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石龍鎮「粵風」文化傳承人用山歌祝福八方遊客。
▲「粵風」文化傳承人李娘三、陳錫英、陸幼妹近照。
▲石龍民族中學曲藝社與桂平市文廣局到石龍鎮群樂村三江屯開展「粵風」文化發掘採風活動。
李調元在《粵風》輯解序裡說:「餘嘗兩至粵矣,便酷愛上嶺南民歌!」於是有了《粵風》四卷。《粵風》藝術手法的多樣、精妙,比喻、復沓、排比、諧音、對偶、拈連、雙關、誇張等等,在自然地交叉使用,這些手法,使得詩行多變,極富藝術吸引力;詩歌風格更是質樸率真、纖柔淡雅、輕靈風趣,一首首壯族歌曲,淳樸、自然、真實,壯鄉鄉土氣息格外濃厚,因此,《粵風》詩歌除了具有文學價值外,還是民族學、民俗學、語言學等學科的重要研究資料。
男唱:鷓鴣嶺上叫嗲嗲,問了阿媽到阿爹。妹若答應嫁給我,大籮擔谷給你爹。
女唱:永興阿哥長得好,又不矮來又不高。三月有緣遇見你,四月攜我共白頭。
這是「粵風」文化傳承研究者覃茂華為桂平市「壯族三月三」節慶活動所作的原創情歌《悠悠的永興水·款款的三江情》裡十組唱詞之一的「初交歌」。歌詞組曲有一條直白的情感主線:遊歌—見面歌—求歌與接歌—盤歌—初交歌—深交歌—定情贈禮歌—相思歌—分別歌—相約歌。開頭因趕圩沿路而歌,歌聲狂野悠揚,磁石般男女相吸;到見面互通姓名,相互問候,相互讚賞;於是毫不猶豫地請求與對方正式對歌,雙方唱答間才情盡顯;經再三考察,相互盤問,情誼初結;於是表露心聲,傾心愛慕,你儂我儂,姻緣已成;便互贈定情禮,互相思念,難捨難分,相約下個歌圩再相見。就這樣,硬生生地把兩個陌生的壯鄉青年男女唱成了情侶。
這也是桂平市石龍鎮壯鄉「粵風」山歌的特點。給人的感覺是九曲十八彎,歌聲雋美,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散發著濃鬱的地方特色芳香,聽一遍往往感覺不過癮,聽兩遍三遍後便愛上了一種文化,愛上了一個民族。
《粵風》是清代著名文學理論家李調元在《粵風續九》的基礎上輯解而成的一部廣西各族情歌集,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地區性的各族民間情歌專輯,多以壯漢瑤情歌為主,其中漢族(主要是客家)情歌53首,瑤歌21首,俍歌29首,壯歌8首,分別編為粵歌、瑤歌、俍歌、壯歌四卷。表現的多是當時男女青年突破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展現戀愛當中約會的甜蜜、相思的惆悵、對愛情的忠貞、得償所願的歡欣以及面對社會及家庭壓力時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決心,同時也不乏歌頌民族團結、自由平等思想的作品。
「粵風」山歌主要流行於兩廣,以潯江、鬱江、黔江、桂江流域為主,而桂平正是潯鬱黔三江交匯處,有著深厚的「粵風」文化基礎。2018年1月,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梁庭望教授在桂平市調研「粵風」文化時指出:在中國文學史上,「粵風」文化元素是桂平歷史上的一個文化亮點,雖然也涉及周邊,如貴港城區、平南,但核心在桂平。桂平人民把這一文化瑰寶代代傳承、發揚光大,而石龍壯鄉人民在《粵風》文化傳承方面作出了最為突出的貢獻。
過去,歌圩是「粵風」山歌發展的重要平臺。據記載,桂平石龍壯鄉歌圩始於明末,持續了300多年。每逢農曆正月初一、初二、十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五,五月初五,七月初七、十四,八月初二、十五,九月初九,村民不約而來,男女盛裝趕圩,途中即興而歌,往往是「一路歡情一路歌」。石龍鎮最熱鬧的歌圩為武平裡(今永興村委後背嶺),也是桂平最熱鬧的歌圩,「粵風」文化研究者大多認為,桂平「粵風」文化的發源地就是石龍。
近年來,「壯族三月三」成了「粵風」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此期間的歌圩最為隆重。桂平自從1988年組織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三月三」歌節活動以來,幾乎每年都舉行慶祝「三月三」活動,而「粵風」山歌對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節目。
今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桂平市以新形式、新創意向廣大市民群眾線上展示「壯族三月三·遊福地桂平」系列活動,其中主打「粵風」文化精品,在「粵風」文化傳承方面做足了文章。3月20日,在桂平市龍潭國家森林公園拍攝「壯家兒女過大節」活動,石龍鎮「粵風」文化傳承人黃梅柑、李小珍、黃致輝等受邀到現場演唱「粵風」山歌。
《妹相思》:妹相思,妹有真心哥也知。蜘蛛結網三江口,水推不斷是真絲。疍船起離三江口,只為無風浪來遲。月明金網船頭撒,情人水面結相思。
這是明代潯州有名的僮女(意為童女、少女)相思曲。民國《桂平縣誌》記載:「潼人放浪在春秋佳節,籍歌唱以會男女」。他們以「唱和」的形式,伴著銅鼓舞,用越來越成熟的唱腔,把樸實的情歌唱出了無限韻味,曲調優美,意境深遠。
《俍人擔歌》:送榕樹扁擔,伴妹度終生;贈品雖不好,禮輕情義重;中間花靚麗,兩頭又畫龍;送妹立身價,定親過百春。
這也是一首地地道道、蘊含情愛的桂平石龍原生態「粵風」民歌,描述的是廣西左右江及紅水河(包括西江)流域俍人(壯族舊稱之一)主要聚居區的濃鬱風情「扁擔定情」,相思情深,語多纏綿,自由婚戀。唱者用清脆甜美、響亮圓滑的歌聲生動地演繹了「粵風」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壯族風情。
在《文化中國》中,費孝通老先生指出:文化的底色是鄉土的本色。正是桂平生機勃勃的山水勝景與多姿多彩的人文素養,造就了「粵風」山歌獨特的情韻。可以說,「粵風」文化象徵著潯鬱平原文化,是桂平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桂平市發展傳承「粵風」文化正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護。石龍壯鄉「粵風」山歌是桂平重要的非遺資源,將成為下一步立項申報的重要項目之一。
據了解,桂平「粵風」文化傳承者稀缺而珍貴。此前有石龍鎮壯族山歌手廖有鴻,「粵風」文化傳承人李娘三、陳錫英、陸幼妹等一批得力的山歌手,但都已是耄耋老人。如今,大力發展傳承「粵風」文化已經成為桂平各層文化人士刻不容緩的義務。
桂平石龍民族中學作為自治區民族文化教育示範學校,特別成立了曲藝社、「龍山風」詩詞社、「粵風」文化傳承基地,歷年曆屆都有眾多學生加入社團,並經常組織社團成員開展「粵風」文化挖掘採風活動,更多表達時代情懷的山歌應運而生。
曾聽說過一則山歌定親故事,黑妹相親,男嫌女黑,不想定親,女方開口唱:
妹雖黑、妹雖黑,黑妹也有白人憐;
七月上山摘稔子,邊個沒揀黑個先。
寥寥幾句山歌,幽默生動,富有生活氣息,一個聰慧的壯鄉妺子就呈現在了大家面前。聽罷山歌,男子豁然開朗,姻緣再續。
有人說,壯族人民是與歌相伴一生的民族。唱山歌對於壯族人民來說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婚戀嫁娶,情歌款款;生產生活,山歌相伴。
山歌好唱山裡長,山歌好聽田裡生;
歌苗長在連情樹,歌藤長在連心根。
田間勞作來一曲,生活變得有滋有味。壯鄉人民在歌的世界裡體會美好,吮吸芬芳,奔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