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文物」第一期、馬踏飛燕

2020-12-13 靈感的魚

一匹雄壯威武的駿馬,一隻身形嬌小的飛燕,二者組合在一起,你會想到什麼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反正小編的第一印象就是「它」。

圖片來源於網絡

東漢銅奔馬,官方名為「馬超龍雀」,不過最為大眾熟知的卻是它的另一個名字「馬踏飛燕」。

頭微左偏,右側兩足向前疾馳,左側兩足向後猛蹬,右後足踩在飛燕背上,燕兒卻恍若不知,足尖一點即過,可見其速度之快。

在我們的印象中,馬踏飛燕一直都是位於神壇之上的「明星馬」。

但你們可知它的另一副面孔呢?嘿嘿嘿!!!

正面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背面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怎麼樣,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本以為是匹器宇不凡的「神馬」,搖身一變,就成了一匹撒歡的野馬。

估計馬踏飛燕內心OS是這樣的:哈哈,沒想到吧凡人,本尊就是這樣與眾不同!!!

講真,這就像是卸妝前和卸妝後的區別,現實。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為一匹「明星馬」,「馬踏飛燕」的表情管理無疑是失敗的,但吐槽歸吐槽,它很真實地還原了馬兒在急速奔跑時的形象。

要知它腳下踩著的飛燕實際上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龍雀,龍雀以速度極快著稱,就將它比作飛機好了,比飛機還快,如此疾速,面部表情可不就失控了麼?

再者,「馬踏飛燕」的表情失控是工匠有意為之,因為這個造型,將全部重心都移到踏燕的那條腿上。

想要保持平衡,必須使其支撐點與重心在一條垂直線上,如此,才將馬首部分向後收縮,且將馬首與馬身向左微微傾斜,再加上上揚的馬尾與對應交替的四足,方才成了這般「模樣」。

現代科技想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然在古時,想必工匠是花了極大心力,一點一點修正琢磨而出的吧!

「馬踏飛燕」的美,不僅是工匠賦予它的,也是時間賦予它的。

工匠給予它獨特的美麗造型,時間卻將它打磨,少了幾分亮麗的光鮮,多了些歷史文化沉澱之美。

在現下人心浮躁的「快餐」社會,如何掌握「快」與「慢」之間的平衡?

千年前的古人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點個「關注」吧,後續還有更多精彩文章哦!

相關焦點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原標題: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 絲路風情之30——馬踏飛燕
    國家旅遊局把它定為中國旅遊的標誌 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實在太熟悉了,國家旅遊局把它定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只要是國家旅遊城市,在顯眼的地段都會有馬踏飛燕的形象。如今的雷臺已經開闢為公園,走進園區,赫然發現兩根石柱託起的「馬踏飛燕」的複製品已經高高聳立在廣場的正中心。在藍天白雲的襯託下昂首揚尾,三足騰空,右後足踏於一隻龍雀的背上,活脫象一匹騰空飛躍,傲遊環宇的天馬。
  • 馬踏飛燕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名字很好聽,卻不了解其深意
    關於馬踏飛燕好多人都不了解,馬踏飛燕是古代一位大將軍墓中出土的一個文物,剛出土的時候大家對於馬踏飛燕並不感興趣,後來遇到了郭沫若,郭沫若對於馬踏飛燕的價值進行了重新的評估,便斷定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文物,隨後眾人們才終於意識到這個東西的不尋常,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他的名字被郭沫若命名為馬達飛燕嗎?
  • 馬踏飛燕:天馬所踏之鳥,到底是不是燕子
    馬踏飛燕是人人皆知的中國旅遊標識,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銅奔馬高34.5釐米,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四肢修長矯健。馬昂首嘶鳴,鬃毛獵獵,騰躍如飛。銅奔馬三蹄呈飛馳向前之姿,一蹄輕輕踏落在飛翔的鳥背上,姿態動感強烈。
  • 考古新結論,馬踏飛燕被誤解,新含義讓人熱血沸騰
    考古新結論,馬踏飛燕被誤解,新含義讓人熱血沸騰前言:相信很多人一定都聽過馬踏飛燕這四個字吧,對於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馬踏飛燕只是我國的知名的文物,可是卻不了解馬踏飛燕的真正含義,也不明白它真正的價值在哪裡,真正出名的其實不僅僅是因為它具有歷史故事和考古價值
  • 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馬踏飛燕》麼?「看,這匹銅製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就在課堂上,小小的我想像著馬踏飛燕的樣子,心中所想總有一天會去看看的。
  • 郭沫若給東漢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專家:錯,踏的是烏鴉
    「馬踏飛燕」踏的是燕子,燕尾怎麼沒分叉?郭沫若給東漢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專家:馬踏的應該是烏鴉。甘肅省博物館有一鎮館之寶,那就是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東漢銅奔馬。奔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足踏一鳥,因而又被人形象地稱之為「馬踏飛燕」。館藏於甘肅省博物館那匹東漢銅奔馬,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東漢銅奔馬腳下的那隻鳥兒真的是飛燕嗎?
  • 甘肅武威1800年的古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自這裡
    這個標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馬踏飛燕」,出土自甘肅武威的一座墓葬中,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最為珍貴的就是馬踏飛燕了。馬踏飛燕又叫銅奔馬,高34.5釐米,長40.5釐米,後腿右足踩一飛鳥,三足騰空,長尾翹舉。
  • 大名鼎鼎的文物「馬踏飛燕」踏的可能不是燕子
    東漢 馬踏飛燕(甘肅博物館藏)   馬蹄下踏的何物至今眾說紛紜   儘管文學作品中早就出現了燕子的意象,但在唐以前的藝術品中,無論是青銅器還是玉器、陶瓷器等,卻極少見到燕子的形象。在古代一些鳥紋藝術品中,有一些形象類似於燕子,但特徵不明顯,因此不能確定為燕子。其中有一件文物就很值得懷疑,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馬踏飛燕」。
  • 此文物價值堪比馬踏飛燕,曾差點在廢品站被毀,如今已是鎮館之寶
    此文物價值堪比馬踏飛燕,曾差點在廢品站被毀,如今已是鎮館之寶說起馬踏飛燕,恐怕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東漢銅奔馬了,沒錯就是那件在雷臺漢墓出土的青銅器,造型生動,>比例準確,被甘肅省博物館列為鎮館之寶,同時也是國寶級文物。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首師大考古系新發現:「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馬踏飛燕:被錯踩四十多年的燕子
    這是一座大型磚室墓,分前、中、後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即使此墓被歷年盜毀多次,但在它的最後一次發掘中,在長度不足20米的墓穴中還是挖掘出了大量珍貴文物——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陪葬品兩百餘件;鑄造極為精緻的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多達99件,此陣勢足可想見張將軍出徵或巡視時壯觀的場面。
  • 跟著文物遊武威 || 央視為你講解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漢時期的青銅器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是20世紀60年代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古墓的國寶級文物。銅奔馬造型矯健精美,工藝十分考究,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1983年,國家旅遊局將其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然而,馬兒如此大氣的造型下,卻隱藏著許多可愛的小秘密,讓我們去一探究竟吧!
  • 登上過小學課本的馬踏飛燕,原來是中國旅遊標誌,如今卻早已改名
    在80後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上,曾有一篇名為馬踏飛燕的課文。在這篇課文中,介紹的正是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國寶級文物銅奔馬。這件舉世罕見的銅奔馬因被一代文豪郭沫若命名為馬踏飛燕而變得家喻戶曉,在上世紀80年代還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至今在全國各大A級景區,懸掛的級別銘牌上,就鐫刻著這一銅奔馬。
  •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為何很少人拍?看到正面照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而我們中國的旅遊標誌是一件十分有名的文物的輪廓形象——銅奔馬。銅奔馬也被稱作為「馬踏飛燕」,是一匹正在疾馳的駿馬,其身姿颯爽、優美有力,顯得十分的栩栩如生。,畢竟它實在太過於出名 ,我們都會在電視報導或者課本畫冊裡看到過,但是十分有意思的是,我們看到的圖片都是馬踏飛燕的「側臉照」。
  • 差一點被當廢銅賣掉的馬踏飛燕,為何一直是側面照,結果一看便知
    當地文物部門的專家抓緊趕去,只不過這次他們又姍姍來遲了。諾大的古墓幾乎被洗劫一空,零零散散地亂放一氣。無奈的專家只好把目標放在第一批發現古墓的農民工。於是在一番較勁後,農民工認輸,為了不背責任,他們帶專家去庫房看那堆廢銅爛鐵。
  • 徵對:行空天馬踏飛燕「網友原創」
    網友「鐵咀」原創上句:行空天馬踏飛燕「鐵咀」好旅遊、攝影,見到「馬踏飛燕」的雕塑,原創七言,內含兩個成語,天馬行空,馬踏飛燕,無平仄講究,能對上某文物、工藝品為佳。行,平,動詞。空,平,名詞,可名可形。天,平,名詞。可名可形。馬,仄,名詞。踏,仄,動詞。飛,平,動詞。燕,仄,名詞。
  • 馬踏飛燕創旅行共享模式 機票比價智能化
    絲路天地CEO,COO,CTO,以及行業內領導和大咖,公司合作夥伴出席了發布會,會上絲路天地代表畢聖先生介紹了馬踏飛燕的理念與願景,來自復旦大學的EMBA客座教授兼窖主文化創始人——寶石先生帶來了主題為《新商業場景的想像力》的精彩演講,運營中心代表王悅針對此次產品全新亮點——機票比價搜索系統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最後還有以《大數據告訴你機票最低價背後的秘密》為主題的高峰論壇。
  • 【薦讀】不叫馬踏飛燕,也不叫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的真名是…
    「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 大西北-河西走廊(8)-馬踏飛燕「結束」
    從此墓的營建規模和以馬踏飛燕為代表的231件珍貴文物及出土的近兩萬枚錢幣,反映出墓主人顯赫的社會地位。雷臺漢墓至今發現有兩座墓葬,是迄今為止河西地區發現規模最大的東漢墓葬。至於「馬踏飛燕」、「銅奔馬」、甚至「飛燕騮」的叫法,都是「揚鞭只共鳥爭飛」的真實體現!不管是橫行天下的涼州大馬,還是少數民族象徵的風神龍雀,又一次展現了中國歷史的悠久和民族融合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