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蓉在她的香草園裡。張鳴 攝
鍾麗曦在她的有機獼猴桃園裡疏果——摘除長得過密,先天發育不良的果粒,為了使果實成長得更豐實。 本報記者 朱雪黎 攝
等辣椒成熟後,曬乾的胡豆將和辣椒一起,製作成新鮮的豆瓣醬,送到成都會員們的家中。本報記者 肖雨楊 攝
每日,唐亮都和家人們在自己的農場裡勞作。 本報記者 肖雨楊 攝
□本報記者 朱雪黎
5月17日,來自全省各地的新農人們聚集在成都龍江路一家酒店的8樓天台,一邊向城裡人售賣自己種植的生態蔬果,一邊互相交流溝通,分享種植經驗,十分熱鬧。
新農人,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群體。他們逃離城市、下鄉從事農業,推崇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們之中有企業家、白領,也有剛剛跳出農門卻選擇返鄉的「農二代」。
a
選擇:為健康生活走向農村
從事出版工作的鐘麗曦,2010年生了一場大病。她將病因歸於為長期缺乏運動和不健康的飲食。「我要辦一個農場,自己種菜自己吃。」過上健康生活,是許多新農人投身農業的初衷。
2012年,鍾麗曦搬到鄉下,在雙流金橋鎮承包了40畝土地,主要種植有機紅心獼猴桃,還養豬養雞,供應自家和朋友。
在她農場的周圍,一條不足1000米長的鄉道上,就有4個來自城市的家庭,在辦生態家庭農場。「他們中有IT人士,也有企業老闆,都是為了家人的健康來做農業的。」
新津「我家菜園家庭農場」的方永兵,2012年在朋友的「慫恿」下承包20畝地,辦起農場。「我從小就會幹農活,小時候插秧比大人都快。」他告訴記者,除了供應親戚朋友,他還為成都40餘戶家庭常年供應時鮮蔬菜。
在新農人中,除了下鄉的城裡人,還有一群執著的農村青年。
「與其在外打工,維持生計,不如回鄉務農,做自己喜歡擅長的事情。」1986年出生的唐亮,是金堂縣福興鎮牛角村地地道道的「農二代」,大學四年也學的農業生物科學,畢業後就想回到農村做農業。2011年,有了一點生活積蓄的他,毅然赴北京學習生態農業和農場管理。2012年,他回到農村老家,踐行家庭農場夢。
b
堅守:自然平衡的生態種植實驗
唐亮的「亮亮農場」不用農藥,不用化肥,按照節氣,遵循自然種植,勞動力全部來自於家人。堅守這種生態種植並非易事。
「讀個大學回頭還是要來種地,跳出了農門又跳回來,還不打除草劑,三天兩頭就要人工來除草,不用化肥,累死也收不到幾個。」5月26日,正在忙活的唐爸爸有些抱怨。他的抱怨不無理由。在兩塊農地的交界處,兩邊玉米同時種下地,如今別人家的已2米多高,而自家的玉米基本不足1米高。「這只是暫時的,等土地肥力夠了,情況就會好很多。」唐亮正在自製農家肥,他買來羊糞牛糞,堆在一塊農地上,一個月後,這批農家肥將施用到農地裡。他告訴家人,土壤突然不用化肥後,會發生板結,農家肥地調理周期一般需要2-3年。
和唐亮一樣,增強土地有機肥力是生態種植的第一步。鍾麗曦為了積攢土地肥力,養好樹苗的「體質」,從木材廠買來鋸木渣,堆在果園裡,「這是很好的有機肥」。
在一塊她認為恢復很好的農地裡,鍾麗曦向記者演示了「好土」的標準:她拾起一把土,用力握住,土壤被握成一團,手掌攤開,土壤又慢慢自然鬆散開來。「能握住又能自然散開,這樣的土壤就比較健康。有機質、溼度也都剛剛好。」
除了增強土地自身肥力,新農人的種植也兼顧著傳統與科學。
為防止病蟲害,郫縣的高清蓉用百裡香祛除菜青蟲,用九層塔來保護番茄,促進其生長發育。
鍾麗曦則從環保公益組織那裡了解到神奇的酵素。她將蔬菜葉、果皮等餐廚垃圾,紅糖和水按3:1:10的比例密封在容器中,靜置3個月,發酵成褐色液體。再將這些液體和水,按照1:500,1:1000等不同比例稀釋,噴灑到蔬果植物上,增強其病蟲害抵抗能力。至今,她的果園沒有規模性的蟲害。
唐亮吸收了傳統的套種經驗,「花生套種辣椒、玉米套種豇豆等都有一些科學道理,比如玉米需要氮肥,豇豆就正好是固氮的。」
c
收穫:願意「出高價」的城市消費者
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方永兵和他的家人一起,將新鮮採摘回來的500多斤蔬菜分好,通過快遞當天送到成都市區的40多戶會員家裡。3-4人的家庭,每周配送6公斤菜,每季度提前支付1600元,加上物流,每斤菜價平均超過10元。
試訂了一個季度的生態蔬菜,在成都一所高校從事財務工作的羅席英又交付了6100元的全年蔬菜預購款。「價格相比農貿市場的菜肯定是偏貴,但是我去現場參觀過,他們的勞作方式讓我吃得安心,我覺得也值。」
在金堂,唐亮也正忙著在雞舍裡收集土雞蛋,目前,70隻雞每天下的蛋不足30枚,供不應求。通過快遞運達成都,賣2.5元一枚。
唐亮曾就自家的會員做過一個統計,發現年齡在30-45歲之間,下有兒女、上有父母,注重健康,收入穩定是他們的共性。同時,有孕婦和新生寶寶的城市家庭,也是會員的中堅力量。
「對農產品的信任,更多源自對從事農業的人的信任。」唐亮認為,「我的農場隨時開放參觀,有興趣的消費者甚至可以到家裡來同吃、同住、同勞作。」唐亮隨時都在通過微信、微博廣播自己農場播種的情況。上個月,他通過微信發布了2畝西瓜的認領,保證無農藥、化肥,自然生長,成熟後7元/斤,10斤起購。結果一下就被認領完了。
d
苦惱:難贏利陷尷尬
儘管有一些消費者願意為「生態」埋單,但由於生態農業畢竟還是一個新行當,新農人們有時不得不扮演「冒險家」的角色。
新農人投身農業,幾乎都有一個完美的理想。唐亮希望建立一個可複製的生態農場,說服同村農民,放棄目前主流的農業生產方式,共同加入,構建一個美麗的鄉村社區。
而在高清蓉看來,「生態農業就是要讓農業生產的形態多元化,保持生物的多樣性,促進小環境的生態平衡,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不過,現實並不那麼盡如人意。
首先是資金問題。方永兵目前流轉的土地20畝,每畝每年的租金是1700元,加上修水溝、買農具等基礎投入,目前已投入近50萬元。「即使不算5位家人的勞動力成本,農場仍然處於虧本狀態。」方永兵告訴記者,60戶以上家庭訂購就可維持農場正常運行並盈利。「目前我們的會員只有40戶。」為了維持農場開銷,方永兵目前還在城裡繼續著會計的工作。
自然生態農業每年兩個青黃不接的季節也讓新農人們十分頭疼。「5月,地裡的西紅柿、辣椒、豆角都還沒有成熟,我們配送的菜只有土豆、蓮花白等五六個品種,會員抱怨很多。」方永兵說,這個自然的不可控性需要消費者理解和認同。
令高清蓉感慨的是農民根深蒂固的觀念,看到病蟲害,很多農民慣性地就會想到用農藥。而個別人追求經濟效益、不講誠信,也使生態農業被蒙上陰雲。
e
未來:期待「社區支持農業」
目前,新農人們的事業大多還停留在「家庭耕種」階段,它怎樣才能發展壯大?他們正從政府扶持與「社區支持農業」中找希望。
今年4月底,鍾麗曦剛剛獲得家庭農場的營業執照,「聽說華陽的家庭農場種植經濟作物,每畝地政府會補貼800元,不知道金橋鎮會不會有補貼?」她期望藉此讓她的生態獼猴桃園迎來生機。
由於規模不夠,唐亮的農場至今未獲得相關農業政策的扶持。縣鎮上的單位也找過他,讓他擴大規模。但唐亮認為,「盲目擴大規模,自己還不具備風險可控能力。」
不過,在他看來「社區支持農業」倒是一種很好的發展模式。」唐亮介紹說,這個概念起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瑞士,如今美國這類農場大大小小不下2000個。
「城市社區居民通過購買來支持農民發展生態農業,與農民共同承擔風險。」高清蓉也是「社區支持農業」的踐行者。
除了農業本身,很多新農人也在努力開拓生態農場的附加值。組織自然農業體驗活動就是其中之一。5月25日,高清蓉剛組織了一場近50人參加的「親子插秧體驗活動」——一個小孩,兩個家長,包括一頓午餐,共收費150元。「基本每個季節,我們都會組織一兩場這樣的活動。」在高清蓉看來,儘管組織活動,人很累,農場作物也容易受到「不守規矩遊客」的破壞,但可觀的收入和人氣效應,依然是不錯的嘗試。
長期從事生態農業研究和實踐的成都萬市自然教育中心負責人鄒寶徵認為,除去除草這項最大的人力開銷,生態農業的成本只比目前主流的農業生產方式高出30%左右。只要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它的好處,未來規模化生產也並非沒有可能,小眾的生態農業明天也可能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