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泰國的鄰居緬甸發生政治變動,部分民眾在緬甸駐泰大使館前集會。有媒體採訪泰國總理巴育,他表示不想因此影響泰緬兩國人民關係以及經濟利益,而且這也是事關東協的事情不想因此在泰國國內有什麼分歧產生。在此他重申堅持東協原則,這件事情各方都需要幫忙不要去創造分歧。
由此看來,泰國是很看重與緬甸的關係,並且泰國在緬甸有許多投資。泰國內政部常務秘書長查猜就也鄰國緬甸政變一事作出相關指示,要求泰緬邊境地區各府的官員密切關注邊境的相關新聞和消息,相關部門要嚴厲打擊偷渡、非法越境的行為,並且不允許任何團體在泰國領土上進行可能影響國際關係的政治運動。
泰國國家警察總署署長素瓦提及緬甸大使館前的集會時表示,泰國沒有出臺任何幹涉鄰國內部事務的政策。泰國秉持不幹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因此民眾採取行動之前應考慮到法律法規。昨天人們前往緬甸駐泰大使館前集會一事不應發生,希望今後不會再發生類似事件。
在這種情況下,泰國沒有落井下石,還對緬甸進行維護。但誰能想到在歷史兩國曾大戰300年呢?緬甸和泰國這兩個近鄰,曾因領土糾紛從16世紀一直打到了19世紀,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在很多年前的緬泰戰爭中,泰國多次戰敗,時任泰國的國王還成為了俘虜,被帶回緬甸。
1548年,泰國王室發生了內訌,緬甸趁機包圍了泰國首都,不過沒能成功將其攻下。1563年,緬甸再次入侵,1564年成功將泰國首都拿下,在此次戰役中,泰國敗得那叫一個慘不忍睹,泰國的國王一家子和文武百官以及大量百姓都被抓到了緬甸。此次戰役,也被不少泰國人當成了一次「恥辱」。現如今,老一輩的泰國人對緬甸還有類似「民族仇恨」的情感。
之後,泰國的抵抗一直沒有停歇過。1584年,泰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納黎宣大帝橫空出世,率軍攻入了緬甸。這位集聚軍事才華的人,率領泰國軍隊大勝。當時,緬泰兩國作戰都動用了戰象,場面震撼無比,雙方都傷亡慘重。
然而,傳奇也有消散的一天。1605年,這位牛氣哄哄的大帝突然病逝於前線,泰國軍隊被迫撤回。1613年,緬甸軍隊開始反攻,此後雙方激戰多年,互有勝負,直到1665年,緬甸終於經過奮戰把泰國軍隊趕出了緬甸境內。此後近百年,兩國還算安穩。
但1759年,泰、緬兩國再次因領土問題交火,1767年,緬甸軍隊又一次攻佔泰國首都。關鍵時刻,泰國又冒出一位英雄,而且還是華裔英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達信大帝。他重建軍隊,趕走了緬甸軍隊,恢復了泰國的獨立。據統計,緬泰兩國幾百年中發動了33次大規模戰爭,而其中有29次都是緬甸獲勝,泰國卻只有4次成功的逆襲。
此後兩國依舊戰火不息,直到1824年英國殖民者到來攻佔了緬甸仰光,緬甸逐漸變成英國殖民地,泰國和緬甸才正式熄火。一直到1948年,這兩個堪稱「世仇」的鄰居,才真正建交。
世事變遷,幾百年來,泰國逐漸發展,尤其是近幾年,在旅遊業的助力之下,泰國經濟實現飛躍式發展,國力也逐漸上升。而緬甸內戰持續了半個多世紀,民族問題、宗教問題,讓緬甸經濟發展受阻。
低就業率滿足不了國內民眾的需求,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其他國家尋找新的機會。緬泰兩國信仰文化相通,地緣資源更是如出一轍,因此,泰國成了很多緬甸人的「夢想地」。
緬泰建交69年來,泰國國內聚集著超過100萬的緬甸勞工。嚮往著新生活的他們,在陌生的國度、陌生的環境下,並沒有過上理想的生活,不知忍受過多少委屈,不知承受了多少壓力,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苦,也許只有生活在異國他鄉的他們,才能夠真切的體會得到。
雖然近幾年緬泰兩國合作越來越多,但「世仇」觀念多多少少還是影響著兩國的「親密關係」升級。不過,在這個時代,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儘管緬泰兩國有著一些別樣的民族情感,但經濟和軍事上,該往來的卻一點沒在少的。
在籤署各種友好協議之後,2015年8月11日,兩國還正式實施互免籤證政策。免籤之後,到緬遊玩的泰國遊客數量居高不下。泰國在緬甸尋找商機的同時,也有不少緬甸人前往泰國尋求新的生存機遇。如今兩國的關係已經沒有仇恨,而是合作互利,友好共贏。
本文由Ai泰國邦編輯整理,轉載內容只為公益分享傳播非商業用途,文圖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如遇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更正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