅極一時,但流傳百年、遺澤後世的必屬東方雜誌。其刊雖甚嚴謹,然亦多有排版印刷之疏漏。檢閱就檔,及第26卷(1928年)第20~24號即多見疏漏。如,原本設計印如第22號的兩幅插圖,卻被誤印入第20號。而第23號的封面,卻被作為第22號的封底。編輯部特就前一錯誤作了說明和道歉,但未就後一失誤作出說明。或許有之,不曾見也。作為民國(實際上也包括晚清幾年)最有文化底蘊和歷史眼光的雜誌,編輯部的水平自然非同一般。比如寫的這個道歉聲明,責任就分得很清楚(裝訂部)。同時也很典雅、很大方,特別是最後「請購閱諸君參照並亮詧」一句。詧者,察也。明詧,即明察。

另外,東方雜誌文中有乾坤、心中有善惡,視野之寬闊、眼界之超前,所謂高深遠、高大上、高精尖,差可當之。其於22號刊發《德國學者之提議設立哥德學院》,就顯示處作者和編輯的古今中外的宏大視野。很多人都知道,目前存在的歌德學院成立於1951年,以傳播德國語言文化為主。1928年特萊弗曼博士提議設立的歌德學院,則更像一個匯聚各國青年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構。

凡事必有漸次,非一朝一夕之故也。看看1928年德人提議,再看看目前的歌德學院以及孔子學院,慨而嘆之曰:良有以也。我曾問過商務印書館朋友,有無可能副刊東單雜誌。答曰:不是未曾想過,關鍵是勢與時異,現在的辦刊條件不具備了。

一般人,也很難理解或明白東方雜誌封面孔子周遊列國圖了。

相關焦點

  • 歌德學院胡雅珊:歌德學院證書是全世界認可的
    主持人:歌德學院這一次是第幾次到中國來參展?  胡雅珊:我們是第5年參加10月份的教育展,每一次都來了。  主持人:在中國有什麼招生計劃?  胡雅珊:我們是語言文化學院,並不是大學,去年我們招生數量是1500左右。  主持人:是中國學生嗎?
  • 歌德學院的發展及啟示
    在這一背景下,德意志學院(Deutsche Akademie)應運而生,它通常被看作是歌德學院的前身。歌德學院發展歷程歌德學院的前身1925年,在慕尼黑大學校長普菲爾施福特等人的倡議下,德意志學院成立。
  • 歌德學院是做什麼的?
    專訪歌德學院中國總院和北京分院院長米歇爾·康·阿克曼「建立歌德學院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讓其他歐洲人明白,除了希特勒的德國,還存在一個歌德、貝多芬、康德的德國」米歇爾·康·阿克曼是北京大學1975年的「工農兵學員」,現在是新上任的歌德學院中國總院和北京分院的院長。
  • 歌德學院:我們不介紹德國文化 只介紹文化差異
    儘管評論中國孔子學院時帶有德國人典型的謹慎小心,但安德思仍樂意分享歌德學院推廣德國文化的成功密碼,並講述歌德學院如何在依靠政府撥款與保持文化活動的獨立性之間尋求平衡。「有意思」才是文化交流的根源《國際先驅導報》:你不會說中文,也不是中國通,這份新工作會不會給你帶來不小壓力?
  • 歌德學院(中國)/德國文化中心介紹
    歌德學院(中國)/德國文化中心  歌德學院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世界範圍內從事文化交流活動的文化機構。歌德學院北京分院成立於1988年。自建院以來,我們一方面致力於德語在中國的傳播與運用,另一方面積極廣泛地從事德中兩國在文化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
  • 歌德學院來築舉行 「文學四重奏」活動
    本報訊 今日,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將首次走進貴陽,在也閒書局舉辦首場「文學四重奏」活動。  本次活動邀請的四位嘉賓,將討論他們遴選的德語著作。屆時,貴州著名作家戴冰、書店人糜志強、日耳曼學者欽文以及藝術評論家張建建,將分別解讀德語當代作家米爾科·邦內的小說《我們如何消逝》、黑塞傳記《黑塞:玻璃珠遊戲者的人生》、德國著名傳記作家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的《歌德與席勒:兩位文學大師之間的一場友誼》,以及德國藝術評論家漢斯·貝爾廷的精彩之作《臉的歷史》。
  • 歌德學院德語教學聯絡部主任 夏娓竹
    夏娓竹(VerenaSommerfeld) 歌德學院德語教學聯絡部主任  中國網教育頻道記者:歌德學院一年的學員有多少人?他們學習德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夏娓竹:歌德學院北京分院目前每年大約有1000名學員,此外我們在中國還有六個語言中心,這些語言中心加在一起每年大概還有4000名學員。大部分學員學習德語的目的是為了去德國繼續深造,這一比例大約在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左右。
  • 歌德學院開設新公號 多元化文章打開「德語世界」
    (中國)主辦的公眾號:歌德德語世界(ID:Magazin_Sprache)正式上線,這是繼「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之後,這家文化中心開設的第二個公眾號。歌德學院(中國)語言部主任德史凱(Rafael D.
  • 德國歌德學院:德語培訓市場不僅僅在中國是最大 在全世界也最大
    訪談嘉賓:德國歌德學院Eell Ping  主持人:歌德學院參加此次展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歌德學院每年參加兩次。  主持人:參加教育展想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Eell Ping:想介紹歌德學院,它是半政府的組織,不是中介機構也不是語言學院,我們的宗旨是推廣德國文化,在這一個基礎上希望讓更多的學生、更多的家長了解到歌德學院在北京有一個中國分院,這兒有非常良好的德語培訓。
  • 德國歌德學院:在全世界83個國家有147個分院
    各位搜狐網友大家好,非常歡迎來到搜狐出國直播間,這裡是2009年北京國際教育博覽會的現場,我們非常榮幸的邀請到德國歌德學院中國代表歐陽強先生,歡迎你來到我們搜狐直播間。首先給我們的網友介紹一下德國歌德學院。  歐陽強:德國歌德學院是一個半政府性質的公益性的機構。
  • 「歌德學院成立於德國形象谷底期,為讓德國在全球重建信任」
    日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歌德學院中國分院院長彼得·安德思(Peter Anders)。安德思分享了他在歌德學院的工作經驗,並對孔子學院提出了一些建議。德國歌德學院中國分院院長彼得·安德思 賀子清 圖        澎湃新聞:歌德學院是一個怎樣的機構? 你如何定義歌德學院?
  •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院長柯理博士一行到訪我校
    新聞網訊 1月12日,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院長柯理博士、德語教學聯絡部李勁梅女士到訪我校,就我校與歌德學院(中國)合作合同續籤、歌德語言中心今後發展等事宜,進行了友好坦誠的磋商。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於永明會見了柯理博士一行。
  • 關於歌德與建築藝術的事
    德國文化巨人歌德與建築藝術的關係以及他對建築理論的貢獻,一般不為人們所注意,也易被專業圈子忽略。[1] 歌德一生酷愛藝術與建築,他關於建築的文字雖然不多,但卻貫穿於一生的各個時期。1歌德少年時代在萊比錫求學,出於愛好藝術的天性,私下裡跟隨厄澤爾學習美術。這位萊比錫美術學院的院長,溫克爾曼的摯友,將古典藝術介紹給了歌德。那時歌德的藝術趣味尚未成形,也未能透徹理解溫克爾曼,但他的「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的藝術理想已令他無限嚮往。
  • 一生跨越兩個世紀的詩人歌德
    歌德是德國狂飆運動的主將。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裡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歌德在魏瑪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頭事務,很少創作。
  • 歌德的紅顏知己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 1749.8.28-1832.3.22 歌德曾寄給瑪莉安.魏爾瑪一對銀杏葉,並於1815年9月15日在法蘭克福的
  • 歌德:「中國人是我們的同類人」
    如今,遍布全球的歌德學院和孔子學院是分別由德、中兩國為推動各自的語言、文化在世界各地傳播而由官方舉辦的文化機構。然而在此之前,早在18、19世紀之交,歌德已經將目光投向了孔夫子。此後,他更是通過小說、詩歌等接觸了中國文學。而歌德逝世後的100年內,他的文學在中國文學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 曹雪芹與歌德:絕望並夢想著(下)
    現在,我把舞臺重新調度一下,從歌德的角度把劇情再演一遍。1798年12月,德國古典哲學康德之後的代表人物——耶拿大學哲學教授費希特,在其主編的《哲學雜誌》上發表了其學生一篇題為《宗教概念的發展》的論文,將宗教的合法性僅僅建立在倫理上,對「上帝的啟示」提出疑問。應該說,費希特對此也是頗為躊躇的,他原本也並不想因此而招惹當局。
  • 徐志摩與歌德四句詩的六譯
    誰不曾和著悲哀吞他的飯,  誰不曾在半夜裡驚心起坐,  淚滋滋的,東方的光明等待——  他不曾認識你,啊偉大的天父!  誰不曾中夜嘆息,睡了又重起,  淚汪汪地等候東方的復旦,  偉大的天神呵,他不曾認識你。  胡適的翻譯,在押韻上用了功夫:一三、二四,讀起來順口了許多。胡適遵從了歌德的原文,而不是從其他語言轉譯。不過一天,胡適又給徐志摩打電話,說他請一位外國教授看了自己的譯詩。那位教授中文也很好,他將其中「天神」改作了「神明」。
  • 北京語言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文化節精彩紛呈
    人民網北京6月3日電(陳思)華麗吸睛的民族服飾、趣味十足的異國遊戲、青春洋溢的動感舞蹈、津津有味的特色小吃……6月2日下午,北京語言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舉辦了第六屆文化節,來自中國以及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們不僅在舞臺上展示了優秀才藝,臺下的各個創意展臺也讓觀眾充分領略了東亞文化的魅力。
  • 歌德、席勒與德國古典主義文學,「魏瑪古典主義文學時代」
    德國通史:魏瑪古典時代,是以歌德和席勒這兩位文壇巨人的合作及其作品為標誌的歡迎來到百家號玲子聊歷史,今天玲子和大家聊聊歌德、席勒與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人們通常把18世紀末19世紀初以歌德和席勒為代表所創作的文學稱為「古典主義文學」,這一時期也習慣地稱為德國古典主義文學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