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逝世180周年:「中國人是我們的同類人」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1832年3月22日,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歌德在魏瑪去世。這個180年前去世的德國人對於我們今天的中國人來說究竟還有什麼意義?姑且不論在這個崇尚140字簡簡訊息的微博時代,有多少人還會捧讀大部頭文學作品,即便是文藝青年,想必也會對那動不動就哭哭啼啼、最後竟因為得不到一個女人而自殺的維特感到厭煩。至於浮士德博士,在我們這個出門離不開的石油不斷漲價,錢包也因為物價上漲漸漸被掏空……的時代,又有多少人還會去關心他與魔鬼梅菲斯特之間的交易,誰又會去在意他的靈魂最終歸了誰?歌德以及與他相關的一切都變得離我們越來越遙遠,即便是德國人也在慢慢地對他們的大文豪失去興趣。

儘管現實已經快要完全擠佔我們心靈的空間,但是,如果我們還有夜晚的時間,還有做夢的自由,那麼,就應該為歌德留下一席之地,也應該隔著遙遠的時間距離向180年前逝去的偉大詩人致以敬禮。

如今,遍布全球的歌德學院和孔子學院是分別由德、中兩國為推動各自的語言、文化在世界各地傳播而由官方舉辦的文化機構。然而在此之前,早在18、19世紀之交,歌德已經將目光投向了孔夫子。此後,他更是通過小說、詩歌等接觸了中國文學。而歌德逝世後的100年內,他的文學在中國文學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魏瑪的孔夫子」

德國人把歌德稱為「魏瑪的孔夫子」(Hans Ewers:《Goethe-der Konfuzius von Weimar》),主要是為了說明歌德的偉大及其對後世影響的深遠,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藉此說法以表明歌德與中國之間不可忽視的淵源。

歌德之所以會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遙遠的中國,與歐洲在啟蒙運動前後興起「中國熱」這一背景密不可分。在16、17世紀,從歐洲到中國海上航路的開闢,使中西文化交流出現高潮,基督教傳教士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媒介。儒家「四書」以及多種中國戲劇、小說、詩歌被介紹到歐洲。

歌德所接觸到的有關中國的書,一類是遊記和報導,如《馬可·波羅遊記》,另一類則是中國的哲學作品,主要是儒家經典。根據歌德日記的某些記錄,有學者猜測,歌德年輕的時候,在斯特拉斯堡曾讀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孝經》《三字經》,雖還不欣賞,但對儒家的教育主張留下了深刻印象,到其晚年,則明白無誤地對孔子倡導的孝道表示讚賞。德國漢學家衛禮賢曾指出,中國道德的出發點和歌德的人類教育的出發點是相同的,特別表現在歌德開啟成長小說先河的《威廉·邁斯特》中。

對歌德影響最為深刻的中國書籍則是文學作品。他在創作中明顯受到中國文學影響的有兩部作品,一是在1781年將《趙氏孤兒》改編為悲劇《哀蘭伯諾》,但這個悲劇只寫了兩幕,未完成;二是在1827年,歌德在讀《花箋記》和《玉嬌梨》兩部小說以及《百美新詠》中的一些詩歌的同時,寫作了組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

對歌德影響深刻的文學作品並非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文學經典,相反,卻是一些可以說不入流的「戲曲」、「小說」等。歌德曾對清代長篇小說《好逑傳》大加讚賞。他的秘書艾克曼在《歌德談話錄》中記載了歌德在1927年1月31日提及他閱讀《好逑傳》的感受:「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感情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就感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裡一切都比我們這裡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在他們那裡,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沒有強烈的情慾和飛騰動蕩的詩興……他們還有一個特點,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還有許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禮儀。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制,使得中國維持幾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存下去。」歌德通過對一部中國三流小說的解讀所發現的中國社會狀況與其說是歌德對中國的理解,不如說是晚年歌德所憧憬的理想社會狀況。也正是基於對中國的感受,歌德進而預言了「世界文學」時代的到來。1827年是歌德與中國文學發生關係最多的一年,也是他最頻繁地談論「世界文學」的一年,可見中國文學在其中所產生的促進作用。然而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理解,即是歌德對中國文學的重視,其實是在他「世界文學」這一概念的框架下進行的,不一定是對中國文學本身有特別的興趣。

歌德譯介熱

據錢鍾書考證,在中國文字裡第一次公開出現的關於歌德的記述,是在駐德公使李鳳苞出版的《使德日記》中,提到了「德國學士巨擘」和「詩伯」果次(即歌德)及其小說《完舍》(即《少年維特之煩惱》)。但李鳳苞對歌德的生平介紹,存在一些事實上的差錯,更談不上對這位德國「詩伯」有多少了解了。第一個真正懂得一點歌德的中國人是曾做過張之洞幕僚的辜鴻銘。他曾將不斷進取的浮士德精神解釋為中國的「自強不息」精神,並以此作為「中西一轍」的證據。

第一個將歌德作品翻譯成中文的,是清末民初學者、政治活動家、詩人馬君武。1902-1903年之間,馬君武選譯了《少年維特之煩惱》中主人公所讀的愛爾蘭詩人莪相的詩歌。此後,詩人、作家蘇曼殊翻譯了歌德的詩歌《沙恭達羅》。

在歌德的作品開始被翻譯成中文的同時,也有人開始介紹歌德本人。1903年上海作新社印行的《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傳》中就對歌德做了詳細介紹。1904年,王國維在他寫的《紅樓夢評傳》中,將曹雪芹的《紅樓夢》和歌德的《浮士德》相提並論,稱它們都是「宇宙之大著作」。魯迅也在其介紹浪漫派文學的《摩羅詩力說》(1907)中把歌德稱為「日耳曼詩宗」和「德詩宗」,並提到了他的《浮士德》。

中國介紹和研究歌德的高潮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始于田漢、郭沫若、宗白華三人的通信集《三葉集》,這本集子收錄了三人在1920年1月至3月間的數十封通信,他們在裡面交換了關於歌德的看法和評價,並對自己熱心閱讀歌德並為之傾倒的情形給予了描述。而隨著1922年,由郭沫若翻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文壇上正式掀起了「歌德熱」,並在1932年、歌德逝世100周年紀念時達到高潮。「歌德熱」在中國的興起,也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產生了一定影響。比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量湧現的書信體小說。而在茅盾創作於1930年代初的長篇小說《子夜》中還出現了與「維特」相關的場景。

相關焦點

  • 歌德:「中國人是我們的同類人」
    如今,遍布全球的歌德學院和孔子學院是分別由德、中兩國為推動各自的語言、文化在世界各地傳播而由官方舉辦的文化機構。然而在此之前,早在18、19世紀之交,歌德已經將目光投向了孔夫子。此後,他更是通過小說、詩歌等接觸了中國文學。而歌德逝世後的100年內,他的文學在中國文學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 走進歌德的世界 :訪問德國魏瑪歌德故居
    走進歌德的世界 :訪問德國魏瑪歌德故居
  • 歌德學院的發展及啟示
    德國對外文化政策的主要執行機構——歌德學院的發展可以讓人管中窺豹地了解德國對外文化政策的演變,同時也可以啟發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機構。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使德國的軍事和經濟遭受重創,在政治上也陷入空前孤立。德意志的有識之士看到法國在一戰中憑藉對外文化宣傳受益頗多,遂萌發設立對外文化機構的想法。
  • 歌德誕辰紀念日遊覽歌德故居
    8月28日是德國著名詩人、劇作家歌德誕辰271周年紀念日。為紀念歌德,位於德國法蘭克福市的歌德故居自27日至29日延長開放時間,方便遊客參觀,但遊客必須遵守保持社交距離和佩戴口罩等相關規定。↑8月28日,一名戴口罩的遊客在德國法蘭克福歌德故居內的博物館參觀。
  • 200多年前歐洲的「中國熱」 歌德心中的中國人
    這讓人聯想起200多年前歐洲的「中國熱」。同樣是對中國的熱情關注,內容卻大有差別。   18世紀左右,中國成為了歐洲關注乃至學習的目標。中國的哲學思想成為歐洲知識界反封建和反宗教專制的利器,成為歐洲啟蒙思想運動的一個重要思想動力。法國啟蒙運動最重要的思想家伏爾泰極力推崇中國文化,以中國文化來抨擊歐洲宗教的黑暗和專制,並大聲感嘆:「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真是大不幸!」
  • 歌德當選「最偉大德國人」
    誰是「最偉大的德國人」?德國《圖片報》27日公布答案:偉大詩人歌德。這此評選共調查了2000名德國民眾。結果顯示,歌德以16%的選票當選第1名。有趣的是,28日剛好是歌德誕辰262周年。德國各大媒體紛紛以此為其祝壽。
  • 歌德的一首詩,只有短短八行,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這些作品洗滌心靈,陶治情操,並給人以美的享受。比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柳宗元的《江雪》等,還有杜甫的一些簡短的絕句都是這樣。再如泰戈爾的很多作品也是如此,還有一些大文豪在他們的長篇巨著之外,也常常留下幾首樸素而短小的絕唱。下面介紹歌德的一首詩,只有短短八行,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高郵紀念汪曾祺逝世20周年
    本報訊由江蘇省作協、中共高郵市委、高郵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紀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永遠的汪曾祺」系列活動16日在高郵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作家、評論家、汪曾祺研究學者教授、出版人、汪老親屬、媒體記者齊聚高郵
  • 歌德學院是做什麼的?
    而且我們發現,那時候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特別糟糕。互相害怕,也不敢說話,常常撒謊。除了家庭和朋友的圈子以外,人們之間好像有一種不信任。所以,那時候我們當然會很失望。有些人發展成對中國的仇恨,好像中國騙了他們。對我來講,這種經驗非常重要,我慢慢發現,不能怪中國,應該怪我自己對世界的態度。
  • 泰國民眾紀念先王蒲美蓬逝世兩周年
    當天是蒲美蓬國王逝世兩周年紀念日,泰國政府舉行儀式,和民眾一起紀念他們敬重的先王。當地時間2018年10月13日晚,泰國民眾在曼谷王家田廣場點起蠟燭紀念先王蒲美蓬。當天是蒲美蓬國王逝世兩周年紀念日,泰國政府舉行儀式,和民眾一起紀念他們敬重的先王。當地時間2018年10月13日晚,泰國民眾在曼谷王家田廣場點起蠟燭紀念先王蒲美蓬。
  • 王進喜逝世50周年!線上、線下共緬懷:鐵人,我們想您……
    王進喜逝世50周年!今天是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再次走近他、緬懷他、追憶他、紀念他、學習他「身在大慶學大慶,鐵人身邊學鐵人。」一代代大慶人踏著鐵人的腳步,把鐵人的心願逐一實現。而今,我們可以自豪地向鐵人匯報,大油田拿下了,「把井打到國外去!」實現了。
  • 紀念阿炳逝世70周年音樂會舉行
    今年的12月4日是無錫籍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逝世70周年。昨晚,無錫演藝劇場內,一首首經典名曲流淌而出,無錫民族樂團用一場「永恆的二泉」紀念音樂會來緬懷這位為中國民族音樂作出傑出貢獻的民間音樂家。  無錫被譽為「中國民樂之鄉」「中國二胡之鄉」,作為民樂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阿炳這個名字在無錫乃至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 一生跨越兩個世紀的詩人歌德
    歌德晚年的創作極其豐富,重要的如自傳性作品《詩與真》、《義大利遊記》、長篇小說《親和力》和《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抒情詩集《西方和東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這些作品表現了歌德重視實踐、肯定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思想,說明他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比前一時期有所增長。 《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現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新發展。
  • 土耳其舉行活動紀念建國國父逝世76周年
    土耳其舉行活動紀念建國國父逝世76周年 (1/4) "← →"翻頁
  • 《歡樂頌》作者,歌德摯友,席勒10句哲理名言,感受德國文學丰采
    1805年,弗裡德裡希·席勒逝世,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非常悲痛,這樣說:「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二十餘年以後,歌德去世,根據歌德遺囑,把他遺體安葬在席勒的旁邊。這個弗裡德裡希·席勒到底是誰?
  • 前南地區民眾聚首貝爾格勒紀念狄托逝世30周年
    新華網貝爾格勒5月4日電(記者戴振華 左婭)在前南斯拉夫總統狄托逝世30周年之際,來自前南各地的數千民眾4日聚集在貝爾格勒狄托墓前向已故總統敬獻花圈,表示悼念。記者在被稱為「花房」的狄托墓前看到,參加紀念活動的民眾中有很多人都身穿印有狄托頭像的T恤,他們來自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黑山、馬其頓和波赫等所有前南國家。
  • 世界名人通史:席勒與歌德之間的故事(一)
    歌德說,席勒的太太,「我是看著她長大的,對增進我們彼此的了解,不遺餘力」。1794年5月,席勒籤下了一紙合同,主編一份叫作《四季女神》的文學月刊。他希望邀請的撰稿人有:康德、費希特、克洛普施託克、赫爾德、雅各比、伯格森、克爾納、賴因霍爾德、洪堡、施萊格爾,最主要的還是歌德。
  • 韓媒:朝鮮紀念金正日逝世三周年 李春姬念悼詞
    中新網12月17日電 據韓聯社報導,12月17日是朝鮮前最高領導人金正日逝世三周年紀念日。朝鮮提前至凌晨0時播放了金正日逝世特輯,朝鮮著名播音員李春姬播報悼詞。  朝鮮中央電視臺自17日凌晨0時開始播放金正日逝世特輯,朝鮮《勞動新聞》六大版面全部為有關金正日逝世的報導。據悉,前往平壤拜謁金正日銅像的朝鮮居民絡繹不絕。
  • 張國榮逝世17周年歌迷因疫情停辦獻花活動
    來源:新浪娛樂哥哥逝世17周年歌迷停辦活動新浪娛樂訊 據香港媒體報導,今年是已故巨星張國榮(哥哥)逝世17周年,過往歌迷必在4月1日哥哥死忌之日,齊集中環東方文華酒店外獻花悼念永遠的偶像,還會舉行悼念活動。
  • 百餘人臺北座談紀念早期校園歌曲創作者李雙澤逝世40周年
    百餘人臺北座談紀念早期校園歌曲創作者李雙澤逝世40周年 2017-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楷欣   中新社臺北9月10日電 (記者 邢利宇 蔣雪林)「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