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中國人是我們的同類人」

2020-12-16 鳳凰網讀書

如今,遍布全球的歌德學院和孔子學院是分別由德、中兩國為推動各自的語言、文化在世界各地傳播而由官方舉辦的文化機構。然而在此之前,早在18、19世紀之交,歌德已經將目光投向了孔夫子。此後,他更是通過小說、詩歌等接觸了中國文學。而歌德逝世後的100年內,他的文學在中國文學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魏瑪的孔夫子」

德國人把歌德稱為「魏瑪的孔夫子」(Hans Ewers:《Goethe-der Konfuzius von Weimar》),主要是為了說明歌德的偉大及其對後世影響的深遠,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藉此說法以表明歌德與中國之間不可忽視的淵源。

歌德之所以會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遙遠的中國,與歐洲在啟蒙運動前後興起「中國熱」這一背景密不可分。在16、17世紀,從歐洲到中國海上航路的開闢,使中西文化交流出現高潮,基督教傳教士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媒介。儒家「四書」以及多種中國戲劇、小說、詩歌被介紹到歐洲。

歌德所接觸到的有關中國的書,一類是遊記和報導,如《馬可·波羅遊記》,另一類則是中國的哲學作品,主要是儒家經典。根據歌德日記的某些記錄,有學者猜測,歌德年輕的時候,在斯特拉斯堡曾讀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孝經》《三字經》,雖還不欣賞,但對儒家的教育主張留下了深刻印象,到其晚年,則明白無誤地對孔子倡導的孝道表示讚賞。德國漢學家衛禮賢曾指出,中國道德的出發點和歌德的人類教育的出發點是相同的,特別表現在歌德開啟成長小說先河的《威廉·邁斯特》中。

對歌德影響最為深刻的中國書籍則是文學作品。他在創作中明顯受到中國文學影響的有兩部作品,一是在1781年將《趙氏孤兒》改編為悲劇《哀蘭伯諾》,但這個悲劇只寫了兩幕,未完成;二是在1827年,歌德在讀《花箋記》和《玉嬌梨》兩部小說以及《百美新詠》中的一些詩歌的同時,寫作了組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

對歌德影響深刻的文學作品並非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文學經典,相反,卻是一些可以說不入流的「戲曲」、「小說」等。歌德曾對清代長篇小說《好逑傳》大加讚賞。他的秘書艾克曼在《歌德談話錄》中記載了歌德在1927年1月31日提及他閱讀《好逑傳》的感受:「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感情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就感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裡一切都比我們這裡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在他們那裡,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沒有強烈的情慾和飛騰動蕩的詩興……他們還有一個特點,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還有許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禮儀。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制,使得中國維持幾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存下去。」歌德通過對一部中國三流小說的解讀所發現的中國社會狀況與其說是歌德對中國的理解,不如說是晚年歌德所憧憬的理想社會狀況。也正是基於對中國的感受,歌德進而預言了「世界文學」時代的到來。1827年是歌德與中國文學發生關係最多的一年,也是他最頻繁地談論「世界文學」的一年,可見中國文學在其中所產生的促進作用。然而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理解,即是歌德對中國文學的重視,其實是在他「世界文學」這一概念的框架下進行的,不一定是對中國文學本身有特別的興趣。

歌德譯介熱

據錢鍾書考證,在中國文字裡第一次公開出現的關於歌德的記述,是在駐德公使李鳳苞出版的《使德日記》中,提到了「德國學士巨擘」和「詩伯」果次(即歌德)及其小說《完舍》(即《少年維特之煩惱》)。但李鳳苞對歌德的生平介紹,存在一些事實上的差錯,更談不上對這位德國「詩伯」有多少了解了。第一個真正懂得一點歌德的中國人是曾做過張之洞幕僚的辜鴻銘。他曾將不斷進取的浮士德精神解釋為中國的「自強不息」精神,並以此作為「中西一轍」的證據。

第一個將歌德作品翻譯成中文的,是清末民初學者、政治活動家、詩人馬君武。1902-1903年之間,馬君武選譯了《少年維特之煩惱》中主人公所讀的愛爾蘭詩人莪相的詩歌。此後,詩人、作家蘇曼殊翻譯了歌德的詩歌《沙恭達羅》。

在歌德的作品開始被翻譯成中文的同時,也有人開始介紹歌德本人。1903年上海作新社印行的《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傳》中就對歌德做了詳細介紹。1904年,王國維在他寫的《紅樓夢評傳》中,將曹雪芹的《紅樓夢》和歌德的《浮士德》相提並論,稱它們都是「宇宙之大著作」。魯迅也在其介紹浪漫派文學的《摩羅詩力說》(1907)中把歌德稱為「日耳曼詩宗」和「德詩宗」,並提到了他的《浮士德》。

中國介紹和研究歌德的高潮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始于田漢、郭沫若、宗白華三人的通信集《三葉集》,這本集子收錄了三人在1920年1月至3月間的數十封通信,他們在裡面交換了關於歌德的看法和評價,並對自己熱心閱讀歌德並為之傾倒的情形給予了描述。而隨著1922年,由郭沫若翻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文壇上正式掀起了「歌德熱」,並在1932年、歌德逝世100周年紀念時達到高潮。「歌德熱」在中國的興起,也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產生了一定影響。比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量湧現的書信體小說。而在茅盾創作於1930年代初的長篇小說《子夜》中還出現了與「維特」相關的場景。

相關焦點

  • 歌德逝世180周年:「中國人是我們的同類人」
    這個180年前去世的德國人對於我們今天的中國人來說究竟還有什麼意義?姑且不論在這個崇尚140字簡簡訊息的微博時代,有多少人還會捧讀大部頭文學作品,即便是文藝青年,想必也會對那動不動就哭哭啼啼、最後竟因為得不到一個女人而自殺的維特感到厭煩。
  • 走進歌德的世界 :訪問德國魏瑪歌德故居
    走進歌德的世界 :訪問德國魏瑪歌德故居
  • 200多年前歐洲的「中國熱」 歌德心中的中國人
    這讓人聯想起200多年前歐洲的「中國熱」。同樣是對中國的熱情關注,內容卻大有差別。   18世紀左右,中國成為了歐洲關注乃至學習的目標。中國的哲學思想成為歐洲知識界反封建和反宗教專制的利器,成為歐洲啟蒙思想運動的一個重要思想動力。法國啟蒙運動最重要的思想家伏爾泰極力推崇中國文化,以中國文化來抨擊歐洲宗教的黑暗和專制,並大聲感嘆:「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真是大不幸!」
  • 歌德學院是做什麼的?
    而且我們發現,那時候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特別糟糕。互相害怕,也不敢說話,常常撒謊。除了家庭和朋友的圈子以外,人們之間好像有一種不信任。所以,那時候我們當然會很失望。有些人發展成對中國的仇恨,好像中國騙了他們。對我來講,這種經驗非常重要,我慢慢發現,不能怪中國,應該怪我自己對世界的態度。
  • 歌德誕辰紀念日遊覽歌德故居
    8月28日是德國著名詩人、劇作家歌德誕辰271周年紀念日。為紀念歌德,位於德國法蘭克福市的歌德故居自27日至29日延長開放時間,方便遊客參觀,但遊客必須遵守保持社交距離和佩戴口罩等相關規定。↑8月28日,一名戴口罩的遊客在德國法蘭克福歌德故居內的博物館參觀。
  • 歌德學院胡雅珊:歌德學院證書是全世界認可的
    主持人:歌德學院這一次是第幾次到中國來參展?  胡雅珊:我們是第5年參加10月份的教育展,每一次都來了。  主持人:在中國有什麼招生計劃?  胡雅珊:我們是語言文化學院,並不是大學,去年我們招生數量是1500左右。  主持人:是中國學生嗎?
  • 歌德學院:我們不介紹德國文化 只介紹文化差異
    歌德學院的使命是創造可能性。我們自己並不是藝術家,不會去創作作品。我們更多是聯繫各個夥伴,去發掘藝術和藝術家,之後為其提供一個平臺,在此之上,從他們的作品中了解對於世界的想法和願望。Q:全球化的背景會為你在中國的工作帶來什麼創新?A: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因為文化同樣也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但我們與自己的傳統仍緊密相聯。
  • 歌德當選「最偉大德國人」
    誰是「最偉大的德國人」?德國《圖片報》27日公布答案:偉大詩人歌德。這此評選共調查了2000名德國民眾。結果顯示,歌德以16%的選票當選第1名。有趣的是,28日剛好是歌德誕辰262周年。德國各大媒體紛紛以此為其祝壽。
  • 友情,席勒使歌德這個偉大的詩人復活,雙人組合成後世楷模!
    但看歌德與席勒的朋友之情頓生仰慕可為後世楷模。01 友情是聯結兩顆同類心靈的紐帶巴爾扎克說:"友情是聯結兩顆同類心靈的紐帶,它們既被雙方的力量聯結在一起,又是獨立的。"歌德出身在一個富裕家庭,成名後又得到魏瑪公爵的賞識,30歲剛出頭就當了國務大臣,接受了貴族稱號,一生過著錦衣玉食的富貴生活。
  • 著名作家歌德在這裡出生,實拍歌德故居,華麗與簡樸並存
    一部馳名世界的戲劇《浮士德》,傾盡了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畢生的精力;一本《少年維特之煩惱》讓各國人認識了這位德國偉大的作家、思想家、科學家。歌德,德國文學領域裡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在了法蘭克福,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瑪去世。文學巨人的一生寫滿了神奇,多少人夢想著到作家的故居一瞻風採。法蘭克福那幢米黃色的小樓,歌德生活了50個年頭的住處,成了許多人來德國打卡的勝地。歌德故居是一幢兩層的巴洛克風格的房子,共分為兩部分。
  • 當歌德遇見孔子:古典作品中的未來啟示
    歌德是18-19世紀德國著名的思想家、詩人、作家,被譽為「德國最偉大的作家」。他們雖然生於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在作品中對人性與仁德有著深刻的解讀,至今仍在被無數人不斷地閱讀和討論。1月3日,在愛琴海購物中心光的空間·新華書店開展了「The Futures·我們的未來」系列論壇的第七場,以「在古典和未來之間的人與仁:當歌德遇見孔子」為主題,邀請到對孔子和中國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特聘教授傅傑,以及就歌德和德國文學進行多次國際學術探討的德國魏瑪古典基金會(Klassik Stiftung Weimar)研究與教育部負責人託斯騰·
  • 歌德的紅顏知己
    歌德在其詩中親自貼上的兩枚銀杏葉即採自該樹,可惜該樹現已不在了。 因此該詩落款時間「1815.9.15」是指歌德在Gerbermuhle朗誦的那個晚上。 還是兩個生命合在一起, 被我們看成了一體? 也許我已找到正確答案, 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你難道不感覺在我詩中, 我既是我,又是你和我?
  • 歌德的瘋狂崇拜者,德國女作家寫給歌德的情書。
    別特金娜·馮·阿爾尼姆(1785~1859),德國女作家,歌德的瘋狂崇拜者,1807年身著男式燕尾服來到魏瑪,為的是親眼見見她在童年時就常常聽說的歌德,她在《歌德和孩子的通信》裡描寫了與歌德的浪漫情感。1811年她嫁給了阿爾尼姆。
  • 趙玫:那真是歌德的墓地?
    但只是向前走,大概是有什麼在冥冥中指引著我們。 便是這樣執意地向前走,讓我們在草坪的深處突然發現了一處墓碑。 不知道為什麼在偌大的海德堡花園只有這一處墓碑,為什麼唯有他能被葬在這裡? 這疑問讓我們興奮,我們走向那墓碑,想知道長眠於此的人究竟是誰。 當我們看到了石碑上的那個青銅雕像,我們才真正地驚嘆不已,是的,我們發現了什麼?
  • 聲音很棒但設計讓人有點迷惑的藍牙耳機——歌德GW100
    Grado歌德,一個來自美國布魯克林的耳機品牌,曾經被有意無意地歸類至所謂的「四大耳機」的行列,儘管這一說法如今已經缺乏任何實質的證明,但歌德本身的聲音一直也是被廣大燒友所認可的,從SR60到PS1000再到現在GS3000e,歌德萬年不變的造型在我們心中也留下了印記,以至於我看到歌德第一款無線耳機GW100時,也不會感到太驚訝了
  • 在法蘭克福的歌德雕像前
    我去的時候正好是初夏,那米黃色的牆和紅色的人字形屋頂在綠色的懷抱中顯得安閒而高貴,繞城的美因河像一首抒情詩,而遠處的黑森林則像一曲輕音樂,讓觀光客有美不勝收之感。  這座城市的名字,據說是查理大帝取的。有10位皇帝在此加冕,後來法蘭克福成了德國經濟繁榮的城市,而古意盎然的老城在青山綠水間更加吸引人。
  • 歌德學院德語教學聯絡部主任 夏娓竹
    夏娓竹(VerenaSommerfeld) 歌德學院德語教學聯絡部主任  中國網教育頻道記者:歌德學院一年的學員有多少人?他們學習德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其中以留學為目的的學生佔多大比重?  歌德學院也組織自己的考試,這些考試也被各高校認可。通過我們的B1考試,通常就能拿到各大學預科的入學許可,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在中國學到B1水平,然後到德國繼續學德語,稍後再在德國參加通過德福或者DSH考試。我們的C2考試也被所有高校承認,通過了我們的C2考試,就不需要再考德福或DSH了。此外,C1考試也被部分高校認可。
  • 關於歌德與建築藝術的事
    多少次,我重新回到它的跟前,以享受這天上人間之樂,以領略我們的兄長在他們的作品中所顯示的博識宏才。[5]歌德在文中盡情謳歌了這座教堂的美,將它的建築師埃爾溫視為德意志建築師的傑出代表並引為自豪,稱他為「天才」、「我們的兄長」,甚至在該城附近的塞森海姆森林的一棵山毛櫸樹上刻上建築師的名字。
  • 曹雪芹與歌德:絕望並夢想著(下)
    現在,兩位大詩人的眼睛正凝望著遠方……木刻版畫《在魏瑪的歌德和席勒》歌德的故事,波瀾壯闊,又複雜糾結。所以,在關於歌德「究竟是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上,有太多的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更激烈的是託爾斯泰:「閱讀歌德,我看出歌德這個卑俗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有才幹的人對我所遇到的這一代人產生的全部有害的影響……危害多麼嚴重,著名的偉人,更是虛偽的!」概括起來看,對歌德的諸多看法和分析,基本是在「偉人」和「庸人」之間轉悠,其中最為典型而且影響深遠的,應該是同為德國人的恩格斯的評論。
  • 歌德很勉勵人的語錄,更是道出了智慧的最後結論,讓人受益匪淺!
    如果不讓大家去讀歌德的語錄,也不讓大家往下讀,大家會怎麼回答呢?很多人肯定會回答說,智慧最後的結論,肯定是很美好的啊,不管用在哪方面,都是很不錯的。智慧最後的結論,肯定會使一個人變得很聰明,跟世人活得不一樣,而且他為人處世處處也會彰顯出智慧,擁有智慧的人,往往成功起來也是事半功倍。可見智慧最後的結婚,無論怎麼結,都是有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