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擺渡」到跨河大橋 黃河濼口碼頭見證過的濟南故事

2020-12-21 騰訊網

編者按

黃河,從遠古走到當下,在泉城身邊緩緩東流,與濟南這座城市互相偎依,相融相合。

今天的濟南,正在從「大明湖時代」昂首挺進「黃河時代」。一幅大河奔流雄壯背景下的城市建設新畫卷正緩緩展開!

家住黃河邊,吟唱黃水謠。擁抱母親河,奮進新時代,我們將共同唱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講述百年來那一個個令人難忘的黃河故事。

如果您也有不一樣的黃河記憶,關於黃河與濟南的傳說、典故、風物等特殊故事,歡迎投稿至349017691@qq. com。我們將選擇優秀文章推薦給讀者。

一說起黃河,濟南人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濼口。這個黃河下遊最重要的碼頭,在千百年間,一直為濟南提供著無法計數的各類貨物,為濟南的發展、為濟南人的生活挑起了「後勤基地」的重任。

濼口,在古代命名之初就是「濼口」,是古代濼水入濟水的地方。也有人將「濼口」寫作「雒口」,而「雒」與「洛」相通,「濼口」一度變成了「洛口」。古濟水演變為大清河,濼口佔據兩河交匯的有利地勢。早在漢代,濼口就是濟水沿岸的重要碼頭;宋代以後,大清河奪濟水河道,濼口變成了大清河上的一個重要碼頭;到明朝,愈加繁華。當時,濟南、泰安、東昌、兗州、沂州、曹州等地所用的食鹽都由濼口轉運,木材、藥材、毛皮等貨物也在這裡集散。一時間,濼口成為商業重鎮,富商大賈麇集,菜館酒樓布滿街市,樓船往來,非常熱鬧。1855年,黃河改道,奪大清河入海,濼口一變而為黃河巨鎮,此後便成了黃河下遊沿岸最重要的碼頭。黃河航運,下可直通大海,上及魯南、河南、山西等地,集市貿易興盛,濼口鎮中商店林立,被稱為「小濟南」。

1904年,由德國人建造的膠濟鐵路開通。同年,濟南正式開埠。之後,膠濟鐵路以北、濼口碼頭以南,民房和商鋪開始快速增多。濼口鎮也就形成了一定規模。1906年4月,一條連接小清河黃臺碼頭和黃河濼口碼頭的輕便鐵路支線——「清濼小鐵路」建成通車。鐵路全長6公裡。當時的小清河黃臺碼頭是小清河濟南境內最重要的碼頭,這條輕便鐵路的修建,不僅把黃河和小清河聯繫在一起,還和開通不久的膠濟鐵路聯繫在一起。因此,濼口的發展邁上了快車道,為濟南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

濼口南岸碼頭,也就是靠近濟南市區這邊的碼頭,被稱為「上關道口」,是官渡碼頭。還有一個較小的民渡碼頭在「上關道口」東三四百米的地方,被稱為「下關道口」。「下關道口」主要是由一些小船運送過往市民和物品等。而黃河北岸與其相對的碼頭也不是非常固定,有時根據水流的情況,船到北岸後,在哪裡停下便在哪裡靠岸,又被人稱為漂浮碼頭。

當時,黃河渡船都是用「大擺渡」。這是一種長30餘米、寬近20米的大木船,是專門用來運送車輛、糧食、棉花、鐵器等大宗物品的。當時一條「大擺渡」能一次運載好幾輛汽車。而無數的各類貨物,經由濼口碼頭或運進濟南,或繼續向上遊逆流而上,運往中上遊城市。

1948年秋天,濟南戰役打響。濟南解放後,人民的隊伍接管了濼口碼頭。1952年底,一艘改造後的80馬力的機動木船「明輪」號正式啟用,終結了濼口碼頭一直用人力船的歷史。濼口碼頭是北出濟南的重要門戶,人們過黃河一直依靠擺渡,直到1982年濟南黃河公路大橋建成通車和1988年5月濼口浮橋建成通車,才徹底改變並終結了濼口擺渡的歷史。

記者找到民國時期濼口碼頭的老照片,配以此文,讓我們直觀地「欣賞」一下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濼口碼頭原貌。(濟南日報 記者:趙曉林)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從「大擺渡」到跨河大橋 黃河濼口碼頭見證過的濟南故事
    &nbsp&nbsp&nbsp&nbsp如果您也有不一樣的黃河記憶,關於黃河與濟南的傳說、典故、風物等特殊故事,歡迎投稿至349017691@qq. com。我們將選擇優秀文章推薦給讀者。
  • 濼口黃河鐵橋,曾經亞洲跨度最大的鐵路橋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濼口黃河鐵橋(攝於20世紀30年代)&nbsp&nbsp&nbsp&nbsp說到濟南境內的黃河,就不能不說到濼口黃河鐵路大橋
  • 濟南如何成為黃河文化載體?專家:重建濼口古城、融合泉水文化
    黃河本身是一個大故事,濟南特別要講好自己的「黃河故事」。對此,近幾年來,有很多有識之士對此都提出過自己的建議。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對濼口的感情很深。他年輕時,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初參加工作不久,曾多次騎自行車到濼口進行有關文物方面的考察等工作。他認為,濼口是黃河全境非常重要的節段,對於濟南城的重要性不必多說。
  • 濼口街:黃河邊的「清明上河圖」濟南經緯路設計受其影響
    濼口街、濼口大集興盛皆源於黃河碼頭。黃河南岸濼口街,街道的布局頗有特點,城內是大街套小巷,街街相通,巷巷關聯,這種布局似乎影響了濟南商埠區經緯路的設計。今天的濼口街環城路就是原來的城牆根,新區域南到二道壩,北到黃河堤,東到津浦鐵路,西到無影山北路,大約5萬多人口。1985年以前有18個生產隊、副業隊等1.5萬多人,上世紀80年代後北濼口130多戶南遷至今天濼口的東房臺、西房臺等處。濼口大集在濟南家喻戶曉。老濟南的集市大多地處城郊,最有名的當然是濼口大集和段店大集,其規模和歷史在大江南北集市中屈指可數。
  • 壹探|四座橋,跨百年!盤點濟南黃河上的鐵路大橋
    原標題:壹探|四座橋,跨百年!盤點濟南黃河上的鐵路大橋齊河黃河大橋通車,濟南黃河上再添一座可以通車的公路大橋。其實,在濟南黃河上方,不僅有公路大橋,也有公路鐵路兩用橋和專門的鐵路大橋,最早的已經有百年歷史了。歷史最悠久的是京滬鐵路跨越黃河的鐵路橋,有兩座,有舊橋和新橋之分。
  • 從渡過到穿過,黃河天塹變通途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黃河上一座公路橋都沒有。此前漫長的歲月中,濟南人過黃河,渡船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往返最少3個小時。《老殘遊記》中對濟南黃河渡口初冬時渡船過河的場景描寫道:「颳了幾天的大北風,打大前兒,河裡就淌凌,凌塊子有間把屋子大,擺渡船不敢走,恐怕碰上凌,船就要壞了。」即便後來小船升級為輪渡,也難免在汛期和凌洪肆虐時遭遇停運。
  • 黃河鐵路大橋「四世同堂」
    魯網9月6日訊 在省城濟南,有四座風採各異的鐵路大橋橫跨黃河南北兩岸,氣勢宏偉。它們的修建年代不同,可謂「四世同堂」,訴說著歷史變遷。從單線橋到雙線橋,再到四線橋、公鐵兩用橋,它們歷經歲月風雨,見證了我國鐵路交通的發展進程。
  • 跟著記者走黃河丨第四站天橋:「天」上之水 勇立「橋」頭
    在這裡,三個百年的故事代代流傳。濼口古渡,百年前就是遠近聞名的貨物集散地;1912年建成的濼口黃河鐵路大橋,經受住了無數次大洪水的考驗;1919年建成的濼口水文站,是黃河幹流上建站最早的水文站。這裡還有與茅臺酒一起榮膺金質獎章的濼口醋、被最高領導人表揚的埽工號子,以及濃縮了幾千年黃河文化的展覽館。今天,跟著記者走黃河來到第四站——天橋。
  • 「保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攜黃北跨,濟南發展進入黃河時代
    而著名的母親河黃河,卻並不在城區,而是從距離濟南市區20多公裡的北部靜靜流過,因為泥沙的沉積,河床高出地面三四米不等,河道堤壩猶如兩道「長城」延伸向遠方。黃河濟南段沿河公園效果圖濟南市地勢南高北低,黃河在山東境內全部為地上河,過去,由於防洪安全的需要,濟南市的城區邊界被囿於黃河以南,城市發展更多圍繞大明湖進行建設,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發展。
  • 黃河鐵路橋「四世同堂」最老的已經「107歲」
    上世紀50年代濼口碼頭的繁忙景象。上世紀60年代曹家圈黃河大橋建設現場附近村民支援大橋建設。上世紀60年代,護橋戰士王士棟在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執勤。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曹家圈黃河鐵路大橋京滬高鐵黃河特大橋石濟高鐵齊濟黃河公鐵兩用橋在濼口黃河鐵路大橋,中國鐵路濟南局濟南工務段橋梁檢查工區的工人們利用空窗期檢查橋梁安全。
  • 千年濼口古鎮,百年滾滾黃河,有啥傳世美食讓人難忘?
    此後,歷朝皇帝都要到王屋山設壇祭天,直到明朝建都北京設立天壇為止。濟源市名稱本意就是「濟水之源」,這裡曾是夏朝的都城所在。濟南,則是「濟水之南」的意思;濟寧,「濟水安寧」,是孔子、孟子的故鄉;濟陽,因位於「濟水之北」而得名。1855年,清鹹豐五年,黃河決口奪大清河入海,濟水、大清河、黃河合三為一,才形成了山東境內的黃河。
  • 「保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攜黃北跨,濟南發展進入黃河時代
    而著名的母親河黃河,卻並不在城區,而是從距離濟南市區20多公裡的北部靜靜流過,因為泥沙的沉積,河床高出地面三四米不等,河道堤壩猶如兩道「長城」延伸向遠方。黃河濟南段沿河公園效果圖濟南市地勢南高北低,黃河在山東境內全部為地上河,過去,由於防洪安全的需要,濟南市的城區邊界被囿於黃河以南,城市發展更多圍繞大明湖進行建設,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發展。
  • 濟南穿黃二隧要來了!三隧線路也定了,未來跨河通道總數達26處
    記者從勘查單位、建設單位等多個官方渠道了解到,除了「三橋一隧」,濟南在跨河交通方面正描繪著更大的藍圖,這條網傳的藍翔路穿黃隧道正是此前官方曾披露過的黃崗路穿黃隧道,目前,已經啟動前期可研勘查工作,同步也在進行徵地情況的摸底。黃河二隧要來了,企業、市民的跨河交通需求也會隨著跨河通道的建設得到進一步滿足。
  • 濟南市要重現濼口古鎮繁華盛景,誰還記得濼口有啥好吃的
    (1855年)黃河奪道大清河,成為地上懸河,趵突泉的水就只能流到小清河裡了。此後,歷朝皇帝都要到王屋山設壇祭天,直到明朝建都北京設立天壇為止。濟源市名稱本意就是「濟水之源」,這裡曾是夏朝的都城所在。濟南,則是「濟水之南」的意思;濟寧,「濟水安寧」,是孔子、孟子的故鄉;濟陽,因位於「濟水之北」而得名。1855年,清鹹豐五年,黃河決口奪大清河入海,濟水、大清河、黃河合三為一,才形成了山東境內的黃河。
  • 濟南黃河旅遊為啥不溫不火?你理想的黃河風景區什麼樣子?
    八零年以前出生的很多人都還在濼口渡口乘坐過雙體輪渡橫渡黃河。百年歷史,百年滄桑,至今還在服役的大鐵橋,本身就是一個歷史見證和活文物。黃河公路大橋黃河公路大橋 高遠攝1982年建成通車的濟南黃河公路大橋是濟南歷史上第一座跨黃河公路大橋
  • 中國夢·黃河情丨跨黃通道又添重大橋梁工程 濟南鳳凰黃河大橋全景...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2日訊「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主題活動第二站來到濟南鳳凰黃河大橋,為促進山東省經濟新一輪騰飛,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濟南市著力「一山、一河、兩泉、八湖、多廊」的市域生態格局規劃,構建「一體兩翼多點」空間格局,濟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攜河北跨發展戰略,先行建設「三橋一隧」
  • 19年前乘氣墊船遊黃河曾火爆濟南,如今「船遊黃河」還遠嗎?
    記憶:乘氣墊船遊黃河,曾受到眾多遊客追捧「濼口的氣墊船項目沒了嗎?好多年前我曾體驗過一回,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時隔19年後,遊客黃先生再次來到濼口碼頭,發出陣陣感嘆和惋惜。一方面,感嘆濼口沿岸景區的變化升級;另一方面,惋惜無法再體驗一次黃河暢遊。
  • 鄭州要跨河發展?還是先問問黃河吧!
    黃河與長江,同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更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不過,黃河水患一直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大問題,從大禹到現在,治黃曆來是執政者的國之大計。歷史上,黃河多發大洪水,特別是黃河河南段,從宋代到民國,這一區域的黃河發生過多次決口、改道等大災害,黃河水患往往也是王朝更替的一個重要誘因。近70多年,黃河沒有再發生大的水害,這與國家有效的治黃政策有密切關係,同時,也受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
  • 100秒瞰濟南|碧空萬裡 齊賞新時代濟南先行區「鵲華秋色圖」
    後來隨著小清河的開鑿,鵲山湖水面大幅減少,1855年黃河改道奪大清河入海,讓這裡發生了滄桑巨變,老舍先生曾這樣感慨:在千佛山上北望濟南全城,城河帶柳,遠水生煙,鵲華對立,夾衛大河,是何等氣象。  黃河的到來,一方面為濟南的發展帶來了交通的障礙,為了跨越黃河天塹,1912年濼口黃河鐵橋通車,這裡也成為中國經濟南北大動脈的咽喉要道,該橋歷經100多年風雨,如今仍在正常通車
  • 濟南朋友圈流行的一張圖: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先行區全揭秘
    通過這個規劃圖,我們來解讀一下: 1、很多人認為,過了黃河才進入先行區,其實並非如此。在黃河南岸的槐蔭區美裡湖、吳家堡;天橋區藥山、濼口、北園;歷城區華山、荷花路、遙牆、王舍人、鮑山、臨港、董家;章丘區高官寨等也屬於先行區。 2、黃河北岸的先行區部分確實是大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