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雄壯威武的駿馬,一隻身形嬌小的飛燕,二者組合在一起,你會想到什麼呢?
反正小編的第一印象就是「它」。
東漢銅奔馬,官方名為「馬超龍雀」,不過最為大眾熟知的卻是它的另一個名字「馬踏飛燕」。
頭微左偏,右側兩足向前疾馳,左側兩足向後猛蹬,右後足踩在飛燕背上,燕兒卻恍若不知,足尖一點即過,可見其速度之快。
在我們的印象中,馬踏飛燕一直都是位於神壇之上的「明星馬」。
但你們可知它的另一副面孔呢?嘿嘿嘿!!!
正面照
背面照
怎麼樣,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本以為是匹器宇不凡的「神馬」,搖身一變,就成了一匹撒歡的野馬。
估計馬踏飛燕內心OS是這樣的:哈哈,沒想到吧凡人,本尊就是這樣與眾不同!!!
講真,這就像是卸妝前和卸妝後的區別,現實。
作為一匹「明星馬」,「馬踏飛燕」的表情管理無疑是失敗的,但吐槽歸吐槽,它很真實地還原了馬兒在急速奔跑時的形象。
要知它腳下踩著的飛燕實際上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龍雀,龍雀以速度極快著稱,就將它比作飛機好了,比飛機還快,如此疾速,面部表情可不就失控了麼?
再者,「馬踏飛燕」的表情失控是工匠有意為之,因為這個造型,將全部重心都移到踏燕的那條腿上。
想要保持平衡,必須使其支撐點與重心在一條垂直線上,如此,才將馬首部分向後收縮,且將馬首與馬身向左微微傾斜,再加上上揚的馬尾與對應交替的四足,方才成了這般「模樣」。
現代科技想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然在古時,想必工匠是花了極大心力,一點一點修正琢磨而出的吧!
「馬踏飛燕」的美,不僅是工匠賦予它的,也是時間賦予它的。
工匠給予它獨特的美麗造型,時間卻將它打磨,少了幾分亮麗的光鮮,多了些歷史文化沉澱之美。
在現下人心浮躁的「快餐」社會,如何掌握「快」與「慢」之間的平衡?
千年前的古人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點個「關注」吧,後續還有更多精彩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