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戶最早的「試驗田」

2020-12-24 菏澤日報

日期:[2011年07月01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A5]

分田到戶最早的「試驗田」

——講述東明縣沙窩鄉柳裡村那段輝煌的記憶

在遼闊的國土上,根本不會有人注意東明縣沙窩鄉柳裡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太有人注意這裡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就在這裡,曾有一顆種子萌發出巨大的力量,它突破層層禁錮,將「吃飽飯才是好主義」確定為檢驗真理的核心標準,他們實施的「大包幹」比安徽小崗村分田到戶還要早。
   飢餓的人們將樹葉、樹皮吃個精光
   說到東明縣沙窩鄉柳裡村的分田到戶,首先要說的是當時的社會背景,由於連年自然災害,加上大鍋飯群眾沒有勞動生產積極性,到了1958年,在這個當時還屬於河南省的東明縣,人們生活已經十分危急。
   柳裡村當時2000來口人,9個生產隊。「地裡不長糧食,全部是荒草,就是好收成,一畝地不過是50斤小麥。」問到為什麼產量這樣低?現年77歲的柳裡村村民李金領說:「沒有水澆地,沒有化肥,也沒有力氣幹活。」在他的描述下,我們能感覺到,當時整個村莊沉浸在飢餓的恐怖之中。
   聽說有記者採訪,幾個婦女和閒散的老人圍了過來,七嘴八舌地說,村裡的榆樹別說長葉子,就連樹皮都扒掉吃了,具體餓死多少人,誰也不知道。
   曾經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陳洪印說,當時的社員生活就是「三靠」,即:吃飯靠統銷,花錢靠貸款,看病靠救濟。他還引用了一句順口溜,「冬天白茫茫(鹽鹼),夏天水汪汪(澇窪)」。
   因為人民公社吃的是大鍋飯,不允許自己生火做飯,不允許幹經營生產,就是餵只小雞也算「資本主義」尾巴,隨時有可能被「割掉」,所以在那個時候,貧窮、飢餓是最能代表社會現象的名詞。
   大集體幹活,催幾遍還不上班,就是到地裡也出工不出力。隊裡種點莊稼,社員也分不多,因為隊裡要留花費、留種子,養牲口要留飼料。一年有時分幾斤麥,有時根本不動秤。如果麥季分了40斤小麥,就算有「餘糧」,因為當時每人口糧每天按照八兩計算。有餘糧,在麥收後,也只能喝三四天的「好麵條」。
   不能眼看著百姓餓死,只好「試著水往前趟」
   地裡不長莊稼的主要原因是群眾不願意種地,因為即使種出來糧食,老百姓自己也不當家,吃不上。看到這樣下去不知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村黨支部書記陳洪印開始動了腦筋。
   陳洪印認為,如果把地分到群眾手裡種,效果肯定很好,但上邊沒有政策,縣裡、公社沒有文件,私自分地是違反政策和法律的大事,說不定就被「批鬥」。但是,地不分又不行,不能眼看著老百姓餓死,所以,只有「試著水往前趟」。
   陳洪印開始和當時在村裡當代銷員的陳來喜商量地能不能分?陳來喜20來歲,頭腦靈活,又是村代銷店的代銷員,不用下地幹活,所以陳洪印心裡犯嘀咕時就來和他說道說道。那時陳來喜心裡也想分地,但不敢說明,就像老虎吃天無從下嘴。
   時間到了1976年夏天,又是一年麥收之後,大家分不到糧食,眼看離秋糧收穫還得將近3個月時間,第九生產隊隊長陳世良先把隊裡的村頭荒地「借給」隊裡的社員。「一個人也就是半畝,都是些鹽鹼地、窪坑地,滿地是荒草,根本不長莊稼。」陳世良也不知道對不對,只是給社員說這些地是讓社員管理,不敢說分。「誰知道,到了秋後,借出去的村頭荒地長滿了好莊稼,而隊裡的好地仍然是種一葫蘆打兩瓢,這一比就知道了。」
   社員自己管理的地,秋收時將莊稼收了。隊裡沒有了集體收入,甚至連種子也沒了,就只有繼續分地。於是秋季種麥時,還是用「借地」和「給社員管理」這個理由,9個生產隊相繼都把隊裡的地分了。
   身為支書的陳洪印知道各隊在分地,也不阻攔,因為他看到了分地帶來的巨大動力,為了讓更多的人不再挨餓,即使上邊追究下來,也不是死罪,陳洪印於是默許了「分地行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陳洪印對政策進行了全面分析。在全會的公告中,他注意到了這樣一句話:「在邊遠山區、貧窮地方,可以將土地劃一部分給群眾。」這正好與陳洪印當時的想法相吻合。
  不少領導來柳裡村考察
   柳裡村離河南省長垣縣不到15公裡,只隔一條黃河,是個很偏遠的農村。但由於分田到戶開始得早,這裡來過很多大人物。
   分田到戶之前,生產隊實行的是「人七勞三」。就是說,分糧食時,按照人頭多少分70%,按照勞力出工記工分分30%,所以,造成勞動者積極性不高。分田到戶後,柳裡村的土政策是「留夠集體的,交夠國家的,剩下的是自己的」。這樣一來,群眾的莊稼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沙窩公社有個高牆八隊,是沙窩公社的老典型。1977年,縣委書記王玉德到沙窩公社考察,在陳洪印家裡吃飯,走到與高牆為鄰的柳裡村地邊時,王書記感受到了兩個村莊稼的巨大差別。儘管這時候大家都知道分地好,但仍沒有人明確表態,王書記只能說:「幹著,走著,看著。」
   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1978年元月,剛上任不久的菏澤地委書記周振興到東明縣小井公社調研。當走進小井村張殿興家時,發現三間屋子拆了兩間換糧食吃飯,一家7口共蓋一條被子,準備過年的糧食只有兩捧地瓜幹,一家人全靠著幾個高粱殼和地瓜葉拌成的菜窩窩充飢。周振興流淚了,回去後,他召開地區、縣、公社和村四級幹部大會。會上,周振興大膽提出了「不管啥主義,吃飽肚子都是好主義」的說法。於是,菏澤大地上有了春雷般的驚動,700萬農民聽廣播後群情振奮,心潮澎湃。
   1979年,在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後,柳裡村把集體土地全部分到各戶。1976年東明縣由河南省劃到了山東省,1980年,與東明縣只有一條黃河相隔的長垣縣還沒有分田到戶。當時柳裡村一個農民到長垣縣燒瓦,說家裡都把地分給群眾兩年多了,窯主一聽,當夜找生產隊幹部要地。
   周振興先後到柳裡村5次,當時的省委書記白玉冰也於1980年來到柳裡村,國家領導人萬裡、宋平等都先後到柳裡村考察分田到戶,村支部書記陳洪印和柳裡村都出名了。
   中央農業政策研究室主任吳象到柳裡村調研,寫出了《陽關道與獨木橋》的文章,新華社記者南振中1978年來到柳裡村,發表通訊《看糧囤》,戲曲作家在柳裡體驗生活後,以柳裡村為原型,編出戲曲《紅柳綠柳》。
  老典型欲再煥發新活力
   柳裡村走對了路子,群眾對陳洪印充
   滿了敬佩和感激,於是一直推選他為領頭
   人,柳裡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發揮得十
   分堅強。直到今年的村「兩委」換屆選舉,陳洪印才因年齡原因退休,由年富力強的現任黨支部書記陳江所接班。這些年來,柳裡村一直是沙窩鄉的先進典型,各項工作走在了前列。
   「大包幹,大包幹,直來直去不拐彎。」陳洪印說:「只有實行分田到戶,老百姓的生活才一年比一年好。」的確,現在農村和城市生活差別越來越小,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來水,電冰箱、太陽能熱水器、摩託車,甚至家庭轎車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原來吃不上白面饃,現在頓頓離不了菜;原來一家只收百十斤糧食,現在水利條件好了,收成都是上萬斤;原來牛拉犁耕,收麥累死人,現在機械化推廣了,老百姓省了大氣力;原來交三提五統和農業稅,現在不僅不收錢,還發給種糧補貼,真是想都不敢想。」現任柳裡村支書陳江所把整個農村的變化做了個總結。
   問到下步村裡還有什麼發展動向時,陳洪印說,當初分田到戶是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但現在,土地流轉應該是土地發展的方向。陳江所說,村裡正在搞新農村建設,全村要整體搬遷,等村民都搬進了新建設的樓房,騰出的耕地發展高效農業。
   和柳裡村同時搞分田到戶的小井鄉小井村、沙窩鄉李沙窩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井村的小城鎮規劃正在進一步實施,李沙窩村果樹、蔬菜漸成規模,正在走「公司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模式。一個讓人鼓舞的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正像陳洪印所說,我們生長在了一個幸福的年代。
         通訊員 王恩標 李紅民 記者 臧賓 

相關焦點

  • 章光華:分田到戶才能吃飽飯
    ◆人物名片章光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任諸暨縣三都公社長連大隊第二生產隊的生產隊長1979年11月的一天,章光華頂住壓力與阻力,帶頭將隊裡的春糧生產分田到戶,第二年豐收時,畝產提高到400多斤,是原來的2倍。
  • 從「分田到戶」到「集中流轉」
    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探尋40年的『第一』」專欄。通過回顧這些閃光的「第一」,追溯山東改革開放的輝煌歷程,助力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  □ 本報記者 吳寶書     本報通訊員 王恩標  初冬時節的魯西南,沃野千裡。東明縣城南邊20多公裡外的小井村,麥苗青青。
  • 【改革開放四十年湖南印記】分田到戶第一年家裡有了餘糧
    改革開放四十年湖南印記分田到戶第一年家裡有了餘糧1979年夏天,長沙縣開慧公社竹山大隊成為湖南「小崗村」5月18日,長沙縣開慧鎮葛家山村協家組,村民李取如在自家兩層樓房前展示當年分田到戶時分的一桿秤和秤砣
  • 【40年改革領跑路】從"分田到戶"到"三產融合"
    【40年改革領跑路】從"分田到戶"到"三產融合"   從40年前18位村民按下紅手印「分田」,小崗人就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孜孜以求,不斷以改革贏取一個又一個豐收。嚴老有7個孩子,除了小女兒嫁到江蘇,其他6個都回到村裡發展。他掰著指頭告訴記者:「老大、老五、老六開飯店,老二開超市、老三開浴室,老四是女兒,現在一家子跟著老五幹。 」  記者問他,當年為什麼冒著巨大的風險「分地」?  「不分地,吃不飽啊! 」在這位大包幹帶頭人看來,分地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
  • 四十年前如果擁有現在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條件還會分田到戶嗎?
    拋開集體和單幹孰做強孰劣這個問題,我們大膽地假設一下,如果四十年前擁有現在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條件,我們還會選擇分田到戶嗎?我想,對於這個問題的分析會有助於我們對集體和單幹問題的理性思考。當年分田到戶實行家庭承包的直接原因是,糧食產量太低,農民吃不飽飯。而當時農村又基本上沒有什麼產業,種糧是農民唯一生活來源,農民生活艱難。
  • 改革開放40年|小崗村往事:分田到戶「生死狀」為啥會有三個錯別字?
    1978年11月24日,他領著17位農民,籤下生死狀:「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籤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作(坐)牢剎(殺)頭也幹(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小崗村18戶村民籤生死狀的情景。
  •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8日 09:37 來源:CCTV.com     1967年袁隆平在試驗田介紹雄性不育水稻
  • 亮廚行動走訪泉州悅來酒店 衛生「分田到戶」
    廚房上方的空氣淨化系統,保證空氣的流通  泉州悅來酒店,有將近500平方米的大廚房,空間充裕,讓各個加工區域的明確劃分成為可能;廚房裡全覆蓋的監控攝像頭,時時監督著員工們的操作規範;而各項清洗工作,因為「分田到戶
  • 永業田和口分田如何分配?唐朝初年的土地制度,決定了太平盛世
    這是非常有利於提高百姓積極性的分田方式,在南北朝時期得到廣泛推廣,隋王朝一統天下以後,也沿用永業田制度。可是到了唐朝,統治者又發明了一個新的分田制度,那就是口分田。01唐朝將口分田和永業田做了一個細緻的劃分。唐朝建立以後,也同樣面臨分田到戶的問題。
  • 特區四十年的龍田故事:敢為人先,分田到戶過上好生活
    敢為人先,分田到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黃桂容村裡的年輕小夥子很多都偷渡到香港,只剩下婦女老幼,很多的田地無人耕種都在荒廢。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掀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彼時的深圳,正在準備跨越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時刻。
  • 韓城種子管理站全力做好油菜品種篩選試驗田防禦低溫雨雪凍害工作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通訊員:王少傑)近期,受強冷空氣影響,全市將出現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降溫幅度較大,最低氣溫達-6℃左右,對油菜新品種篩選試驗田遭受凍害風險大。為此種子管理站高度重視,積極應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防患於未然,加強試驗田調查與技術指導,切實做好油菜苗覆蓋工作,極早防禦低溫雨雪凍害,力保油菜新品種安全越冬。
  • 抓鬮選房回遷戶分到稱心房
    還未「抓鬮」的回遷戶正耐心等待激動人心的時刻,抓到房號的回遷戶則春風滿面地奔走相告。  當天是南充現代物流園一期還房分房的最後一天。分房現場,工作人員按總序號叫號,被叫到的回遷戶立即跑上主席臺「抓鬮」選房,登記公示。「今天手氣不錯,抓了一高一低的房屋各一套,2樓適合老年人住,6樓就讓年輕人去住。」
  • 【1978年上半年,五華寨心生產隊率先分田到戶】
    其實,早在1978年上半年,五華縣平安公社平安大隊群眾以奮力衝破舊思想禁錮的大無畏勇氣,在全梅縣地區率先實行水田分戶聯產承包……  (詳見9月1日梅州日報—客都文譚微信公眾號)  (劉野整理)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分田到戶35年後 小崗村44%耕地重新集中流轉
    35年前,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風險按下紅手印,將村集體土地「分田到戶」,拉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序幕;35年後,小崗村將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後對外發包,流轉總面積達8400多畝,佔可耕地面積的44%。起初,土地集中發包還被部分大包幹帶頭人認為是重走回頭路。
  • 農村到底是怎樣分田地一個人口分田的標準依據有哪些
    農村人到底是怎樣分田的,也許每個村的分田方法都有所不同,那麼我先來講講我在我自己村親身體驗和參加的過程分享給大家。起初我原以為分田是個簡單的東西沒有太多注意也以為跟自己沒有太大關係。意想不到這事竟出現了轉機,可以說事天助我也,縣裡直接派了一個村支書到村委會人家都稱第一書記。他走訪了幾個村感覺我這個村的農民善良相比其它村好打交道也好展開工作,於是幫我村掙取到了一個建設新農村的指標,大家都都喜出望外其中就包刮農田水利整改,就是把高低不平大小不均的農田產和水渠整改這樣農田就打亂也認不出誰是誰家的田了,整好了再重分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了。
  • 步行3分鐘即到地鐵站 廣州市白雲區人和鎮264戶安置戶分到了心儀...
    步行3分鐘即到地鐵站 廣州市白雲區人和鎮264戶安置戶分到了心儀房子金羊網  作者:宋昀瀟  2019-07-29 據悉,該項目東區共有住宅
  • 「鐵娘子」田金花與鄭州769戶居民的普查故事
    清晨,整座城市還未甦醒,田金花就踏著朝露來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轄區人口較多,普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為了確保完成工作任務,我們需要分秒必爭。」她說道。10月初,入戶普查摸底工作開始。田金花有時錄入統計人口數據到晚上10點多,要是手頭的工作還沒做完,她一定會堅持做完再下班。今日事,今日畢。
  • 揭秘:中國最早的分省地圖(圖)
    從《廣輿圖》之輿地總圖可以看出「計裡畫方」繪製之法最早繪製出中國分省地圖的人是誰?中國地理學界有專家最近破解了這個歷史謎團:江西吉水縣人羅洪先繪製了中國最早的分省地圖。羅洪先為明代學者,因繪製《廣輿圖》成為當時東方最偉大的地圖學家。羅洪先,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地圖學家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他是怎樣繪製出中國最早的分省地圖的?
  • 農村分戶有利有弊,符合4個條件的農村家庭才能分戶
    農村分戶需要政府審核,總體來說,程序上越來越嚴格了,申請條件也原來越苛刻了,不僅需要最基本的身份證,戶口本,還需要相關財產證明信息,比如不動產權證明,分戶的申請書需要村委會的初審並且蓋章,還需要派出所的核實與蓋章。隨著近幾年宅基地在農村地區很熱,且升值區間也挺大,許多人都幻想著能夠得到拆遷補貼,一夜之間變成百萬富翁。
  • 農村雙女戶可以分戶嗎?農村分戶需要什麼條件和手續?
    在農村,很多家庭都是兩個孩子,且大多是一男一女,但有的家庭就全部是女孩或者男孩,而女孩一般都是嫁出去的,有男孩的大多會分戶,那農村雙女戶可以分戶嗎?農村分戶需要什麼條件和手續?一、雙女戶是什麼意思?二、農村雙女戶可以分戶嗎?一般情況下,農村雙女戶是不可以分戶的,因為農村的通常做法是女子未婚的不可以單獨立戶,不能單獨立戶的可以算人口,但不可以分戶申請宅基地。因為,女子嫁到男方要戶口遷到外村,就要在外村入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