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黃河,從遠古走到當下,在泉城身邊緩緩東流,與濟南這座城市互相偎依,相融相合。
今天的濟南,正在從「大明湖時代」昂首挺進「黃河時代」。一幅大河奔流雄壯背景下的城市建設新畫卷正緩緩展開!
家住黃河邊,吟唱黃水謠。擁抱母親河,奮進新時代,我們將共同唱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講述百年來那一個個令人難忘的黃河故事。
如果您也有不一樣的黃河記憶,關於黃河與濟南的傳說、典故、風物等特殊故事,歡迎投稿至349017691@qq. com。我們將選擇優秀文章推薦給讀者。
一說起黃河,濟南人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濼口。這個黃河下遊最重要的碼頭,在千百年間,一直為濟南提供著無法計數的各類貨物,為濟南的發展、為濟南人的生活挑起了「後勤基地」的重任。
濼口,在古代命名之初就是「濼口」,是古代濼水入濟水的地方。也有人將「濼口」寫作「雒口」,而「雒」與「洛」相通,「濼口」一度變成了「洛口」。古濟水演變為大清河,濼口佔據兩河交匯的有利地勢。早在漢代,濼口就是濟水沿岸的重要碼頭;宋代以後,大清河奪濟水河道,濼口變成了大清河上的一個重要碼頭;到明朝,愈加繁華。當時,濟南、泰安、東昌、兗州、沂州、曹州等地所用的食鹽都由濼口轉運,木材、藥材、毛皮等貨物也在這裡集散。一時間,濼口成為商業重鎮,富商大賈麇集,菜館酒樓布滿街市,樓船往來,非常熱鬧。1855年,黃河改道,奪大清河入海,濼口一變而為黃河巨鎮,此後便成了黃河下遊沿岸最重要的碼頭。黃河航運,下可直通大海,上及魯南、河南、山西等地,集市貿易興盛,濼口鎮中商店林立,被稱為「小濟南」。
1904年,由德國人建造的膠濟鐵路開通。同年,濟南正式開埠。之後,膠濟鐵路以北、濼口碼頭以南,民房和商鋪開始快速增多。濼口鎮也就形成了一定規模。1906年4月,一條連接小清河黃臺碼頭和黃河濼口碼頭的輕便鐵路支線——「清濼小鐵路」建成通車。鐵路全長6公裡。當時的小清河黃臺碼頭是小清河濟南境內最重要的碼頭,這條輕便鐵路的修建,不僅把黃河和小清河聯繫在一起,還和開通不久的膠濟鐵路聯繫在一起。因此,濼口的發展邁上了快車道,為濟南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
濼口南岸碼頭,也就是靠近濟南市區這邊的碼頭,被稱為「上關道口」,是官渡碼頭。還有一個較小的民渡碼頭在「上關道口」東三四百米的地方,被稱為「下關道口」。「下關道口」主要是由一些小船運送過往市民和物品等。而黃河北岸與其相對的碼頭也不是非常固定,有時根據水流的情況,船到北岸後,在哪裡停下便在哪裡靠岸,又被人稱為漂浮碼頭。
當時,黃河渡船都是用「大擺渡」。這是一種長30餘米、寬近20米的大木船,是專門用來運送車輛、糧食、棉花、鐵器等大宗物品的。當時一條「大擺渡」能一次運載好幾輛汽車。而無數的各類貨物,經由濼口碼頭或運進濟南,或繼續向上遊逆流而上,運往中上遊城市。
1948年秋天,濟南戰役打響。濟南解放後,人民的隊伍接管了濼口碼頭。1952年底,一艘改造後的80馬力的機動木船「明輪」號正式啟用,終結了濼口碼頭一直用人力船的歷史。濼口碼頭是北出濟南的重要門戶,人們過黃河一直依靠擺渡,直到1982年濟南黃河公路大橋建成通車和1988年5月濼口浮橋建成通車,才徹底改變並終結了濼口擺渡的歷史。
記者找到民國時期濼口碼頭的老照片,配以此文,讓我們直觀地「欣賞」一下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濼口碼頭原貌。(濟南日報 記者:趙曉林)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