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的義大利巧借外國勢力完成統一

2020-12-21 船長趣談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19世紀中葉的薩丁王國是唯一有實力統一義大利的政權,但要統一義大利不僅要消滅國內的割據政權,還要打敗阻礙統一的外國勢力,那麼薩丁王國是如何巧借法、普勢力完成統一的呢,船長為你一一道來。

一,四分五裂的義大利

1815年的歐洲

1815年的義大利處於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態,主要有:薩丁王國、教皇國、兩西西里王國、託斯卡納大公國、帕爾馬公國摩德納公國等政權。當時的義大利已經分裂了上千年,義大利僅是一個地理名詞。義大利半島不僅歸屬薩丁王國等義大利割據政權,還有一部分被奧地利佔據。

1848年歐洲革命

19世紀初民族主義在義大利各地興起,各地的義大利人迫切希望統一,建立一個屬於義大利人的國家。當時奧地利佔據義大利半島的東北部,實力強大,是義大利半島統一的最大阻礙。薩丁王國是當時最有實力統一義大利的政權,但面對奧地利則實力遠遠不足,所以撒丁王國決定藉助外國勢力打敗奧地利完成統一。

二,第一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第一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1848年1月西西里島爆發反對君主專制的革命,不久奧地利佔據的米蘭、威尼斯也掀起反對奧地利的革命,甚至奧地利自己也爆發反對君主專制的革命。薩丁王國見奧地利內亂,決定趁機將奧地利逐出義大利半島,於是對奧地利宣戰,第一次義大利獨立戰爭爆發。

維託裡奧·埃馬努埃萊二世

起初薩軍進展順利,多次擊敗奧軍,但是不久奧軍反攻,薩軍慘敗。1849年奧薩停戰,根據協議,薩丁國王卡洛·阿爾貝託被迫退位,由他的兒子維託裡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即位,賠償奧地利6500萬法郎。此戰使撒丁王國認識到光憑薩丁王國的實力無法統一義大利,於是決定藉助外國勢力完成統一。

三,求助法國

加富爾

1852年加富爾成為撒丁王國首相,他積極尋求歐洲列強的支持,以幫助義大利完成統一。英法雖然同情撒丁王國,但也不願得罪奧地利,加富爾沒有放棄,積極尋求法國的支持。

拿破崙三世

1858年加富爾與法皇拿破崙三世達成秘密協議,共同對付奧地利。協議規定:法國幫助薩丁王國對付奧地利,但僅限於奧地利主動進攻薩丁;薩丁王國將薩伏伊和尼斯割讓給法國。

1859年加富爾在薩奧邊境進行軍事挑釁,奧地利對薩宣戰,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爆發。法國派兵支援薩丁,法薩聯軍屢戰屢勝,多次擊敗奧軍。不久拿破崙三世因為害怕普魯士參戰,便與奧地利私下議和,奧地利將倫巴第-威尼斯地區的大部分割讓於法國。加富爾對此十分不滿,但也無能為力。不久法國將奧地利割讓的地區轉交給撒丁王國。

薩丁的勝利,使得教皇國(北部)、託斯卡納大公國、帕爾馬公國摩德納公國等地的革命者趁機發動革命,趕走統治者,組成中義大利聯合省。1860年中義大利聯合省併入撒丁王國,薩伏伊和尼斯則被法國吞併。

加裡波第

加裡波第對家鄉(尼斯)被割讓十分憤怒但又無可奈何,於是率軍遠徵西西里。不久在薩丁王國的支援下,加裡波第獲勝,兩西西里王國併入薩丁。1861年薩丁國王維託裡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宣布成立義大利王國,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四,求助普魯士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義大利為了收回威尼西亞,於是支持普魯士,對奧地利宣戰。結果意軍在南線慘敗,幸虧普軍在北線擊敗奧地利,義大利才得以收回威尼西亞(奧地利恥於將威尼西亞交給義大利,於是割讓給法國,法國將威尼西亞讓與義大利)。此時義大利尚未統一的就只剩下教皇佔據的羅馬。

1864年法薩曾達成協定,法國駐軍在兩年內撤離羅馬。1867年法國駐軍撤離羅馬後,加裡波第率軍進攻羅馬,但沒有成功。拿破崙以保護教皇為名,重新派兵駐守羅馬。

義大利統一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將駐守羅馬的法軍召回法國。義大利見法軍慘敗,趁機向教皇庇護九世提議,讓義大利軍隊和平進入羅馬,保護教皇,但被庇護九世拒絕。義大利於是派兵向羅馬挺近,教皇庇護九世無力抗拒,於是退居梵蒂岡。義大利收復羅馬,完成了統一。

總的來說撒丁王國實力較弱,無法抗拒奧地利,但是憑藉法普的幫助,成功打敗奧地利,完成了統一。

相關焦點

  • 縱橫捭闔,善用人心,原本分裂的義大利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義大利作為曾經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歷史的列車中也曾向羅馬一樣國內充斥著分裂割據,但是好在在歷史的進程中義大利打退了外部勢力的強勢介入完成了國家統一,那麼義大利的統一過程是否向德意志那樣充滿陰謀算計和戰爭呢?
  • 撒丁王國是如何統一義大利的?
    前段時間,自由散漫又不講紀律的義大利人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很多人說義大利人自由散漫的民族性格,來源於其長期分裂(沒有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歷史基因。不錯,義大利國家真正統一的時光的確很短。最晚直到19世紀中葉,整個亞平寧半島才算是基本統一在一個義大利國家之中,而整個義大利國家的統一是由其西北部的一個名叫撒丁王國的小國家完成的。
  • 為何說義大利的統一,有取巧的成分?
    圖-義大利羅馬機場 顯而易見,這種完全寄託於外部勢力的王國毫無生命力可言,因此當拿破崙於1814年被迫退位之後,「義大利王國」也隨之解體。
  • 略論義大利的奮鬥:統一有多難?看完這位民族英雄的經歷就知道了
    1848年席捲歐洲的革命也沒有給義大利的統一帶來實質上的進展。像其他地方一樣,反動勢力捲土重來,進步的憲法被廢除。五六十年代義大利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統一成為更加必要和迫切的要求。當人民「自下而上」的鬥爭取得顯著成果時,自由派的真面目與「自上而下」爭取統一的反動性就暴露出來。自由派雖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但義大利的這個政治派別帶有大量封建殘餘,他們害怕民主革命進一步喚醒人民,威脅到本集團的既得利益,這些人仇視群眾運動勝過外國侵略者,害怕人民起義勝過義大利割據勢力的軍隊。
  • 義大利的統一之路,靠「抱大腿」而崛起
    19世紀上半期,義大利依舊處於群雄割據,外敵幹涉的狀態,甚至連義大利北部的倫巴底和著名城市威尼斯都處於強國奧地利帝國的佔領和控制之下。拿破崙戰爭後,義大利人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並且隨著經濟的發展,義大利統一的呼聲越來越高!
  • 在群敵環伺的局勢下,憑什麼撒丁王國,可以統一整個亞平寧半島?
    但是文藝復興發生在亞平寧半島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以義大利地區也就順勢成為了當時歐洲的科技思想中心,在整個歐洲範圍內都算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而這也是義大利可以完成統一的重要基礎。而工業革命是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當時的義大利處於分裂狀態,沒有任何一個勢力可以擁有足夠勞動力來推動本國的工業發展。
  • 日常被辱義大利,為什麼那麼差勁?這得從義大利統一戰爭說起
    別看義大利地區國家那麼多,可真正有實力統一的只有撒丁王國、教皇國和西西里王國,如果算上外部勢力的話手裡握著倫巴、威尼斯地區的奧地利也能算一個。而拿破崙想要讓義大利地區統一,其實已經沒有太多的選擇,他不可能放任奧地利吞併義大利增大自身,更不會讓教皇國或西西里上臺,因為這會加強波旁王朝和法國正統派的勢力,真要支持這兩個國家自己的位置說不定就坐不穩了,而唯一的選擇則是撒丁王國了。
  • 撒丁王國實力那麼差,為何能在列強夾縫中統一義大利
    不過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國,卻在19世紀中後期統一了一盤散沙、被列強把持的義大利,並使義大利很快崛起為世界強國之一。那麼算不上強大的撒丁王國為何能在列強夾縫中統一義大利?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撒丁王國和當時的義大利形勢。撒丁王國,起源於義大利西北部的薩伏依王朝,領地主要包括薩伏依、西西里島等地。
  • 羅馬象徵著輝煌歷史,義大利統一後為何不用含有「羅馬」的國名?
    但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沒有統一,卻也沒有任何一個外來政權能在此佔據主導地位。主要原因在於中西歐的政治格局比較破碎,任何一方想要徵服義大利,都會遭到其他勢力的反對和幹涉。而教皇國作為義大利的主要政權之一,也不希望該地區出現過於強大的勢力,以免削弱自己對義大利的影響力。
  • 義大利統一後定都羅馬,為何卻不恢復「羅馬」作為國名?
    但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沒有統一,卻也沒有任何一個外來政權能在此佔據主導地位。主要原因在於中西歐的政治格局比較破碎,任何一方想要徵服義大利,都會遭到其他勢力的反對和幹涉。而教皇國作為義大利的主要政權之一,也不希望該地區出現過於強大的勢力,以免削弱自己對義大利的影響力。
  • 遠在黑海之濱的克裡米亞戰爭,如何影響義大利的統一進程
    由於教會權力過於強大(羅馬是教廷的所在地),義大利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世俗權力核心,這就從根本上阻礙了義大利本土走向統一的歷史進程。另外,因為義大利位於「四戰之地」,經常成為歐陸各派強權爭奪角逐的戰場,這使得義大利缺乏實現統一的外在環境,從而也在客觀上造就了義大利的分裂局面。
  • 羅馬史(一)義大利的統一
    本系列一共六章,分別是1義大利的統一2我們的海3變革4從共和國到帝國5發展6新世界義大利位於地中海的沿岸,從地圖從上向下俯視,亞平寧半島像是一隻長靴子插在了地中海之間,其東西南三面環海,綿長的海岸線,位於地中海中央的位置,都暗示著,只要那裡的人們能抓住機遇,就會有許多的成功。
  • 羅馬帝國曾那麼強大,義大利統一全國後為何不用「羅馬」為國名
    儘管東羅馬帝國想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佔領義大利行省和羅馬城,但由於羅馬教廷的勢力越來越大,東羅馬帝國也得顧及到羅馬教廷勢力,進而放棄了對亞平寧半島北部用兵這一不太實際的想法。東羅馬帝國支持的亞平寧半島南部各公國和日耳曼人之間的戰爭也都繞開羅馬教廷的地盤。
  • 義大利最偉大的君主,用了12年時間統一義大利,義大利人尊稱國父
    義大利是一個君主制歷史相當久遠的國家,著名的羅馬帝國就誕生在義大利境內,並發展到整個環地中海。羅馬帝國分裂為西東羅馬帝國之後,義大利又歸西羅馬帝國統治,當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義大利就再也沒能形成統一國家,陷入了長達一千多年的分裂局面,境內有很多或大或小的王國。
  • 義大利統一的寶劍
    二,投身統一加裡波第在地中海和黑海航行,曾與海盜作戰,使他養成了堅強的性格。1833年他在黑海的塔甘羅格港遇到了青年義大利黨的成員喬萬尼·巴蒂斯塔·庫內奧,該黨統一義大利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他。加裡波第加入青年義大利黨,決心為統一義大利奮鬥到底。
  • 義大利、德國成為戰爭策源地的歷史宿命
    一些人看到英法的強大,將趕走列強、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定為最高目標,於是出現了燒炭黨人的武裝活動。該黨是義大利統一進程中前期的重要組織,因為曾逃避到燒炭山區而得名,後來被鎮壓。中國人比較熟悉的文學形象牛虻是燒炭黨的後續組織青年義大利黨的成員。在外敵欺侮和內戰不斷的交匯中,整個義大利地區的建國意識增強,糅合出一個義大利民族的概念。
  • 阿根廷是西班牙語國家,為什麼60%的人口卻是義大利裔?
    在當時,義大利追求獨立和統一的命運,跟阿根廷有很多相似點。自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後,亞平寧半島便陷入了長期的爭奪。直到19世紀初,義大利依然保持著四分五裂的狀態。境內多個公國、王國林立,還一度被外國勢力佔據。羅馬所在地為教皇國的領地,義大利東北部被奧地利佔領。
  • 19世紀的義大利是怎樣統一的,為何被稱為乞丐帝國主義
    說起義大利,很多人覺得這個國家很浪漫,而且這個國家的水城威尼斯非常有名。不過我們對義大利的歷史了解的並不多。義大利是如何統一的,我們都沒學習過。其實義大利的統一併不是很早,在19世紀的後半業統一的。不過這個國家統一之後卻被稱為乞丐帝國主義。我們今天看一下具體的狀況。
  • 梵蒂岡為什麼能夠保留在義大利羅馬城內?
    ▲丕平獻土二、統一吧,義大利!羅馬教皇掌握實權之後,基督教徒已經遍布整個歐洲,基督教徒不僅包括平民,連皇室裡的各個大臣甚至是皇帝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在中世紀教皇勢力一度凌駕於各皇室之上。之後的歐洲又緊接著爆發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相繼在歐洲各個國家展開,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紛紛脫離了教皇的管制,教皇勢力因此大受打擊。
  • 義大利統一後,為何不以羅馬為國名?
    公元1870年,撒丁王國基本完成義大利半島各邦國的統一,次年王國將首都從佛羅倫斯遷至羅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