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算是一個島國,所以特別注重海上軍事實力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很多國家都籤訂了倫敦海軍條約,規定籤訂的國家不能製造出殺傷力太大的軍事武器,因為這樣的威脅性非常大,日本也籤訂了這個條約,不過古鷹級重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之後建造的最早裝備二十釐米口徑主炮的巡洋艦,因為超過了條約的規定,於是經過後續大幅改進設計,成為青葉級重巡洋艦,根據倫敦海軍條約的規定古鷹級艦被歸類為重巡洋艦。
能夠被條約規定為古鷹級重巡洋艦,可見日本的這艘最早的巡洋艦還是有些能耐的,古鷹級為了凌駕當時列強海軍的輕巡洋艦裝備二十釐米口徑單裝炮,達到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條約對非主力艦裝備艦炮口徑不得超過八英寸(203毫米)規定的上限,古鷹級建成時炮塔配置極具特色,在艦體的中心線上前、後各三門二十釐米口徑單裝炮,分別呈「品」字形配置在前後部甲板。而且古鷹級採用平甲板船型,為了達到日本海軍要求的高航速古鷹級艦體長寬比較大,艦艏舷弧提高了耐波性。
在古鷹級的設計中,為了增加防禦效果側舷裝甲採用傾斜布置,日本海軍首次將側舷裝甲設計為艦體結構的一部分,以此來減少重量,另一個地節省重量的嘗試是艦艉炮塔處甲板的呈斜坡設計,類似設計也出現在之後日本海軍建造的大多數條約型重巡洋艦以及後來大和級戰列艦前甲板,古鷹級重巡洋艦在有限的排水量限制下追求火力和航速方面的優勢,裝甲比較薄弱,古鷹號也不是一層不變的,後續經過了很多的改裝設計。
古鷹級重巡洋艦進行了現代化改裝,首先是撤除了二十釐米口徑單裝炮,將主炮口徑由兩百毫米增大到兩百零三毫米,主炮改裝為與其改進型青葉級相同的安裝方式,改用三座雙聯裝炮塔:前部兩座主炮塔朝前,在艦橋之前的前甲板呈背負式布置,艦體後部布置一座主炮塔。魚雷發射管減少了四門,艦內固定式則改為上甲板迴旋式兩座四聯裝魚雷發射管;強化對空火力,增加了彈射器以及搭載1-2架水上偵察機。改造了動力系統以及排煙的煙囪。另外改造了艦橋,更新了指揮設備。改裝後排水量增加,航速下降。古鷹級與其改進型青葉級,設計基本是相同的。
因為設計不斷與時俱進,所以這款巡洋艦才能被條約規定為古鷹級重巡洋艦,但是在1942年11月11日午夜,日本艦隊計劃趁夜炮擊瓜達卡納爾島上美軍機場,在薩沃島附近海域,美軍艦隊依靠雷達方面的優勢集中炮擊日艦,古鷹號被多次命中,艦上起火,完全失去戰鬥和航行能力,最後沉沒,也就結束了這款巡洋艦的生命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