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又要在全國出名了《「粵風」歌·壯鄉情》展示石龍的壯族文化

2020-12-14 廣西同城網

▲桂平市石龍鎮「粵風」文化傳承人用山歌祝福八方遊客。

▲「粵風」文化傳承人李娘三、陳錫英、陸幼妹近照。

▲石龍民族中學曲藝社與桂平市文廣局到石龍鎮群樂村三江屯開展「粵風」文化發掘採風活動。

李調元在《粵風》輯解序裡說:「餘嘗兩至粵矣,便酷愛上嶺南民歌!」於是有了《粵風》四卷。《粵風》藝術手法的多樣、精妙,比喻、復沓、排比、諧音、對偶、拈連、雙關、誇張等等,在自然地交叉使用,這些手法,使得詩行多變,極富藝術吸引力;詩歌風格更是質樸率真、纖柔淡雅、輕靈風趣,一首首壯族歌曲,淳樸、自然、真實,壯鄉鄉土氣息格外濃厚,因此,《粵風》詩歌除了具有文學價值外,還是民族學、民俗學、語言學等學科的重要研究資料。

男唱:鷓鴣嶺上叫嗲嗲,問了阿媽到阿爹。妹若答應嫁給我,大籮擔谷給你爹。

女唱:永興阿哥長得好,又不矮來又不高。三月有緣遇見你,四月攜我共白頭。

這是「粵風」文化傳承研究者覃茂華為桂平市「壯族三月三」節慶活動所作的原創情歌《悠悠的永興水·款款的三江情》裡十組唱詞之一的「初交歌」。歌詞組曲有一條直白的情感主線:遊歌—見面歌—求歌與接歌—盤歌—初交歌—深交歌—定情贈禮歌—相思歌—分別歌—相約歌。開頭因趕圩沿路而歌,歌聲狂野悠揚,磁石般男女相吸;到見面互通姓名,相互問候,相互讚賞;於是毫不猶豫地請求與對方正式對歌,雙方唱答間才情盡顯;經再三考察,相互盤問,情誼初結;於是表露心聲,傾心愛慕,你儂我儂,姻緣已成;便互贈定情禮,互相思念,難捨難分,相約下個歌圩再相見。就這樣,硬生生地把兩個陌生的壯鄉青年男女唱成了情侶。

這也是桂平市石龍鎮壯鄉「粵風」山歌的特點。給人的感覺是九曲十八彎,歌聲雋美,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散發著濃鬱的地方特色芳香,聽一遍往往感覺不過癮,聽兩遍三遍後便愛上了一種文化,愛上了一個民族。

《粵風》是清代著名文學理論家李調元在《粵風續九》的基礎上輯解而成的一部廣西各族情歌集,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地區性的各族民間情歌專輯,多以壯漢瑤情歌為主,其中漢族(主要是客家)情歌53首,瑤歌21首,俍歌29首,壯歌8首,分別編為粵歌、瑤歌、俍歌、壯歌四卷。表現的多是當時男女青年突破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展現戀愛當中約會的甜蜜、相思的惆悵、對愛情的忠貞、得償所願的歡欣以及面對社會及家庭壓力時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決心,同時也不乏歌頌民族團結、自由平等思想的作品。

「粵風」山歌主要流行於兩廣,以潯江、鬱江、黔江、桂江流域為主,而桂平正是潯鬱黔三江交匯處,有著深厚的「粵風」文化基礎。2018年1月,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梁庭望教授在桂平市調研「粵風」文化時指出:在中國文學史上,「粵風」文化元素是桂平歷史上的一個文化亮點,雖然也涉及周邊,如貴港城區、平南,但核心在桂平。桂平人民把這一文化瑰寶代代傳承、發揚光大,而石龍壯鄉人民在《粵風》文化傳承方面作出了最為突出的貢獻。

過去,歌圩是「粵風」山歌發展的重要平臺。據記載,桂平石龍壯鄉歌圩始於明末,持續了300多年。每逢農曆正月初一、初二、十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五,五月初五,七月初七、十四,八月初二、十五,九月初九,村民不約而來,男女盛裝趕圩,途中即興而歌,往往是「一路歡情一路歌」。石龍鎮最熱鬧的歌圩為武平裡(今永興村委後背嶺),也是桂平最熱鬧的歌圩,「粵風」文化研究者大多認為,桂平「粵風」文化的發源地就是石龍。

近年來,「壯族三月三」成了「粵風」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此期間的歌圩最為隆重。桂平自從1988年組織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三月三」歌節活動以來,幾乎每年都舉行慶祝「三月三」活動,而「粵風」山歌對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節目。

今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桂平市以新形式、新創意向廣大市民群眾線上展示「壯族三月三·遊福地桂平」系列活動,其中主打「粵風」文化精品,在「粵風」文化傳承方面做足了文章。3月20日,在桂平市龍潭國家森林公園拍攝「壯家兒女過大節」活動,石龍鎮「粵風」文化傳承人黃梅柑、李小珍、黃致輝等受邀到現場演唱「粵風」山歌。

《妹相思》:妹相思,妹有真心哥也知。蜘蛛結網三江口,水推不斷是真絲。疍船起離三江口,只為無風浪來遲。月明金網船頭撒,情人水面結相思。

這是明代潯州有名的僮女(意為童女、少女)相思曲。民國《桂平縣誌》記載:「潼人放浪在春秋佳節,籍歌唱以會男女」。他們以「唱和」的形式,伴著銅鼓舞,用越來越成熟的唱腔,把樸實的情歌唱出了無限韻味,曲調優美,意境深遠。

《俍人擔歌》:送榕樹扁擔,伴妹度終生;贈品雖不好,禮輕情義重;中間花靚麗,兩頭又畫龍;送妹立身價,定親過百春。

這也是一首地地道道、蘊含情愛的桂平石龍原生態「粵風」民歌,描述的是廣西左右江及紅水河(包括西江)流域俍人(壯族舊稱之一)主要聚居區的濃鬱風情「扁擔定情」,相思情深,語多纏綿,自由婚戀。唱者用清脆甜美、響亮圓滑的歌聲生動地演繹了「粵風」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壯族風情。

在《文化中國》中,費孝通老先生指出:文化的底色是鄉土的本色。正是桂平生機勃勃的山水勝景與多姿多彩的人文素養,造就了「粵風」山歌獨特的情韻。可以說,「粵風」文化象徵著潯鬱平原文化,是桂平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桂平市發展傳承「粵風」文化正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護。石龍壯鄉「粵風」山歌是桂平重要的非遺資源,將成為下一步立項申報的重要項目之一。

據了解,桂平「粵風」文化傳承者稀缺而珍貴。此前有石龍鎮壯族山歌手廖有鴻,「粵風」文化傳承人李娘三、陳錫英、陸幼妹等一批得力的山歌手,但都已是耄耋老人。如今,大力發展傳承「粵風」文化已經成為桂平各層文化人士刻不容緩的義務。

桂平石龍民族中學作為自治區民族文化教育示範學校,特別成立了曲藝社、「龍山風」詩詞社、「粵風」文化傳承基地,歷年曆屆都有眾多學生加入社團,並經常組織社團成員開展「粵風」文化挖掘採風活動,更多表達時代情懷的山歌應運而生。

曾聽說過一則山歌定親故事,黑妹相親,男嫌女黑,不想定親,女方開口唱:

妹雖黑、妹雖黑,黑妹也有白人憐;

七月上山摘稔子,邊個沒揀黑個先。

寥寥幾句山歌,幽默生動,富有生活氣息,一個聰慧的壯鄉妺子就呈現在了大家面前。聽罷山歌,男子豁然開朗,姻緣再續。

有人說,壯族人民是與歌相伴一生的民族。唱山歌對於壯族人民來說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婚戀嫁娶,情歌款款;生產生活,山歌相伴。

山歌好唱山裡長,山歌好聽田裡生;

歌苗長在連情樹,歌藤長在連心根。

田間勞作來一曲,生活變得有滋有味。壯鄉人民在歌的世界裡體會美好,吮吸芬芳,奔向未來。

相關焦點

  • 石龍街坊文藝隊達開水庫一日遊
    由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山歌歌手、桂平粵風文化傳承基地---石龍民中學輔導老師黃致輝李小珍夫妻領唱的歌曲《縴夫的愛》拉開了水上舞臺演出的帷幕,接著其他隊員先後演唱舒情歌曲。大家觸景生情,情景交融,一路遊覽,一路歡歌,不知不覺遊船已靠近了達開水庫的壩首碼頭。
  • 「 春牛帶舞」兩百年 --記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桂平石龍春牛舞
    歡迎大家把石龍身邊大小事、石龍家鄉風景分享到石龍街坊,讓全鎮人都可以更了解石龍。石龍有你更精彩!廣告宣傳、招聘招租等信息限時免費發布,來稿請加小編微信:pjm3450285pjm。春牛舞,又叫舞春牛,是群樂村壯族民間的一種演唱舞蹈,每年春節或「三月三」,壯鄉石龍及周邊鄉鎮各村屯便盛行春牛舞表演。2018年11月,桂平石龍春牛舞入選自治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表演用的「春牛」由竹篾編織而成,先用竹片製成牛頭和牛角的形架,外糊綿紙,再用彩筆繪出眼睛、鼻子和嘴,牛身則用黃布或灰色布縫製而成。一頭「春牛」一般需要兩名演員扮舞。
  • 石龍中學開展2019年校園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
    青春無畏,逐夢揚威——象州縣石龍中學開展2019年校園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以夢為馬,奮力向前——運動會上大顯身手開幕式 青春年少,朝氣蓬勃;石中學子,奮勇拼搏。他們以整齊劃一的步伐向我們展現了石龍中學莘莘學子蓬勃的朝氣,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自信與熱情。裁判員隊伍入場!啦啦操隊員的表演《快樂的歌》精心準備、積極備戰!作為一年一度的運動盛會,學校予以高度重視,各處室全力以赴,認真投入到準備階段。
  • 2018年中國壯鄉•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遊節盛大開幕!
    武鳴山歌傳四海,壯鄉歌圩迎賓朋。
  • 東莞鎮街文化品牌建設巡禮·石龍商埠騎樓文化節 穿越……
    大家邊走邊看、邊吃邊聽,了解石龍的歷史故事。石龍這座古鎮的獨特文化印記,在無意間深深紮根於人們的心中。 ■市民在騎樓文化節上,逛集市、辦年貨、品美食、玩遊戲等,感受騎樓文化 今年元旦,東莞最熱鬧的地方要數石龍中山路。
  • 「甌韻天成」——建盞文化藝術展在東莞市石龍開幕
    11月26日,「甌韻天成」——建盞文化藝術展在東莞市石龍博物館舉行。展覽匯集14位優秀建盞工藝師帶來的近百件創作精品,涵蓋了曜變盞、兔毫盞、油滴盞等多種風格,從不同角度呈現出建盞之美和匠心之魂。展期到12月25日。
  • 歌曲MV《「雲端」嘹歌壯鄉情》
    歌曲MV《「雲端」嘹歌壯鄉情》 改編自詩歌《「雲端」嘹歌壯鄉情》作者:龍玲伴奏:《壯族敬酒歌》作曲:農禮生原唱:韋唯製片人:王紅宇執行製片:韋浩明 羅紅 梁建中策劃
  • 石龍雖小,數據驚人!揭密你所不了解的東莞石龍鎮
    1,全國面積最小的鎮:石龍鎮面積僅有10.38平方公裡(2015年數據),不只是東莞最小的鎮,還是全國41636個鄉鎮中面積最小的鎮。後來,當地政府還在石龍火車站立起了孫中山銅像,紀念孫中山。曾開創莞邑鐵路及粵鐵路建橋史之先河的近代鐵路橋,也成了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甌韻天成」——建盞文化藝術展在東莞市石龍開幕
    11月26日,「甌韻天成」——建盞文化藝術展在東莞市石龍博物館舉行。展覽匯集14位優秀建盞工藝師帶來的近百件創作精品,涵蓋了曜變盞、兔毫盞、油滴盞等多種風格,從不同角度呈現出建盞之美和匠心之魂。展期到12月25日。
  • 「品質東莞·一鎮一品」東莞鎮街文化品牌建設巡禮·石龍商埠騎樓...
    石龍商埠騎樓文化節舉行期間,非遺技藝、歷史建築、傳統美食廣受市民歡迎。大家邊走邊看、邊吃邊聽了解石龍的歷史故事。石龍這座古鎮的獨特文化印記,在無意間深深紮根於人們的心中。人氣爆棚中山路重現昔日繁華盛況今年元旦,東莞最熱鬧的地方要數石龍中山路。
  • 石龍豆皮雞不一般的雞
  • 石龍木材廠片區將迎更新改造
    11月28日,石龍攝影家協會與石龍美術家協會聯合舉行「留住石龍舊城印象(木場)」採風活動。兩個協會40多人一起到木場內開展採風和寫生,用攝影與繪畫為石龍木場留下珍貴的藝術作品。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於木材加工業的興旺,石龍火車站還增修建到石龍貯木場的支線,專供運輸木材用(90年代停用);70年代初,石龍木材場內還設立了木材場小學(包括木材廠、火車站、煤場、博羅站出口等附近大型國營單位的子弟學校);90年代初,隨著木材場的改制,木材場小學不再招生。
  • 「石龍有乜特色嘢?」 「百年中山路」話你知!
    石龍曾是廣東四大名鎮,如今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在經年累月的文化發展過程中留下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既有「有形」文化遺產,又有主要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從歷史印記到民間手工技藝,還是從歲時節令風俗到傳統小吃製作,這些都是石龍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百年中山路》是以舊式士多為造型,將石龍的傳統文化作為「商品」在店內展示,讓市民、遊客一方面能重溫以往石龍繁盛的商貿氣氛,與石龍傳統技藝、美食、老字號等元素互動打卡,另一方面鼓勵遊客購買石龍產品,刺激全鎮消費。各位街坊請抓緊時間打卡啦!
  • 西樵七星石龍村師傅誕:原為紀念十二位武師,今成石龍凝聚民心特色節慶
    石龍本村的村民們一路熱情相迎,安排來賓有序入座。此外,還有清遠、廣州等地的宗親陸續到來。值得一提的是,前來參加石龍村的各地宗親代表都帶來了各自的舞獅隊伍,與石龍本村的醒獅共賀師傅誕。村民舞獅迎接各地郭氏宗親石龍師傅誕是原大同堡石龍裡(今七星社區石龍村)的一項特色傳統民俗活動,原為紀念十二位授武師傅,如今已成為石龍村民的新年節慶活動。
  • 石龍小竹園創始人葉慶楊:自製食材保品質 粵菜創新不停歇
    這是石龍小竹園菜館的名菜——水煮豬紅,採用店鋪自製新鮮豬血烹調而成,麻辣鮮香、口感嫩滑,是秋冬一道開胃又暖和的好菜。蔥油雞 圖片均為 李夢穎 攝開業至今24年的石龍小竹園菜館的創始人葉慶揚正是石龍本地人,從入行一路走來已有35個年頭,他目前是中式烹調高級技師,還具有全國酒家酒店評審員資質。葉師傅幾十年如一日守著小竹園,用好食材、平價格為街坊供應粵式美食。
  • 石龍驚現水上遊樂場?!
    但是今天有人同小編講,在石龍金沙灣公園裡驚現一個水上遊樂場,而且一個人都沒有。那現在去玩豈不是包場的節奏?懷著激動的心情,小編立即動身前往現場考察。除此之外,石龍南岸公園與石龍沙洲公園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水浸。據悉,截止今日下午3點,石龍東江南支流水位為4.61米,東江北幹流水位為3.72米。
  • 石龍:日本電產三協開展敬老慰問活動
    石龍:日本電產三協開展敬老慰問活動 2017年12月08日 13:49   東莞陽光網訊 今天(8日)上午,日本電產三協電子(東莞)有限公司到石龍敬老院開展敬老慰問活動。
  • 四川千年石龍現身
    石龍破土高浮雕摩崖造像保存完美,全國少見  57歲的趙尚春,是地地道道的彭山江口人,目前是彭山文管所文物保管員。3月14日上午,走在江口鎮石龍村泥濘的山路上,老趙有點喘,「石龍石虎就在這山腰的竹林裡,等路修通了就好走了。」
  • 石龍活雷鋒,你們是石龍人的驕傲,恭喜你!
    石龍興龍社區志願服務站石龍新莞人志願服務站石龍少駿會志願服務站石龍中學志願服務站石龍二中志願服務站石龍三中志願服務站石龍機關志願服務隊石龍「龍立方」問路服務隊石龍「餵愛加油」母乳餵養志願服務隊石龍交通協管志願服務隊石龍城市管理志願服務隊
  • 來自石龍的民間美食-豆皮雞
    說起東莞的石龍,有一道美食很多人聽到後都會流口水,因為石龍有一道很美味的民間美食-豆皮雞,這道菜風靡整個東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