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田到戶」到「集中流轉」

2020-12-24 大眾數字報

■編者按
  「第一」是改革開放40年歷史的縮影。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探尋40年的『第一』」專欄。通過回顧這些閃光的「第一」,追溯山東改革開放的輝煌歷程,助力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
  □ 本報記者 吳寶書 
    本報通訊員 王恩標

  初冬時節的魯西南,沃野千裡。東明縣城南邊20多公裡外的小井村,麥苗青青。
  40年前的春天,小井村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戶,成為全國最早一批實行分田到戶、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村莊,就此掀開了我省農村土地改革的序幕。
  那時候的小井村,土地沙化嚴重,全村2800餘口人,有近1000名青壯勞力跑到外省出苦力謀生。時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李鵬舉感慨萬千:「當年冒著風險搞改革,只是為了讓老百姓能吃飽飯。」
  「村裡開了三次會,才定下分地的事,決定拿出部分地先分著試試。」李鵬舉說。結果,春天分到手的地,當年秋收的產量就差不多高了一半,老百姓喜出望外。秋收之後,所有的地都分到了農民手中。聽說家裡分了地,那些外出的勞力,80%都回來了。
  1978年2月9日,菏澤地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會後形成的《紀要》中,提出要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允許成立作業組專業隊、允許農民有自留地等八條政策。1980年7月,省政府辦公廳、大眾日報社、菏澤地委行署組成聯合調查組,實地考察了東明縣農業生產責任制,高度讚揚了以「包產到戶、包幹到戶」為主要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將東明的做法和經驗向全省推廣。
  作為當年的困難戶,從貧窮一步步走到富裕,82歲的村民張殿興見證了40年的滄桑巨變。「40年前,三間土坯堂屋,兩頭兩間屋頂扒沒了。屋裡沒有櫥櫃,也沒有床。全家七口人,五個孩子都睡在地鋪裡。」「現在四個兒子都有自己的新房,其中兩個兒還是二層樓房。」
  不單張殿興家,整個小井村和40年前相比,變化可謂巨大。村子裡修了柏油路,通了自來水,還建起了光伏發電站,辦起了板材廠和糧食加工廠,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
  小井村的土地改革實踐和敢為人先的精神,直到現在還影響和激勵著人們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現在的小井村,正做著跟40年前相反的一件事:把零散的土地集中流轉,搞規模化經營。           
  3年前,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劉紅力回村創業,帶頭成立了一家合作社,目前已經集中經營5000多畝耕地,還用上了無人機灑藥、測土配方施肥和機械化收割,搞富硒糧食種植和食品加工,畝效益提高了一倍以上。「現在村裡人已經接受新的發展理念,不能只顧畝產量,需要提高畝效益才行。農民不但要吃飽飯,而且還要吃好、吃得健康。」劉紅力說。
  近年來,東明縣加快農村改革步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順利通過省級驗收,確權登記耕地面積122.6萬畝。在此基礎上,積極落實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激發農村土地內在活力,全縣耕地規模經營面積佔30%以上。
  規模經營為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奠定了基礎,一大批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崛起,全縣合作社總數達到2236家,形成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發展模式。
  「我縣已發展富硒作物面積28萬畝,45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生產基地初步通過省級驗收,基地良種普及率、統防統治率、測土配方施肥率均達到100%。」東明縣農業部門負責人介紹說。
  「新的形勢下,不論是做好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工作,還是實施新舊動能轉換,我們都注重從小井的改革精神中汲取思想營養,以創新的思路去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東明縣委書記魏琳說。

相關焦點

  • 分田到戶35年後 小崗村44%耕地重新集中流轉
    35年前,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風險按下紅手印,將村集體土地「分田到戶」,拉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序幕;35年後,小崗村將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後對外發包,流轉總面積達8400多畝,佔可耕地面積的44%。起初,土地集中發包還被部分大包幹帶頭人認為是重走回頭路。
  • 【40年改革領跑路】從"分田到戶"到"三產融合"
    【40年改革領跑路】從"分田到戶"到"三產融合"   從40年前18位村民按下紅手印「分田」,小崗人就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孜孜以求,不斷以改革贏取一個又一個豐收。談到下一步的發展,程夕兵告訴記者,已經註冊了「小崗村程夕兵大米」商標,正積極尋找大米加工合伙人,爭取實現從糧食種植、烘乾、加工,再到消費者的餐桌一條龍服務。  越來越多人「洗腳上田」,耕地不斷集中,規模經營興起。小崗村也不例外。
  • 分田到戶最早的「試驗田」
    就在這裡,曾有一顆種子萌發出巨大的力量,它突破層層禁錮,將「吃飽飯才是好主義」確定為檢驗真理的核心標準,他們實施的「大包幹」比安徽小崗村分田到戶還要早。但由於分田到戶開始得早,這裡來過很多大人物。   分田到戶之前,生產隊實行的是「人七勞三」。就是說,分糧食時,按照人頭多少分70%,按照勞力出工記工分分30%,所以,造成勞動者積極性不高。分田到戶後,柳裡村的土政策是「留夠集體的,交夠國家的,剩下的是自己的」。這樣一來,群眾的莊稼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沙窩公社有個高牆八隊,是沙窩公社的老典型。
  • 章光華:分田到戶才能吃飽飯
    ◆人物名片章光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任諸暨縣三都公社長連大隊第二生產隊的生產隊長1979年11月的一天,章光華頂住壓力與阻力,帶頭將隊裡的春糧生產分田到戶,第二年豐收時,畝產提高到400多斤,是原來的2倍。
  • 【改革開放四十年湖南印記】分田到戶第一年家裡有了餘糧
    改革開放四十年湖南印記分田到戶第一年家裡有了餘糧1979年夏天,長沙縣開慧公社竹山大隊成為湖南「小崗村」5月18日,長沙縣開慧鎮葛家山村協家組,村民李取如在自家兩層樓房前展示當年分田到戶時分的一桿秤和秤砣
  • 四十年前如果擁有現在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條件還會分田到戶嗎?
    拋開集體和單幹孰做強孰劣這個問題,我們大膽地假設一下,如果四十年前擁有現在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條件,我們還會選擇分田到戶嗎?我想,對於這個問題的分析會有助於我們對集體和單幹問題的理性思考。當年分田到戶實行家庭承包的直接原因是,糧食產量太低,農民吃不飽飯。而當時農村又基本上沒有什麼產業,種糧是農民唯一生活來源,農民生活艱難。
  • 特區四十年的龍田故事:敢為人先,分田到戶過上好生活
    敢為人先,分田到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黃桂容村裡的年輕小夥子很多都偷渡到香港,只剩下婦女老幼,很多的田地無人耕種都在荒廢。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掀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彼時的深圳,正在準備跨越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時刻。
  • 改革開放40年|小崗村往事:分田到戶「生死狀」為啥會有三個錯別字?
    1978年11月24日,他領著17位農民,籤下生死狀:「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籤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作(坐)牢剎(殺)頭也幹(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小崗村18戶村民籤生死狀的情景。
  • 從「巴掌田」到田園綜合體
    人均耕地少不說,他家的田地還分散成10餘塊,種水稻要跑幾塊田,種玉米又要跑幾塊地。  李國明這樣的農戶在當地並不少見。地處渝西緩坡丘陵地區的銅梁,耕地坡度雖然相對較緩,但每家每戶土地分散,推高了發展產業的成本。「一家一戶不好做,那就流轉好了。」
  • 流轉中盤活 聚變裡生金!嵐山區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推進全域土地流轉
    去年起,嵐山區探索開展了「三變三化三集中」改革(「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三化」:工業化、城鎮化、生態化建設;「三集中」:土地向合作社集中、人口向鎮駐地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其中,以「土地向合作社集中」為要義的全域土地流轉、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正一解土地撂荒和農村生產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增收等多個難題。今春,試點村莊已現新變化。
  • 亮廚行動走訪泉州悅來酒店 衛生「分田到戶」
    廚房上方的空氣淨化系統,保證空氣的流通  泉州悅來酒店,有將近500平方米的大廚房,空間充裕,讓各個加工區域的明確劃分成為可能;廚房裡全覆蓋的監控攝像頭,時時監督著員工們的操作規範;而各項清洗工作,因為「分田到戶
  • 抓鬮選房回遷戶分到稱心房
    還未「抓鬮」的回遷戶正耐心等待激動人心的時刻,抓到房號的回遷戶則春風滿面地奔走相告。  當天是南充現代物流園一期還房分房的最後一天。分房現場,工作人員按總序號叫號,被叫到的回遷戶立即跑上主席臺「抓鬮」選房,登記公示。「今天手氣不錯,抓了一高一低的房屋各一套,2樓適合老年人住,6樓就讓年輕人去住。」
  • 資料:小崗村18戶村民:包產到組、包產到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後,沒什麼政治理念的18名小崗戶主在一份錯字連篇的「生死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籤字蓋章。如此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全年上交的公糧,不在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作牢殺頭也幹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孩子養活到18歲。」  當時的幹部有3人,嚴俊昌是其中之一,任生產隊隊長。
  • 步行3分鐘即到地鐵站 廣州市白雲區人和鎮264戶安置戶分到了心儀...
    步行3分鐘即到地鐵站 廣州市白雲區人和鎮264戶安置戶分到了心儀房子金羊網  作者:宋昀瀟  2019-07-29 據悉,該項目東區共有住宅
  • 【1978年上半年,五華寨心生產隊率先分田到戶】
    其實,早在1978年上半年,五華縣平安公社平安大隊群眾以奮力衝破舊思想禁錮的大無畏勇氣,在全梅縣地區率先實行水田分戶聯產承包……  (詳見9月1日梅州日報—客都文譚微信公眾號)  (劉野整理)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怎樣才能流轉到農民的土地
    可怎樣才能順利承包到農民的土地呢?網絡圖片眾所周知,農村土地的所有權屬於村集體,但都已經承包到了農戶的手中,要想再從農戶手中承包下來,就必須按照一定程序辦理才能避免糾紛,從而免受經濟損失。另一種就是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又分自主流轉和委託流轉兩種,辦理的程序也有所不同。
  • 南充:從「酸柑子」到「甜橙子」 流轉土地種柑橘 結出脫貧致富果
    南充:從「酸柑子」到「甜橙子」 流轉土地種柑橘 結出脫貧致富果 「全鄉298戶貧困戶因此脫貧,但種柑橘致富的舊路子還得靠新思路和新方法才行得通。」  外出務工到返鄉創業 柑橘林將迎來豐產期  南充市古稱「果州」,因盛產柑橘而得名。史料記載,南充柑橘種植歷史超過1800年。而高坪區作為「中國甜橙之鄉」,柑橘產業一直是農戶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 安徽池州:55戶貧困戶分到安置房 入住新屋圓安居夢
    在建中的集中安置房央廣網池州9月3日消息(記者徐鵬)8月31日,池州市石臺縣磯灘鄉磯灘村村民方秀華,帶著即將讀二年級的女兒,興高採烈地住進了100平米的安置房。方秀華告訴央廣網記者,像她這樣的村民在磯灘鄉還有54戶,「我們都從山裡的老房子,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
  • 種好「扶貧田」 養好「扶貧雞」
    「我們準備把平整出來的土地作為『扶貧田』分給村裡7個貧困戶發展生產,種植甜玉米,每戶又能增加7000多塊錢。」村委會支部書記李月生告訴記者,疫情防控期間,村委會及早謀劃翻耕、平整村前閒置的10畝集體土地。當下,呼和浩特市和林縣各級扶貧幹部正走村串戶奔波著,在抗擊疫情的同時,謀劃著發展生產,琢磨著脫貧攻堅。
  • 靈山縣陸屋鎮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產業化紀實
    目前,陸屋鎮規模土地流轉12.6萬多畝,其中山林地11.2萬畝,佔土地流轉面積的88.8%;家庭承包低中水田流轉面積1.4135萬畝,佔土地流轉總面積的11.2%。土地流轉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今年上半年,該鎮農業總產值3.6億元,同比增長9.09%;農民人均純收入2907元,同比增長8.6%。