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生態農場的理想與冒險

2020-12-19 四川日報

新農人生態農場的理想與冒險

高清蓉在她的香草園裡。張鳴 攝

鍾麗曦在她的有機獼猴桃園裡疏果——摘除長得過密,先天發育不良的果粒,為了使果實成長得更豐實。 本報記者 朱雪黎 攝

等辣椒成熟後,曬乾的胡豆將和辣椒一起,製作成新鮮的豆瓣醬,送到成都會員們的家中。本報記者 肖雨楊 攝

每日,唐亮都和家人們在自己的農場裡勞作。 本報記者 肖雨楊 攝

    □本報記者 朱雪黎
    5月17日,來自全省各地的新農人們聚集在成都龍江路一家酒店的8樓天台,一邊向城裡人售賣自己種植的生態蔬果,一邊互相交流溝通,分享種植經驗,十分熱鬧。
    新農人,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群體。他們逃離城市、下鄉從事農業,推崇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們之中有企業家、白領,也有剛剛跳出農門卻選擇返鄉的「農二代」。
a
選擇:為健康生活走向農村
    從事出版工作的鐘麗曦,2010年生了一場大病。她將病因歸於為長期缺乏運動和不健康的飲食。「我要辦一個農場,自己種菜自己吃。」過上健康生活,是許多新農人投身農業的初衷。
    2012年,鍾麗曦搬到鄉下,在雙流金橋鎮承包了40畝土地,主要種植有機紅心獼猴桃,還養豬養雞,供應自家和朋友。
    在她農場的周圍,一條不足1000米長的鄉道上,就有4個來自城市的家庭,在辦生態家庭農場。「他們中有IT人士,也有企業老闆,都是為了家人的健康來做農業的。」
    新津「我家菜園家庭農場」的方永兵,2012年在朋友的「慫恿」下承包20畝地,辦起農場。「我從小就會幹農活,小時候插秧比大人都快。」他告訴記者,除了供應親戚朋友,他還為成都40餘戶家庭常年供應時鮮蔬菜。
    在新農人中,除了下鄉的城裡人,還有一群執著的農村青年。
    「與其在外打工,維持生計,不如回鄉務農,做自己喜歡擅長的事情。」1986年出生的唐亮,是金堂縣福興鎮牛角村地地道道的「農二代」,大學四年也學的農業生物科學,畢業後就想回到農村做農業。2011年,有了一點生活積蓄的他,毅然赴北京學習生態農業和農場管理。2012年,他回到農村老家,踐行家庭農場夢。
b
堅守:自然平衡的生態種植實驗
    唐亮的「亮亮農場」不用農藥,不用化肥,按照節氣,遵循自然種植,勞動力全部來自於家人。堅守這種生態種植並非易事。
    「讀個大學回頭還是要來種地,跳出了農門又跳回來,還不打除草劑,三天兩頭就要人工來除草,不用化肥,累死也收不到幾個。」5月26日,正在忙活的唐爸爸有些抱怨。他的抱怨不無理由。在兩塊農地的交界處,兩邊玉米同時種下地,如今別人家的已2米多高,而自家的玉米基本不足1米高。「這只是暫時的,等土地肥力夠了,情況就會好很多。」唐亮正在自製農家肥,他買來羊糞牛糞,堆在一塊農地上,一個月後,這批農家肥將施用到農地裡。他告訴家人,土壤突然不用化肥後,會發生板結,農家肥地調理周期一般需要2-3年。
    和唐亮一樣,增強土地有機肥力是生態種植的第一步。鍾麗曦為了積攢土地肥力,養好樹苗的「體質」,從木材廠買來鋸木渣,堆在果園裡,「這是很好的有機肥」。
    在一塊她認為恢復很好的農地裡,鍾麗曦向記者演示了「好土」的標準:她拾起一把土,用力握住,土壤被握成一團,手掌攤開,土壤又慢慢自然鬆散開來。「能握住又能自然散開,這樣的土壤就比較健康。有機質、溼度也都剛剛好。」
    除了增強土地自身肥力,新農人的種植也兼顧著傳統與科學。
    為防止病蟲害,郫縣的高清蓉用百裡香祛除菜青蟲,用九層塔來保護番茄,促進其生長發育。
    鍾麗曦則從環保公益組織那裡了解到神奇的酵素。她將蔬菜葉、果皮等餐廚垃圾,紅糖和水按3:1:10的比例密封在容器中,靜置3個月,發酵成褐色液體。再將這些液體和水,按照1:500,1:1000等不同比例稀釋,噴灑到蔬果植物上,增強其病蟲害抵抗能力。至今,她的果園沒有規模性的蟲害。
    唐亮吸收了傳統的套種經驗,「花生套種辣椒、玉米套種豇豆等都有一些科學道理,比如玉米需要氮肥,豇豆就正好是固氮的。」
c
收穫:願意「出高價」的城市消費者
    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方永兵和他的家人一起,將新鮮採摘回來的500多斤蔬菜分好,通過快遞當天送到成都市區的40多戶會員家裡。3-4人的家庭,每周配送6公斤菜,每季度提前支付1600元,加上物流,每斤菜價平均超過10元。
    試訂了一個季度的生態蔬菜,在成都一所高校從事財務工作的羅席英又交付了6100元的全年蔬菜預購款。「價格相比農貿市場的菜肯定是偏貴,但是我去現場參觀過,他們的勞作方式讓我吃得安心,我覺得也值。」
    在金堂,唐亮也正忙著在雞舍裡收集土雞蛋,目前,70隻雞每天下的蛋不足30枚,供不應求。通過快遞運達成都,賣2.5元一枚。
    唐亮曾就自家的會員做過一個統計,發現年齡在30-45歲之間,下有兒女、上有父母,注重健康,收入穩定是他們的共性。同時,有孕婦和新生寶寶的城市家庭,也是會員的中堅力量。
    「對農產品的信任,更多源自對從事農業的人的信任。」唐亮認為,「我的農場隨時開放參觀,有興趣的消費者甚至可以到家裡來同吃、同住、同勞作。」唐亮隨時都在通過微信、微博廣播自己農場播種的情況。上個月,他通過微信發布了2畝西瓜的認領,保證無農藥、化肥,自然生長,成熟後7元/斤,10斤起購。結果一下就被認領完了。
d
苦惱:難贏利陷尷尬
    儘管有一些消費者願意為「生態」埋單,但由於生態農業畢竟還是一個新行當,新農人們有時不得不扮演「冒險家」的角色。
    新農人投身農業,幾乎都有一個完美的理想。唐亮希望建立一個可複製的生態農場,說服同村農民,放棄目前主流的農業生產方式,共同加入,構建一個美麗的鄉村社區。
    而在高清蓉看來,「生態農業就是要讓農業生產的形態多元化,保持生物的多樣性,促進小環境的生態平衡,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不過,現實並不那麼盡如人意。
    首先是資金問題。方永兵目前流轉的土地20畝,每畝每年的租金是1700元,加上修水溝、買農具等基礎投入,目前已投入近50萬元。「即使不算5位家人的勞動力成本,農場仍然處於虧本狀態。」方永兵告訴記者,60戶以上家庭訂購就可維持農場正常運行並盈利。「目前我們的會員只有40戶。」為了維持農場開銷,方永兵目前還在城裡繼續著會計的工作。
    自然生態農業每年兩個青黃不接的季節也讓新農人們十分頭疼。「5月,地裡的西紅柿、辣椒、豆角都還沒有成熟,我們配送的菜只有土豆、蓮花白等五六個品種,會員抱怨很多。」方永兵說,這個自然的不可控性需要消費者理解和認同。
    令高清蓉感慨的是農民根深蒂固的觀念,看到病蟲害,很多農民慣性地就會想到用農藥。而個別人追求經濟效益、不講誠信,也使生態農業被蒙上陰雲。
e
未來:期待「社區支持農業」
    目前,新農人們的事業大多還停留在「家庭耕種」階段,它怎樣才能發展壯大?他們正從政府扶持與「社區支持農業」中找希望。
    今年4月底,鍾麗曦剛剛獲得家庭農場的營業執照,「聽說華陽的家庭農場種植經濟作物,每畝地政府會補貼800元,不知道金橋鎮會不會有補貼?」她期望藉此讓她的生態獼猴桃園迎來生機。
    由於規模不夠,唐亮的農場至今未獲得相關農業政策的扶持。縣鎮上的單位也找過他,讓他擴大規模。但唐亮認為,「盲目擴大規模,自己還不具備風險可控能力。」
    不過,在他看來「社區支持農業」倒是一種很好的發展模式。」唐亮介紹說,這個概念起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瑞士,如今美國這類農場大大小小不下2000個。
    「城市社區居民通過購買來支持農民發展生態農業,與農民共同承擔風險。」高清蓉也是「社區支持農業」的踐行者。
    除了農業本身,很多新農人也在努力開拓生態農場的附加值。組織自然農業體驗活動就是其中之一。5月25日,高清蓉剛組織了一場近50人參加的「親子插秧體驗活動」——一個小孩,兩個家長,包括一頓午餐,共收費150元。「基本每個季節,我們都會組織一兩場這樣的活動。」在高清蓉看來,儘管組織活動,人很累,農場作物也容易受到「不守規矩遊客」的破壞,但可觀的收入和人氣效應,依然是不錯的嘗試。
    長期從事生態農業研究和實踐的成都萬市自然教育中心負責人鄒寶徵認為,除去除草這項最大的人力開銷,生態農業的成本只比目前主流的農業生產方式高出30%左右。只要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它的好處,未來規模化生產也並非沒有可能,小眾的生態農業明天也可能成為主流。

相關焦點

  • 生態農場裡的「新農人」
    七約農場的生態蔬菜園。新華社記者韓曉雨攝新華社合肥8月4日電(記者 汪海月)盛夏,安徽黟縣南屏山下的百畝稻田鬱鬱蔥蔥,34歲的許學超和村民彎腰在田裡拔去雜草,周邊不時有鴨群搖晃而過,吃蟲的同時也將一些雜草踩平。
  • 從商場轉戰農場當「新農人」
    如今經營這個小型農場快8年了,會姐一直在做一件事:實踐和分享有機種植。說起這些年的感受,她笑著說,除了沒有掙到錢,其他什麼都有,最大的收穫是精神很富足。從服裝業經營者變身「新農人」會姐是四川人,來心園前在珠海從事了多年服裝生意,有自己的工作室。夫婦倆喜歡琢磨吃的,經常從老家捎食材過來吃,還在家做豆腐、泡菜跟來店的客人分享。
  • 晉江的農家樂 農伯情生態農場
    福建省農伯情生態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創建於2009年,坐落於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赤店村蘇厝,佔地面積一千多畝。  農伯情生態農業旅遊觀光農場,自2009年創建以來總投資3000多萬元。經過幾年來的創建發展已成為集餐飲、娛樂、住宿、垂釣、會議、採摘、觀賞、體驗於一體的閩南特色休閒農莊。整個農莊建築設計以閩南古色古香建築風格為主,充分體現出濃鬱的閩南傳統農家風貌與現代建築相結合的鄉村濃情。
  • ...大會中國家庭農場及農莊綠色產業展覽會暨新農人節專業觀眾邀請函
    為了提升國人的食品安全觀念,尋找中國健康好食材,開展供銷對接,打通多元化銷售渠道,化解新農人的經營困惑,打通上下遊產業鏈,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中國獨家首屆以家庭農場、現代農莊以及合作社為主體的綠色產業大型系列會展活動將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隆重召開。
  • 臺商黃國原六福農場:樂當農科技術「播種人」
    21日,在南靖縣和溪鎮六福生態農場,一堂生動有趣的農業科學技術推廣課正在進行,只見臺商黃國原手裡拿著塑料瓶和剪刀,一邊解說一邊示範起來。   黃國原於2011年創辦的六福生態農場,總面積約640畝,目前已開發200多畝,並成功移植了臺灣牛樟、櫻花、黃金梨等數十種珍貴的臺灣水果及花卉苗木品種。除了果木品種全部由臺灣、日韓等地引進外,農場的施肥也都是臺灣自主研發的有機肥。
  • 機器人成了雲上農場的「新農人」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機器人成了這700畝雲上農場的「新農人」。是溫室內的自動「搬運工」,能夠配合地面軌道機器人完成採摘後的搬運工作;「泰山」室外搬運機器人則能把「熊貓」送到溫室門口的採摘果實,搬運到加工配送中心或者物流運輸點;「雲雀」空中軌道機器人則「棲息」在溫室區域環境頂部的自動軌道上,360°實時監測各區域的空中作業場景,感知各項數據指標,監測作物的生長表現和病變情況……  鳳岐茶社是一家以「網際網路+眾創空間」模式構建的創業服務機構,多年來一直積極探索通過農場和農業數位化
  • 中國新農人調查:已突破百萬人 來自大學生白領等
    在此背景下,誕生了一批對三農事業有熱情、有理想的新農人,他們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成為引領新農民、發展新農村、託起新農業的一支新的生力軍。2015年2月7日,阿里研究院發布了《中國新農人研究報告(2014)》。報告指出,截至2014年底,僅狹義概念上新農人就已突破100萬人。
  • 巨農有機農場的經驗分享
    位於臺南市仁德區佔地16公頃的巨農有機農場,緊鄰著臺南航空站、臺糖嘉年華購物中心,由博士農夫周俊吉所領軍,將這塊得天獨厚的栽種區,孕育出了各種生態食物鏈
  • 探訪「新農人」的自動化農場:農業不再「看天吃飯」
    圖為:「空中草莓」種植區 範宇斌 攝今年53歲的朱利賓,在吸塑行業摸爬滾打數十年後,轉型成為一名「新農人」。他說:「每天看著綠油油的蔬菜茁壯成長,這份喜悅前所未有。」圖為:「空中草莓」種植區 範宇斌 攝近日,記者探訪了位於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的綠沃川農場,聽朱利賓講述其從製造業跨入農業的「變形記」。圖為:「水培蔬菜」種植區 範宇斌 攝「高中畢業後,我和很多當時有闖勁的台州人一樣,背井離鄉去打工。」
  • 投資生態農場項目比P2P理財更放心
    生態農業作為國家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戰略,已經成為農村未來10年的發展趨勢。一直以來,食品安全成為觀眾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2015年誕生於中國網際網路前沿陣地深圳的樂農之家,早已嗅到了網際網路+生態農業的先機,以網際網路+農場+電商的全新模式橫空出世,為網際網路用戶提供了穩健的生態養殖投資渠道,為養殖農戶提供了融資服務等一站式服務。
  • 樂農之家特色共享農場引發共鳴 人人都可以做「農場主」
    資本湧入共享經濟,帶動了一波盲目擴展浪潮,潮水退去之後,一些因盲目的擴展的共享經濟如曇花一現,而真正有可持續發展的共享經濟逐漸被市場認可,除了我們隨處可見的共享自行車,其實還有長期身在大城市的「都市人」不容易見到的「共享農場」發展勢頭正旺。其實農業共享經濟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在歐美一些國家,共享農場就是農業共享經濟的代表。
  • 衢州:「農旅結合」促進家庭農場轉型發展
    立春後的一個周末,開化縣銀騰家庭農場的草莓基地旁停滿了私家車,前來採摘遊的市民絡繹不絕,基地負責人張士福邊給遊客發放果籃邊張羅著。「農場裡的草莓、葡萄如今成了鄉村遊的『香餑餑』,每天來採摘的就有100多人,效益比一般銷售高10%還多呢。」他笑著說。
  • 唯美農場《新農遊·夢想莊園》
    時間好快,不知不覺間都快3個月了,而我們的《新農遊·夢想莊園》與大家見面的腳步也越來越近了,這次小編又為大家帶來了最新的一手消息:據說項目的美術製作已經基本完成,於是心癢難耐的小編就迫不及待地從美術那邊竊取了一些乾貨分享給你大家。
  • 黑土地上的新農人 北大荒裡藏著中國最美家庭農場
    來源:經濟觀察網原標題:【吾國吾民】黑土地上的新農人正在做什麼?葛柏林雖經營管理著鰲花島,但他卻並不是一位純粹的商人,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大荒新農人,是中國最早興起的一批家庭農場主之一。34年前,他在北大荒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創辦了中國首個有特色的現代化家庭農場——圈河家庭農場。
  • 弘毅農場闖出中國生態農業新路
    從養殖開始,建起多條生態高效循環模式  生態農場的基礎,是生態高效循環;核心的循環鏈條,是「作物—秸稈—微儲鮮秸草或青貯秸稈—牛—牛糞—沼氣—農田」;此外,還包括用昆蟲(用牛糞養殖的蚯蚓、黃粉蟲)、害蟲(通過誘蟲燈捕殺)來散養柴雞,家禽(雞、鵝)採食雜草,禽糞肥田。目前,農場年養牛113頭,養雞2000隻、鵝1200隻。
  • 王鮮記大閘蟹王俊夫婦:揚州高郵湖畔「新農人」
    王鮮記大閘蟹王俊夫婦:揚州高郵湖畔「新農人」2014-10-29 08:4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科學報        瀏覽量: 7958 次 我要評論 編者按農人沒有詩人的浪漫,更沒有明星的風採,卻有著堅定的信念,用雙手去挖掘生存最基本的東西。在現代中國,農人一詞被賦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義。
  • 安徽:「新農人」用農夫市集連接城市和鄉村
    新華社記者汪海月攝新華社合肥12月7日電(記者汪海月)天剛擦亮,50歲的農場主孫鳳嵐忙著將剛從地裡摘下還沾著泥土的白蘿蔔、綠油油的菠菜和辣椒裝進車廂,準備驅車前往離農場約20公裡遠的合肥市中心,參加一月一次的農夫市集。
  • 農場裡的女博士——石嫣 | 新時代的中國面孔
    在過去的十年之間,是一個「新型職業農民」,也就是「新農人」。 我想做的「新農人」,簡言之,就是希望能夠重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近十年間,我們一直致力於構建一個大平臺,組成「生態種植聯盟」。目前,這個聯盟已有近千名「新農人」加入。
  • 生態技術與現代農業——以山東弘毅農場為例
    弘毅生態農場從2005年開始實驗,團隊有20多人,核心成員有的是我的學生,有的是從國外回來的,還有一些在讀的博士生、博士後。農場依據生物多樣性管理的路線,主要採用的生產技術有以下7項: 第一,害蟲控制技術。如果一戶農民種植了6種作物,為了殺蟲和除草,則每年至少打農藥23遍(除草劑危害最大)。預防為主、恢復生態平衡,採取物理 生物方法控制蟲害。
  • 發現新「齊跡」|500畝!全國首個生態無人農場在淄呈現
    在該站,記者看到,綠色田野中,禾豐種業原種麥苗生機勃勃,在陽光下吸收著營養,努力成長……據介紹,類似這樣的試驗示範田,禾豐種業現有4000餘畝,其中,生態無人農場500畝。承擔著山東省小麥、玉米新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跟蹤評價試驗、淄博市農業良種工程抽檢種植鑑定試驗,以及種子風險評估試驗等工作的這家公司小麥高產創建田多次刷新魯中地區小麥高產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