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泰山」「龍犬」「雲雀」……在浙江烏鎮的鳳岐茶社譚家灣雲上農業試驗場裡,40多個不同種類的機器人來往穿梭忙碌。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機器人成了這700畝雲上農場的「新農人」。
「熊貓」是溫室內的自動「搬運工」,能夠配合地面軌道機器人完成採摘後的搬運工作;「泰山」室外搬運機器人則能把「熊貓」送到溫室門口的採摘果實,搬運到加工配送中心或者物流運輸點;「雲雀」空中軌道機器人則「棲息」在溫室區域環境頂部的自動軌道上,360°實時監測各區域的空中作業場景,感知各項數據指標,監測作物的生長表現和病變情況……
鳳岐茶社是一家以「網際網路+眾創空間」模式構建的創業服務機構,多年來一直積極探索通過農場和農業數位化「上雲」打造智慧農業,更好地帶動農業產業發展。
山東壽光的西紅柿、黃河口的螃蟹、西藏拉薩的天山雪菊,透過鳳岐茶社「農業大腦」的大屏幕,所有種植場景都仿佛觸手可及。
有了機器人的加持,農業生產的效率大大提升。藉助物聯網技術,土壤中鋪設的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測土壤溼度,提醒農戶們「該澆水了」;溫度、溼度、光照等數據都能通過物聯網實時「上雲」,給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智能化提供充分的數據支撐。
通過雲上農校,鳳岐茶社對農業生產第一線的農民開展數字農技培訓,培養了一批會技術、懂數據的現代農民,並通過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農戶生產出來的農作物標準化後,便從農產品搖身一變成為了農業商品。農業企業售出的農產品,消費者可掃碼一鍵溯源,既能看到產地信息,又能夠看到農產品從小苗開始的生長全過程,消費者買得安全又放心。
剛剛過去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傳統農業的農產品流通等帶來了很大的衝擊。譚家灣雲上農業試驗場負責人傅騫說:「藉助雲上農業,能夠實現跨區域的雲端協同。疫情期間,鳳岐茶社的雲上農場在48小時之內就完成了從山東壽光到上海奉賢區醫院和浙江烏鎮的兩次蔬菜補給任務。」
展望2021年,傅騫希望有更多的專家技術團隊和企業入駐譚家灣雲上農業試驗場,開發出更多的新產品和新技術,最終通過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推廣,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助力推動藏糧於技,更好保障食品安全,並為各涉農主體打造一個科技的「金扁擔」。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